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跪着看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大文学家最新章节!
身为《乌合之众》的作者,王德孚在这个大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却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回到那个让他无时不刻都感觉束缚与压抑的王家公馆。
以前回家那当然是因为没钱了,而且还要问家里要下一学年的学费,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说不定到时候还要被某些极品亲戚说三道四,认为他只会花钱。
而现在,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还泡上了凌静苏这样的名门贵女,王德孚怎么可能还差钱呢,他甚至都可以向家里寄钱了,以表达他对母亲、大哥这样真正对他好的长辈的孝心。
除此之外,像他现在这个年龄的未婚男子,回去之后,那肯定会被家里催婚的,现在他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了,那些在家人眼中适合他的女人肯定变得更多了,于是催婚的力度也会变得更大,只能说优秀确实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
在权衡利弊之下,王德孚果断选择不回家了,他宁愿去魔都找他的二哥王德民都不愿意回家,毕竟魔都这样的大都市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其繁华迷人的程度,可不是小镇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说起来王德孚的二哥王德民的事业也算是蒸蒸日上了,如今他已经进军了比较正规的娱乐产业,慢慢开始搞自己的院线了,以后肯定会拍摄更加正规的电影。
王德孚的那部通俗商业小说《龙头》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之中,这部由大导演张伟强操刀的作品,在拍摄之前,倒没有进行多么铺天盖地地宣传,可能是因为电影产业在这个世界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确实还不够受重视,后世那种成熟的宣发模式,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完全流行。
不过饶是如此,因为《龙头》原作本身的优秀,以及它那巨大的名气,便使得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也颇令人期待,这甚至可以算得上这个时代的第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直接根据编剧搞出来的剧本来拍摄的。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龙头》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大火的话,这肯定会让不少电影人跟风,毕竟原作就很优秀的小说作品,天然就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这样的话,也可以降低投资电影的风险。
王德孚此时当然还在苏州,只不过他住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凌静苏的豪宅别墅。
只能说一旦男女之间发生关系之后,肯定会有一方食髓知味,然后同居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而在恋爱的炽热甜蜜期,每天都要来一发那已经是基本操作了,甚至对于王德孚这种十九岁的小伙子,来一发已经算是非常克制了。
凌静苏觉得自从她与王德孚发生关系之后,世界就变得如此美好,她每天起来看到身侧的挚爱,她就觉得心中无比充实。
毫无疑问,征服一个女人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狠狠占有对方的躯体,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永远是女人渐渐离不开男人,而男人在过了那样的新鲜感之后,就会觉得,再美的女人,好像也就这么一回事。
正因为越来越爱这个男人,所以凌静苏比王德孚都还要关注他所取得的成就,因为她与有荣焉!
凌静苏此时就拿着一份《申报》,在它的文艺板块,其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被王德孚的《乌合之众》霸占了,只因不知道有多少文坛人士,各种吹捧这样一部作品。
那位一向喜欢以王德孚的作品做“阅读理解”的才女梁婧,这一次却没有脱颖而出,很显然《乌合之众》这种作品,对梁婧这个年纪的读者来说,还是有些艰深了,这便使得她写出来的评论,没法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当然就没法脱颖而出了。
虽然并没有脱颖而出,但梁婧凭借她积累的名气,这一次她的评论文章,倒是依旧在《申报》上发表了,就是在凌静苏现在所拿的这份报纸上——
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
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只能结合王德孚这本书中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省略千余字)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
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
而且,想要让这种信念在群体中扎根,都需要把能导致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
……
梁婧的评论文章基本上就是在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乌合之众》中的某些观点,也算是进一步让这部作品变得对读者更加友好一些。
虽说没法让人眼前一亮,但一篇评论文章的字数过万,占据了《申报》文艺板块的巨大版面,倒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彰显她的存在感了……
实际上梁婧真的是跪着在看这部《乌合之众》的,她是真的没有想到,王德孚的新作,竟然是这种她一辈子都写不出来的思想性作品!
身为《乌合之众》的作者,王德孚在这个大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却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回到那个让他无时不刻都感觉束缚与压抑的王家公馆。
以前回家那当然是因为没钱了,而且还要问家里要下一学年的学费,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说不定到时候还要被某些极品亲戚说三道四,认为他只会花钱。
而现在,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还泡上了凌静苏这样的名门贵女,王德孚怎么可能还差钱呢,他甚至都可以向家里寄钱了,以表达他对母亲、大哥这样真正对他好的长辈的孝心。
除此之外,像他现在这个年龄的未婚男子,回去之后,那肯定会被家里催婚的,现在他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了,那些在家人眼中适合他的女人肯定变得更多了,于是催婚的力度也会变得更大,只能说优秀确实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
在权衡利弊之下,王德孚果断选择不回家了,他宁愿去魔都找他的二哥王德民都不愿意回家,毕竟魔都这样的大都市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其繁华迷人的程度,可不是小镇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说起来王德孚的二哥王德民的事业也算是蒸蒸日上了,如今他已经进军了比较正规的娱乐产业,慢慢开始搞自己的院线了,以后肯定会拍摄更加正规的电影。
王德孚的那部通俗商业小说《龙头》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之中,这部由大导演张伟强操刀的作品,在拍摄之前,倒没有进行多么铺天盖地地宣传,可能是因为电影产业在这个世界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确实还不够受重视,后世那种成熟的宣发模式,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完全流行。
不过饶是如此,因为《龙头》原作本身的优秀,以及它那巨大的名气,便使得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也颇令人期待,这甚至可以算得上这个时代的第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之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直接根据编剧搞出来的剧本来拍摄的。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龙头》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大火的话,这肯定会让不少电影人跟风,毕竟原作就很优秀的小说作品,天然就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这样的话,也可以降低投资电影的风险。
王德孚此时当然还在苏州,只不过他住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凌静苏的豪宅别墅。
只能说一旦男女之间发生关系之后,肯定会有一方食髓知味,然后同居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而在恋爱的炽热甜蜜期,每天都要来一发那已经是基本操作了,甚至对于王德孚这种十九岁的小伙子,来一发已经算是非常克制了。
凌静苏觉得自从她与王德孚发生关系之后,世界就变得如此美好,她每天起来看到身侧的挚爱,她就觉得心中无比充实。
毫无疑问,征服一个女人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狠狠占有对方的躯体,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永远是女人渐渐离不开男人,而男人在过了那样的新鲜感之后,就会觉得,再美的女人,好像也就这么一回事。
正因为越来越爱这个男人,所以凌静苏比王德孚都还要关注他所取得的成就,因为她与有荣焉!
凌静苏此时就拿着一份《申报》,在它的文艺板块,其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被王德孚的《乌合之众》霸占了,只因不知道有多少文坛人士,各种吹捧这样一部作品。
那位一向喜欢以王德孚的作品做“阅读理解”的才女梁婧,这一次却没有脱颖而出,很显然《乌合之众》这种作品,对梁婧这个年纪的读者来说,还是有些艰深了,这便使得她写出来的评论,没法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当然就没法脱颖而出了。
虽然并没有脱颖而出,但梁婧凭借她积累的名气,这一次她的评论文章,倒是依旧在《申报》上发表了,就是在凌静苏现在所拿的这份报纸上——
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
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只能结合王德孚这本书中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省略千余字)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
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
而且,想要让这种信念在群体中扎根,都需要把能导致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
……
梁婧的评论文章基本上就是在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乌合之众》中的某些观点,也算是进一步让这部作品变得对读者更加友好一些。
虽说没法让人眼前一亮,但一篇评论文章的字数过万,占据了《申报》文艺板块的巨大版面,倒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彰显她的存在感了……
实际上梁婧真的是跪着在看这部《乌合之众》的,她是真的没有想到,王德孚的新作,竟然是这种她一辈子都写不出来的思想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