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才女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沧阳映红文集最新章节!
在永胜小镇烈士陵园的山脚下,灵源箐观音阁牌坊门前的南侧山梁上。有一个境地至为幽寂,被人遗忘的地方,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戊的滇西才女、高土司的后裔、抗日女英雄高玉柱最后的长眠之地。在人们渐渐遗忘了这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的时候,她在这里青松翠柏环绕的地方永远安息。
转眼就过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怀旧踏青的清明节,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节,端午诗人节,七月半的中元节等中国一连串的纪念性的节日,在人们热热闹闹地度过每一年每一个难忘的节日,可是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在滇西抗战中轰轰烈烈地活过一生的人?谁会记得这个惊才绝艳曾被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所器重,并被国民党政府先后委以西南夷民族驻京代表、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重任的女人?谁会记得这个终生未婚年仅三十六岁就逝于滇南个旧的边疆女儿?还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以半副对联巧拒龙云之子龙绳武求婚的高傲的永胜女儿家?还有谁会记得这个在八百年来高氏土司家族中唯一杰出的名扬四方的传奇女性?
在这个从旧社会就受人尊重的才女墓前,我拂拭残碑,读着那碑文上依稀可见的字迹,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在明清时期,由于受旧礼教的束缚,妇女受歧视,女子不得进入书院、学舍读书。封建官府和地方权绅人家的女童也只能请先生在私塾学习经文,种种清规戒律,女子成才极少。即便女子有志进取,也无力就学,空有兰闺秀质,虚度秋月春风。在往昔的家庭专制黑狱中,不知埋没了几多巾帼红颜。
在云南永胜历史上的两位赫赫有名的才女,前清康熙年间的张瑞贞和民国时期的高玉柱都是才华非凡,声名显赫,我读过她们所写的诗文感触颇深。前者有诗传世,现流传有“花压栏杆昼转长,绣楼迫我女红忙。停针细想新花样,不剌鸳鸯剌凤凰。”等十五首诗,遗憾的是被誉为才女的张瑞贞过世太早,现仅存一座刻有诗碑的才女坟。其诗所云,情词哀艳,有诸诗之余韵,缠绵缭绕于其间,其事迹与高玉柱相比,仅限于她生前所生活的那个小圈子里,只是对她生活在的那个时代里的那一种古典爱情的追寻,义无反顾的坚守,与高玉柱比较起来,就少了很多传奇色彩与精神内涵,而多了些深闺怨女托物言志的古典情怀,从个人的生命意识与所处的时代精神、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上看来,都无法与高玉柱相提并论或有意识地人为拔高,但张瑞贞也算是一个在旧社会里极为难得的才女。
高玉柱本是北胜州土司后裔,滇西北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她的天生丽质,雄伟的红土高原酝酿了她的高雅气韵,在她身上隐隐约约散发出一股遥远又近逼、浅淡又深刻的知识女性的多愁善感、孤独傲慢。她的父亲是一位深通文墨有名的土司。从小耳溺目染、习文弄墨的她自幼聪敏好学,胸藏锦绣,诗书满腹。性格刚毅,举止大方。“能工书画,有文章、长吟咏、尤善骑猎”被誉为滇西才女、民国新流。一郡妇孺之流,靡不识其名,其意气之雄,谁可比拟!在当时新青年女界中可谓之翘楚,青年气概,大是不凡。
高玉柱生前结识不少文化界名流,起先名流们来家里是与父亲切磋商榷地方政事、谈诗论画、说古道今的时候,就知道了高土司家有个女儿生得娇柔妩媚,又书生气质,当与高土司谈得口干舌燥神倦心疲之际,望一望静静坐在一旁的高玉柱,便比喝一杯醇香的清茶还能提神解渴。高玉柱偶尔冒出一两句颇有见地的话,便震惊四座。大家总是不信这种很有头脑的见解会出自秀丽柔弱的高玉柱之口,这份冷峻与清醒不应该是高玉柱所拥有的。
虽说她家世袭土司的职位传到她的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大不如前,但她的父亲高长钦却颇为开明,不但在自家的高氏土司衙门内开办家庭私塾,聘请县城南华村柳树庄德才超群的清末廪生杨精品执掌教鞭,教育高氏族人及附近乡邻子弟,高玉柱与其兄长等人,同受教于门下,其师见其聪明绝世,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智力出众,才器超群,常予鼓励:“女子亦在男儿志,志在四方,方为国用,绝勿以红楼绿裳等闲虚度,空过年华。”对其教育深刻。
永胜小镇虽处边陲之地,但在滇、川、藏三省交界之处,信息也并不是那么闭塞,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民主爱国思想精华的熏陶的高玉柱,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志向远大,平日里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向来是资治通鉴手不释卷,三略、六韬夜不停读,遥吟俯唱,逸兴遄飞,天籁鸣时,好音妙发,襟怀落落,风度翩翩的她以其兰心蕙性,聪慧过人异于常儿,其父爱之弥甚,视若掌上明珠,恣情任性,骄纵异常,任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红督之。尝言欲觅一佳婿如君者,以娱晚景。嗣因玉柱心醉自由,事乃搁起。
玉柱出身名门,素娴文字,质美而秀,才华出众,倾绝人寰。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为本能。诗词文采,更胜腐儒。因而远近驰名,她时常淡装革履,风致嫣然,谈笑自若,令人亲近,却又莲性高洁,丰姿洒落,心迹冰清,妩媚中自含有一种英爽气,时露于眉宇间,令人不敢平视,可远观而不可亵渎也。很多官绅富家子弟虽闻得她恃才高傲,却也多少敬慕于她爱恋于她,希望能与她共结连理,同圆鸳梦,一时间求亲之人踢破门槛,媒灼之言充盈两耳,但高玉柱既为女才子,具新知识,必有识人慧眼,寻常之人岂能容她青睐,获她芳心,一如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之三公子龙绳武者,尚不合意,更从何处求如意郎君耶?花花公子更是不屑一顾,拒而远之。
高玉柱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信仰、男女平等,她瞧不起那些在阁楼里绣花的千金们。她认为这些人就像呆头呆脑的蠢鹅一样,天天只会伸长脖子幻想漂亮的公子哥把她们娶走。她不是这类人,平日里她与同学诸姊妹,闲余无事,联袂偕行,流连乡村风景,行歌互答,心旷神怡,活泼泼地是何等快乐。有时促膝谈心,愤家庭之专制,慨社会之不良,侈然以提倡自由为己任,是何等希望!时而引吭高歌,珠喉宛转,意态飘然,如闲云野鹤。有时同坐斗室中,或论文、或说诗、或叙失意事、或作快心谈。或纵谈天下事,则不觉忧从中来,痛哭流涕,热血沸腾,大有把酒问天、拔剑斫地之概。
从她的传世的遗稿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志向高远不同凡响的女子。我记得在她写给朋友的书信中看到:“当是时,翩翩公子,欲是无常;赫赫将军,半瞩负腹。遥闻浊气飞腾,惟有掩鼻而避。欲求良友于闺阃,而林下风过踪迹渺。辨琴去,知音无。脂粉队、鹊鸦群,见之恶心。自谓此生无同志,惟有枝头作良朋。高谈未已,俗虑旋生,文字朋友,敢云道义之交,诗词唱和,本属清雅之举,乐而不淫,自问固属无愧。而凡夫俗子难免妄造黑白,有鉴于此,能无惧乎?虽然夜行人自信不为盗,不能使犬不吠。既属同志,玉石攻研,切磋获益。他日登龙,亲承庭训,则柴也虽愚。”是何等的志向高洁。她不但厌恶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女,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同时也不愿意依附权势,过着仰人鼻息的无聊生活。她关心广大妇女疾苦,要求她们争取和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此她在民国时候兴办的女子学校里,当过女子教员,她认为男人能够做的事,女人照样可以做。
一九三二年春,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永胜小镇高玉柱的耳朵里的时候,一种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民族意识促使她决心走出永胜小镇,胸怀报国之志外出求学,时年妹已适城南周氏,早赋于归;长兄幼弟亦已授室,行抱子矣。父母欲即为玉柱卜婚,藉了向平之愿。玉柱殊不愿,问其故,则不答。固问之,则泫然欲涕。父母疑有外遇,遍侦其同学亲友,莫得端倪,心窃异之。不知玉柱之心事固有难以告人者,顾影自怜,知音未遇,姻缘难就,自甘寂寞终身,决绝尘恋。
高玉柱自誓生死,永不移易,虽苏秦、张仪复生,不能惑其耳。又因永胜有一种奇特的古老风俗,凡女子终身不婚者,可视为斋姑娘,留在家中,作为一种家庭中奇特的宗教信仰者而存在于红尘俗世中,带发修行,参与社会生活劳动,远离情爱,不谈婚姻,因此高玉柱不结婚也就成了一种比较合适的借口,藉此来拒绝她的父母亲友为她所提的婚事,于是,于是她仿效前贤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毅然踏上了出外求学深造的道路,她把她对自己的家所拥有的全部温馨或伤感的记忆一同留给了父母,从此便再也没有回到抚育她成长的这片土地。
然而她这一走,却走出了一个任何人永远都无法代替的高玉柱,走出了一个边疆女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不尽悲怆。走出了“铁血三千洒热血,英雄半属女儿家。平边弭乱秦良玉,持节直追汉军车。”悲壮的红颜往事,这一走,也走出了很多人在抗战胜利后无尽的怀念和感伤。
据说高玉柱在当时从永胜卸任的县长宋朝选的帮助下,携着琴、剑、书箱离开永胜到得昆明,在驻昆永胜同乡们的鼎力帮忙之下,在甬道街市立图书馆当管理员。在此期间,她在图书馆中这个知识宝库里,除了更广阔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外,还学习了法语、日语等外国语言文学,并准备飘洋过海留学深造。
一九三三年京滇公路通车,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率领南京政府中央代表团来昆明参加庆典后,在昆明逗留期间,曾到市立图书馆,见到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的高玉柱,问其姓名身世,方知她就是原大理国相国高升泰的后裔,被省城称为滇西才女的高玉柱。
世有千里马,而真正识马之伯乐不常有,吴稚晖不愧是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与高玉柱谈及国事时,他发现高玉柱才华出众,见识超群,绝非阿瘐奉承的等闲之辈,他想不到在这云南边陲之地,竟有如此能文善武的人才隐藏在其中,深感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人才难得!他看出如果让高玉柱继续当图书馆管理员实在是埋没了她的一生才华,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能人尽其才,为国所用,充其量这世上最后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学者教授罢了,而如果做学问也可以等到抗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定了再进行也不迟,值此乱世之秋,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东北全境沦陷,上海失据,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之即,当效古时花木兰、穆桂英等女中英雄豪杰、投身于抗战救国,报效国家一途。
于是,吴稚晖鼓励高玉柱发愤自强,努力进取,乘风破浪,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江山生色,为闾里争光,乘此国家用人之时,费数年之功,为将来扬眉吐气作好准备,切不可在此长期蹉跎埋没。高玉柱经他指点,又素闻吴稚晖之名,知其人品学问高屋建瓴,值得信赖,且见时局变易,留在昆明终是才华难展,又不能在此国难当头,远离祖国出洋留学,毅然从省城昆明奔赴南京首府,走上了比困守在象牙塔中更加宽阔的道路。
高玉柱到南京后不久,由于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被一些国民党的要员所赏识,再加上自身是大理国高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与云南各地的头面人物都很熟悉,有利于开展边疆民族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国民中央政府的赏识,任命她为西南夷族驻京代表。其间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亦闻高玉柱之才,多次接见她,相谈甚欢,高玉柱均应答如流,从容不迫,才思敏捷,机智过人。宋美龄对她极为赏识爱护,视若姐妹,曾当面赠送她一枚戒指作为纪念,当时全国最大的良友画报曾专访过她,以文字和大幅照片报导。照片上丰姿绰约,美丽大方,仪态万千,一时成为社会美谈。又因她曾习法文,被误传为她是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频添一份意想不到的人生插曲。与此同时,隶属中央各大报刊也发表了她的家世,所担任的职务及生活照片,与爱国思想隐喻其中的演讲和政论文章。
从此高玉柱这来自云南边疆的一个没落的土司后裔、巾帼红颜担任了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新闻一时传遍全国,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头领的震动很大。
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可能是一个弱不禁风软弱无力的娇柔的模样,但见过面后却出乎意料,便会觉得这个永胜女子非同一般:学识渊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丰富的抗日宣传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多才多艺,遇事沉着,老练、勇敢,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诚挚执着,常令人惊叹不已。在当时的军政界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初次见她,就感觉她不仅是一个庄重自立的女性,更是一个思维敏捷、英姿飒爽的女政治家,她高高的个子,英姿焕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常给人们的印象很好。平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观察事物很敏锐,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因此大家都很尊重爱戴高玉柱。虽然当时她才有27岁,却已经有着丰富的阅历了。这位土司家族出身的女子,和国民党的政客大为不同。虽然在尚未从政之前,她也只是一个劳动阶层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过,以承担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重任来说,倒还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当时西南各民族驻京代表中,要数她的文化最高,而她在昆明读书时就追求进步,就热衷于抗日爱国活动。她利用自己家族原先结交的一些上层关系,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广州失守,高玉柱随同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是时国民政府任命高玉柱为西南边疆民族宣慰团团长,并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地的土司和民族首领宣传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全,一致抗日的政策,她毅然东渡长江重返云南,迎着滚滚狼烟,踏上了对日作战的艰苦征程,高玉柱从此走上了她一生当中最为辉煌而又悲壮的戎马生涯。
高玉柱虽说是一个能文能武,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女才子,但也是一个长袖善舞,诙谐风趣的外交家,从她现在留传于世的诗文书画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玉柱和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是那种个人修养很好的人。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人。这种神奇的魅力为她日后开展宣传抗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她利用自己“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的特殊身份,多次带头深入烽火边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统战思想工作。她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团结他人,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抗战以来的参战经历锻炼了她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她和她的战友深入边陲开展统战工作,经常跟着战斗部队一同行军打仗,一面搞宣传工作。
在与敌人长期的斗争中,高玉柱深刻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兵书上讲的“攻心为上”的至理名言。通过各种渠道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联合一切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统一战线,孤立抗日队伍的策略,团结边疆各种反日武装队伍共同抗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争取动摇分子,孤立亲日派,大力发展抗日力量,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中国,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被压迫民族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凡接触过这位巾帼英姿的广大军民,无一不被她的爱国赤诚所感动。她从大后方亲临前线,不畏艰险冒着敌军的炮火,把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战的决心传达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高玉柱实践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的誓言,作为一个中国军人,高玉柱从一个封建时期土司家族足不出户的女子,到躲在象牙塔里钻研学问的诗人学者转变成一个勇赴国难,慷慨捐躯的抗日英雄,是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思想转化过程,这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她一生所学,以文报国,学以致用的体现。
正当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坚苦最紧张的时期,纵观一九四二年初春天的中国战场,日军为最后夺取西南四省,更猖獗地由广东转至越南、缅甸,向我云南边境围攻。五月又从西部疯狂进犯保山、腾冲、畹町、龙陵一带,与我滇军军民展开殊死博斗之际,高玉柱在紧张而又极其艰苦的抗日救亡的民族统战工作中,冒着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和地面日军围追堵截,以决死的勇气和破釜成舟的决心坚持抗日。在中越边境突染病菌在急送个旧抢救的途中,魂断金平前线,死时还不满三十六岁。高玉柱生前长期坚持抗日救国立场,积极进取,建树良多。以实际行动为保卫边疆和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方期高玉柱继续发挥所长,为国多作贡献,不幸遭此突变,英年早逝,抱撼终天。
高玉柱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结束,几乎死不瞑目,常言道:痴人多福。若辈俗则俗矣,而命乃独隆,一生饱享家庭之幸福。彼不俗者,才清貌秀,矫矫不群,不为恶物摧残,定遭天公妒忌,负才毕世,饮泣终年,千古红颜,竟成惯例,高玉柱以花样年华而逝,未能见到胜利光复这一天,未能看到国家民族兴盛富强的这一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事让多少男儿汉都要扼腕长叹,不胜惋惜。
直到离世前夕,高玉柱给家中寄回的唯一财富就是一张水墨画晚霞图,而其在军旅途中所写的诗词文章甚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但因屡经战乱,年代久远,多有散失,不易收集,因而留存不多,不能详载。
时至今日,如果把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李清照的爱国忧思,来对比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殊也不差,她的生命,她的灵魂,早在60多年前这血花一喷中盛放。而爱国的豪情,却在血花散落间长开不败。在俗世的天秤上,还有什么,能够重得过用沉甸甸的生命做诗意的注释呢?世人皆痛黛玉葬花堪怜,又谁知名花凋谢,壮志难酬。壶山苍苍,玉水长流,才女之风,山高水长,英雄无泪,化成碧血。千秋之上,犹为共仰。
才情如高玉柱,心事何等光明,识见何其高卓,铁血丹心,侠骨柔肠,兼而有之。孰知天劫红颜,人美如玉,命薄如花,奈何天里,不能久驻芳颜;文字无灵,寄恨徒凭香草。高玉柱之死,死于病症,实死于国难。瘦削香肩,担负綦重。一霎红颜,不留昙影;千秋碧血,应逐鹃魂。断肠遗字,痴付青禽;薄命余生,痛埋黄土。感念至此,不觉大恸,遥想当年深闺弱翰,慢夸咏絮之才,阆苑仙方,窃有立雪之志的高玉柱。这位土司之女、民国少将、诗人学者,丰于才而啬于命,富于情而悭于缘。正是名花多难,秋雁无情,黄土青山,红颜白骨,有情难遂,有恨难平。凄凉景况,触目何堪?
我读高玉柱诗,复阅抗日战争之历史,辞气抑扬之际,常感兴废不常,盛衰有准,以为才识志趣如高玉柱者,乃为国家栋梁、民族精英而衔恨辞世,以身殉国,比之卖国求荣、贪生怕死之徒判若霄壤,而高玉柱独藉诗名事迹流传于世,其名遂不至淹殁而无闻,得藉文士之笔墨,传播于人间,事非偶然也。其才虽可敬,而其遇亦可哀矣。弃幸福而就悲境,割天性以殉国殇,既为女中之豪杰,复为抗战之英雄,虽死犹生。青山有幸,得埋忠骨;冢上白杨,已堪作柱;闺中红粉,争不成灰。高玉柱之命不犹,高玉柱之怨何如耶?有才无命,一至于斯。举目无可语之人,仰首作问天之想,登高舒啸,临流赋诗,觅胭脂丛中,伶俐娇俏不复有;笑粉黛群里,自然风流总也无。峥嵘岁月忆往昔,初露锋芒,倩影娇人,巧笑嫣然,令无数须眉倾倒,任几多粉黛虚羡空妒。抛如日中天之事业于人间,弃高堂白发于异乡,舍挚友亲朋于粉埃,人世悲欢,亦复何定?
虽然战争可以夺走高玉柱的健康,可以毁灭了她的生命,但边疆女儿真挚的爱国情感与荡气迴肠的心灵诗篇与崇高的历史功勋,将会回响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深处,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传诵千古。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涌起满腹的悲愤与不平,一世英名垂青史,独留丹心照后昆,高玉柱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她把自己的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她也真正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抗战救亡,保家卫国的崇高境界。
古语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所深深敬仰的这位英雄才女高玉柱,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过分,单从在抗日战争保卫祖国的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玉柱是有功于国家民族的,斯人虽已逝然其功勋事迹却不能为历史隐没,试想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热血青年,不计其数,有的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有的也在胜利光复后在各行各业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她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里,发挥了自己不同一般人的作用,今天重读她的抗战诗歌温泉十绝“潺潺流泉水芳冽,国难当头心欲折。不是泉温是火焚,誓掷头颅洒热血。同胞同胞奋臂起,长枪大纛东北指,不是当年旧温柔,不复民族心不死。吁嗟四省早轮亡,无数英雄丧边疆。倭寇不灭难消恨,谁复眷恋旧温柔”等诗。揣摩这个民国奇女子写这一首组诗的心境,是何等的胜过多少须眉男儿的英雄气慨和沉郁悲愤,再看看这个青山绿树绝红尘,更在壶峰作比邻。万道灵光映碧水,一轮明月证前身的才女坟,和宇内有僧方入定,域中无地不生愁。婆娑何代超极乐?弥勒何年降阎浮?搔首青天频叩问,红霞白日两悠悠的鸡足山的题诗,再追忆她在南京莫愁湖畔写就七言诗的情景:“莫愁湖畔情有无,情种原与愁恨符。能教情愁两相忘,迴然吾亦见真容。从来女子善工愁,湖名莫愁更有由,愿化莫愁湖中水,潇洒冼尽千古愁的美好愿望。”
我不由感叹万分,在这里人们可以遗忘了这个享有盛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可以遗忘这个绝代芳华惊世奇才的薄命红颜,但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芦沟桥事变,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更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尤其是在今天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和平年代,尤其是千千万万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故地重游,旧事重温的时候。
她的名字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无比怀念那一场难忘的战斗,与那一段难忘的抗战时光。至今在玉龙山上回荡着白雪诗人玉柱擎天故国神游的长恨悲歌,至今在彩云之南回荡着在中华儿女永远不死魂兮归来的恒久招唤。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在历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高玉柱的坟墓才能得到完好的保护,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看待历史,我不知道何时才会由原先的才女坟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让人们越来越深切的认识高玉柱,认识滇西抗战,最坚苦的时候也有我们永胜儿女做出的卓越贡献与牺牲。让后来的人们重新认识这段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中,我们的边疆儿女与饱经忧患沧桑的中华民族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反法西斯战争的每一个同盟国家的人民所经过的一段历史,一段共同走过的苦难的日子,但我希望有这么一天,不要让英雄的光辉事迹湮没在尘烟里,不要让死去的民族英雄受卑鄙小人的欺凌。
或许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天妒英才,如果不是在当年那一场世界大战中香消玉殒,活到现在她还有可能要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应有的贡献,但是却不幸地死于非命,在这和平年代,普天同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能不忆想当年这位抱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态度走出去,却“青山马革裹尸还”重返家园的一代女杰。她活着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鞠躬尽卒,死而后已,本应当回归这块抚育她成长的摇篮大地,让她在这桑梓故园里永远安息,享受着与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截然不同的故乡的宁静气氛,享受着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每一个早晨,然而英雄的身后事却不堪重提,让每一个前来瞻仰的爱国志士、前贤今人都深以为憾。
时光冉冉,沧海百年,迄今高玉柱已经为国捐躯六十四年整了,今年的春天也将是她不平凡一生的百年寿诞,我曾经执着地寻找着在滇西抗战中失落的一段历史,寻找着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国之魂,我以为战争早已成为过去,历史只不过是时间的长河里凝固了一刹那的一缕轻烟。虽然也有人曾经流过悲痛难抑的泪水,但是更多的人却早已麻木不仁,淡漠如烟。虽然高玉柱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就连早年到海外的滇籍去台人士,也都知道高玉柱的大名,前几年都还有人说准备筹钱,来重修高玉柱的坟墓,把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让人们牢记抗战历史,勿忘国耻,缅怀所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活着或死去的,有名或无名的,士兵或将军,平民或元首等英烈们,追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全国军民艰苦奋战的逝水年华,从而激发起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壮志豪情来,增强整个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据说已经筹措了好几万元钱,可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人肯出头承担料理这件事情,于是此事就一再搁浅,最后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而当年国民政府派人护送高玉柱的遗体回乡安葬,命令地方上要以国葬之礼厚葬高玉柱,却不料安葬费用被挪为它用,推说安葬日期不合,将她发回在南城外萧公祠停棺寄葬达三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其家族中人与永胜的地方老百姓共同捐款集资在灵源箐观音阁畔,古老的壶山脚下为高玉柱修坟建墓,至今在她的坟前还有一块麒麟石,与一个雕有青天白日标致的剑形石头,孤零零傍在她的坟墓前,据说还是当年安葬高玉柱时候打造的,也是民国时期第一次修坟建墓的遗留佐证。
高玉柱的墓在文革破四旧时就被人为地破坏过,至今重修已是第三次了,可能人们还没有淡忘高玉柱的往事,却对她的坟墓却没有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她的墓碑不知被谁用石头打的四分五裂,损坏得不堪入目。就这样一位长眠地下的一代英雄才女,活着为国捐躯,死后却不得安宁,这令每一个不忘国耻,不忘八年抗战,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倍觉遗憾。
滇西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不能不感慨万千。中国人虽然贫弱,但却有堂堂爱国正气,由此演绎出近代中国人民为收复失地,争取祖国自由,反对外敌入侵的威武不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的一幕幕活剧
扪心而问,我们能忘怀得了这个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在收获的季节里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时刻。我们能忘怀得了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烈士们,我们能忘怀得了为抗战胜利而建立功勋的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和曾经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与横遭侵略者杀戮的无辜的死难同胞。
当此刻冷风无情的从身边呼啸而过,我突然感到一种对无限寥廓的空间的敬畏。就像突然给卷进了那场爱国战争的人一样,我们无法想起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恶劣。我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滇西战役;昔日的战场如今是一片虚无飘渺的黑暗。无止境的空间、无止境的冰冷、也没有人开口说话。可是战士们的热血依然沸腾,战斗仍然持续着。而高玉柱的墓碑,静静地伫立在土司家族的墓园里。墓地的四周笼罩在一片深沉的寂静中。
我默念着高玉柱的诗,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离去,就让我静静地离去,在这里我没有带来一束鲜花,也带不走这属于滇西才女高玉柱的漫天飞雪,就让这一山漫天飞舞的白雪寄托我的悲愤与诚挚的怀念。我知道,往事并不如烟,任它雨打风吹,雪藏冰封
在永胜小镇烈士陵园的山脚下,灵源箐观音阁牌坊门前的南侧山梁上。有一个境地至为幽寂,被人遗忘的地方,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戊的滇西才女、高土司的后裔、抗日女英雄高玉柱最后的长眠之地。在人们渐渐遗忘了这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的时候,她在这里青松翠柏环绕的地方永远安息。
转眼就过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怀旧踏青的清明节,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节,端午诗人节,七月半的中元节等中国一连串的纪念性的节日,在人们热热闹闹地度过每一年每一个难忘的节日,可是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在滇西抗战中轰轰烈烈地活过一生的人?谁会记得这个惊才绝艳曾被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所器重,并被国民党政府先后委以西南夷民族驻京代表、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重任的女人?谁会记得这个终生未婚年仅三十六岁就逝于滇南个旧的边疆女儿?还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以半副对联巧拒龙云之子龙绳武求婚的高傲的永胜女儿家?还有谁会记得这个在八百年来高氏土司家族中唯一杰出的名扬四方的传奇女性?
在这个从旧社会就受人尊重的才女墓前,我拂拭残碑,读着那碑文上依稀可见的字迹,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在明清时期,由于受旧礼教的束缚,妇女受歧视,女子不得进入书院、学舍读书。封建官府和地方权绅人家的女童也只能请先生在私塾学习经文,种种清规戒律,女子成才极少。即便女子有志进取,也无力就学,空有兰闺秀质,虚度秋月春风。在往昔的家庭专制黑狱中,不知埋没了几多巾帼红颜。
在云南永胜历史上的两位赫赫有名的才女,前清康熙年间的张瑞贞和民国时期的高玉柱都是才华非凡,声名显赫,我读过她们所写的诗文感触颇深。前者有诗传世,现流传有“花压栏杆昼转长,绣楼迫我女红忙。停针细想新花样,不剌鸳鸯剌凤凰。”等十五首诗,遗憾的是被誉为才女的张瑞贞过世太早,现仅存一座刻有诗碑的才女坟。其诗所云,情词哀艳,有诸诗之余韵,缠绵缭绕于其间,其事迹与高玉柱相比,仅限于她生前所生活的那个小圈子里,只是对她生活在的那个时代里的那一种古典爱情的追寻,义无反顾的坚守,与高玉柱比较起来,就少了很多传奇色彩与精神内涵,而多了些深闺怨女托物言志的古典情怀,从个人的生命意识与所处的时代精神、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上看来,都无法与高玉柱相提并论或有意识地人为拔高,但张瑞贞也算是一个在旧社会里极为难得的才女。
高玉柱本是北胜州土司后裔,滇西北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她的天生丽质,雄伟的红土高原酝酿了她的高雅气韵,在她身上隐隐约约散发出一股遥远又近逼、浅淡又深刻的知识女性的多愁善感、孤独傲慢。她的父亲是一位深通文墨有名的土司。从小耳溺目染、习文弄墨的她自幼聪敏好学,胸藏锦绣,诗书满腹。性格刚毅,举止大方。“能工书画,有文章、长吟咏、尤善骑猎”被誉为滇西才女、民国新流。一郡妇孺之流,靡不识其名,其意气之雄,谁可比拟!在当时新青年女界中可谓之翘楚,青年气概,大是不凡。
高玉柱生前结识不少文化界名流,起先名流们来家里是与父亲切磋商榷地方政事、谈诗论画、说古道今的时候,就知道了高土司家有个女儿生得娇柔妩媚,又书生气质,当与高土司谈得口干舌燥神倦心疲之际,望一望静静坐在一旁的高玉柱,便比喝一杯醇香的清茶还能提神解渴。高玉柱偶尔冒出一两句颇有见地的话,便震惊四座。大家总是不信这种很有头脑的见解会出自秀丽柔弱的高玉柱之口,这份冷峻与清醒不应该是高玉柱所拥有的。
虽说她家世袭土司的职位传到她的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大不如前,但她的父亲高长钦却颇为开明,不但在自家的高氏土司衙门内开办家庭私塾,聘请县城南华村柳树庄德才超群的清末廪生杨精品执掌教鞭,教育高氏族人及附近乡邻子弟,高玉柱与其兄长等人,同受教于门下,其师见其聪明绝世,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智力出众,才器超群,常予鼓励:“女子亦在男儿志,志在四方,方为国用,绝勿以红楼绿裳等闲虚度,空过年华。”对其教育深刻。
永胜小镇虽处边陲之地,但在滇、川、藏三省交界之处,信息也并不是那么闭塞,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民主爱国思想精华的熏陶的高玉柱,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志向远大,平日里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向来是资治通鉴手不释卷,三略、六韬夜不停读,遥吟俯唱,逸兴遄飞,天籁鸣时,好音妙发,襟怀落落,风度翩翩的她以其兰心蕙性,聪慧过人异于常儿,其父爱之弥甚,视若掌上明珠,恣情任性,骄纵异常,任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红督之。尝言欲觅一佳婿如君者,以娱晚景。嗣因玉柱心醉自由,事乃搁起。
玉柱出身名门,素娴文字,质美而秀,才华出众,倾绝人寰。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为本能。诗词文采,更胜腐儒。因而远近驰名,她时常淡装革履,风致嫣然,谈笑自若,令人亲近,却又莲性高洁,丰姿洒落,心迹冰清,妩媚中自含有一种英爽气,时露于眉宇间,令人不敢平视,可远观而不可亵渎也。很多官绅富家子弟虽闻得她恃才高傲,却也多少敬慕于她爱恋于她,希望能与她共结连理,同圆鸳梦,一时间求亲之人踢破门槛,媒灼之言充盈两耳,但高玉柱既为女才子,具新知识,必有识人慧眼,寻常之人岂能容她青睐,获她芳心,一如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之三公子龙绳武者,尚不合意,更从何处求如意郎君耶?花花公子更是不屑一顾,拒而远之。
高玉柱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信仰、男女平等,她瞧不起那些在阁楼里绣花的千金们。她认为这些人就像呆头呆脑的蠢鹅一样,天天只会伸长脖子幻想漂亮的公子哥把她们娶走。她不是这类人,平日里她与同学诸姊妹,闲余无事,联袂偕行,流连乡村风景,行歌互答,心旷神怡,活泼泼地是何等快乐。有时促膝谈心,愤家庭之专制,慨社会之不良,侈然以提倡自由为己任,是何等希望!时而引吭高歌,珠喉宛转,意态飘然,如闲云野鹤。有时同坐斗室中,或论文、或说诗、或叙失意事、或作快心谈。或纵谈天下事,则不觉忧从中来,痛哭流涕,热血沸腾,大有把酒问天、拔剑斫地之概。
从她的传世的遗稿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志向高远不同凡响的女子。我记得在她写给朋友的书信中看到:“当是时,翩翩公子,欲是无常;赫赫将军,半瞩负腹。遥闻浊气飞腾,惟有掩鼻而避。欲求良友于闺阃,而林下风过踪迹渺。辨琴去,知音无。脂粉队、鹊鸦群,见之恶心。自谓此生无同志,惟有枝头作良朋。高谈未已,俗虑旋生,文字朋友,敢云道义之交,诗词唱和,本属清雅之举,乐而不淫,自问固属无愧。而凡夫俗子难免妄造黑白,有鉴于此,能无惧乎?虽然夜行人自信不为盗,不能使犬不吠。既属同志,玉石攻研,切磋获益。他日登龙,亲承庭训,则柴也虽愚。”是何等的志向高洁。她不但厌恶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女,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同时也不愿意依附权势,过着仰人鼻息的无聊生活。她关心广大妇女疾苦,要求她们争取和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此她在民国时候兴办的女子学校里,当过女子教员,她认为男人能够做的事,女人照样可以做。
一九三二年春,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永胜小镇高玉柱的耳朵里的时候,一种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民族意识促使她决心走出永胜小镇,胸怀报国之志外出求学,时年妹已适城南周氏,早赋于归;长兄幼弟亦已授室,行抱子矣。父母欲即为玉柱卜婚,藉了向平之愿。玉柱殊不愿,问其故,则不答。固问之,则泫然欲涕。父母疑有外遇,遍侦其同学亲友,莫得端倪,心窃异之。不知玉柱之心事固有难以告人者,顾影自怜,知音未遇,姻缘难就,自甘寂寞终身,决绝尘恋。
高玉柱自誓生死,永不移易,虽苏秦、张仪复生,不能惑其耳。又因永胜有一种奇特的古老风俗,凡女子终身不婚者,可视为斋姑娘,留在家中,作为一种家庭中奇特的宗教信仰者而存在于红尘俗世中,带发修行,参与社会生活劳动,远离情爱,不谈婚姻,因此高玉柱不结婚也就成了一种比较合适的借口,藉此来拒绝她的父母亲友为她所提的婚事,于是,于是她仿效前贤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毅然踏上了出外求学深造的道路,她把她对自己的家所拥有的全部温馨或伤感的记忆一同留给了父母,从此便再也没有回到抚育她成长的这片土地。
然而她这一走,却走出了一个任何人永远都无法代替的高玉柱,走出了一个边疆女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不尽悲怆。走出了“铁血三千洒热血,英雄半属女儿家。平边弭乱秦良玉,持节直追汉军车。”悲壮的红颜往事,这一走,也走出了很多人在抗战胜利后无尽的怀念和感伤。
据说高玉柱在当时从永胜卸任的县长宋朝选的帮助下,携着琴、剑、书箱离开永胜到得昆明,在驻昆永胜同乡们的鼎力帮忙之下,在甬道街市立图书馆当管理员。在此期间,她在图书馆中这个知识宝库里,除了更广阔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外,还学习了法语、日语等外国语言文学,并准备飘洋过海留学深造。
一九三三年京滇公路通车,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率领南京政府中央代表团来昆明参加庆典后,在昆明逗留期间,曾到市立图书馆,见到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的高玉柱,问其姓名身世,方知她就是原大理国相国高升泰的后裔,被省城称为滇西才女的高玉柱。
世有千里马,而真正识马之伯乐不常有,吴稚晖不愧是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与高玉柱谈及国事时,他发现高玉柱才华出众,见识超群,绝非阿瘐奉承的等闲之辈,他想不到在这云南边陲之地,竟有如此能文善武的人才隐藏在其中,深感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人才难得!他看出如果让高玉柱继续当图书馆管理员实在是埋没了她的一生才华,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能人尽其才,为国所用,充其量这世上最后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学者教授罢了,而如果做学问也可以等到抗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定了再进行也不迟,值此乱世之秋,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东北全境沦陷,上海失据,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之即,当效古时花木兰、穆桂英等女中英雄豪杰、投身于抗战救国,报效国家一途。
于是,吴稚晖鼓励高玉柱发愤自强,努力进取,乘风破浪,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江山生色,为闾里争光,乘此国家用人之时,费数年之功,为将来扬眉吐气作好准备,切不可在此长期蹉跎埋没。高玉柱经他指点,又素闻吴稚晖之名,知其人品学问高屋建瓴,值得信赖,且见时局变易,留在昆明终是才华难展,又不能在此国难当头,远离祖国出洋留学,毅然从省城昆明奔赴南京首府,走上了比困守在象牙塔中更加宽阔的道路。
高玉柱到南京后不久,由于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被一些国民党的要员所赏识,再加上自身是大理国高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与云南各地的头面人物都很熟悉,有利于开展边疆民族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国民中央政府的赏识,任命她为西南夷族驻京代表。其间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亦闻高玉柱之才,多次接见她,相谈甚欢,高玉柱均应答如流,从容不迫,才思敏捷,机智过人。宋美龄对她极为赏识爱护,视若姐妹,曾当面赠送她一枚戒指作为纪念,当时全国最大的良友画报曾专访过她,以文字和大幅照片报导。照片上丰姿绰约,美丽大方,仪态万千,一时成为社会美谈。又因她曾习法文,被误传为她是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频添一份意想不到的人生插曲。与此同时,隶属中央各大报刊也发表了她的家世,所担任的职务及生活照片,与爱国思想隐喻其中的演讲和政论文章。
从此高玉柱这来自云南边疆的一个没落的土司后裔、巾帼红颜担任了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新闻一时传遍全国,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头领的震动很大。
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可能是一个弱不禁风软弱无力的娇柔的模样,但见过面后却出乎意料,便会觉得这个永胜女子非同一般:学识渊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丰富的抗日宣传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多才多艺,遇事沉着,老练、勇敢,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诚挚执着,常令人惊叹不已。在当时的军政界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初次见她,就感觉她不仅是一个庄重自立的女性,更是一个思维敏捷、英姿飒爽的女政治家,她高高的个子,英姿焕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常给人们的印象很好。平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观察事物很敏锐,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因此大家都很尊重爱戴高玉柱。虽然当时她才有27岁,却已经有着丰富的阅历了。这位土司家族出身的女子,和国民党的政客大为不同。虽然在尚未从政之前,她也只是一个劳动阶层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过,以承担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重任来说,倒还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当时西南各民族驻京代表中,要数她的文化最高,而她在昆明读书时就追求进步,就热衷于抗日爱国活动。她利用自己家族原先结交的一些上层关系,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广州失守,高玉柱随同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是时国民政府任命高玉柱为西南边疆民族宣慰团团长,并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地的土司和民族首领宣传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全,一致抗日的政策,她毅然东渡长江重返云南,迎着滚滚狼烟,踏上了对日作战的艰苦征程,高玉柱从此走上了她一生当中最为辉煌而又悲壮的戎马生涯。
高玉柱虽说是一个能文能武,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女才子,但也是一个长袖善舞,诙谐风趣的外交家,从她现在留传于世的诗文书画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玉柱和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是那种个人修养很好的人。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人。这种神奇的魅力为她日后开展宣传抗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她利用自己“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的特殊身份,多次带头深入烽火边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统战思想工作。她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团结他人,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抗战以来的参战经历锻炼了她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她和她的战友深入边陲开展统战工作,经常跟着战斗部队一同行军打仗,一面搞宣传工作。
在与敌人长期的斗争中,高玉柱深刻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兵书上讲的“攻心为上”的至理名言。通过各种渠道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联合一切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统一战线,孤立抗日队伍的策略,团结边疆各种反日武装队伍共同抗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争取动摇分子,孤立亲日派,大力发展抗日力量,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中国,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被压迫民族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凡接触过这位巾帼英姿的广大军民,无一不被她的爱国赤诚所感动。她从大后方亲临前线,不畏艰险冒着敌军的炮火,把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战的决心传达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高玉柱实践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的誓言,作为一个中国军人,高玉柱从一个封建时期土司家族足不出户的女子,到躲在象牙塔里钻研学问的诗人学者转变成一个勇赴国难,慷慨捐躯的抗日英雄,是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思想转化过程,这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她一生所学,以文报国,学以致用的体现。
正当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坚苦最紧张的时期,纵观一九四二年初春天的中国战场,日军为最后夺取西南四省,更猖獗地由广东转至越南、缅甸,向我云南边境围攻。五月又从西部疯狂进犯保山、腾冲、畹町、龙陵一带,与我滇军军民展开殊死博斗之际,高玉柱在紧张而又极其艰苦的抗日救亡的民族统战工作中,冒着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和地面日军围追堵截,以决死的勇气和破釜成舟的决心坚持抗日。在中越边境突染病菌在急送个旧抢救的途中,魂断金平前线,死时还不满三十六岁。高玉柱生前长期坚持抗日救国立场,积极进取,建树良多。以实际行动为保卫边疆和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方期高玉柱继续发挥所长,为国多作贡献,不幸遭此突变,英年早逝,抱撼终天。
高玉柱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结束,几乎死不瞑目,常言道:痴人多福。若辈俗则俗矣,而命乃独隆,一生饱享家庭之幸福。彼不俗者,才清貌秀,矫矫不群,不为恶物摧残,定遭天公妒忌,负才毕世,饮泣终年,千古红颜,竟成惯例,高玉柱以花样年华而逝,未能见到胜利光复这一天,未能看到国家民族兴盛富强的这一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事让多少男儿汉都要扼腕长叹,不胜惋惜。
直到离世前夕,高玉柱给家中寄回的唯一财富就是一张水墨画晚霞图,而其在军旅途中所写的诗词文章甚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但因屡经战乱,年代久远,多有散失,不易收集,因而留存不多,不能详载。
时至今日,如果把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李清照的爱国忧思,来对比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殊也不差,她的生命,她的灵魂,早在60多年前这血花一喷中盛放。而爱国的豪情,却在血花散落间长开不败。在俗世的天秤上,还有什么,能够重得过用沉甸甸的生命做诗意的注释呢?世人皆痛黛玉葬花堪怜,又谁知名花凋谢,壮志难酬。壶山苍苍,玉水长流,才女之风,山高水长,英雄无泪,化成碧血。千秋之上,犹为共仰。
才情如高玉柱,心事何等光明,识见何其高卓,铁血丹心,侠骨柔肠,兼而有之。孰知天劫红颜,人美如玉,命薄如花,奈何天里,不能久驻芳颜;文字无灵,寄恨徒凭香草。高玉柱之死,死于病症,实死于国难。瘦削香肩,担负綦重。一霎红颜,不留昙影;千秋碧血,应逐鹃魂。断肠遗字,痴付青禽;薄命余生,痛埋黄土。感念至此,不觉大恸,遥想当年深闺弱翰,慢夸咏絮之才,阆苑仙方,窃有立雪之志的高玉柱。这位土司之女、民国少将、诗人学者,丰于才而啬于命,富于情而悭于缘。正是名花多难,秋雁无情,黄土青山,红颜白骨,有情难遂,有恨难平。凄凉景况,触目何堪?
我读高玉柱诗,复阅抗日战争之历史,辞气抑扬之际,常感兴废不常,盛衰有准,以为才识志趣如高玉柱者,乃为国家栋梁、民族精英而衔恨辞世,以身殉国,比之卖国求荣、贪生怕死之徒判若霄壤,而高玉柱独藉诗名事迹流传于世,其名遂不至淹殁而无闻,得藉文士之笔墨,传播于人间,事非偶然也。其才虽可敬,而其遇亦可哀矣。弃幸福而就悲境,割天性以殉国殇,既为女中之豪杰,复为抗战之英雄,虽死犹生。青山有幸,得埋忠骨;冢上白杨,已堪作柱;闺中红粉,争不成灰。高玉柱之命不犹,高玉柱之怨何如耶?有才无命,一至于斯。举目无可语之人,仰首作问天之想,登高舒啸,临流赋诗,觅胭脂丛中,伶俐娇俏不复有;笑粉黛群里,自然风流总也无。峥嵘岁月忆往昔,初露锋芒,倩影娇人,巧笑嫣然,令无数须眉倾倒,任几多粉黛虚羡空妒。抛如日中天之事业于人间,弃高堂白发于异乡,舍挚友亲朋于粉埃,人世悲欢,亦复何定?
虽然战争可以夺走高玉柱的健康,可以毁灭了她的生命,但边疆女儿真挚的爱国情感与荡气迴肠的心灵诗篇与崇高的历史功勋,将会回响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深处,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传诵千古。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涌起满腹的悲愤与不平,一世英名垂青史,独留丹心照后昆,高玉柱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她把自己的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她也真正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抗战救亡,保家卫国的崇高境界。
古语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所深深敬仰的这位英雄才女高玉柱,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过分,单从在抗日战争保卫祖国的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玉柱是有功于国家民族的,斯人虽已逝然其功勋事迹却不能为历史隐没,试想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热血青年,不计其数,有的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有的也在胜利光复后在各行各业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她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里,发挥了自己不同一般人的作用,今天重读她的抗战诗歌温泉十绝“潺潺流泉水芳冽,国难当头心欲折。不是泉温是火焚,誓掷头颅洒热血。同胞同胞奋臂起,长枪大纛东北指,不是当年旧温柔,不复民族心不死。吁嗟四省早轮亡,无数英雄丧边疆。倭寇不灭难消恨,谁复眷恋旧温柔”等诗。揣摩这个民国奇女子写这一首组诗的心境,是何等的胜过多少须眉男儿的英雄气慨和沉郁悲愤,再看看这个青山绿树绝红尘,更在壶峰作比邻。万道灵光映碧水,一轮明月证前身的才女坟,和宇内有僧方入定,域中无地不生愁。婆娑何代超极乐?弥勒何年降阎浮?搔首青天频叩问,红霞白日两悠悠的鸡足山的题诗,再追忆她在南京莫愁湖畔写就七言诗的情景:“莫愁湖畔情有无,情种原与愁恨符。能教情愁两相忘,迴然吾亦见真容。从来女子善工愁,湖名莫愁更有由,愿化莫愁湖中水,潇洒冼尽千古愁的美好愿望。”
我不由感叹万分,在这里人们可以遗忘了这个享有盛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可以遗忘这个绝代芳华惊世奇才的薄命红颜,但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芦沟桥事变,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更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尤其是在今天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和平年代,尤其是千千万万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故地重游,旧事重温的时候。
她的名字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无比怀念那一场难忘的战斗,与那一段难忘的抗战时光。至今在玉龙山上回荡着白雪诗人玉柱擎天故国神游的长恨悲歌,至今在彩云之南回荡着在中华儿女永远不死魂兮归来的恒久招唤。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在历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高玉柱的坟墓才能得到完好的保护,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看待历史,我不知道何时才会由原先的才女坟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让人们越来越深切的认识高玉柱,认识滇西抗战,最坚苦的时候也有我们永胜儿女做出的卓越贡献与牺牲。让后来的人们重新认识这段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中,我们的边疆儿女与饱经忧患沧桑的中华民族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反法西斯战争的每一个同盟国家的人民所经过的一段历史,一段共同走过的苦难的日子,但我希望有这么一天,不要让英雄的光辉事迹湮没在尘烟里,不要让死去的民族英雄受卑鄙小人的欺凌。
或许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天妒英才,如果不是在当年那一场世界大战中香消玉殒,活到现在她还有可能要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应有的贡献,但是却不幸地死于非命,在这和平年代,普天同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能不忆想当年这位抱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态度走出去,却“青山马革裹尸还”重返家园的一代女杰。她活着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鞠躬尽卒,死而后已,本应当回归这块抚育她成长的摇篮大地,让她在这桑梓故园里永远安息,享受着与昔日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截然不同的故乡的宁静气氛,享受着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每一个早晨,然而英雄的身后事却不堪重提,让每一个前来瞻仰的爱国志士、前贤今人都深以为憾。
时光冉冉,沧海百年,迄今高玉柱已经为国捐躯六十四年整了,今年的春天也将是她不平凡一生的百年寿诞,我曾经执着地寻找着在滇西抗战中失落的一段历史,寻找着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国之魂,我以为战争早已成为过去,历史只不过是时间的长河里凝固了一刹那的一缕轻烟。虽然也有人曾经流过悲痛难抑的泪水,但是更多的人却早已麻木不仁,淡漠如烟。虽然高玉柱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就连早年到海外的滇籍去台人士,也都知道高玉柱的大名,前几年都还有人说准备筹钱,来重修高玉柱的坟墓,把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让人们牢记抗战历史,勿忘国耻,缅怀所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活着或死去的,有名或无名的,士兵或将军,平民或元首等英烈们,追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全国军民艰苦奋战的逝水年华,从而激发起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壮志豪情来,增强整个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据说已经筹措了好几万元钱,可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人肯出头承担料理这件事情,于是此事就一再搁浅,最后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而当年国民政府派人护送高玉柱的遗体回乡安葬,命令地方上要以国葬之礼厚葬高玉柱,却不料安葬费用被挪为它用,推说安葬日期不合,将她发回在南城外萧公祠停棺寄葬达三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其家族中人与永胜的地方老百姓共同捐款集资在灵源箐观音阁畔,古老的壶山脚下为高玉柱修坟建墓,至今在她的坟前还有一块麒麟石,与一个雕有青天白日标致的剑形石头,孤零零傍在她的坟墓前,据说还是当年安葬高玉柱时候打造的,也是民国时期第一次修坟建墓的遗留佐证。
高玉柱的墓在文革破四旧时就被人为地破坏过,至今重修已是第三次了,可能人们还没有淡忘高玉柱的往事,却对她的坟墓却没有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她的墓碑不知被谁用石头打的四分五裂,损坏得不堪入目。就这样一位长眠地下的一代英雄才女,活着为国捐躯,死后却不得安宁,这令每一个不忘国耻,不忘八年抗战,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倍觉遗憾。
滇西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不能不感慨万千。中国人虽然贫弱,但却有堂堂爱国正气,由此演绎出近代中国人民为收复失地,争取祖国自由,反对外敌入侵的威武不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的一幕幕活剧
扪心而问,我们能忘怀得了这个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在收获的季节里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时刻。我们能忘怀得了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烈士们,我们能忘怀得了为抗战胜利而建立功勋的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和曾经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友人与横遭侵略者杀戮的无辜的死难同胞。
当此刻冷风无情的从身边呼啸而过,我突然感到一种对无限寥廓的空间的敬畏。就像突然给卷进了那场爱国战争的人一样,我们无法想起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恶劣。我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滇西战役;昔日的战场如今是一片虚无飘渺的黑暗。无止境的空间、无止境的冰冷、也没有人开口说话。可是战士们的热血依然沸腾,战斗仍然持续着。而高玉柱的墓碑,静静地伫立在土司家族的墓园里。墓地的四周笼罩在一片深沉的寂静中。
我默念着高玉柱的诗,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离去,就让我静静地离去,在这里我没有带来一束鲜花,也带不走这属于滇西才女高玉柱的漫天飞雪,就让这一山漫天飞舞的白雪寄托我的悲愤与诚挚的怀念。我知道,往事并不如烟,任它雨打风吹,雪藏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