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立场的变更(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无双夜二之统一最新章节!
有不少人认为史书上叙述张邈、陈宫二人背叛曹操的理由是不实的,但一时间也不大能确定其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确实不大好找,但若要按照本文的逻辑来看的话,这也只是二人在追随曹操和吕布之间,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已。
然而,吕布跟曹操由原本的同一阵营,转变为此时的对立阵营,其具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估计,很大程度还是出在迎接汉献帝东归这件事情上,二人的意见起了冲突。兼顾曹操东征的时候又制造了一些屠戮事件,因而他们才会想到要篡夺兖州。这样,一来可以阻止曹操将那种恶劣的行径继续发扬下去,二来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早日迎接汉献帝东归。除此之外,我是想不到以张邈、陈宫的为人,还有什么理由能使得他们背叛曹操了。
记得后来东郡太守臧洪被袁绍围攻之时,他的同乡陈琳曾写信劝臧洪归降。然而,臧洪的回信里有这样一段关键的话:“当初我在受命之时,自以为可以完成大事,共尊王室。谁知当我的本州受到攻击,郡长官身陷于危难之际,我请求发兵救援,却遭到拒绝,想要单独出兵,却又在辞行时被扣留,致使我的故主全家被害。我对故主的节义无以言表,难道还能顾全你我的友谊,再去损害忠孝的名声吗?因此我不得不强忍悲痛,挥戈拭泪,毅然与你决裂。行了孔璋(陈琳的字),你在境外谋求利益,我则为君亲效命;你托身侍奉于盟主袁绍,我则为朝廷尽心尽力。你若说我将身死名灭,我则也笑你虽生而无闻。”
从臧洪说的话可以看出,先前的推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看曹操之前的作为,想来也是一个尊奉汉室的人。既然如此,那么他们二人又为何不能达成一致呢?我想其关键的原因很可能出在袁绍的身上。
袁绍既然要除掉吕布,又让曹操杀掉张邈,很显然袁绍这人是不想迎接汉献帝东归的。而曹操与袁绍又是盟友,此时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多半还要受制于袁绍,因而曹操就暂时选择了服从袁绍的意志。也就是说,此时的曹操已然决择要走奸雄之路了。这样说也许会破坏他在历史中的形象,但这确确实实是他的选择。毕竟他不是吕布,看问题的角度跟吕布不一样,因而他只能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吕布等人决定要谋取兖州之后,张邈便派了一个叫作刘翊(音“翼”)的亲信,前往鄄城,说:“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应赶快供其军粮。”对此,众人都感到很是疑惑,只有荀彧知道张邈将乱,赶忙布置军队准备防守,并遣人去召唤驻守在濮阳的东郡太守夏侯惇,率兵前来增援。
从这段资料里可以看出,荀彧是知道吕布和曹操之间的冲突的,因而他才能立即判断出吕布等人将要夺取兖州的计划。由于曹操东征陶谦只留下很少的兵马驻守兖州,且曹操的家眷此时也都在鄄城里,因而荀彧不得不赶紧调集夏侯惇赶来增援。至于荀彧又是怎么知道他们要反叛的呢?估计,多半还是城中密谋的人机事不密,被荀彧给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者是直接有人去告了密,因而他才能及时做好防备。
按照《三国志》的叙述,夏侯惇率领轻兵赶往鄄城,半道上却遭遇了吕布的部队。两军交战一阵后,吕布退还,继而占领了濮阳。随后吕布又遣军士前去诈降,并趁机挟持了夏侯惇,军中将士皆震恐。夏侯惇军中有一个叫韩浩的人,义正言辞地将挟持夏侯惇的人给痛斥了一顿,随后也不管夏侯惇的安危,便下令让军士们发动进攻,将之斩杀,夏侯惇便因而得以幸免。
这段叙述还挺戏剧的,但我想真实的情况应该不完全是这样的。后来曹操知道了夏侯惇被挟持的事情,便对韩浩说:“卿此可为万世法。”并立下军令,凡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的,就按照那样去做,无需顾虑人质。结果,后来就不再出现这种以人质相要胁的事情了。却说曹操这样做倒显得无情了些,不过也正好表现出他绝不向威胁妥协的一种精神,这也许是他为什么最后能够转败为胜的一个原因。
说到转败为胜,想来可能有人就疑惑了,曹操几时败了?其实,兖州之战,一开始曹操是被吕布打败了的。因为袁绍担心吕布壮大以后会成为自己的祸患,于是就拨了几千兵给曹操,并且亲自出动大军征讨吕布。本来吕布的兵就不多,又跟曹操打了三个多月,于是在袁、曹联军的联合攻势下,再加上当时兖州境内连续发生了大旱、蝗灾,吕布虽然又坚持了一年多,但最终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粮食被打败了。我们都知道吕布在濮阳以反间计差点活捉曹操的事,这事不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有叙述。也就是这一战曹操被打得全军覆没,只得跑去向袁绍求救。
试想一下,曹操都败到全军覆没的地步了,在没有外援资助的情势下,他如何可以反败为胜呢?所以说,史书不是用来书写真实的历史的,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喜欢「三国」的人们,可曾想过自己一直都在被「三国」所欺骗着,是否觉得这挺可悲的?也许有人开始顿悟,为何这世上成功的人总那么少,失败的人总那么多?只因失败的人总活在欺骗里,不肯幡然醒悟罢了。
有不少人认为史书上叙述张邈、陈宫二人背叛曹操的理由是不实的,但一时间也不大能确定其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确实不大好找,但若要按照本文的逻辑来看的话,这也只是二人在追随曹操和吕布之间,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已。
然而,吕布跟曹操由原本的同一阵营,转变为此时的对立阵营,其具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估计,很大程度还是出在迎接汉献帝东归这件事情上,二人的意见起了冲突。兼顾曹操东征的时候又制造了一些屠戮事件,因而他们才会想到要篡夺兖州。这样,一来可以阻止曹操将那种恶劣的行径继续发扬下去,二来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早日迎接汉献帝东归。除此之外,我是想不到以张邈、陈宫的为人,还有什么理由能使得他们背叛曹操了。
记得后来东郡太守臧洪被袁绍围攻之时,他的同乡陈琳曾写信劝臧洪归降。然而,臧洪的回信里有这样一段关键的话:“当初我在受命之时,自以为可以完成大事,共尊王室。谁知当我的本州受到攻击,郡长官身陷于危难之际,我请求发兵救援,却遭到拒绝,想要单独出兵,却又在辞行时被扣留,致使我的故主全家被害。我对故主的节义无以言表,难道还能顾全你我的友谊,再去损害忠孝的名声吗?因此我不得不强忍悲痛,挥戈拭泪,毅然与你决裂。行了孔璋(陈琳的字),你在境外谋求利益,我则为君亲效命;你托身侍奉于盟主袁绍,我则为朝廷尽心尽力。你若说我将身死名灭,我则也笑你虽生而无闻。”
从臧洪说的话可以看出,先前的推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看曹操之前的作为,想来也是一个尊奉汉室的人。既然如此,那么他们二人又为何不能达成一致呢?我想其关键的原因很可能出在袁绍的身上。
袁绍既然要除掉吕布,又让曹操杀掉张邈,很显然袁绍这人是不想迎接汉献帝东归的。而曹操与袁绍又是盟友,此时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多半还要受制于袁绍,因而曹操就暂时选择了服从袁绍的意志。也就是说,此时的曹操已然决择要走奸雄之路了。这样说也许会破坏他在历史中的形象,但这确确实实是他的选择。毕竟他不是吕布,看问题的角度跟吕布不一样,因而他只能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吕布等人决定要谋取兖州之后,张邈便派了一个叫作刘翊(音“翼”)的亲信,前往鄄城,说:“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应赶快供其军粮。”对此,众人都感到很是疑惑,只有荀彧知道张邈将乱,赶忙布置军队准备防守,并遣人去召唤驻守在濮阳的东郡太守夏侯惇,率兵前来增援。
从这段资料里可以看出,荀彧是知道吕布和曹操之间的冲突的,因而他才能立即判断出吕布等人将要夺取兖州的计划。由于曹操东征陶谦只留下很少的兵马驻守兖州,且曹操的家眷此时也都在鄄城里,因而荀彧不得不赶紧调集夏侯惇赶来增援。至于荀彧又是怎么知道他们要反叛的呢?估计,多半还是城中密谋的人机事不密,被荀彧给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者是直接有人去告了密,因而他才能及时做好防备。
按照《三国志》的叙述,夏侯惇率领轻兵赶往鄄城,半道上却遭遇了吕布的部队。两军交战一阵后,吕布退还,继而占领了濮阳。随后吕布又遣军士前去诈降,并趁机挟持了夏侯惇,军中将士皆震恐。夏侯惇军中有一个叫韩浩的人,义正言辞地将挟持夏侯惇的人给痛斥了一顿,随后也不管夏侯惇的安危,便下令让军士们发动进攻,将之斩杀,夏侯惇便因而得以幸免。
这段叙述还挺戏剧的,但我想真实的情况应该不完全是这样的。后来曹操知道了夏侯惇被挟持的事情,便对韩浩说:“卿此可为万世法。”并立下军令,凡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的,就按照那样去做,无需顾虑人质。结果,后来就不再出现这种以人质相要胁的事情了。却说曹操这样做倒显得无情了些,不过也正好表现出他绝不向威胁妥协的一种精神,这也许是他为什么最后能够转败为胜的一个原因。
说到转败为胜,想来可能有人就疑惑了,曹操几时败了?其实,兖州之战,一开始曹操是被吕布打败了的。因为袁绍担心吕布壮大以后会成为自己的祸患,于是就拨了几千兵给曹操,并且亲自出动大军征讨吕布。本来吕布的兵就不多,又跟曹操打了三个多月,于是在袁、曹联军的联合攻势下,再加上当时兖州境内连续发生了大旱、蝗灾,吕布虽然又坚持了一年多,但最终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粮食被打败了。我们都知道吕布在濮阳以反间计差点活捉曹操的事,这事不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有叙述。也就是这一战曹操被打得全军覆没,只得跑去向袁绍求救。
试想一下,曹操都败到全军覆没的地步了,在没有外援资助的情势下,他如何可以反败为胜呢?所以说,史书不是用来书写真实的历史的,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喜欢「三国」的人们,可曾想过自己一直都在被「三国」所欺骗着,是否觉得这挺可悲的?也许有人开始顿悟,为何这世上成功的人总那么少,失败的人总那么多?只因失败的人总活在欺骗里,不肯幡然醒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