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御驾亲征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缱绻长安雪最新章节!
可有些时候,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
这天用过晚膳,朱瞻基正在文昭殿批阅奏折,金英进来回禀说:“皇上,英国公张辅将军求见。”
张辅三朝元老,这个时候求见,想必是有重要事情,朱瞻基收起奏折说:“快请。”
已是天命之年的张辅多年领兵,精神矍铄,他进入文昭殿后施礼:“微臣参见皇上。”
“张将军免礼,赐座。”
张辅少年从军,跟随驻地靖难起兵,其父张玉更是在东昌之战中为救被当时朝廷大将军盛庸围困的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朱棣即位后,追封张玉河间王,更名张辅袭封了其父的英国公公爵,此后,张辅多次出征安南,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对于这位老将军,朱瞻基也是十分尊崇的。
张辅坐下后回禀说:“启奏皇上,今夜,汉王府有人秘密到府中探访。”
一听这话,朱瞻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想,他看向张辅示意他说下去。
原来,傍晚时分,一个自称枚青的人到英国公府上求见张辅,对于来人,张辅并不熟悉,但是当看到他手中拿着汉王的亲笔手书,张辅便意识到这枚青身份不简单,而他找自己的目的怕是更复杂。
果然,枚青说是汉王命他来京城拜访张辅的,联想到乐安和山东那边传来的诸多汉王不法之事,张辅心中有所戒备,便假意对枚青表现的十分热情。
枚青见唐唐英国公对他招待周全,想起汉王之前信誓旦旦的说他与张辅是患难与共走过来的兄弟,只要他有心,张辅一定会站在他这一边,便把汉王命他入京的目的,以及汉王最近的一些起兵准备全盘向张辅托了出来,而他此番前来,正是奉了汉王的命令,希望张辅可以做汉王在京师的内应。
当张辅听说汉王已经约了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蓄意谋反,张辅立刻意识到事不宜迟,一声令下把枚青捆绑了个结结实实,他则立刻来到宫中求见,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朱瞻基。
听了张辅的叙述,朱瞻基似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看着案牍上清明的台灯,他似是问张辅,又似乎自问:“朕自以为,先皇与朕都对汉王不薄,他当真这样糊涂?”
张辅叹口气说:“靖难之役,微臣曾与汉王公事,汉王…确实有能力,也有野心,皇上不能不防。”
“多谢张将军,可他毕竟是朕的皇叔,当年赵王某乱,京师震荡,先皇尚且死保,又一向顾念与二位皇叔的手足之情,若非万不得已,朕…实在不想有违先皇之志。”
听了朱瞻基的话,张辅进言说:“可是…现在汉王反心已定,怕是皇上皇恩浩荡,也未必能改变他的反意。”
这一点,朱瞻基心中也是清楚的,汉王是什么人,这么多年,他比谁都清楚,可是就像他之前说的,他的父王只有汉王、赵王两个兄弟,顾念天伦亲情,若非万不得已,实在是不想要大动干戈,这样想着他吩咐张辅说:“先把枚青关入大牢吧。”
“遵旨。”
朱瞻基本想散了早朝后与内阁大臣商议对汉王的处置,然而,一个人的仓皇入京彻底改变的了局面。
这个人,便是御史李浚。
李浚家是山东乐安,因为母亲去世,他正在家中守孝,突然收到汉王征召,他一打听便察觉事情不对头,因为此时汉王已经开始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甚至在汉王府设立了前后左右中五军,想做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李浚吓得不轻,连夜更名换姓出了城,马不停蹄赶回了京师,将所知情况写成了奏疏,赶在早朝前呈送了上去。
早朝之上,李浚的奏疏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朱瞻基看着李浚的奏疏也是变了神色,想当初皇祖父靖难起兵也是因为朱允炆先后削夺了多位亲王的番位,更逼死了襄王,也已经对北平下手了,现在自己对汉王不薄,他竟然赤裸裸的开始自立政权了!
这一次,朝廷出兵是势在必行了!
朱瞻基冷脸坐在龙椅上,看着奉天殿内一众文武百官七嘴八舌的议论汉王,或者义愤填膺,或者愤怒异常,小议片刻,终于都渐渐安静了下来。
首辅大臣杨士奇出列请奏说:“汉王如此嚣张跋扈,不严惩不足以正国威!微臣以为,皇上可御驾亲征。”
此话一出,朱瞻基微微愣了一下,跟着又有不少人窃窃私语,以张辅为首的武官一侧更是明显对杨士奇的提议很不乐意。
区区一个汉王谋反,都要皇上御驾亲征,将他们这些武将置于何地?
张辅出列奏请说:“皇上对汉王隆恩浩荡,汉王却行如此违背道义民心之举,无需皇上多忧,臣请领兵十万,半个月内,势将汉王缉拿入京。”
他话音刚落,杨士奇立刻上前开口说:“汉王所做虽然有违天道、不得人心,他却毕竟是亲王,又有多年征战经验,就怕有些人心怀不轨,趁机做乱到时候反倒不好控制。”
说到这里,他转向朱瞻基,微微垂首:“自皇上登记以来,国泰民安、四海臣服,此番亲征,也是为皇上扬威的最好时机。”
对杨士奇的话,朱瞻基似乎赞许的点了一下头,站在杨士奇身后的杨荣待他的话说完,出列进言说:“微臣以为杨大人言之有理,陛下也应当知道洪武三十五年,南京的那场大火。”
一说这个,朱瞻基眼神冷了下来,想当年皇祖父被逼靖难,朝廷自以为胜券在握,发兵百万围困北平,却不想接连惨败,其中缘由他是知道一些的,而今的局面,似乎与当年十分相像。
都是皇叔不满,意图夺位,只是汉王太明目张胆了!而他,也绝不会是第二个朱允炆!
这样想着,朱瞻基下定了决心,他起身走到高台前,望着奉天殿外蔚蓝的天空,昂然下旨:“传令下去,十日内集结河北、山东两地军队,两地布政使司筹备粮草,朕,要御驾亲征!”
下了早朝,朱瞻基回到文昭殿,只留了陆风在内,拿出不久前收到密报重新看了一遍,密报上字迹娟秀,他嘴角含了一丝笑意把密报便递给陆风说:“烧掉吧。”
“是。”
陆风答应着取出火折子,走到一边的火盆边将那些宣纸点燃,朱瞻基看着火盆中渐渐熄灭的烟火,嘴角只含着一丝淡漠。
汉王府的一举一动其实他早已了若指掌,他一直忍着,也不过是不想与汉王闹翻,想不到,最后沉不住气的还是他。
既然如此,那就看看到底谁才是天之骄子!
皇上御驾亲征,朝廷自然声势浩大、军威强盛,气势上早已压倒汉王,而朱高煦这边只能困守乐安,这一仗,其实不用打胜负已定。
想必朱瞻基、朱高煦两人心中也是十分明白的。
大军抵达乐安,朱瞻基并未下令攻城,而是命人在去了箭头的箭矢上绑了“劝降书”射到城内,困守乐安的士兵本来就无心迎战,见状更是军心涣散。
朱高煦眼见自己这个侄儿不仅御驾亲征,到了乐安后,也没有大动干戈,用了诱降的手段,轻而易举得到民意军心,他年纪轻轻有这般魄力和见识,倒是真让他刮目相看。
到底是个聪明人,朱高煦知道自己此生是与皇位无缘,那就不要垂死挣扎让自己死的太难看了,这样想着,他便出城迎降了。
对于自己这位皇叔,朱瞻基也没有太多的难为,只命人将他关押了起来,待回到京师再做处置。
当夜,朱瞻基在寝宫中随意的看着山东地方官员呈奏上来的弹劾汉王不法的奏章,其实他心中明白,闹到这个份儿上,许多有的没的都会加注到汉王身上,这也便是皇家争斗的残酷之处。
说再多,也抵不过一句“成王败寇”罢了。
正看得百无聊赖,金英走进来禀报说:“皇上,吴姑娘带到了。”
朱瞻基抬头,看到一个身穿婢女衣衫的女子跟在金英后面,她的容貌说不上多美,只是中等姿色,只是看人的眼神温柔,给人的感觉十分乖巧。
朱瞻基对她微微含笑,她看他的眼中明显的闪过惊喜和眷恋,含了抑制不住的欣喜上前叩拜:“奴婢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瞻基示意金英退下,他则起身快步来到那女子跟前,俯身扶她起来:“来,快起来。”
那女子起身之时,欣喜的神色上挂了一串喜极而泣的泪珠:“奴婢日日牵挂皇上,今日总算得见了。”
朱瞻基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惠芸,这些年,辛苦你了。”
女子闻言,看向朱瞻基的目光间情谊脉脉:“奴婢不辛苦,只要是为了皇上,奴婢做什么都是心甘情愿的。”
她正是朱瞻基一早安插在汉王府中的细作——吴惠芸,汉王府传到京师的所有消息,也都是她传出去的。
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甘愿隐匿汉王府做奴婢近十年,朱瞻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再多说,他牵起她的手,走向了寝宫中。
可有些时候,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
这天用过晚膳,朱瞻基正在文昭殿批阅奏折,金英进来回禀说:“皇上,英国公张辅将军求见。”
张辅三朝元老,这个时候求见,想必是有重要事情,朱瞻基收起奏折说:“快请。”
已是天命之年的张辅多年领兵,精神矍铄,他进入文昭殿后施礼:“微臣参见皇上。”
“张将军免礼,赐座。”
张辅少年从军,跟随驻地靖难起兵,其父张玉更是在东昌之战中为救被当时朝廷大将军盛庸围困的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朱棣即位后,追封张玉河间王,更名张辅袭封了其父的英国公公爵,此后,张辅多次出征安南,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对于这位老将军,朱瞻基也是十分尊崇的。
张辅坐下后回禀说:“启奏皇上,今夜,汉王府有人秘密到府中探访。”
一听这话,朱瞻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想,他看向张辅示意他说下去。
原来,傍晚时分,一个自称枚青的人到英国公府上求见张辅,对于来人,张辅并不熟悉,但是当看到他手中拿着汉王的亲笔手书,张辅便意识到这枚青身份不简单,而他找自己的目的怕是更复杂。
果然,枚青说是汉王命他来京城拜访张辅的,联想到乐安和山东那边传来的诸多汉王不法之事,张辅心中有所戒备,便假意对枚青表现的十分热情。
枚青见唐唐英国公对他招待周全,想起汉王之前信誓旦旦的说他与张辅是患难与共走过来的兄弟,只要他有心,张辅一定会站在他这一边,便把汉王命他入京的目的,以及汉王最近的一些起兵准备全盘向张辅托了出来,而他此番前来,正是奉了汉王的命令,希望张辅可以做汉王在京师的内应。
当张辅听说汉王已经约了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蓄意谋反,张辅立刻意识到事不宜迟,一声令下把枚青捆绑了个结结实实,他则立刻来到宫中求见,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朱瞻基。
听了张辅的叙述,朱瞻基似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看着案牍上清明的台灯,他似是问张辅,又似乎自问:“朕自以为,先皇与朕都对汉王不薄,他当真这样糊涂?”
张辅叹口气说:“靖难之役,微臣曾与汉王公事,汉王…确实有能力,也有野心,皇上不能不防。”
“多谢张将军,可他毕竟是朕的皇叔,当年赵王某乱,京师震荡,先皇尚且死保,又一向顾念与二位皇叔的手足之情,若非万不得已,朕…实在不想有违先皇之志。”
听了朱瞻基的话,张辅进言说:“可是…现在汉王反心已定,怕是皇上皇恩浩荡,也未必能改变他的反意。”
这一点,朱瞻基心中也是清楚的,汉王是什么人,这么多年,他比谁都清楚,可是就像他之前说的,他的父王只有汉王、赵王两个兄弟,顾念天伦亲情,若非万不得已,实在是不想要大动干戈,这样想着他吩咐张辅说:“先把枚青关入大牢吧。”
“遵旨。”
朱瞻基本想散了早朝后与内阁大臣商议对汉王的处置,然而,一个人的仓皇入京彻底改变的了局面。
这个人,便是御史李浚。
李浚家是山东乐安,因为母亲去世,他正在家中守孝,突然收到汉王征召,他一打听便察觉事情不对头,因为此时汉王已经开始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甚至在汉王府设立了前后左右中五军,想做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李浚吓得不轻,连夜更名换姓出了城,马不停蹄赶回了京师,将所知情况写成了奏疏,赶在早朝前呈送了上去。
早朝之上,李浚的奏疏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朱瞻基看着李浚的奏疏也是变了神色,想当初皇祖父靖难起兵也是因为朱允炆先后削夺了多位亲王的番位,更逼死了襄王,也已经对北平下手了,现在自己对汉王不薄,他竟然赤裸裸的开始自立政权了!
这一次,朝廷出兵是势在必行了!
朱瞻基冷脸坐在龙椅上,看着奉天殿内一众文武百官七嘴八舌的议论汉王,或者义愤填膺,或者愤怒异常,小议片刻,终于都渐渐安静了下来。
首辅大臣杨士奇出列请奏说:“汉王如此嚣张跋扈,不严惩不足以正国威!微臣以为,皇上可御驾亲征。”
此话一出,朱瞻基微微愣了一下,跟着又有不少人窃窃私语,以张辅为首的武官一侧更是明显对杨士奇的提议很不乐意。
区区一个汉王谋反,都要皇上御驾亲征,将他们这些武将置于何地?
张辅出列奏请说:“皇上对汉王隆恩浩荡,汉王却行如此违背道义民心之举,无需皇上多忧,臣请领兵十万,半个月内,势将汉王缉拿入京。”
他话音刚落,杨士奇立刻上前开口说:“汉王所做虽然有违天道、不得人心,他却毕竟是亲王,又有多年征战经验,就怕有些人心怀不轨,趁机做乱到时候反倒不好控制。”
说到这里,他转向朱瞻基,微微垂首:“自皇上登记以来,国泰民安、四海臣服,此番亲征,也是为皇上扬威的最好时机。”
对杨士奇的话,朱瞻基似乎赞许的点了一下头,站在杨士奇身后的杨荣待他的话说完,出列进言说:“微臣以为杨大人言之有理,陛下也应当知道洪武三十五年,南京的那场大火。”
一说这个,朱瞻基眼神冷了下来,想当年皇祖父被逼靖难,朝廷自以为胜券在握,发兵百万围困北平,却不想接连惨败,其中缘由他是知道一些的,而今的局面,似乎与当年十分相像。
都是皇叔不满,意图夺位,只是汉王太明目张胆了!而他,也绝不会是第二个朱允炆!
这样想着,朱瞻基下定了决心,他起身走到高台前,望着奉天殿外蔚蓝的天空,昂然下旨:“传令下去,十日内集结河北、山东两地军队,两地布政使司筹备粮草,朕,要御驾亲征!”
下了早朝,朱瞻基回到文昭殿,只留了陆风在内,拿出不久前收到密报重新看了一遍,密报上字迹娟秀,他嘴角含了一丝笑意把密报便递给陆风说:“烧掉吧。”
“是。”
陆风答应着取出火折子,走到一边的火盆边将那些宣纸点燃,朱瞻基看着火盆中渐渐熄灭的烟火,嘴角只含着一丝淡漠。
汉王府的一举一动其实他早已了若指掌,他一直忍着,也不过是不想与汉王闹翻,想不到,最后沉不住气的还是他。
既然如此,那就看看到底谁才是天之骄子!
皇上御驾亲征,朝廷自然声势浩大、军威强盛,气势上早已压倒汉王,而朱高煦这边只能困守乐安,这一仗,其实不用打胜负已定。
想必朱瞻基、朱高煦两人心中也是十分明白的。
大军抵达乐安,朱瞻基并未下令攻城,而是命人在去了箭头的箭矢上绑了“劝降书”射到城内,困守乐安的士兵本来就无心迎战,见状更是军心涣散。
朱高煦眼见自己这个侄儿不仅御驾亲征,到了乐安后,也没有大动干戈,用了诱降的手段,轻而易举得到民意军心,他年纪轻轻有这般魄力和见识,倒是真让他刮目相看。
到底是个聪明人,朱高煦知道自己此生是与皇位无缘,那就不要垂死挣扎让自己死的太难看了,这样想着,他便出城迎降了。
对于自己这位皇叔,朱瞻基也没有太多的难为,只命人将他关押了起来,待回到京师再做处置。
当夜,朱瞻基在寝宫中随意的看着山东地方官员呈奏上来的弹劾汉王不法的奏章,其实他心中明白,闹到这个份儿上,许多有的没的都会加注到汉王身上,这也便是皇家争斗的残酷之处。
说再多,也抵不过一句“成王败寇”罢了。
正看得百无聊赖,金英走进来禀报说:“皇上,吴姑娘带到了。”
朱瞻基抬头,看到一个身穿婢女衣衫的女子跟在金英后面,她的容貌说不上多美,只是中等姿色,只是看人的眼神温柔,给人的感觉十分乖巧。
朱瞻基对她微微含笑,她看他的眼中明显的闪过惊喜和眷恋,含了抑制不住的欣喜上前叩拜:“奴婢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瞻基示意金英退下,他则起身快步来到那女子跟前,俯身扶她起来:“来,快起来。”
那女子起身之时,欣喜的神色上挂了一串喜极而泣的泪珠:“奴婢日日牵挂皇上,今日总算得见了。”
朱瞻基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惠芸,这些年,辛苦你了。”
女子闻言,看向朱瞻基的目光间情谊脉脉:“奴婢不辛苦,只要是为了皇上,奴婢做什么都是心甘情愿的。”
她正是朱瞻基一早安插在汉王府中的细作——吴惠芸,汉王府传到京师的所有消息,也都是她传出去的。
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甘愿隐匿汉王府做奴婢近十年,朱瞻基知道,这是为什么,没有再多说,他牵起她的手,走向了寝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