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路去时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暗香照影文集最新章节!
已经走过了很多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对我而言,路永远没有尽头。
——题记
(一)
我是一个多梦的女人,许是因为睡眠质量不好,许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前几天连续几次梦到小时候的家,一个面积很小的房子。
那个房子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两间,进了门就是灶台,另一间是炕,灶台的那间一分为二,另一半挂上门帘,放了两层的床。爸爸妈妈,我和弟弟睡炕,姐姐睡床。至今我都能清晰的说出家里的摆设。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里相当于一个小区,规模不大的一个小区,都是面积一样大的平房。小区的前后都是马路,是当时县城的中心位置,一条窄窄的小巷把小区分成两部分,小巷就成了穿插于县城中的过往之地。
我家在靠近巷子的前方,十几米外就是马路。我读小学时,来来去去的就经过巷子,只能并排走两三个人宽的巷子是土路,逢下雨天,路上就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有人会在积水处放上几块砖头,以便过往的人不至于踩进水里。每到路不好走的时候,我常常会贴着墙边,用手扶着墙,沿着墙根高一点的地方走,一步一步,象是跳舞。
有时候上学,大姐会背着我走过小巷,学校很近,穿过马路,再走一条巷子就到了,我就读的教室不在学校大院里,是单独的一间屋子。
学校是在村里,也就有了七拐八弯的巷子,四年级时,教室是另外一间单独的房子,五年级时,又到了另一个院子,就这样,小学时期,我在七拐八弯的巷子里来回的走。
那些小巷,如同一张地图,上面印满了我的小脚印。
还不到小学毕业,家就搬了,可我还是时不时的从小巷里穿来穿去。
那些小巷保留了很多年,直到改革开放,老房子老路很多都不复存在了。
我不知道留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小巷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童年的足迹,也许是小城历史的见证,也许是一种岁月,也许,只是生命里的一些过往。
直到今天,我漫步于市区时,仍能很清楚的指出当时那些小巷的位置,很多东西都在改变,而记忆,不会。
(二)
县城很小,在当年,就是步行,不用半个小时就能走遍。
我读中学时,家和学校的距离大概有四五百米,从家走到学校,是一条直直的路。临近学校,要过河,河上有石桥,从桥上看过去,就是满是庄稼的地陇,每到秋天的夜里,高高的玉米在风中发出声响,就会令我想到人们口中的鬼故事,但我不害怕。
高二时有晚自习,不住校的学生可上可不上,我除了生病,每天的晚自习都不拉,有时候没有伴,就是我一个人走夜路,没有路灯,没有行人。
起初爸爸妈妈不放心,不想让我上晚自习,我很坚决,坚持要去。
每到上学放学的时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路上的,满是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安静走路的,结伴而行的,打打闹闹的,低声低语的
我在路上走时,平静,且有些孤独,脑子里除了课本上的东西,几乎没有其它,我不知道路的前方有什么,也不去想路的前方会是什么。我就是埋头走路。
年少无忧的滋味,就在每天走在的路上重复着。而少女的心,总有一个角落是为萌动的情感预留的,在路上的行走,也就在情感萌动之时抬起了头,开始有了左顾右盼,想看到路上是不是有我想看到的人,看到了,脸就红了,不能够主动去打招呼,只是暗暗欢喜着,若正好与他的目光相碰,赶紧低下头,能听到扑咚扑咚的心跳就在嗓子眼上下乱窜,想回头看一眼,却又加快了脚步,两只手攥的冒汗。
走了四年的路,终于在同学们各奔东西的不舍和祝福声中远去。现在的路,仍是通往学校,仍旧每天走满了上学的孩子,只是他们走的路比我们当年要宽,要远。
(三)
我对爷爷奶奶感情极淡,因此对通向爷爷奶奶家的印象也很淡,可以说几乎没有印象。
我很任性的不肯和姐姐弟弟一起走向那条通向爷爷奶奶家的路,那个普遍意义上的老家是我十分陌生的宅地。
村子临近公路,公路那边可直达济南,在莱潍高速路修好之前,每次去济南都必经那条公路。
村子不大,村边上有一条不平整的路通向村后的小高坡,爷爷去逝后我知道,小高坡上是村里人的墓地。
路,对我来说依然很陌生。爷爷和奶奶去逝后走过几回,来去匆匆。
九十年代初,母亲离开了我们,依照风俗,母亲也葬在了村里的小高坡上,和爷爷奶奶相邻。我猛然意识到村子和路对我有多么重要。
每年的清明是必走那条路的,公路和村边的路,便记住了村边路旁的树和一树的花,路边人家屋外的牛,更记住了小高坡上一丛丛的墓冢。
原来,有些路是要经过生死才能牢记的。
从此,每次去济南的路上,就分外关心路上的每一次变化,关注路边树上的叶子,在每一次临近村子时,视线就迫不及待的找寻村边的路,沿着村边的路投向一里外的小高坡。
父亲终于和母亲,和爷爷奶奶团聚了。那条路,也越来越多的走过。
生与死,就是这样条条通着的路,可以很远,可以很近。
有些路,永远无法回头重走。
(四)
和死亡有关的记忆总是很清晰。
姥姥家所在的村子有一条路将村子一分为二,由这条路往上走,就是村里的田地,在田地之间,是墓冢。
小时候常呆在姥姥家,目睹过几次送葬的队伍,从村子那条最宽的路上走过。那时候是土葬,死去的人躺在棺木里,埋在地下。
我却一次也没有象其它的小伙伴那样跟着送葬的队伍一直走到墓冢。
死者的家人哭的肝断肠裂的样子,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糊着,白色的孝服在阳光下更显苍白。死者的家人有的被人搀扶着,爹呀妈的喊着,一路歪歪斜斜。
我以为哭的越历害的人,就是最伤心,最悲痛的人。
死者下葬后,我会好奇的沿着送葬队伍走过的路走着,似乎是想体验一下痛苦的滋味,又象是感觉一下抬过死者的路会有怎样的变化,说不清,总之我是走过的。
小小的人儿心里充满了疑问,死去的人会不会知道他是怎样住到了地下,会不会知道是从哪条路走去的呢?带着疑问,我一路走到还是新土的墓冢旁边,静静的坐下,我以为会等到一个答案。
不只是墓冢旁都是绿色,就是一路上的两边,也是绿色,还有黄色的苦菜花和白色的荠菜花,应该是春天吧,空气里都有青草和庄稼的清香。
我的头顶上,是湛蓝湛蓝的天。
有村子人看到了我,喊着我的名字,问我坐在地上做什么。我说我想知道,知道什么?我再不作声,回到路上,回到姥姥家。
多年以后,再次走在这条路上,送姥姥。我没哭。
于是我知道,哭和不哭不是界定伤感程度的标准。
有时候,痛在心里,脸上无泪。
(五)
小城里的小火车是什么时候取缔的?我记不得了。
读中学后,就再没坐过小火车,之前,每年最少要有一次乘坐小火车的经历。
从县城到姥姥家的距离三十公里左右,小火车站距离姥姥的村子还有七八里路,小火车经过的站点多,速度也慢。
每一次都是表哥或三舅去小火车站接我,用自行车载着我,我很少话,一路上大都是静静的走过。
两边的树在耳边有着轻微的声音,我会仰起脑袋去看,就看到了树上的鸟窝,然后鸟窝在车子的行驶中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象是流动着的油画,一些色彩总是充满了视线。
就在某一天,坐在表哥自行车的后座上我,突然觉得羞涩。
到姥姥家最开心的,四能看到小舅的小画书,那时候我和弟弟叫小人书。四方方的,每一页都有图,有字,我和弟弟常常是一人面前放一摞小画书,坐在炕上,翻一页,就把手指放在唇边蘸一下口水,再翻一页,等几本小画书翻下来,手指头尖上就成了黑白分明。
很懊悔没有把小舅的小画书全部保存下来,好几个纸箱的小画书,多年后我再想起时,它们已经无影无踪。
在某一个寂静的夜里,我努力想回忆起乘坐小火车途中的一些场景,可是没有一点印象。或者,正如小火车的取缔一样,那些场景也悄无声息的远去了,留下的,只是小火车以及路途中的轮廓。
已经走过了很多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对我而言,路永远没有尽头。
——题记
(一)
我是一个多梦的女人,许是因为睡眠质量不好,许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前几天连续几次梦到小时候的家,一个面积很小的房子。
那个房子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两间,进了门就是灶台,另一间是炕,灶台的那间一分为二,另一半挂上门帘,放了两层的床。爸爸妈妈,我和弟弟睡炕,姐姐睡床。至今我都能清晰的说出家里的摆设。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里相当于一个小区,规模不大的一个小区,都是面积一样大的平房。小区的前后都是马路,是当时县城的中心位置,一条窄窄的小巷把小区分成两部分,小巷就成了穿插于县城中的过往之地。
我家在靠近巷子的前方,十几米外就是马路。我读小学时,来来去去的就经过巷子,只能并排走两三个人宽的巷子是土路,逢下雨天,路上就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有人会在积水处放上几块砖头,以便过往的人不至于踩进水里。每到路不好走的时候,我常常会贴着墙边,用手扶着墙,沿着墙根高一点的地方走,一步一步,象是跳舞。
有时候上学,大姐会背着我走过小巷,学校很近,穿过马路,再走一条巷子就到了,我就读的教室不在学校大院里,是单独的一间屋子。
学校是在村里,也就有了七拐八弯的巷子,四年级时,教室是另外一间单独的房子,五年级时,又到了另一个院子,就这样,小学时期,我在七拐八弯的巷子里来回的走。
那些小巷,如同一张地图,上面印满了我的小脚印。
还不到小学毕业,家就搬了,可我还是时不时的从小巷里穿来穿去。
那些小巷保留了很多年,直到改革开放,老房子老路很多都不复存在了。
我不知道留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小巷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童年的足迹,也许是小城历史的见证,也许是一种岁月,也许,只是生命里的一些过往。
直到今天,我漫步于市区时,仍能很清楚的指出当时那些小巷的位置,很多东西都在改变,而记忆,不会。
(二)
县城很小,在当年,就是步行,不用半个小时就能走遍。
我读中学时,家和学校的距离大概有四五百米,从家走到学校,是一条直直的路。临近学校,要过河,河上有石桥,从桥上看过去,就是满是庄稼的地陇,每到秋天的夜里,高高的玉米在风中发出声响,就会令我想到人们口中的鬼故事,但我不害怕。
高二时有晚自习,不住校的学生可上可不上,我除了生病,每天的晚自习都不拉,有时候没有伴,就是我一个人走夜路,没有路灯,没有行人。
起初爸爸妈妈不放心,不想让我上晚自习,我很坚决,坚持要去。
每到上学放学的时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路上的,满是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安静走路的,结伴而行的,打打闹闹的,低声低语的
我在路上走时,平静,且有些孤独,脑子里除了课本上的东西,几乎没有其它,我不知道路的前方有什么,也不去想路的前方会是什么。我就是埋头走路。
年少无忧的滋味,就在每天走在的路上重复着。而少女的心,总有一个角落是为萌动的情感预留的,在路上的行走,也就在情感萌动之时抬起了头,开始有了左顾右盼,想看到路上是不是有我想看到的人,看到了,脸就红了,不能够主动去打招呼,只是暗暗欢喜着,若正好与他的目光相碰,赶紧低下头,能听到扑咚扑咚的心跳就在嗓子眼上下乱窜,想回头看一眼,却又加快了脚步,两只手攥的冒汗。
走了四年的路,终于在同学们各奔东西的不舍和祝福声中远去。现在的路,仍是通往学校,仍旧每天走满了上学的孩子,只是他们走的路比我们当年要宽,要远。
(三)
我对爷爷奶奶感情极淡,因此对通向爷爷奶奶家的印象也很淡,可以说几乎没有印象。
我很任性的不肯和姐姐弟弟一起走向那条通向爷爷奶奶家的路,那个普遍意义上的老家是我十分陌生的宅地。
村子临近公路,公路那边可直达济南,在莱潍高速路修好之前,每次去济南都必经那条公路。
村子不大,村边上有一条不平整的路通向村后的小高坡,爷爷去逝后我知道,小高坡上是村里人的墓地。
路,对我来说依然很陌生。爷爷和奶奶去逝后走过几回,来去匆匆。
九十年代初,母亲离开了我们,依照风俗,母亲也葬在了村里的小高坡上,和爷爷奶奶相邻。我猛然意识到村子和路对我有多么重要。
每年的清明是必走那条路的,公路和村边的路,便记住了村边路旁的树和一树的花,路边人家屋外的牛,更记住了小高坡上一丛丛的墓冢。
原来,有些路是要经过生死才能牢记的。
从此,每次去济南的路上,就分外关心路上的每一次变化,关注路边树上的叶子,在每一次临近村子时,视线就迫不及待的找寻村边的路,沿着村边的路投向一里外的小高坡。
父亲终于和母亲,和爷爷奶奶团聚了。那条路,也越来越多的走过。
生与死,就是这样条条通着的路,可以很远,可以很近。
有些路,永远无法回头重走。
(四)
和死亡有关的记忆总是很清晰。
姥姥家所在的村子有一条路将村子一分为二,由这条路往上走,就是村里的田地,在田地之间,是墓冢。
小时候常呆在姥姥家,目睹过几次送葬的队伍,从村子那条最宽的路上走过。那时候是土葬,死去的人躺在棺木里,埋在地下。
我却一次也没有象其它的小伙伴那样跟着送葬的队伍一直走到墓冢。
死者的家人哭的肝断肠裂的样子,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糊着,白色的孝服在阳光下更显苍白。死者的家人有的被人搀扶着,爹呀妈的喊着,一路歪歪斜斜。
我以为哭的越历害的人,就是最伤心,最悲痛的人。
死者下葬后,我会好奇的沿着送葬队伍走过的路走着,似乎是想体验一下痛苦的滋味,又象是感觉一下抬过死者的路会有怎样的变化,说不清,总之我是走过的。
小小的人儿心里充满了疑问,死去的人会不会知道他是怎样住到了地下,会不会知道是从哪条路走去的呢?带着疑问,我一路走到还是新土的墓冢旁边,静静的坐下,我以为会等到一个答案。
不只是墓冢旁都是绿色,就是一路上的两边,也是绿色,还有黄色的苦菜花和白色的荠菜花,应该是春天吧,空气里都有青草和庄稼的清香。
我的头顶上,是湛蓝湛蓝的天。
有村子人看到了我,喊着我的名字,问我坐在地上做什么。我说我想知道,知道什么?我再不作声,回到路上,回到姥姥家。
多年以后,再次走在这条路上,送姥姥。我没哭。
于是我知道,哭和不哭不是界定伤感程度的标准。
有时候,痛在心里,脸上无泪。
(五)
小城里的小火车是什么时候取缔的?我记不得了。
读中学后,就再没坐过小火车,之前,每年最少要有一次乘坐小火车的经历。
从县城到姥姥家的距离三十公里左右,小火车站距离姥姥的村子还有七八里路,小火车经过的站点多,速度也慢。
每一次都是表哥或三舅去小火车站接我,用自行车载着我,我很少话,一路上大都是静静的走过。
两边的树在耳边有着轻微的声音,我会仰起脑袋去看,就看到了树上的鸟窝,然后鸟窝在车子的行驶中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象是流动着的油画,一些色彩总是充满了视线。
就在某一天,坐在表哥自行车的后座上我,突然觉得羞涩。
到姥姥家最开心的,四能看到小舅的小画书,那时候我和弟弟叫小人书。四方方的,每一页都有图,有字,我和弟弟常常是一人面前放一摞小画书,坐在炕上,翻一页,就把手指放在唇边蘸一下口水,再翻一页,等几本小画书翻下来,手指头尖上就成了黑白分明。
很懊悔没有把小舅的小画书全部保存下来,好几个纸箱的小画书,多年后我再想起时,它们已经无影无踪。
在某一个寂静的夜里,我努力想回忆起乘坐小火车途中的一些场景,可是没有一点印象。或者,正如小火车的取缔一样,那些场景也悄无声息的远去了,留下的,只是小火车以及路途中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