宝石小说网 > 素书 > 第六章遵义章

第六章遵义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素书最新章节!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

    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所谓“遵义”就是为人处世,成就功名事业必须遵循某些法则或者规律。本章从中国历史上总结了四十六种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行为,内容简练,教育深刻,语言精彩。

    原典

    以明示下者暗。

    注释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助者,以明

    示下,乃其所以暗也。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

    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解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很透彻、很清楚的确是聪明的,但也要给智慧不如自己的人留有余地。对自己,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对别人,这是大度和宽容。这样才可以服众。否则,就会导致对别人过度严格,也显得自己狭隘,反过来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做领导的切不可显得太聪明,要懂得大智若愚,内明外晦。聪明在于内心的澄澈,而不一定表现出来,也不能如此去要求下属,否则,人家就吓跑了。

    同时,做领导的必须明白,自己再聪明能干,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能事必躬亲,

    要相信大家,相信属下。

    《吕氏春秋》说:做大官的不能管得太细,不能耍小聪

    明,所以,高明的木匠不动斧子,真正的勇不是肉搏,高明的统帅也用不着杀伐。又说:不知而自以为知,是百祸之首。唐太宗谈到隋高祖杨坚的时候说:“他自己不是很明白,但喜欢什么都管,什么事情都怀疑、都自己做主,不给大臣权力,而大臣们日理万机,不可能都合他的意。群臣既然知道了他喜欢自己做决策,就只有全听他的,即使在执行上有什么差错,也不敢告诉他,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举例

    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病了,齐桓公认为鲍叔牙可以接替他做宰相,管仲认为不行。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去见鲍叔牙,说:“管仲做宰相,是你推荐的。现在管仲病了,桓公去问他谁可以接替他,他竟然说你当不了宰相,我真为你感到不平。”鲍叔牙笑着说:“我如果当了宰相,那还有你们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吗?”后来,桓公不听管仲的话,还是让鲍叔牙做了宰相,他果然就驱逐了易牙等桓公身边的小人。但桓公又离不开他们,又把他们召了回来,最终坏了朝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管仲比鲍叔牙高明多了,以他的洞察力不会看不出易牙等小人的坏处,但他采取了装糊涂的政治手段,不去招惹他们,但也能够驾驭他们,不致让小人坏了大事。

    清朝末年,赵尔丰做四川总督。当时清朝政府下令,把

    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人不服,派代表请愿。赵愤怒地斥责请

    愿代表,并威胁他们要严厉查办,没想到招来更大的反抗,全四川都响应。后来,武昌起义成功,赵被杀。

    春秋时晋国有个叫郤雍的人,他到集市上去,忽然指出一个人,说他是小偷,官府抓起来审问,果然是小偷。荀林父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呢?”郤雍说:“我观察他的眼神,他看见市场上的货物有贪婪之色,看见卖东西的人有惭愧之色,看到我来了,又有畏惧之色。”当时晋国闹饥荒,盗贼很多,就任命郤雍专门负责抓贼。大夫羊舌听说后说:“看见深渊里的鱼不祥,能够发现藏匿者有灾。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所有的盗贼,郤雍死定了。”不到三天,郤雍偶然去郊外,盗贼数十人拥上来,杀了郤雍就逃

    走了。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

    注释

    注曰:圣贤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

    不知,其愚蔽甚矣!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

    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解释

    只有圣人才没有过错,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怎样对待错误。自己不知道有了错误的叫作“蔽”,就是自己封闭自己;而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还是不改的,叫作“愎”,所谓“刚愎自用”是也。

    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类似的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一败涂地了。

    孔子说:喜欢仁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愚昧;喜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轻浮;喜欢相信别人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闭塞;性格刚直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执拗;好勇而不好学习,弊端是容易冲动;性格刚猛而不好学

    习,弊端是容易轻狂。

    举例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打算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就派遣使者想和关羽结亲家。关羽大怒,说:“虎女安嫁犬子乎?”诸葛亮听说后,惊叹说:“荆州危险了!”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激愤交加,起兵伐吴。吴国派诸葛谨来求和,他对刘备说:“陛下认为是给关羽报仇重要呢,

    还是恢复先帝的江山重要?是一个荆州大,还是天下大呢?

    如果都重要的话,那么也应该有个先后啊!”刘备在气愤之

    下,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进兵,结果大败而回。

    原典

    迷而不返者惑。

    注释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

    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解释

    人是欲望性的动物,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须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也就是说,人是欲望的主宰,如果反过来,被欲望所控制,那就颠倒了,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人不但容易被欲望迷惑,也容易被别的东西迷惑。迷于欲望的,伤害自己的本性;迷于外物的,容易丧失志气;还有

    被自己迷惑的(错了也不知道),就会越来越错,最终失败。

    孟子说:从河的上游到下游去游玩,乐而忘归的叫作

    “流”;从河的下游到上游去游玩乐,而忘归的叫作“连”;没有厌倦地打猎叫作“荒”;不知道节制地喝酒叫作“亡”。这就是“流连荒亡”。

    举例

    阖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君主,他用孙武、伍员为将领,打败了楚国。孙武献计说:“出兵应该以义为号召,才师出有名,因为楚王无道,我们才打败了他。现在应该找到太子建的儿子,把他立为国君,让他主持楚的宗庙社稷。这样,楚国安定了,也感念吴国的恩德,世世代代进贡,你虽然赦免了楚国,实际上却得到了楚国。”但阖闾贪图彻底灭楚的利益,不听孙武的话。不久,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在朝廷上痛哭请求援助,终于求来救兵打败了吴国。

    重耳是春秋时晋国公子。周襄王八年,晋国发生动乱,重耳逃到齐国,齐王把美女齐姜嫁给他。齐姜不但美丽,也很贤惠,重耳迷上了她,朝夕欢宴,一直过了七年安逸的日子,没有了远大的志向。他的随从都着急了,幸亏齐姜贤德,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于是,齐姜把重耳灌醉了,随从们连被子带席子一起,把重耳弄了出来,走了一百多里,重耳才清醒。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振兴国家,称霸诸侯。他就是晋

    文公。

    原典

    以言取怨者祸。

    注释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

    则机在人,而祸在我。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

    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解释

    俗话说“祸从口出”,人的许多麻烦和灾祸是言语上太随便、不慎重带来的。如果做了再说,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在你做之前,别人不知道你的计划。相反,如果是说了再做,你就把主动权交给人家了。因为人家已经知道了你的计划,就会设法对付你,导致你做不成,计划落空。

    所以,成大事的人,都是缄默寡言、慎行谨言的。

    《易经》说:言语是产生祸患的台阶。老子说:说得太多,本事却不大,就不如少说点。

    举例

    三国时,占据四川的刘璋手下有一文官,名叫彭羕,有

    人说他的坏话,刘璋把他抓起来做了奴隶。这时刘备到了四

    川,彭羕找到机会做了他的随从,刘备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彭羕从下贱的奴隶一下子成了人上人,气焰就很嚣张。尽管这样,刘备还让他做江阳太守。但彭羕不领情,他对马超说:“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马超到刘备那里把这事说了,刘备立即把彭羕抓起来,斩了。

    四川人杨仪,很有才气,他跟随诸葛亮建立了不少功劳。诸葛亮死后,蒋琬做了丞相,杨仪不服气,对费祎说:“以前诸葛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带领部队投降魏国,怎么会落到今天的地步呢?真是追悔不及啊!”费祎把他的话告诉了上面,蒋琬废了杨仪的官职,降为平民。杨仪再次上书,言

    辞激烈,蒋琬就派人来抓他,杨仪被迫自杀了。

    原典

    令与心乖者废。

    注释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解释

    做领导的,发出的号令和指示,应该和自己内心的真实

    想法一致。如果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说的一套,做的另一

    套,就失去了威信,成不了大事。这里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国家的政策法令应该符合民心

    民意;如果施政者违背了百姓的心愿,就必然遭遇失败。韩非子说:禁止老百姓希望得到的,神仙也做不到。动

    不动就给百姓加罪,毁坏百姓所喜欢的,就是尧也治理不了天下。所以《大学》说:如果政策法令违反了百姓的愿望,

    他们就不会听从。

    举例

    战国时赵国的君主武灵王带头改革,穿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国力大振。他先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废了他,又立次子何。武灵王以诸位将领才能不够为理由,在传位给何(惠王)以后,亲自带兵,被称为“主父”。他在朝廷上看见长子章拜见惠帝,心里不好受,又想把国家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分而治之,终于导致内乱。他被惠帝的兵士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了。

    三国时,曹操发兵进攻袁绍,袁绍也带兵迎击。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兵力虽然不多,但不可轻敌。与其速战,不如持久。您的地理位置优越,兵强马壮,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在内发展农业,积极备战。然后,乘其空虚,派精锐兵力,出其不意,袭击河南。救右则击左,

    救左则击右,让他们疲于奔命,不到两年,就可以战胜曹操

    了。现在你放着稳操胜券的计策不用,而和曹操展开决战,

    如果失败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袁绍不听他的,还认为他瓦解军心,把他关进了监狱。不久,袁绍大败而归,有人对田丰说:“这回你可该被重用了。”田丰说:“不可能,如果打了胜仗,我就没事,现在失败了,我死定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用田丰的计谋,果然被他耻笑。”于是杀了田丰。

    原典

    后令缪前者毁。

    注释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其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否则就失去了威信,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得以执行。

    《淮南子》说:军队法令太多就容易混乱,喝酒时规矩太

    多就容易产生争辩,混乱导致失败,争辩导致相互猜忌。

    举例

    春秋时代的楚平王让太子建去镇守城父,并派奋扬做城父的司马。平王给奋扬手谕说:侍奉太子应该和侍奉寡人一样。但随后又给奋扬密谕,让他杀了太子,奋扬就先派使者给太子偷偷地报信,让太子逃跑了,然后回来对平王说:“太子跑了。”平王大怒说:“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只进了你的耳朵,谁会告诉建呢?”奋扬说:“我说实话吧,我遵守了您的命令:侍奉建应该和侍奉您一样啊。”

    三国时,曹操感到刘备有英雄的美名,能够服众,对自己是个威胁,所以,把他留在许昌,表面上是尊重他,实际上是限制他。后来,他派刘备到徐州去抵抗袁术。谋士董昭对曹操说:“刘备英勇而有大志,又有关羽、张飞的辅佐,恐怕刘备之心非同一般啊。”曹操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于是,

    刘备才得以脱身,最终和曹操成鼎足之势。

    原典

    怒而无威者犯。

    注释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

    怒而威于斧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

    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

    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解释

    领导者都希望自己有威严,但威严不是发怒可以带来的效果,只有内心公正、无私才会让人真心悦服,带来真正的威严。周文王虽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敬畏他,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威严是内在精神和崇高人格的外在表现。有了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就不怒自威。反之,表面上的虚张声势不但不会带来威严,相反,它无法掩盖内心的虚弱和苍白,这就是所谓的色厉内荏。

    《韩非子》说:爱多了法就立不起来,威严少了下属就轻视领导,所以,刑罚不果断,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虽然发怒

    了,但没有威严,以下犯上的事情就多了。

    举例

    宋朝的刘法,是童贯的属将,官至经略。他带兵与西夏在统安交战,被打得大败,刘法扔下部队,偷偷地逃命了。他跑到离战场七十多里的地方,四顾无人,就下马卸甲,想休息一下。不一会儿,很多背着东西的士兵跑过来,刘法向他们要吃的,没人给他,刘法瞪大眼睛说:“难道你们不认识

    刘经略吗?”一个士兵上前说:“将军就是刘经略?小人献东

    西给你吃。”说着,从包里拿出刀来,杀了刘法,割了头跑了。

    陈平是汉代名相,他在管理国家时崇尚无为而治。有一次,汉文帝问他天下一年有多少个案子,国库里出入多少钱粮。陈平说:“这些都有具体负责的人。”皇上问谁负责,陈平说:“陛下想知道案子,可以问廷尉。想知道钱粮,可以问管理粮食的内史。”

    原典

    好众辱人者殃。

    注释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着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解释

    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能随意侮辱人。能够平等地对待那些有缺陷的人,需要一种宗教般的、伟大的、包容的精神。

    侮辱别人、揭人家的疮疤和短处,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或者以此取乐,必然招来怨恨和祸殃。

    《吕氏春秋》说:说话太极端,容易惹人家发怒,有人

    愤怒,说话的人就危险了,更何况是自己想痛快而故意侮辱

    人呢?

    《鬼谷子》说:不要把人家不想要的强加给他,不要教给人家不想知道的东西。

    举例

    汉朝时,刘交被封为楚王。他任命当时的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并很尊敬他们。穆生不喝酒,刘交和他对饮的时候,就特意给他准备果汁,以示敬意。刘交死后,他的次子郢客继位,对他们三人仍然很尊重。不久,郢客去世了,子戊承袭了爵位,一开始还励精图治,很快就耽于酒色了,再召见穆生的时候,也忘了准备果汁。穆生回来后长叹说:“果汁都没了,王的意志懈怠了,君子应该见机行事,不走还等什么呢?”于是,三个人称病走了。不久,吴国、楚国等七国叛乱,被周亚夫平定了。

    战国时候,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酒至半酣,秦王说:“我听说赵王擅长音乐,我这里有一把宝瑟,请你演奏。”赵王脸红了,但也不敢推辞。秦的侍者送上瑟,赵王演奏了一首《湘灵》。秦王说,不错。回头招呼御史,让他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会于渑池,让赵王鼓瑟。”这时,赵国的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乐器,我谨奉上盆缶,请秦王击之,以便相互娱乐。”秦王

    大怒,脸色变了,不肯答应。蔺相如就拿了装酒的瓦器,跪

    在秦王跟前请求,但秦王还是不肯。蔺相如说:“大王你不就

    是依仗秦国强大吗,现在,五步之内,我脖子上的血就会溅到你的身上。”秦王的手下斥责蔺相如无礼,想上前去抓他,蔺相如睁大眼睛斥责他们,头发和眉毛都竖了起来。秦王害怕了,勉强击了一下瓦器,蔺相如也把赵国的御史招来,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相会于渑池,让秦王击缶。”秦王受到屈辱,想发兵袭击赵国,但探子回报说赵国防备很严密,秦王只好假装继续应酬了一会儿,才散了。

    原典

    戮辱所任者危。

    注释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解释

    做领导的,真正做到用人不疑很难,尤其是对一些重要

    的、关键的职位和能力很强的人。疑虑就会带来谗言和污蔑,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自己信任的属下的侮辱和迫害。但这样的

    结果,往往是伤害了有能力的部下,也同时危及自身的安全。

    举例

    战国时,秦将王翳侵犯赵国,赵国君主赵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去抵抗。李牧把军队驻扎在灰泉山。王翳素来忌惮李牧的军威,不敢冒犯,赵国也把李牧倚为长城。秦国就使用反间计,赵王昏庸,看不出来,就让赵葱取代了李牧,并且杀了李牧。不久,赵国就被秦灭了。

    明朝的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有胆有谋,通兵法。清军入侵宁远,全靠袁崇焕的守卫才安全。后来,魏忠贤污蔑他,他自请回乡。崇祯即位后,再次起用他为兵部尚书,镇守宁远,清兵不敢进犯。不久,袁崇焕再次被污蔑下狱,被公开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从此,明的边境无人

    把守,很快就灭亡了。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注释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

    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能,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

    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解释

    对以往尊重的人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如今渐渐怠慢了,说明这个人的雄心大志已经懈怠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有些人或者有势力、有权力,我们有求于他,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要尊重他,但时间长了,可能认为用不着他了,就慢慢疏远了。但危险也在这里,人生漫长,人生坎坷,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需要人家的帮助,临时抱佛脚往往没有用。所以,应该经常性地保持以往的敬意,不管你今天

    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忘记你以前曾经尊敬过的人。

    举例

    春秋时齐顷公立嗣,晋、鲁、卫、曹等诸侯都派使者来祝贺,晋的使者郤克瞎了一只眼睛,鲁的使者季孙行父没了头发,卫的使者孙良夫是个瘸子,曹的使者驼背。朝贺以后,是例行的私宴,顷公预先给这四个人准备了座位,以便让家眷们可以从高楼上看得见他们,家眷们看了,都忍不住大笑

    起来。四个使者回到宾馆,都很气愤,一起谋划着讨伐齐国,

    齐国的混乱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北海郑玄是汉朝的大学问家,有很高的声望。袁绍仰慕他的名声,派人去聘请他,却没有特别的礼遇。赵融听说后说:“贤人是君子所仰望的,不尊敬贤者,就失去了君子的景仰。有为的君主,不敢失去百姓的欢心,何况对于君子呢?失去了君子的仰望,就难以有大的作为了。”后来,袁绍果然失败了。

    原典

    貌合心离者孤。

    注释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

    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解释

    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败,所以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吕氏春秋》说:千人同心,就有千人的力量;万人异心,

    还不如一个人有用。

    举例

    汉朝末年,董卓废帝专权。初平元年,后将军袁术、翼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等,拥戴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但是各路兵马却貌合神离,迟疑不进,刘岱和桥瑁还相互攻击,打起了内战,董卓抓住机会,很快就打败了他们。

    后来,袁绍势力开始膨胀,他统治着青、幽、并、济四州,兵力数十万。手下的颜良、文丑、张颌都是当时的名将。郭图、审配、逢纪、田丰、许攸、沮授也是雄视天下的有名的谋士。尤其是田丰等深谋远略,孙盛说:“田丰、沮授的谋略,就是张良、陈平也不一定比得上啊。”但可惜的是,袁绍不会用人,使得谋士之间貌合神离。郭图污蔑沮授,袁绍怀疑他就把他赶走了。逢纪污蔑田丰,袁绍就把田丰关起来,后来杀了。此后,文臣武将离心离德,谋士都走了,官渡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

    恢复元气。

    原典

    亲谗远忠者亡。

    注释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忠者,推逆

    人主之过而谏之。合意多悦,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

    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解释

    善于揣摩领导意图而投其所好的是“谗者”,也就是小人;而专门找领导的错误犯颜直谏的,是“忠者”。虽然做领导的都知道近小人、远忠臣必然失败的道理,但能够避免这个毛病实在不容易,因为人都有爱听好话、爱被吹捧的本性。说真话、批评人的话难以被人接受。

    所以,好的领导要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必须有容忍和接受批评的雅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吕氏春秋》说:最有用的忠告都不中听,也不合自己的

    心意,只有贤明的领导才能听得进去。

    举例

    卫鞅做秦国的宰相,变法图强,秦孝公嘉奖他的功劳,封为侯,号商君。卫鞅很得意,自以为功劳超过了以前的五羖大夫,家臣都吹捧他向他祝贺。只有赵良劝他说:“一千个人说你好,不如一个人说真话。五羖大夫做穆公宰相的时候,三次

    帮助晋国的君主,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但他自己很廉洁,夏

    天不张伞盖,去参加劳动也不骑马。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就跟

    死了爹妈一样,现在您做秦的宰相已经八年了,法令虽然得以执行,但杀戮太多,刑罚太严苛了。人民只见到威严,见不到利益;只知道利益,不知道仁义。而且,太子和你有矛盾,为什么不推荐别的贤者代替自己而求得自己的安全呢?”卫鞅听了很不高兴,把他赶走了。五个月之后,太子即位,逮捕了卫鞅,并将他处以车裂之刑。

    蜀汉后主刘禅在即位五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上,走之前上

    《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但才能不如诸葛亮。刘禅恰恰亲近小人,不听忠言,姜维很担心,不敢进成都。不久,晋讨伐蜀国,刘禅投降。

    原典

    近色远贤者昏。

    注释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解释

    人一旦发了财,有了权势、地位,美色就难以避免了,钱与色、权与色往往相伴而来,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古代的很多英雄豪杰、今天的很多高官,也往往在女色上栽跟头。原因在于,女色在使人快乐的同时,也消磨人的志气,使人丧失理智,失败就在这里开始萌芽了。

    《诗经》说:好男人能够成就一座城,漂亮的女人能够毁

    了一座城。所以,美貌的女人有的时候就是乌鸦和猫头鹰啊!

    举例

    春秋时楚国的公子侧很有本事。晋楚交战的时候,侧是楚国的中军元帅。楚王知道他好喝酒,每次出兵,都嘱咐他戒酒。侧有个小喽啰,知道主人的喜好,就悄悄地给侧送来美酒,侧一高兴,喝得大醉。不一会儿,楚王找他商量战事,怎么喊他也不醒,楚王就带兵走了。不久,侧醒了,后悔不

    迭,就自杀了。

    原典

    女谒公行者乱。

    注释

    王氏曰:“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

    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

    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解释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必然大乱!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后宫干政,皇帝大权旁落,导致失去了控制国家的权力,而实际行使权力者名

    不正言不顺,难以服人,难以治理国家,必然酿出灾难。

    举例

    明代的唐皋,小时候在灯下读书,有个女孩来勾引他,几次将窗户纸舔破。唐皋在补上窗纸之后,在纸上题诗说:“舔破纸窗容易补,损人阴德最难修。”

    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俘虏以后,高宗即位,致力于国家的振兴。但宰相秦桧污蔑岳飞,让皇帝罢免了他的兵权,并下狱待罪。秦桧的妻子王氏说:“擒虎容易放虎难。”于是,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大将韩世忠也感到

    威胁,退隐到了西湖。这样,宋朝只能偏安南方,最终灭亡。

    原典

    私人以官者浮。

    注释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

    类是也。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

    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解释

    选拔任用官员,必须出以公心,真正做到选贤任能。任人唯亲唯私,甚至卖官鬻爵,必然导致政事轻浮、政治腐败。

    古诗说:任人唯私,什么官都自己人做,是西周亡国的原因。

    《韩非子》说:不要给老虎插上翅膀,有了翅膀的老虎就会飞到城市里去找人吃,而让那些没有品德的小人做官,就

    等于给了他们势力,就是给老虎插上了翅膀。

    举例

    晋武帝司马炎在南郊祭天,回头对左右说:“我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校尉刘毅应声说:“可比桓帝和灵帝。”司马炎说:“我虽然德行不高,何至于和他们一样呢?”刘毅说:“桓帝和灵帝卖官,但钱都入了国库,陛下你也卖官,但钱都入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来看,你还不如他们呢!”

    明朝世宗的时候,严嵩专权,不是自己的私人不予任用。

    杨继盛上书弹劾他说:“郎中徐学诗、给事中厉汝进都因为弹

    劾严嵩被免职,朝廷内外的大臣,被他罢黜的不可胜数,因

    为他掌握着官员任用的大权。不论文官武官,其选拔任命,都看送钱的多少来决定,早就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明朝从此政治日益腐败,外患也随之而来。

    原典

    凌下取胜者侵。

    注释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

    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赢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解释

    做领导的应该爱护下属,以平等的观念对待下属,不能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否则,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正如孟子所说:“君主对待臣子如自己的手足那样爱护,那么臣子就把君主当作自己的主宰那么尊敬;君主把臣子当作犬马使唤,臣子就把君主看作一般人了;如果君主对待臣子连草

    芥都不如,那么臣子就把君主看作盗贼和仇人了。”

    举例

    战国时赵国的宦官令缪贤得到了美玉和氏璧,就做了个珍贵的盒子藏起来。赵惠文王听说了,就去和他要,但令缪贤没给。赵惠文王怒了,乘着出去打猎的机会,突然闯入令缪贤的家里,搜查出来,把和氏璧拿走了。

    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想看看。丞相魏冉说:“大王想见和氏璧,为什么不拿酉阳的十五座城去交换呢?”秦王吃惊地说:“那十五座城,我也很珍惜啊,怎么能换和氏璧呢?”魏冉说:“赵国早就害怕秦国,大王用城换璧,赵王不敢不把和氏璧拿来,拿来就留下。所以,换城不过是个幌子,得和氏璧才是目的,大王还怕丢了城吗?”秦王很

    高兴,就写信给赵王要了和氏璧。

    原典

    名不胜实者耗。

    注释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

    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解释

    历史上名气和实际的才能不相符的人很多,有的名气很大,但没有才能;有的不尚张扬,没有名气,但很有本事。后者一般往往能取得大的成就,而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和名声,也是不祥之兆,最后必然导致灭亡。因为他的能力担负不起他的名气所应该承担的重任,只能为名所累,最后害人害己。

    《淮南子》说:俸禄超过了自己的功劳会损害自己,名声超过了实际会遮蔽了自己。

    孟子说:名过其实,君子感到羞耻。

    举例

    战国时,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他的儿子赵括也喜欢谈论军事,很有名气,但并没有真本事。赵奢临死的时候,告诫妻子说:“赵括如果带兵,赵国一定失败。”不久,秦国侵犯赵国,赵王起用赵括率兵抵抗,赵母劝谏也没用。赵国与秦军战于长平,赵括大败,赵军四十多万投降,全部被秦活埋。从此,赵国的精锐部队被消灭了,国家也从此一蹶不振。

    蜀汉时的马谡深通兵法谋略,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临死的时候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一定要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让马谡做了参军。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破例用马谡为先锋。马谡部署

    不当,被魏国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诸葛亮失去了前进的根据

    地。诸葛亮只能退军,并杀了马谡。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注释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

    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解释

    孔子说:当领导的做得很正,那么谁敢不正呢?所以,领导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应该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如果对自己的缺点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求全责备,那么这样的人什么事

    情也不会办好的。

    举例

    春秋时,季康子在鲁国执政,君臣比赛似的奢侈,整天吃喝玩乐。国人也跟着学,弄得盗贼很多。季康子很忧虑,就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们做领导的不那么

    贪婪,就是有赏赐也没人愿意偷盗啊。”

    周惠王九年,卫国的君主卫懿公上台,他不理国政,挥

    霍浪费,尤其喜欢养鹤。养鹤的费用比大夫的俸禄还高,就搜刮百姓,以便给鹤买粮食,老百姓忍饥受冻,也不去安抚。正好北方的狄人来侵犯,人民就抛弃了他,说:“怎么不让鹤去抵抗敌人呢?”卫国就这么灭亡了。

    原典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释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

    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解释

    对待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很优厚,但对部下或者别人就很

    刻薄、很吝啬,这样的领导,迟早要被抛弃,也成不了大事。

    举例

    春秋时,晋国大乱,公子夷吾答应给秦国五座城,来换取他们的援助。在取得秦国的支援后,夷吾终于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晋惠公。他当了君主以后,却违背了诺言,不给秦国城池了。晋国又赶上闹饥荒,国库空虚,百姓没吃的,秦国又借粮食给他们。到了第二年,秦国闹饥荒了,去向惠公求援,惠公却不答应了,还计划乘机进攻秦国。秦穆公大怒说:“你要国家,我帮助你要来了,你要粮食,我给你了,现在你要和我打仗,我怎么敢拒绝呢?”战争开始,秦军大破晋军,俘虏了晋惠公。

    战国时齐国的田单凭借着五里的城池和残兵败将打败了强大的燕国,恢复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池。但过了几年,他带兵去攻打北方的狄人,三个月都打不下来,鲁仲子说:“现在将军有了很高的俸禄和很多的娱乐,穿金戴银,只有生的欢乐,没有了必死的决心,当然胜不了。”第二天,田单亲

    自到了前线,和士兵站在一起,擂鼓助威,很快就胜利了。

    原典

    以过弃功者损。

    注释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

    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解释

    这里讲的仍然是做领导的要有度量,要容忍部下的失误,多看他的功劳和长处,而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就否定他的全

    部,苛责于人。这种狭隘的做法只能导致因小失大。

    举例

    汉朝的李广是有名的将军,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和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功勋卓著,匈奴人很害怕他,称他为飞将军。李广镇守边疆的时候,匈奴很多年不敢来侵犯。后来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李广迷了路,卫青派人到李广的幕府去责问,李广愤怒自杀。听到这个消息,李广的部下和兵士都痛哭失声,老百姓也为之垂泪。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兵败土木堡,自己也被俘虏。宰相于谦迎立朱祁钰,就是景帝。于谦弹劾宦官奸人,发愤图强,整军经武,多次打败也先,把英宗接回来。景泰

    七年,英宗复辟,杀了于谦。于谦被杀的那天,知道的老百

    姓感念他的恩德,都哭了。

    原典

    群下外异者沦。

    注释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

    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解释

    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上下不能沟通,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能对症下药,国家不会不沦亡。

    《淮南子》说: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

    举例

    宋朝以潘美为将,领兵抵抗契丹,潘美用王诜为护军,杨业为副将。杨业以威猛出名,号称无敌将军,契丹人都怕他。但那时宋朝屡次失败,杨业就建议在陈家谷设伏,潘美、

    王诜为援军,他自己带兵出击。潘美、王诜嫉妒杨业的名声

    和本事,就表面答应,但在杨业出兵之后,却把部队撤到了

    代州。杨业孤军作战,没有后援,儿子延玉战死,杨业被迫自杀,全军覆没。于是边境震动,宋朝连失三州。

    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以后,赵构在临安即位,就是高宗。开始的时候,李纲、宗泽主战,黄潜善、汪伯彦主和。后来秦桧做了宰相,力主议和。但岳飞和韩世忠屡败金兵,他们打算直捣黄龙,以迎回二帝,但高宗并不想这样,因为二帝一回来,他就做不成皇帝了。所以,他暗里支持秦桧陷害岳飞,罢免韩世忠。这样,宋朝终于无力北伐,只能

    偏安江南。

    原典

    既用不任者疏。

    注释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解释

    对于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如果只是羡慕他的才学,给

    了官位却不放权,他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不能建功立业。

    被任命的人便会寒心,对上司也将敬而远之,使得上下疏离。

    管仲所说的于霸业有害的策略,就是这个意思。

    举例

    汉朝末年,刘备去投靠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待以上宾之礼,给了他不少兵马,让他驻扎在新野。当时正赶上曹操派兵进攻新野,刘备打败了曹兵,声誉日隆,四方豪杰归附刘备的很多。这样一来,刘表开始怀疑刘备有野心,悄悄地防备他了。不久,曹操出兵讨伐北方的乌丸,刘备劝刘表乘机袭击许昌,但刘表拒绝了。在曹操打败了乌丸之后,挥军就灭了刘表。

    汉末时的公孙瓒打仗英勇,有名声。他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赵云带着部属和家丁来投奔他。公孙瓒表面上很高兴,但却不敢委以重任,赵云很失望,就趁给哥哥奔丧的机会告辞回去了。后来,赵云投靠刘备,刘备放手用他,终成蜀汉

    的名将。

    原典

    行赏吝色者沮。

    注释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

    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

    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解释

    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有人辅助。但当人家有了功劳、取得成绩的时候,就必须慷慨兑现用人时许下的诺言,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留住人心。

    否则,用人时大方承诺,一到论功行赏,却一毛不拔、翻脸不认账、概不兑现,手下的功臣必然感到沮丧。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将领屡建战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棱角都没了,也舍不得给人家;后来他手下的人才全伤心地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自己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或者,迫不得已、碍于面子把奖赏给了人家,但心里不高兴,对人没有好脸色、嘴上没好话,这种小肚鸡肠的人最后也会离心离德。

    《韩非子》说:奖赏很微薄,下属就不愿意做事;反过来,

    奖赏很优厚,也信任他,他就会为你付出生命。

    举例

    春秋时鲁国人公仪休做宰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很多人都买鱼送给他,他一概不接受。他弟弟问他为什么爱吃鱼

    却不要人家送的鱼?他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能接

    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接受了,就得听人家的,给人办事,

    违反法律;违反了法律,就当不了宰相了。到了那个时候,虽然我爱吃鱼,谁还来送呢?所以,我不接受人家的鱼,也不会当不成宰相,我还能经常吃到自己的鱼。”

    唐朝的郭子仪每次见客人的时候,让侍妾都到客厅里来。有一次,他听说卢杞来了,就把侍妾都打发到后面去了。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是什么缘故,郭子仪说:“卢杞相貌丑陋,妇

    女见了,可能会笑的,哪天卢杞发迹了,我就惨了。”

    原典

    多许少与者怨。

    注释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诚实,人无敬信之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解释

    在关键或者紧急时刻,答应了人家好处,但事成之后又不给那么多了,或者干脆一点都不给了,就会招来怨恨。这是说做人、做领导一定要讲诚信,言出必践,有诺必现,否

    则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举例

    春秋时,晋献公死了,几个公子争王位。公子夷吾对外答应给秦国五座城,邀为外援,对内答应给里克汾阳一带一百万亩田,给丕郑父负葵一带七十万亩田招其做内应,并写了契约封好,让他们帮助自己。这样,夷吾得到了王位,就是晋惠公。但他上台之后,既没给秦国城池,也没给里克和郑父土地,使得内外都怨恨他。

    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去讨伐江南,并对他许愿说:“等你打败了李煜,我就让你做宰相。”潘美听说了,就祝贺曹彬,曹彬笑着说:“还有太原没打下来呢!”不久,曹彬果然俘虏了李煜,回到汴梁,太祖却变卦了,说:“本来打算让

    你做宰相的,可惜刘继元不乐意,你还是做少侍吧。”

    原典

    既迎而拒者乖。

    注释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解释

    很多做领导的都喜欢说自己赏识人才,但招揽到人才又

    不用,就像请来客人却又拒之门外一样,只能招致怨恨,旧

    情丢了不说,还结上了新怨,这是最愚蠢不过的举动。

    举例

    战国时,庞涓和孙膑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先到了魏国,很受魏惠王的赏识,魏王把兵权交给了他。庞涓得志后,把孙膑也推荐给魏惠王。等到孙膑来了,庞涓又嫉妒孙膑的能力,就污蔑他,残酷地折磨他,挖去了他的膝盖骨。孙膑只能装疯卖傻,终于脱身,跑到了齐国。不久,庞涓带兵去攻打韩国,齐王起用孙膑,率兵袭击魏国的都城。庞涓半路回师,遭到孙膑设下的埋伏,兵败身亡。

    汉朝末年,刘璋镇守益州。建安十六年,张鲁来犯。刘璋听从法正的计谋,迎接刘备入川,讨伐张鲁。但刘备入川之后,刘璋又起了疑心,拒绝了刘备。刘备大怒,进攻刘璋,

    把他包围在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兼并了益州。

    原典

    薄施厚望者不报。

    注释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王氏曰:“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

    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解释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的少就不能奢望回报的多。这个道理既适用于个人的努力与收获,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人提倡施恩不望报。老子说:“施恩不要心里老想着让人报答,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上,这样才会少烦恼、少恩怨。”就是说把施舍当作自己的义务才会体会到快乐,没有回报也不要怨恨烦恼。如果给人家的少又希望回报的多,就更错了,这不符合多数人的人性。

    文子说:施予的多回报就丰厚,得罪人多仇恨就大;施予的少而回报多,积怨深但没有后患的几乎没有。

    《史记》记载,宾客对信陵君说:有的东西不可忘,而有的东西不可不忘。人家对你有恩,你不可忘记,而你对人家

    有恩,就希望你忘了它吧。

    举例

    战国时,齐威王八年,楚国大举发兵进攻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求援,让他带上百金、十套车马作为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把帽子上的红缨都扯断了。齐王说:“先生是认为礼物少吗?”淳于髡说:“岂敢。”齐王说:“那你为什么笑呢?”淳于髡说:“今天早晨,我从东边过来,看见路边有

    个种田的,他拿着个猪蹄子和一杯酒,正在祈祷:‘五谷丰登

    啊,丰衣足食!’我看他献给神的礼物那么少,却希望得到

    那么多,所以笑他啊。”齐威王明白了,又增加了十倍的礼物,还有白璧十双。淳于髡带着这些东西到了赵国,赵王给了他精兵十万、甲车千辆,楚国听说了,当天夜里就撤兵了。

    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个诸侯灭了智伯,瓜分了晋国。智伯的家臣豫让在身上涂了黑漆,吞了木炭,改变了声音和面貌,发誓为智伯报仇。他三次行刺赵襄子都没有成功,赵襄子下令杀他,豫让呼天抢地,哭得眼睛里都流了血。行刑的人说:“你是怕死吗?”豫让说:“我不怕死,伤心的是我死了以后就没有给智伯报仇的人了。”赵襄子说:“你以前侍奉范氏,智伯灭了范氏,你忍辱偷生,不但不给范氏报仇,反而又去侍奉智伯,现在智伯死了,你却报仇之心如此强烈,为什么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的时候,他拿我当一般人看待,我当然也像一般人那样对待他。后来侍奉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我当然也要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这怎么能一样呢?”

    原典

    贵而忘贱者不久。

    注释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

    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

    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解释

    真正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把功名利禄、贵贱荣辱看得很淡薄。不论富贵贫贱,都保持自己的本色,这才是孟子所谓的真君子、大丈夫。只有修养不够的小人,在突然富贵或者发迹的时候,才得意忘形,不但忘记了过去的贫贱和艰难,也忘记了做人的根本,自我膨胀,当然不可能长久。

    《管子》说:贵而不讲礼的人会恢复卑贱,富而飞扬跋扈

    的人会恢复贫困。

    举例

    汉昭帝死后,没有儿子,就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刚一接到诏书,就手舞足蹈,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做了皇帝之后,居丧期间一点也不悲伤,依然荒淫游荡,使得帝王之礼荡然无存。所以,他上台刚二十七天,大臣霍光等就启奏太后,废了他。

    清朝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于咸丰三年四月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自号天王。

    当时,洪秀全拥兵百万,中外震动。但他不思进取,贪图逸

    乐,荒淫无道,渐渐丧失了民心;杨秀清、韦昌辉等又争权夺

    利、自相残杀,石达开出走,不久,太平天国被曾国藩消灭。

    原典

    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

    注释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

    之量也。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征,用才也。

    王氏曰:“赏功行政,虽雠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雠,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解释

    对人家过去的失误和小缺点念念不忘,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和新的功劳,睚眦必报,气量狭小,这样的人做不了大事,也很危险。

    汉高祖不计较与雍齿有私仇,仍然封他为什邡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师,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都

    是成大事者的气量和风度。

    举例

    战国时,齐国打败了燕国,燕昭王上台后,励精图治,以报仇雪耻为志向,礼贤下士,使得四方豪杰都来归附。周赧王三十一年,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进攻齐国,六个月,攻下了七十多个城池,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攻下来。乐毅就撤了包围,退兵九里,想使莒和即墨感恩归附。太子乐资对此很不满意,去昭王那里说乐毅的坏话,昭王大怒,打了他二十板子。不久,昭王死了,太子乐资即位,就是燕惠王,他对被父亲打板子的事怀恨在心,就撤了乐毅,让骑劫代替他。乐毅害怕被杀,家都不要了,跑到了赵国。随后,齐将田单打败了燕国的军队,杀了骑劫,光复了所有的城池。

    宋朝宣和二年,方腊造反,攻陷了六州五十二县,势力震动朝野。这时,张叔夜招降了梁山好汉宋江,让熙河前军统领辛兴宗领导他。辛兴宗给了他一千人,让他攻打杭州,但杭州的贼首方七佛有七万之众,宋江设计攻破,擒了方七佛,他的老部下一百多人也伤亡过半。上司要为宋江等请功,辛兴宗说:“宋江等人原来是江洋大盗,虽然破城有功,不过是抵消了以前的罪过而已。”统制王禀不敢再争执,宋江等

    当天就告辞。

    原典

    用人不得天者殆。

    注释

    王氏曰:“官选贤能之士,竭力治国安民;重委奸邪,

    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无官其邦;昏乱、谗佞者当权,其国危亡。”

    解释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选人和用人,尤其是对重要的、关键的职位更慎重,会选择品德高尚、作风正派、为人公正的人来担当。在这些重要的岗位上,如果用人不当,

    那就危险了。

    举例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宠爱李夫人,让她的弟弟李广利做将军,征讨大宛。李广利本不是将才,只是因为他姐姐的缘故才做了大官。他劳师十几万,费时四年,才打败了大宛这个小国。到李广利回来的时候,还剩了不到两万人,俘获了几十匹好马。尽管这样,汉武帝也很高兴,封他为海西侯。汉朝中平三年,中郎将董卓因为讨贼无功,朝廷派司空张温做车骑将军,节制董卓。张温以宣读诏书为名,召见董

    卓。董卓表现得傲慢无礼,应对疏忽。参军孙坚请斩董卓,他说:“董卓轻上无礼,一罪;贼寇猖獗跋扈,董卓不去讨伐,

    军心松懈疑虑,二罪;董卓出兵讨贼,没有功劳,接诏书时

    还很傲慢自大,三罪。”但张温不听,留下了董卓一条命,

    后来造成天下大乱。

    原典

    强用人者不畜。

    注释

    注曰: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王氏曰:“贤能不遇其时,岂就虚名?虽领其职位,不谋其政。如曹操爱关公之能,官封寿亭侯,赏以重禄;终心不服,后归先主。”

    解释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强求得来的也不会长久,即使用尽

    心机逼人就范,也会像三国时的关羽那样,人在曹营心在汉。

    举例

    三国时,曹操把刘备包围在徐州。刘备向袁绍求援,被拒绝,大败而逃。其时刘备派关羽守下邳,看护他的家眷,关羽无法突围,只能投降曹操。曹操一直仰慕关羽的才气和义气,千方百计地给他好处,想结交他,但关羽不为所动。

    不久,袁绍进攻曹操。关羽跟随曹操迎敌,击破袁绍,立了

    战功,就又回到了刘备那里。

    曹操破了袁绍,抓住了袁绍的监军沮授,他本来是曹操的旧相识,曹操也爱惜他的才气,就亲自为他松绑。但沮授大喊:“我坚决不投降,希望早点死。”曹操还是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留在帐下。沮授却偷了马,打算回到袁绍那里,被曹操抓住斩了。

    原典

    为人择官者乱。

    注释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

    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令,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解释

    安排官职最忌讳因人设事,也就是说,本来不需要这样一个职位,但为了安排自己的亲戚或者冗员,不得不巧立名目,设立新的职位。这样做,不但导致官员的滥竽充数,而且多了鱼肉百姓的官吏。他们必然巧取豪夺,加重百姓负担,最后导致祸乱。

    为人择官的另一层含义是,把那些重要的职位给了自己

    人,虽然他没有本事,只是因为其上头有人,所以,给他好

    的职位。但其结果只能是尸位素餐,坑害了国家和百姓。

    举例

    宋徽宗赵佶任用蔡京为宰相,童贯为太傅。蔡京、童贯企图攻打辽国,就派武义大夫马政出使金国,想和金国夹攻辽。大臣安尧臣等劝谏也不听。后来,辽衰落了,但金乘机发展起来,对宋的侵略更加严重,俘获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汉桓帝刘志在位的时候,宠信宦官和外戚,朝政日益堕落,贿赂公开进行。宦官侯览献上五千匹锦缎,被封为关内侯。白马令李云给皇帝上书说:“所谓帝就是真谛。现在官位错乱,小人谄媚得志,贿赂公行,政治越来越腐败,你一纸诏书就可以任用干部,也不经过有关的组织部门。这样一来,帝不就丧失了真谛了吗?”汉桓帝昏庸愚昧,根本就不觉悟,

    杀了李云。

    原典

    失其所强者弱。

    注释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

    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

    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

    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

    情为弱。

    王氏曰:“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解释

    有的人靠道德而强盛,有的人靠人才、势力、军队而强盛。但强和弱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因时而易,因势而易,

    也因怎样利用而易。可见,是强是弱,关键看怎样运用。

    举例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赌博,但田忌的马不好,经常失败输钱。孙膑对田忌说:“齐国的好马都是国王的,你和他一个一个地比,胜不了。如果用你最次的马和他最好的比,用你最好的和他中等的比,用你中等的和他最次的比,那么你虽然失败一次,但一定胜两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计策,果然赢了。

    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韩信背水设阵,杀了陈余,俘获赵军二十万。韩信的部下原先都认为背水设阵乃兵法上的大

    忌,就很吃惊,也很怀疑,问韩信:“兵法上说,布阵应该在

    山林之前,河水之后。现在韩将军背水而胜,为什么呢?”

    韩信说:“你们虽然读了不少兵书,但没有学到兵法的精髓,没听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原典

    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释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

    解释

    这里的所谓不仁者,是指没有远见、心地不良的小人。如果把决策的大权交给这样的人,就很危险。这里说的,仍然是用人不当带来的后果。比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宰相,而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了杨国忠、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最后导

    致国家大乱。

    举例

    清朝光绪皇帝载湉,在上台之初,就图谋变法强国。但因为受制于西太后,不能如愿,就暗中结交袁世凯,想对慈禧太后实行兵谏。但袁世凯叛变告密,致使光绪被囚禁、变法六君子被杀。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再次起用袁世凯,但他手握重兵,待机观望,以谋求私利,终于导致清朝的灭亡。

    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王振独揽兵权。他擅自做主出兵麓川,劳师数十万,耗费军饷几乎为半个天下,且用了十年的时间,得不偿失。东南刚刚安定,他就请英宗亲自征讨也先。兵部尚书邝禁、侍郎于禁、尚书王直等劝谏,英宗不听,一意孤行。结果,大军刚到土木堡,就打了败仗,英宗成了

    也先的俘虏。

    原典

    阴计外泄者败。

    注释

    王氏曰:“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

    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反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解释

    所谓阴计,就是暗中进行的计策或者计划,目的是要出

    其不意、攻其不备。其计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

    形,强弱易势,所以没有不失败的。

    《韩非子》说:事情秘密才能成功,因为泄露机密才失败。

    《鬼谷子》说:圣人所拥有的智慧普通人也有,但普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他们不善于运用罢了。谋划没有比保密更难的了,意见没有比全听进去更难的了,事情没有比一定办成更难的了,以上三者俱备,就什么都可以做成了,所以,谋划一定要保密。

    举例

    春秋时,秦穆公派大将孟明偷袭郑国。部队到了延津,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了。弦高假装是郑国的使者,带着很多酒迎接秦军,说:“我们的君主听说将军的部队要来我们的国家,特意派我到很远的地方来犒劳你们。”孟明就把部队驻扎下来,不再前进。将领们都不理解为什么不前进,孟明说:“我们千里远征,只能出其不意,才能胜利,现在计划已经泄露了,他们肯定也有了准备了。进攻的话防守严密难以攻克,包围的话兵力又不足。”于是,他们在袭击了小国滑之后就返回了秦国。

    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之后,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感到李世民功盖天下,很不放心,就联合李元吉谋害他。但阴谋泄露,李世民先发制人,伏兵玄武门,在早朝的时候杀了李

    建成和李元吉,即位为唐太宗。

    原典

    厚敛薄施者凋。

    注释

    注曰:凋者,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

    必削。”王氏曰:“秋租、夏税,自有定例;费用浩大,常是

    不足。多敛民财,重征赋税,必损于民。民为国之根本,本若坚固,其国安宁;百姓失其种养,必有雕残之祸。”

    解释

    厚敛则民穷,民穷则国凋。所以古语云:“穷天下者,天

    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

    举例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修长城,筑阿房宫,横征暴敛,穷尽了天下的财力,失去了民心。所以,陈胜、吴广起义,一呼百应,刘邦、项羽也相继造反,三年就灭了秦朝,正如杜牧所说:“亡秦者,秦也。”

    明朝和清朝的末年,朝廷用人不当,官吏厚敛于民、骄奢淫逸,使得民穷财尽。于是,内出盗贼,外有侵犯,终于

    使秦失去了天下。

    原典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注释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

    力,专捍疆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王氏曰:“游说之士,以喉舌而进其身,官高禄重,

    必富于家;征战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禄难赡其亲。若不存恤战士,重赏三军,军势必衰,后无死战勇敢之士。”

    解释

    中国历史上的游士说客,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国王,往往朝为布衣、暮即卿相,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富贵发达。而那些战场上的普通士兵,不但捐躯流血,还都很

    贫寒。这样的时代肯定是混乱衰落的时代。

    举例

    战国时期的二百年间,诸侯之间连年战争,相互攻伐。游士说客揣摩君主的心态,不讲仁义,而以利益劝说君主,一旦成功,就封侯拜相,而各国的战士终年征战,苦不堪言。

    所以,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谋取天下取得成功的原因

    之一,也是六国的百姓厌倦了战争,希望生活安定。

    原典

    货赂公行者昧。

    注释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无施,仗威权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势力私事公为。欺诈百姓,变是为非;强取民财,返恶为善。若用贪饕掌国事,必然昏昧法度,废乱纪纲。”

    解释

    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进行,那么,谄媚奸邪的小人就得志了,政治必然腐败,统治者必然

    失败。

    举例

    周安王二十三年,田因齐即位为齐国君主,就是齐威王,用邹忌为宰相。当时朝廷里的大臣都说阿这个地方的大夫很贤德,而贬低即墨的大夫,邹忌把这些告诉了威王。威王问他的随从,他们也这么说。威王就悄悄地派人去两地观察治理的情况,并召两个大夫入朝。大臣们也都来了,认为阿大

    夫必有重赏,而即墨大夫就危险了。威王先召见即墨大夫,

    说:“自从你到即墨做官以后,毁谤你的话就来了。我派人视

    察了,你那里开荒种地,人民富裕,官吏也都勤快。你专心治理,不肯谄媚我的左右,所以才遭到毁谤啊,你真是好的地方官。”于是,重赏了他。接着召见阿大夫,说:“自从你到了阿这个地方,好话就来了。我也派人去视察,你那里田地荒芜,人民挨冻受饿,但你贿赂我的左右,结交朝廷的大臣,让他们说你的好话。地方官不好的,没有超过你的了。”就把他放到鼎里烹了,又招来他的左右亲信十多个,都是毁谤即墨大夫的,也都烹了。这样一来,齐国没有人敢行贿了,国家很快就兴盛起来。

    清朝后期,政府机构膨胀,官员骄奢淫逸,滥竽充数的人很多。满族官员大部分都不学无术,昏庸无能。咸丰以来,西方列强屡屡侵犯,到光绪年间,有两个满族官员上书言事,其中一个御史奏请起用檀道济为将领,其实,檀道济是南朝宋人,已经死了一千多年了。另一名官员则在上书里说,在日本的东北,有缅甸和越南,日本很害怕他们,请求派人和缅甸、越南联合,夹攻日本。这些荒唐的呈辞一时成为官场

    上的笑话。

    原典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注释

    注曰:暴则生怨。

    王氏曰:“闻有贤善好人,略时间欢喜;若见忠正才能,暂时敬爱;其有受贤之虚名,而无用人之诚实。施谋善策,不肯依随;忠直良言,不肯听从。然有才能,如无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为善。齐之以德,广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宽大,必容于众;少有过失,常记于心;逞一时之怒性,重责于人,必生怨恨之心。”

    解释

    正确的意见很快就忘了,相反,别人的错误却抓住不放,这不会有好结果。这里讲的是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不能人家说过了就忘。而对于别人的过错,也要宽容,要善于利用

    他的长处。

    举例

    曹操讨伐南阳的张绣,张绣投降了。但曹操和张绣的婶娘私通,张绣气愤地进攻曹操。曹操受了伤,长子和侄子也都遇害。后来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说:“有霸王之志的人应该不计私怨,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张绣听了他的话,再次投降了曹操,曹操也不计前仇,对他

    很宽厚,张绣立了很多战功,被封为侯。

    汉献帝的时候,董卓嚣张跋扈,王允联合吕布杀了董卓。

    在策划这件事情的时候,名士蔡邕在座,他非常吃惊,并很感慨。王允斥责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奸臣,几乎亡了汉室。你是君主的臣子,不同仇敌忾,却怀念他对你的好处,还很伤感,这不是和他一样的叛逆吗?”就把蔡邕抓了起来。蔡邕马上表示自己错了,愿意脸上刺字,砍去双脚,写成汉史,很多士大夫都想救他,都不行。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旷世奇才,对汉代的史实很熟悉,如果写成历史,肯定是一代大典。他的过错不大,杀了他,不是让人失望吗?”但王允还是杀了蔡邕,马日磾说:“王公大概没有后代了吧!”

    原典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注释

    注曰:浊,溷也。

    王氏曰:“疑而见用怀其惧,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尽其诚。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怀忧惧,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从政,立事成功。”

    解释

    这里讲的依然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任用了人

    家但又不相信他,对他不放心,或者反过来,虽然信任他,

    但却不敢放手使用他,都是错误的。

    “所任不可信”,是指只看他的才干而不了解或者怀疑他的内心,比如刘邦怀疑韩信但还是用他,最后韩信谋反。“所信不可任”,也指根本不了解他的真实才干却相信他、任用他,比如赵国使用赵括。

    举例

    苏秦在燕国为官的时候,有人到燕王那里说他的坏话,说他反复无常,不值得信赖。苏秦对燕王说:“如果我像尾生那么讲信用,像伯夷那么廉洁,像曾参那么孝顺,再来侍奉您怎么样?”燕王说:“那当然很好啊。”苏秦说:“如果真的那样,我就不能侍奉您了。像曾参那么孝顺,就离不开父母了;像伯夷那么廉洁,就既不做武王的臣子,也不做孤竹国的君主;像尾生那么讲信用,怎么可能到秦国那里夸大燕国和齐

    国的威风,而取得成功呢?这样的话,你又怎么会用我呢?”

    原典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注释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

    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救人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义,能安于众;齐以刑罚,必散其

    民。若将礼、义、廉、耻,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归集。官无公正之心,吏行贪饕;侥幸户役,频繁聚敛百姓;不行仁道,专以严刑,必然逃散。”

    解释

    以德服人,才能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让人真心归附;相反,只靠严厉的规章和高压的手段,去压服和束缚人,最后只能导致离心离德,人心涣散。不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经

    营管理单位、企业,都是一样的道理。

    举例

    秦朝末年,齐地的王叫田荣,素来没有德行,不得民心。他被项羽打败后,率领残兵败将逃跑了,又接着对百姓敲诈勒索,百姓们忍无可忍,集合起来杀了他。田荣的弟弟田横和他相反,品德高尚,很得民心,当时项羽立田假为齐王,但百姓起来驱逐了田假,拥戴田横为王。后来高祖统一了天下,田横率领五百人跑到海岛上隐居。高祖派使者去征召他,田横既感到高祖的势力无法拒绝,又不甘心做他的臣下,在走到距离洛阳三十里的时候,就自杀了,让使者拿他的头去复命。高祖又派人到海岛上,征召他的部下到洛阳来。大家到了洛阳,听说田横已经死了,都到他的墓上去哭,然后就都自杀了,五百余

    人无一生还。

    汉顺帝汉安元年,派光禄大夫张纲等八人到州郡巡视,以

    便发现人才、检举贪官污吏,对于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他们有权处置。张纲离开首都不到一里地,叹息说:“豺狼当道,还管狐狸有什么用呢?”当天就毁了车子,回到首都,上书弹劾外戚大将军梁翼十五条大罪。梁翼害怕了,恰好广陵一带的土匪张婴杀了太守,聚众数万,他就推荐张纲做广陵太守。张纲单车赴任,直接到了张婴的军营,晓以大义,让张婴投降、遣散了随众。张纲治理广陵,以身作则,以德服众,人民安居乐业。过了几年,张纲病故,全城的人为他戴孝痛哭。

    原典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

    必生。

    注释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

    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燥,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解释

    人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重视,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应该受到鼓励,这样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另一方面,对别人的小错误应该宽恕、原谅,不该紧紧抓住不放,否则,会招

    来更大的怨恨。

    举例

    刘敬劝谏高祖刘邦不要去打白登,刘邦不听,还囚禁了他。后来,高祖果然被困在白登。刘邦脱险之后,马上释放了刘敬,向他道歉,还重赏了他。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自出征高丽。在攻打安市的战斗中,太宗看见一个身穿白袍的小将,冲锋在前,所向披靡,就招来询问,原来是小将薛仁贵。太宗当即给予嘉奖,提升为游击将军,赐给金帛骏马。薛仁贵很感动,以后立了很多

    大功。

    原典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

    无罪者酷。

    注释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之也。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

    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

    解释

    赏和罚必须分明、公平。无功而赏不能服人,无罪而罚

    人不甘心,都会使人产生逆反的心理,导致严重的后果。

    举例

    春秋时,楚平王相信谗言,杀了功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发誓报复。十九年之后,伍子胥率兵大败楚国。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挖出他的尸体,鞭尸复仇。

    明武宗朱厚照性情放荡,宠信小人。钱宁、江彬等人没有尺寸之功,但善于谄媚,带皇帝微服出游,都封了很高的官位。而武宗对朝廷大臣任意侮辱,或罚他们当庭下跪,或当庭杖击,被打死的有十多人,还把忠臣王守仁贬到贵州。于是,没人敢再进谏,使得言路断绝、国事日非、盗贼群起,

    几个诸侯先后叛乱。

    原典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注释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

    如美味,怒忠正如仇雠,不亡国者,鲜矣!”

    解释

    当领导的最容易犯的过失有三:一是好谀,二是好货,三是好色。英明的领导人可以避免珍宝美色的诱惑,但最难避免的是阿谀奉承。有的领导听到好话和吹捧就高兴,而听到批评和逆耳的箴言就不高兴,甚至记恨人家,这就是失败

    和灭亡的征兆。

    举例

    商纣王贪恋酒色,荒淫无道。箕子劝谏而被囚禁,比干劝谏而被杀害,忠良都知难而退,使得奸佞满朝。终于武王起兵反对他,诸侯响应,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了。

    汉哀帝刘欣,荒淫混乱。尚书仆射郑崇,正直敢言,每次见皇上都穿皮鞋,发出有力的声音,所以,哀帝听到声音就知道郑崇来了,心里特别讨厌他。尚书令赵昌,擅长谄媚,就污蔑郑崇勾结宗族,有阴谋。哀帝就召见郑崇说:“我的门口如同市场,你为什么不许我去市场上逛逛呢?”郑崇说:“我的门口也和市场一样,但我的心和水一样平静。”哀帝痛

    恨郑崇出言不逊,囚禁了他。最后,郑崇死在了监狱里。

    原典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释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解释

    很多人都不能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别人的东西更好。这是人的本性中贪婪的一面使然。但很多时候,那只是一种错觉而已,只有在失去了自己拥有的东西之后,才感到它的可贵,但为时已晚。要记住,珍惜自己所有的,才会一生平安;贪求别人所有的,会反过来伤害自己。

    《淮南子》说:圣人珍惜自己的所有,而不奢求自己没有的东西;只追求自己没有的,也会失去已经有的,而完善自己已经拥有的,想要的也会到来。又说:幸福莫过于没有祸患,利益莫过于不丧失。事物都在变化:不损失就是增加,不成功

    就是有所毁弃,没有得到就是有所伤害,都是很危险的。

    举例

    汉文帝刘恒,一生俭朴,连陵墓都用普通的瓦器修造。所以,历代战乱,汉代的陵墓多被挖掘,唯独汉文帝的陵墓很安全,因为,盗墓者也知道,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

    宋太祖派大将曹彬讨伐蜀国,其国王孟昶投降,太祖把他羁押在汴梁。孟昶死后,他的家产收归朝廷,士兵发现他的尿具用七种宝石制作,异常精致,也收到了宫中。太祖见了说:“连尿具都用七种珠宝制作,那他用什么吃饭呢?奢侈

    到了这个地步,不灭亡才怪!”就命人把那个尿具砸碎了。

本站推荐:阴气撩人:鬼夫夜来蛇妻美人时空长河的旅者快穿攻略:病娇哥哥,帅炸天!第九特区阴阳鬼术快穿反派老公有点苏万界圣师最后一个捉鬼师快穿攻略:黑化BOSS,极致宠

素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宝石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汉)黄石公 著,刘泗 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汉)黄石公 著,刘泗 译并收藏素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