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睢水出梁郡鄢县,睢水出陈留县西蒗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经言出鄢,非矣。又东径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啄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字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县有鉼亭鉼乡。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睢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城内有夏后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东北径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睢水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北,又东径雍丘城北。睢水又东径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东过睢阳县南,睢水又东径横城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御华向于横。
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睢水又径新城北,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盟于新城者也。睢水又东径高乡亭北,又东径毫城北。南毫也,即汤所都矣。睢水又东径睢阳县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昔宋元君梦江使乘辎车,被绣衣,而谒于元君,元君感卫平之言,而求之于泉阳,男子余且,献神龟于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竟远矣。续述征记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逾于盂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碎,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大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谢氏赋雪,亦曰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今也歇堂沦字,律管埋音,孤基块立,无复曩日之望矣。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大尉桥玄墓,冢东有庙,即曹氏盂德亲酹处。操本微素,尝候于玄,玄曰: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己,后经玄墓,祭云:操以顽质,见纳君子,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约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哉!凄怆致祭,以申宿怀。冢列数碑,一是汉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桥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后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吴整等,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陇西枹罕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豲道赵冯孝高,以桥公尝牧凉州,感三纲之义,慕将顺之节,以为公之勋美,宜宣旧邦、乃树碑颂,以昭令德。光和七年,主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铭文曰: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体则,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书于碑阴,以昭光懿。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军鼓,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勋焉。庙南列二往,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惟庙颓构,粗传遗墉,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绝睢注涣。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萌渚,菁菁实望,世人言粱王竹园也。睢水又东,径谷熟县故城北。睢水又东,蕲水出焉。睢水又东,径粟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东,径太丘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汉明帝更从今名。列仙传曰: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履为业,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矣。睢水又东,径芒县故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耏跖为侯国。王莽之传治。世祖改曰临睢。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纶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后人。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恩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兑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县北与砀县分水。有砀山。芒、砀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囚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陂。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双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林监居翁为侯国,曰湘成也。工莽更名,郡曰吾符,县曰吾符亭。睢水东径石马亭。亭西有汉故伙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东径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国府园中,犹有伯姬黄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焚死处也。城西有伯姬冢。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径相城东,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入回环,更相通注,故经有入陂之文。睢水又东径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汉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又云东通谷泗。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国相界,未详。睢水径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谓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又云汉军之败也,睢水为之不流。睢水又东南径竹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笃亭也。李奇曰:今竹邑县也。睢水又东与澕湖水合,水上承甾丘县之渒陂,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解亭,西届彭城甾丘县之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又东睢水南,八丈故沟水注之。水上承蕲水而北会睢水,又东径符离县故城北。汉武帝元狩四年,封路博德为侯国,王莽之符合也。睢水又东径临淮郡之取虑县故城北。昔汝南步游张少失其母,及为县令,遇母于此,乃使良马踟蹰,轻轩罔进,顾访病姬,乃其母也。诚愿宿凭,而冥感昭征矣。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乌慈渚,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读旧上承蕲水,北流八十五里,注乌慈水。乌慈水又东径取虑县南,又东屈径其城东,而北流注于睢。睢水又东径睢陵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楚为侯国,王莽之睢陆也。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旧上承潼县西南潼陂,东北流,径潼县故城北,又东北径睢陵县下会睢水。睢水又东南流,径下相县故城南。高祖十二年,封庄侯泠耳为侯国。应劭曰:相水出沛国相县,故此加下也。然则相又是睢水之别名也,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其一而亡其二矣。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尚书。禹贡: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许慎曰:雍者,河雍水也。暨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沉白马、玉壁,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弹为河兮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蚊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潺浸,北渡回号汛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后,未及修理,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河水旧东决,径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卫成公自楚丘迁此。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濮水径其南,故曰濮阳也。章邯守濮阳,环之以水。张晏曰:依河水自固。又东径咸城南。春秋僖公十三年,夏,会于咸。杜预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者是也。瓠子故渎,又东径桃城南。春秋传曰: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或谓之洮也。瓠渎又东南径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经书楚灭萧,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东都尉治。
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
瓠河故渎,又东径句阳县之小成阳,城北侧渎。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瓠子北有部关县故城:县有羊里亭,瓠河径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城地而变名,犹经有新沟之异称矣。黄初中,贾逵为豫州刺史,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百户,即斯亭也。俗名之羊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东径沮丘城南。京相璠曰:今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同音,以为楚丘,非也。又东径浚城南,西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冈,即诗所谓爱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谓之高平渠,非也。京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又东径句阳县西,句渎出焉。濮水枝渠又东北径句阳县之小成阳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沛于封丘县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丘城西。考地志,句阳、廪丘,俱属济阴,则都关无隶山阳理。又按地理志,成都亦是山阳之属县矣。而京、杜考地验城,又并言在廪丘城南,推此而论,似地理志之误矣,或亦疆理参差所未详。瓠渎又东径垂亭北。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京相璠曰:今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
瓠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妃祠。见汉建宁五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尧陵北,仲山甫墓南,二冢间有伍员祠。晋大安中立一碑,是永兴中建,今碑祠并无处所。又言尧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耳。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玄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水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于事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处也。不言在此,缘生为失。瓠河之北,即廪丘县也。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实表东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干龙泽,田师败通是也。瓠河与濮水俱东流,经所谓过廪丘,为濮水者也。县南瓠北,有羊角城,春秋传曰:乌余取卫羊角,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窦入,介于其库。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卫邑也。今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鲁邑也,今廪丘东北,有故高鱼城。俗谓之交鱼城,谓羊角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径阳晋城南。史记,苏秦说齐曰:过卫阳晋之道,径于亢父之险者也。今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为左右也。张仪曰:秦下甲攻卫阳晋,大关天下之匈。徐广史记音义云:关一作开,东之亢父,则其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隐公五年,郕侵卫。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故郕都故城。褚先生曰:汉封金安上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城谷者也。瓠河又东,径黎县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矣。盂康曰:今黎阳也。薛瓒言:按黎阳在魏郡,非黎县也。世谓黎侯城,昔黎侯寓于卫,诗所谓胡为乎泥中。毛云: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污下,城居小阜,魏濮阳郡治也。瓠河又东,径底县故城南。地理志:济阴之属县也。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待为侯国,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瓠河又东径郓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随还,待于郓。京相璠曰:公羊作运字,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故运城,即此城也。
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为济渠,与将渠合。
瓠河自运城东北径范县,与济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济渎于乘氏县,北径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又北,与将渠合,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径秦亭南。杜预释地曰: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者也。又东南径范县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汉兴平中,靳允为范令,曹太祖东征陶谦于徐州,张邈迎吕布,郡县响应。程昱说允曰: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即斯邑也。将渠又东会济渠,自下邀谓之将渠,北径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非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东,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枝渎。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东北径范县北,又东北径东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又北径东阿县故城东。春秋经书:冬,及齐侯盟于柯。
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按国语,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返,遂邑于此矣。
又东北过临邑县西,又东北过在平县东,为邓里渠。
自宣防已下,将渠已上,无复有水,将渠下水首受河,自北为邓里渠。
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
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济水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
脉水寻梁邹,济无二流,盖经之误。
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又东北至济西,济河东北入于海,时水东至临淄县西,屈南过太山华县东,又南至费县,东人于沂。
时,即耏水也,音而。春秋襄公三年,齐晋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临淄,惟有水西北入济,即地理志之如水矣。耏、如声相似,然则水即耏水也。盖以与时合,得通称矣。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之。水出昌国县黄山西,北流径昌国县故城南。昔乐毅攻齐有功,燕昭王以是县封之,为昌国君。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径城西北入德会,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北流注时水。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人如是也。时水又西,径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径其城南。史记,汉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王国,都高苑。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高苑也。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径延乡城北。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延、从字相似,读随字改,所未详也。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径高苑县北,注时水。时水又西径西高苑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丙倩为侯国,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注。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枝流,旱则竭涸,为春秋之干时也。左传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济。非济入时,盖时来注济,若济分东流,明不得以时为名。寻时,济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斯为谬矣。
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鸤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抬生如此也。余时径此,为之踌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丘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汶水又西南径赢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成婚于齐也。
又西南过奉高县北。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间,即此处也。从征记曰: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遗矣,惟故跌存焉。
屈从县西南流,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又西南径奉高县故城西,西南流注于坟。坟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径泰山东,右合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乃知是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浚波庄壑,东南流,径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历中下两庙间。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闭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在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谍,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又东南径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把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庄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数川合注,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有偃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正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赤眉渠师樊崇所保也,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径县南,西北流,人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径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径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径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径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汶水又西南径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阳虎据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径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369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径郕县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淄水又西径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汶水又南径矩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汶水又西南径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径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径蛇丘县南,县有铸乡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杜预曰:济北,蛇丘县所治铸乡城者也。
又西南过刚县北,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讙及阐。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县北,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径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径遂城东。地理志曰:蛇丘,遂乡,故遂国也。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丘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径下讙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径春亭北。考古无春名,惟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西南流,径肥成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左径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成句窳亭,复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径富成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郈,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鸡矣。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汶水又西南径东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古厥国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径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宣元六王传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曰:汉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径致密城南。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矣。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径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径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径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汶水又西径郈乡城南。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汶水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二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径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径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东平,把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b>译文</b>
睢水发源于梁郡焉仔县,
睢水发源于陈留县西边的菠蔼渠,往东北流。 地理志 说:睢水上口承接陈留县浚仪的狼汤水。 水经 说发源于郡县,显然是错误的。睢水又往东流经高阳故亭北面,俗称陈留北城,其实不是。苏林说:高阳是陈留北面的县。按高阳在留,是从前的乡村名,那里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163 )十二月,雍丘县令董生仰慕广野君遗留于千载的高风,崇奉他优美的典范于万世之后,因此嘱县人长照撰文,以表彰他不朽的美德。文中大意说:高祖礼贤下士,广野君也尽心为他出谋划策。袭陈留,得秦积粟,建立了卓著的功勋;青徐等地,不战而定,使国家大大地富盛起来,人民也得以安宁地生活。自古以来,没有更高的功勋了。现在原来的祠庙已不再有人知道了,只有这块庙碑还孤零零地竖立着。 陈留风俗传 说:丽耳氏居住在高阳,沛公攻陈留时,丽肠食其因献计有功,后来被封为高阳侯。族人哪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椽。大将军哪商有功,受封以琢为食邑,因此他从陈留迁往琢。高阳县有饼亭、饼乡。建武二年(26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王常,立为侯国。睢水又往东流经雍丘县旧城北面。雍丘县是从前的祀国,殷汤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给夏的子孙,以维续禹的后嗣。后来楚灭了祀,秦时设置为县。圈称说:县里有五陵之丘,所以县名叫雍丘。城内有夏后祠。从前商周二代,从未停止过祭祀。到了秦始皇时,在外围修筑了大城墙,并设置为县。睢水又往东流,水流积蓄成湖,俗称白羊破,方圆四十里。睢水右边有奸梁破水注入,这条水上流承接阪水,往东北流经雍丘城北面,又往东流,分为两条水,称为双沟,一同注入白羊破。白羊破水往东流,汇合洛架口。此口的水上流承接饭水,称为洛架水,往东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东流经襄邑县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雍丘城北面。睢水又继续往东流经宁陵县老城南面,这里是从前的葛伯国,王莽时改名为康善。睢水流经都县北面,焉卜县与宁陵县两城南北相距五十里,所以 水经 里有睢水发源于部县的记载。郡县城东七里,水边有单父县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的两块墓碑,立于汉光和年间(178- 154 )。
往东流过唯阳县南面,睢水又往东流经横城北面。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前521 ) ,乐大心在横抵御华向的进攻。杜预说:梁国唯阳县南有横亭。现在横亭在唯阳县西南,世人称为光城,大概是光、横两字读音相近,用惯了因而造成的错误。睢水又流经新城北面,这就是宋国的新城亭。 春秋左传 :文公十四年(前613 ) ,文公在新城与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等会盟。睢水又往东流经高乡亭北面,又往东流经毫城北面,就是南毫,是商汤的都城。睢水又往东流经唯阳县旧城南面,周成王把微子启封于宋,让他接续殷的后代,唯阳县就是宋的都城。从前宋元君梦见江国使者坐着有帷盖的车、披着绣衣前来拜见,元君听了卫平王的一席话,就去泉阳寻求,男子余且在这里献上神龟。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 ,在此设置杨郡。汉高祖为沛公时曾当过杨郡长,天下平定后,到五年(前202 )就以此地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 ,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梁王有警卫和太监,他自己的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招收天下豪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甚至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唯阳城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园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 唯阳曲 ,这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喜欢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间道术,他不肯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这座城门前,停下来弹了一介会琴,方才走开。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叫卢门。 春秋 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 郡国志 说:唯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一座高台,十分秀美宽广,高高地矗立着,超然独上,称为氢台,又叫升台,从前在它极盛的时期,真可与云霞争高呢。 续述征记 说:登台的梯级回旋而上,像螺(蠢)一样,因而称为蠢台。其实不然。我按 }殉子 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您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飞过孟霜山,最后落在彭城东边,余势仍很强劲,箭头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蠢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366 一371 ) ,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去凿开石门。鲜卑人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只好撤兵’而回。氢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蠢台正东,又有一台,世人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表,墓前并列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聚,字女仪,东莱曲城人。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四女儿,咸熙元年(264 ) ,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 266 ) ,立为妃,太康五年(284 )逝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 ( 288 )立碑。碑的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基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在故宫东边建了追明寺,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池边有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人称为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按 汉书- 梁孝王传 说: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唯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从王宫与平台相连,长达三十余里,这条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边。阳门就是唯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时随郡王 山居序 中所说的:西园有很多士人,平台则常大会宾客,邹、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 伐木 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娱,神游于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谢氏 赋雪 也说:梁王不高兴时,常到兔园散心。今天当年歌舞之地已经湮灭,管弦之声已经绝响,只留下一片寂寞荒凉的遗址,不再有昔日灯红酒绿的盛况了。城北五六里处,有汉朝太尉桥玄墓,墓东有一座庙宇,就是当年曹孟德亲自在此洒酒的地方。曹操本来地位低微,曾在桥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能定国安邦的人也许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后来经过桥玄墓时,亲自祭奠他。祭文说:我本来愚顽,却蒙您接纳;士为知己者死,我心里一直记念着您的殊遇,从未忘记。您曾和我有约。您说:我死之后,您路过我墓地,如不用斗酒只鸡相祭,车过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当时虽是玩笑,但如果不是亲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说这些话呢!我满怀着凄枪悲凉之情向您致祭,以表达我平素的怀念之情。墓前排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汉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学的贤能人士,仰慕桥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后人的。另一块是桥玄旧日的属吏― 如司徒博陵人崔列、廷尉河南人吴整等所立。他们认为极崇高的美德虽然靠自己的修养,但褒扬这种美德却要靠别人,如不明确地记述下来,公之于世,后人怎会知道呢?于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光辉的事迹。还有一碑是陇西袍罕北次陌杨守长鹭为左尉汉阳孤道县赵冯孝高所立。他们想到桥公曾当过凉州牧,有感于三纲的义理,仰慕他的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认为桥公的功业和美德应在他家乡发扬光大,于是树碑称颂。光和七年(184 ) ,主记椽李友,字仲僚,撰写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着 右鼎文 :建宁三年(170 )授官司空;又有 中鼎文 :建宁四年(171 )授官司徒;又有 左鼎文 光和元年(178 )授官太尉。铭中说:旧时的下属和门人,相互讲述桥公的事迹,商讨如何用合宜的规格来纪念他,决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只鼎上,武功刻在斧铺上,并写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辉的美德。又有 钱文 说,凭这石头雕琢的形状,制成斧钻、军鼓,陈列于东阶,也是用以昭示桥公的文武功勋。庙南置有二柱,柱东有两头石羊,石羊北有两只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石驼西北有两匹石马,都很高大,也没有怎么损毁。只是庙宇已经颓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石鼓现在也还在,但械却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积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个破塘。睢水又东流与明水汇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围千步,池水南流与睢水汇合,称为明水;明水横穿过睢水,注入涣水。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睢水又往东流经毁熟县旧城北面;睢水又东流,分出一条薪水;睢水又往东流经粟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成富。睢水又往东流经太丘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就是过去的敬丘。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的儿子节侯刘政,立为侯国;汉明帝时改为今名。 列仙传 说:仙人文宾是本县人,以卖靴为业,正月初一在乡亭西社与旧日的妻子相会,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处。睢水又往东流经芒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耐环,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传治。世祖改名为临- 唯。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从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阴君之罪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临唯长平舆李君,二千石皿纶氏县夏文则,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对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国上下也叹息不已,于是在他的家乡族表他,并在墓前立碑表扬他的美德,为后人树立榜样。城内有临唯长左冯诩王君碑,他善于治理,功绩卓著,多次升迁,官至广汉属国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县人公府椽陈盛孙、郎中儿定兴及刘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绩。县北与杨县以睢水为分界,有杨山。芒县与杨县之间,有很多高山大泽,孕育了一批聪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隐居在场山修炼得道的。汉高祖也曾在山上隐居,吕后观望云气就知道他的行踪,也是在这里。京房 易候 说:怎么知道贤人的隐居之地呢?大师说: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云出现,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贤人隐居了。
又往东流过相县南边,转弯从城北东流,在萧县以南注人破湖中。相县是旧时宋国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 ) ,立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前203 ) ,改为沛郡,郡治就在这里。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 ,把这地方封给南越桂林监居翁,立为侯国,称为湘成。王莽时改郡名为吾符,县名为吾符亭。睢水往东流经石马亭,亭西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往东流经相县旧城南边;宋共公曾建都在这里,国府园中,还留着伯姬黄堂的遗址。厅堂夜里失火,左右侍者对伯姬说:夫人请稍避一避。伯姬说:做妇女的规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里就不能离开厅堂。于是就被火烧死。这厅堂就是伯姬被烧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从前郑浑任沛郡太守的时候,在萧、相二县兴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称颂,称为郑破。唯木又在左边汇合了白沟水。白沟水上源承接梧桐破,破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经相城东边,然后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涨时就北流,注入阪塘,破水满时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环出入,交互流通,因此 水经 有睢水入破的说法。睢水又往东流经彭城郡的灵壁东边,往东南流。 汉书 记载,项羽在灵壁以东打败汉王,就是此处。又说,睢水东通毁泗水。服虔说:毁洒是水名。大概在沛国相县边界,但也不很清楚。睢水流经毁熟,分为两条水,一条就是靳水,两水分流各兼通称。谷水的名称是因地而变的,那么谷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说:汉军打了败仗,睢水因积尸而不流。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县旧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时的笃亭。李奇说:就是今天的竹邑县。睢水又往东流,与哗湖水汇合。哗湖水上源承接幽丘县的啤破,啤破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四十里。东边到朝解亭,西边到彭城街丘县旧城东边。王莽把街丘改名为善丘。哗湖水从澳破南与睢水相通。睢水又往东流,在南边八丈故沟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薪水,北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流经符离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 ,把这地方封给路博德,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符合。睢水又往东流经临淮郡取虑县旧城北边,从前,汝南郡步游张尖年时与母亲失散了,到当了县令后在此与母亲相遇。当时他乘马车经过这里,好马忽然停步踌躇不再前进了,平素他思念心诚,这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预感在向他召唤。他下车访问路旁有病的老妇人,竟就是他的母亲。睢水又东流,与乌慈水汇合,乌慈水发源于县城西南的乌慈诸,潭水上涨时向东北流,与长直故读汇合,此读从前上源接薪水,北流八十五里,注入乌慈水。乌慈水又往东流经取虑县南边,又往东流,拐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东流经唯陵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地方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楚,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唯陆。睢水又往东流,与渔水故读汇合。过去此水上源承接渔县西南的渔破,往东北流经撞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唯陵县,下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南流,经过下相县旧城南边。高祖十二年(前1 95 ) ,把这地方封给庄侯伶耳,立为侯国。应肋说:相水发源于沛国相县,所以此处加下字,称为下相。那么相水又是睢水的异名了。睢水往东南流,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唯口, 水经 说睢水流到萧县为止,这不对,真是所谓得其一而失其二了。
瓠子河出自东郡模阳县的北河,
淮阳县北十里处,就是瓠河口。 尚书- 禹贡 说,雷夏已积成大泽,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 尔雅 说:从河水分流出来的是雍水。许慎说:雍水就是大河堵水的意思。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 ,河水向南泛滥,冲毁民房。元封二年(前109 ) ,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了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安宁,治河永无尽时呵,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巨野洪流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悠意远游l 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登山祭天呵,又哪知远近内外!河神呵,你怎么如此不仁?你无休无止地泛滥呵,真愁死人!蕃桑可以行船呵,淮、洒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达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腾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呵,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呵,尽管河神已答应!木柴接不上呵!是卫人的罪,草木都烧光了呵,拿什么来抵挡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去砍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来临!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殿,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漫淹,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69 ) ,显宗命令乐浪人王景,从荣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在一千多里的范围内,筑堤治理河渠。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作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并疏通奎塞的河道,抓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河水过去决口东流时,流经淮阳城东北,这地方就是从前的卫国,也是古代帝王撷项的旧城。从前,撷项从穷桑迁移到这里,称为商丘,也有人称为帝丘,本来是陶唐氏掌火官阔伯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夏伯昆吾的都邑,殷朝相土也定都于此。因此 春秋传 说:阔伯居住在商丘,后来相土也接着在这里居住。卫成公从楚丘迁到这里,秦始皇把卫君角迁徙到野王,设置了东郡,治所在蹼阳县。淮水在南面流过,所以称为淮阳。章邯守蹼阳时,开了护城河,使城周环水。张宴说:依靠河水使城防巩固。旧河道又东经咸城南。 春秋 :僖公十三年(前647 )夏,在咸会盟。杜预说:东郡淮阳县东南,有咸城。瓠子河旧道又东经桃城南, 春秋传 说:把曹国的土地分掉,从挑水以南,东到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现在哪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有人称为挑城。瓠读又往东南流经清丘北边, 春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 经 中提到楚灭萧,晋人、宋、卫、曹等在清丘会盟。京相潘说:清丘在今东郡淮阳县东南三十里,是魏东都尉治所。往东到济阴郡句阳县,就是新沟,
瓠河旧道又东经句阳县的小成阳,城的北面临近河道。 帝王世纪 说:尧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那地方叫毁林。墨子认为尧堂高三尺,有三级土阶。尧曾去北方教导八狄,死于途中,葬在蛰山的北坡。 山海经 说:尧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两种说法互不相同,认为成阳是尧墓所在地较接近事实。我查考过,小成阳在成阳西北约半里,很坚固,俗称囚尧城,士安认为大概就是尧墓。瓠子河北有都关县旧城,该县有羊里亭,瓠子河流经亭南,称羊里水,这是随着水流所经的城或地点而来的变名,就如同 水经 中有新沟这异名一样。黄初年间(220 一226 ) ,贾逆任豫州刺史,率诸将在洞浦征讨吴军,立了功劳,魏封他为羊里亭侯,食邑四万户,就是这个羊里亭。俗称羊子城,其实不是。这是由于字音相近而致误的缘故。瓠子河又东流,右面与淮水支流汇合,支流的上流承接淮渠,往东流经沮丘城南。京相潘说:现在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二字同音,以为这是楚丘,是不对的。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浚城南边,浚城西北距淮阳三十五里,城旁有寒泉冈。 诗经 说:于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们将这条支流称为高平渠是不对的。京相瑶说:淮水旧河道在淮阳南边。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句阳县西边,句读在这里分出。蹼水支渠又往东北流,经过句阳县小成阳东垂亭西边,往北注入瓠河。 地理志 说:淮水上口在封丘县承接姊水,往东北流到都关,注入羊里水。又据 地理志 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天此城在凛丘城西边,查考 地志 ,句阳、凛丘都属济阴,那么都关决无属于山阳的道理。又据 地理志 ,郝都也是山阳郡的属县。而京相潘、杜预对地域和城邑作了一番考证后,都说邸都在凛丘城南,据此推论,似乎 地理志 记载有误。或者是划分疆界地域不一致,这就不清楚了。瓠读又往东流经垂亭北边, 春秋 :隐公八年(前715 ) ,宋公、卫侯在犬丘相会。犬丘在 经 里写作垂。京相播说:今天,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以东五里有旧时的垂亭。
又往东北流过康丘县,称为璞水。
瓠河又向左流经雷泽北边,这个大泽在大成阳县旧城西北十余里,就是从前华青踩着巨人足迹而受孕的地方。这一片大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就是舜捕过鱼的地方。大泽的东南面,就是成阳县,因此 史记 说,武王把成封给他的弟弟叔武。应劭说:他的后裔就迁到成国的南方,所以称为成阳。 地理志 说:成阳有尧墓、灵台,现在成阳城西面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处有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城的西南方,称为灵台。乡叫崇仁,城名惰义,都立了庙,四周环水;水静不流,与泽水相通,泉水从不枯竭。这一带鱼类和竹笋很丰富,但人们不敢去采捕。庙前并列着几块石碑,还有几株桧树和柏树,檀木梓榆成林。两座陵墓一南一北," ’有驰道相通,路面都用砖砌成,至今还平整完好。尧陵东边,城的西边五十余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石璧石阶仍然如旧,南、西、北三面,高大的麻栋树绿荫连成一片,绵延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庙,石羊石虎已经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庙在成阳城西南,灵台的东北面。据郭缘生 述征记 记载,从汉朝到晋朝,傣禄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及承尉,大多有刻石记述,从尧即位直至永嘉三年(309 ) ,共二千七百二十一年,都记于尧妃祠,这从汉朝建宁五年(172 )五月成阳县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尧陵北边,仲山甫墓南边,两墓间有伍员祠,是晋朝太安年间(302 一303 )建立。一块碑是永兴年间(304 一305 ) 立。今天碑、祠都无处可寻了。又说:尧陵在成阳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城东南六里是尧母庆都墓;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察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对头,上述诸说大概都是不可靠的传闻和记述吧。雷泽西南约十里有一座小山,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独立,称为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连雷泽东北。那里有陶墟。郭缘生说:这是舜耕种和制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连在一起,座落在瓠河岸边。郑玄说:历山在河东,现在那里还有舜井。皇甫谧又说:这是现在济阴的历山,与雷泽相近,我认为郑玄的说法是对的。因而扬雄的 河水赋 说:登上历观纵目远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游。现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对照地图,陶墟在此较为可信。士安又说:定陶西南陶丘,是舜制陶的地方。他们都不说陶墟在此地,可见缘生的说法是错误的。瓠河以北就是凛丘县。王隐的 晋书- 地道记 说:凛丘就是 春秋 所说的齐邑,靠近东海。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十一年(前405 ) ,田悼子死了,田布杀了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占据凛丘,叛齐投赵,田布于是包围了凛丘。翟角、赵国孙屑和韩的军队援救凛丘,与田布的军队在龙泽作战,田军被击败溃逃。瓠河与淮水都往东流,就是 水经 所说的:瓠河流过凛丘称淮水。县城以南抓河以北有羊角城。 春秋传 说:乌佘攻取了卫国的羊角城,就袭击我国高鱼,此时天下大雨,他从水道中偷偷进来,到了仓库旁边,登上城头,攻取了高鱼。京相潘说:高鱼是卫邑。现在东郡凛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是鲁邑。现在凛丘东北有旧高鱼城。俗称交鱼城,称羊角城为角逐城,这都不对。瓠河又流经阳晋城南边。 史记 载,苏秦去游说齐国说:过了卫国阳晋这条路,行经亢父的险要之地。‘就是指这个阳晋。现在阳晋城在凛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左右相对。张仪说:秦出兵攻打卫国阳晋,把天下的要道封锁起来。徐广 史记音义 说:关字也有写作开字的,东到亢父就是那条路。瓠河之北又有成嘟城。 春秋 隐公五年(前7 " 18 ) ,邱入侵卫国。京相潘说:东郡凛丘县南三十里有郁都旧城。褚先生说:汉时把这地方封给金安上,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城毁。抓河又往东流经黎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黎治。孟康说:今天叫黎阳。薛攒说:按黎阳在魏郡,不是黎县。人们称为黎侯城,从前黎侯寄寓于卫。 诗经 所谓:为什么在泥中?毛亨说: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洼,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淮阳郡的治所。瓠河又往东流经底县旧城南边,据 地理志 ,这是济阴郡的属县。褚先生说: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金日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万岁。人们现在还称万岁亭。瓠河又往东流经郸城南边,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成公从沙随回来,逗留在郸城。京相潘说: 公羊传 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凛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流在乘氏县承接济读,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读,因此 水经 里有济渠的名称。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流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杜预 释地 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汉朝兴平年间(194 一195 ) ,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邀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程星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指的就是此城。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
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读汇合,支读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 春秋经 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 左传 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按 国语 ,曹沫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往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河水从四读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读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
探寻水脉,济水并没有两条水流,这是 水经 的错误。往东北流的一条是济河,东流的是时水。济河又往东北流到济西,往东北注人大海。时水往东流到临淄县西边转弯,往南流过太山郡华县东边,又往南流到费县,往东注人沂水。
时水就是耐水,耐音而。 春秋 :襄公三年(前570 ) ,齐、晋在耐会盟。京相播说:现在临淄只有嗜水,往西北注入济水,就是 地理志 中的如水。嗜、如读音相似,那么嗜水就是耐水了。嗜水和时水因相汇合,所以也都得了通称。时水从西安城往西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分出后向西流,德会水注入。德会水发源于昌国县黄山,往西北流经昌国县旧城南。从前乐毅进攻齐国,为燕昭王立了功,昭王就把此县封给他,号为昌国君。德会水又往- 西北流,五里泉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黄阜,往北流经城西,北注德会水。德会水又往西北流,民间称为沧浪沟。又北流注入时水, 地理志 说:德会水发源于昌国西北,流到西安注入如水。时水又往西流经东高苑城中而后继续西流。民间堵截水道,使水沿城南流,于是又拐弯流经城南。 史记 载,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从齐国划地设置胶西王国,建都高苑。徐广 音义 说:乐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称东高苑。时水又往北流,注入旧河道,又往西流,盖野沟水注入。盖野沟水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涌出泉水,往西北流经延乡城北边。据 地理志 ,千乘有延乡县,民询称旧城为从城,也许因为延、从(徒)字形相近,读音也随着字而改变的缘故吧,这也不清楚。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称为盖野沟,又往西北流经高苑县北边,注入时水。时水又往西流经高苑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丙倩,立为侯国,主莽时改名常乡,时水沿着城旁继续往西流。京相播说:现在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流与济水相通,源头出自盘阳,北流到高苑,下游有死时,河道无水。杜预也说:时水流到乐安分出支流,天旱时就枯涸,就是 春秋 里提到的乾时。 左传 :庄公九年(前685 ) ,齐鲁交战,鲁军在此处战败。时水往西北流,到梁邹城注入济水― 不是济水注入时水,而是时水注入济水。如果济水分支东流,显然不会以时水为名。探究时水和济水,再没有别的水流向南延伸到华县和费县地界了。这是经文的错误。
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往西南流过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约六十里。据 地理志 ,汶水与淄水都发源于原山,往西南注入济水,因此不可能流经莱芜县南边。 从征记 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往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百余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嶙峋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小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环,通入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爬下幽深的山谷,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就只能靠绳索引渡,真是艰险极了。出谷还有十余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有个石洞,有两个洞口,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丈余,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之处,洞里还留有柴灶、残灰和烟痕。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这里来。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出了山谷有一片平缓的丘陵,面山傍水,当地土人都在那里种麦。人们说,这丘陵地不宜种植高粱,只适于种麦。齐人世代相承,都在这里种麦。想来这就是麦丘愚公所住的山谷了。谷里怎么会这样深幽,这样藉翁郁郁;人们在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地生活呀!我当时经过这里,看到这么远离尘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离去时还屡屡回头呢,我按麦丘愚公在齐境的川谷,至今还流传着这个地名;那地方并不在鲁,这是著作家记述时弄错的。汶水又向西南流经赢县老城南。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桓公在赢会见齐侯,在齐结了婚。
又往西南流过奉高县北边,
奉高县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设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县北有吴季札儿子的坟墓,座落在汶水南面的水湾里。吴季札受聘于中原上国,在赢、博之间死了儿子,就是这地方。 从征记 说: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子的坟,呈圆形,墓在高处,可以凭依眺望。墓前有一座石铭,是汉末奉高县令所立,上面没有记述什么,只不过作为标志而已。从前都指派民户去扫墓,现在已不能这样做了;石碑都已剥蚀破碎,没有留下什么了,只有石碑的基座还在。
转弯从县城西南流过,
汶水发源于牟县旧城西南的山岗下,俗称胡卢堆。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高诱说:弗其是山名。也许就是这座小山吧。牟县旧城在东北,古代这里是牟国。春秋时,牟国人要去朝拜鲁国,因此应肋说:牟国是鲁国的附庸。俗称这条水为牟坟。又往西南流经奉高县旧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北汶水,北汶水发源于分水溪,源头流出后又分出中川水,往东南流经泰山东边,右边与天门下溪水汇合。下溪水发源于泰山天门下谷,往东流。古时,帝王登山祭天,都在这条水边歇息。水上随处有石洞,那是古时人们搭棚架舍时留下的。马第伯写道:光武帝来泰山封禅,第伯跟随着一起登山。离平地二十里时,向南极目望去,山下景物一览无遗。泰山确实很高,可与浮云相比;泰山也很险峻;那悬崖绝壁,深不见底,像是没有通路可上。遥望那些登山的人,有的像白石,有的像雪,看得久了,那白的在移动,才知道是人。仰视山上的岩石松树,郁郁苍苍,仿佛是在云中;俯视底下,到处是千姿百态的岩石,却看不到丈尺的溪流。一直登上七里,到了天门,抬头仰视天门,就好像在石洞中观天似的。应韵 汉宫仪 说:泰山东南面的山顶,名叫日观。日观这地方,第一遍鸡啼时,就可以来看日出,太阳刚出来时,长约三丈,因而称为日观。下溪水沿溪东流,翻着滚滚的波浪,注入岩壑,接着往东南流经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从前孔夫子哀叹时政世道的衰落,望龟山有感而赋诗作曲,所以后来的 琴操 中有 龟山操 。龟山北面就是龟阴之田。 春秋 :定公十年(前500 ) ,齐人交还龟阴之田。下溪水又与环水汇合,环水发源于泰山南溪,往南流经中、下两庙之间。 从征记 说:泰山有下、中、上三座庙,庙墙和殿宇非常严整,庙中台阶两边,古柏参天,大的有二十多围,是汉武帝种植的。赤眉军曾砍过一棵树,砍时看见树中出血,因而停止,今天那树上还留有斧痕。庙门三重,楼榭四所,还有一座三层坛,高一丈余,宽广八尺。大树前有一口大井,井水极香冷,与普通的水不同,不知是哪个朝代掘的。这口大井并不常常挖泥除污,但大旱时井水却不减少。庙中仓库里有汉朝的旧乐器和神车、木偶等物,制作都十分精巧华丽。还有石虎,建武十三年(37 ) ,永贵侯张余贡献的一匹金马,高二尺余,制作极其精致。中庙离下庙五里,庙宇比下庙还要高大壮丽,庙的东西两侧都有山涧。上庙在山顶,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环水又拐弯东流,又往东南流经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来泰山筑坛祭天,祭毕下山,坐于东北边山麓的明堂中。汉武帝觉得古时所建明堂的地址狭隘而不开敞,想在奉高县旁重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这种建筑的格局和形式。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 明堂图 ,图中有一座殿宇,四面都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引水流过;环绕着四面宫墙外又建了天桥复道,上面有楼,名叫昆仑,入口在西南;天子从这里进入,就在里面祭祀礼拜上帝。于是武帝就命令奉高县在汉上修建明堂。古时引水作辟雍的地方,墙基和环形水道的遗迹都还存在,人们称此水为石汉水。 山海经 说:环水发源于泰山,东流注入汉水。指的就是这条水。环水又从左边注入汉水。汶水有几条水流一起注入,又往西南流经祖徕山西边。山上松柏很多,就是 诗经 里所谓的祖徕之松。 广雅 说:就是梓松。 抱朴子 提到 玉策记 的话,说:千年的老松,里面有种怪物,形状或是像青牛,或是像青狗,或是像人,寿命都有一万岁。又说天子陵墓上有斜敬的老松,就是所谓楼松。 鲁连子 说:松树极树高达十初,但没有树枝,并不是怕正室没有柱子。 尔雅 说:叶子如松,枝干如柏,这种树叫极树。 邹山记 说:祖徕山又称尤徕之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的边境,现在还有美松。赤眉军的头目樊崇曾据守此山,所以他自称尤徕三老。祖徕山东边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个池塘,方圆百步左右,有主条溪涧注入。一条从东北沿溪流下,转弯流经县南,往西北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北流经溪涧,西流注入汉水;一条往南流经阳关亭南。 春秋 :襄公十七年(前’556 ) ,迎减绝于阳关。又西流注入汶水。
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往南流经博县老城东边。 春秋 :哀公十一年(前484 ) 与吴联合伐齐,夺取了博。灌婴在城下大败了田横。汶水转弯从城南往西流,并不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龙乡旧城南面。 春秋 :成公二年(前589 ) ,齐侯围龙,龙人把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关起来,杀了他并在城上把他肢解。齐侯亲自击鼓,攻占了龙。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这地方封给渴者陈署,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经亭亭山东边,那就是黄帝祭地的地方。山上有神庙,水上有石门,从前是放水灌溉的地方。汉水又往西南流经阳关旧城西面,这里原来是巨平县的阳关亭,阳虎占据此亭反叛,遭到讨伐,就烧掉莱门逃向齐国。汶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淄水。淄水发源于泰山梁父县东面,往西南流经冤裘城北面。 春秋 :隐公十一年(前712 )营建此城,隐公对羽父说:我将到这里来安度晚年。所以 郡国志 说:梁父有冤裘聚。淄水又流经梁父县旧城南面,县北有梁父山。 开山图 说: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管出生,梁父管死亡。皇帝来泰山祭天,来梁父祭地,所以县就取名梁父。淄水又往西南流经柴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柴县是泰山郡的属县,人们称为柴坟。淄水又流经哪县北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董谍,立为侯国。 春秋 :齐军包围郝,郁人伐齐国,就在这条水边放马饮水。从前孔子在邸的旷野走路,就在这里碰到荣启期。荣启期身穿鹿皮衣,披散着头发,弹琴唱歌,以三件乐事自喜,孔夫子赞他的仁厚。淄水又往西流经阳关城南面,西流注入汶水。汉水又往南流经巨平县旧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城东有鲁道,就是 诗经 所谓鲁道宽阔平坦,齐子由此归来。现在坟上水边有文姜台。汉水又往西南流。 诗经 说:汉水滔滔。 淮南子 说:格渡过汶水就会死。天地万物的生性,祸福的相互关系探究起来相当困难,原来就不可能按普通的情理搞得清楚的。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鲁国坟阳县北面,这就是王莽的汉亭。县北有曲水亭, 春秋 :桓公十二年(前700 ) , 桓公与祀侯、营子在曲池会盟。 左传 说:这是与祀、营礴和。所以杜预说:鲁国坟阳县北面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85 ) ,东巡泰山,在仪阳建立行宫,执金吾耿恭驻在坟上,城门遗址和城壕至今还在,人们称为网陵城。汶水又往西流经仪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往西流去。
又往西南流过蛇丘县南面,
汉水又西流,洗水注入。又往西流经蛇丘县南面,县里有个铸乡城。 春秋左传 :宣叔在铸娶亲。杜预说:铸,就是济北蛇丘县所属的铸乡城。
又往西南流过刚县北面,
据 地理志 ,刚,就是以前的阐;王莽改名为柔。应劭说: 春秋经 记载,齐人侵占了灌和阐。阐就是现在的阐亭。杜预 春秋释地 说:阐在刚县北,刚城东面有个小亭。现在是刚县的治所,俗人又叫阐亭。京相潘说: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诸说不同,不知哪一个正确。汉水又西流,蛇水注入。蛇水发源于刚县东北的泰山,往西南流经坟阳之田,这是齐侵占过的地方。汶水以北,极目望去,是一片旷阔的平原,僖公把它赐给季友。蛇水又往西南流经铸城西面,这就是 左传 所谓的蛇渊囿。所以京相潘说:现在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这就是鲁囿。民间把这条水叫浊须水,这是不对的。蛇水又向西南流经夏晖城南。 春秋经 载,公在下灌与齐侯会见。现在俗称夏晖城。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公子晕到齐,齐侯送姜氏到下灌,这是不合礼法的。这就有了夏晖这个地名了。蛇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西流,沟水注入。沟水发源于东北边的马山,向西南流经棘亭南面。 春秋 :成公三年(前588 ) 经 记载,叔孙侨如率兵包围棘。 左传 说:齐侵占了泣阳之田,棘不服,于是就把它包围起来。棘亭南离汶水八十里。沟水又往西南流经遂城东面。 地理志 说:遂城是蛇丘遂乡,就是从前的遂国。 春秋 :庄公十三年(前681 ) , 齐灭了遂,就在那里设城堡屯兵驻防。京相播说: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也认为这说法正确。可是县城东北没有一座城对得上号,现在的城是在蛇丘西北,这是杜预存疑造成的错误。沟水又往西流经下灌城西面,然后注入汶水。佼水又往西流经春亭北面,据查考,古时没有春这个地名,只有平陆县有个崇阳亭,但此亭东距刚城四十里,以京相潘所注来推断倒是符合的,但实际如何却不清楚。
又往西流过东平郡章县南面,
地理志 说:东平国,就是从前的梁。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又分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这里是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前52 ) ,是东平国;王莽时叫有盐。章县,按 世本 ,是任姓之国,是投降于章的齐人的居地。旧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汝水又往西南流,有泌水注入。泌水发源于肥成县东边的白原,往西南流经肥成县旧城南面。乐正子春对他的弟子说:你去齐国要经过肥,肥这地方有一些贤能的人。泌水左边流过句扇亭北面。章帝元和二年(85 ) ,凤凰飞集到肥成的句魔亭,于是豁免了当地的地租,并去巡游泰山。说的就是此亭。泌水又往西南流经富成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成富。又往西南流,注入泣水。汶水又往西南流经桃乡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郭亭。人们把它叫做郭城,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把新朝的旧地名加以扩大罢了。
又往西南流过无盐县南面,又往西南流过寿张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到安民亭,注人济水。
汶水自桃乡分为四条,四水分流处,称为四坟口。左边分出两条,向西南流,到无盐县的郡乡城南。部乡是昭伯的封邑,祸事起于斗鸡。 春秋左传 :定公十二年(前498 ) ,叔孙氏毁去鄙城。现在部城南面仍没有城墙。汉水又往西南流经东平陆县旧城北面。应肋说:这是古时的厥国;现在有厥亭。汶水又往西流经危山南面,人们称为龙山。 汉书- 宣元六王传 说:哀帝时,无盐危山的泥土自行隆起,上面盖了草,好像驰道的样子;此外瓤山的岩石也转了方向。晋灼说: 汉书注 把瓤山写成报山,说山边有一块巨石,转身立起,高九尺六寸,旁移了一丈,宽四尺。东平王云及王后渴说:汉朝岩石立起,这是表明有新皇帝将兴起的征兆。于是亲自到岩石所在之处致祭,又造了一块类似于报山石的岩石,束倍草,还为它立祠。建平三年(前4 ) ,息夫躬告发了他,东平王于是自杀,王后渴被杀头示众,封国也被撤除了。汉水又西流,汇合为一条水,向西南流入茂都淀。茂都淀是破水的异名。淀水向西南流出,称为巨野沟,又向西南流经致密城南面。 郡国志 说:须昌县有致密城,就是古时的中都,也就是孔夫子当过宰的城邑。孔夫子制定了养生送死的仪式,长幼男女之间的礼度,于是路上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器物也不作虚浮的雕饰。巨野沟又往西南注入桓公河石北边的水往西流出茂都淀,叫巨良水;往西南流经致密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洪读。另一条汉水往西流经鄙亭北面,又往西流到寿张旧城东面,积聚成为沼泽。初平三年( 192 ) ,曹操在寿张东部攻打黄巾,鲍信就在这里战死。右边一条汶水,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南面。这地方原是从前的宿国,又是齐宣后的故都。她就是所谓无盐丑女。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庆为东平侯,就是此城。王莽改名为有盐亭。泣水又往西流经鄙乡城南面。 地理志 所谓无盐有郡乡,就指这地方。汶水往西南流经寿张县旧城北面,就是 春秋 中的良县。县里有寿聚,汉时叫寿良。应肋说:世祖的叔父叫刘良,所以光武帝把地名改为寿张。建武十二年(36 )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樊宏,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长直沟水注入。长直沟水发源于须昌城东北的毁阳山南面,流过须昌城东;又往南流,漆沟水注入。漆沟水发源于无盐城东北五里的阜山下,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北面,水边有东平宪王仓墓,墓碑和墓网都还在。元和二年(85 ) ,章帝临幸东平,以太牢致祭,亲自在祠座上跪拜。并在陵前赐赠御剑。漆沟水又西流,注入长直沟。沟水分成两条;一条往西流经须昌城南面,注入济水,一条南流,注入汝水。泣水又西流注入济水。所以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西流与济水汇合。高诱说:弗其是山名,在朱虚县东面。我以为高诱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东泣,并不是 水经 所谓注入济水的那一条。这里引证错了。
睢水出梁郡鄢县,睢水出陈留县西蒗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经言出鄢,非矣。又东径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啄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字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县有鉼亭鉼乡。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睢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城内有夏后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东北径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睢水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北,又东径雍丘城北。睢水又东径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东过睢阳县南,睢水又东径横城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御华向于横。
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睢水又径新城北,即宋之新城亭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盟于新城者也。睢水又东径高乡亭北,又东径毫城北。南毫也,即汤所都矣。睢水又东径睢阳县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昔宋元君梦江使乘辎车,被绣衣,而谒于元君,元君感卫平之言,而求之于泉阳,男子余且,献神龟于此矣。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竟远矣。续述征记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逾于盂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碎,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大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谢氏赋雪,亦曰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今也歇堂沦字,律管埋音,孤基块立,无复曩日之望矣。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大尉桥玄墓,冢东有庙,即曹氏盂德亲酹处。操本微素,尝候于玄,玄曰: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感知己,后经玄墓,祭云:操以顽质,见纳君子,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约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哉!凄怆致祭,以申宿怀。冢列数碑,一是汉朝群儒,英才哲士,感桥氏德行之美。乃共刊石立碑,以示后世。一碑是故吏司徒博陵崔列、廷尉河南吴整等,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昭明芳烈。一碑是陇西枹罕北次陌砀守长骘,为左尉汉阳豲道赵冯孝高,以桥公尝牧凉州,感三纲之义,慕将顺之节,以为公之勋美,宜宣旧邦、乃树碑颂,以昭令德。光和七年,主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鼎铭文曰: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体则,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书于碑阴,以昭光懿。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军鼓,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勋焉。庙南列二往,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惟庙颓构,粗传遗墉,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绝睢注涣。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萌渚,菁菁实望,世人言粱王竹园也。睢水又东,径谷熟县故城北。睢水又东,蕲水出焉。睢水又东,径粟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成富。睢水又东,径太丘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汉明帝更从今名。列仙传曰: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履为业,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矣。睢水又东,径芒县故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耏跖为侯国。王莽之传治。世祖改曰临睢。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纶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后人。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恩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兑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县北与砀县分水。有砀山。芒、砀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贤人隐?师曰:视囚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陂。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双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林监居翁为侯国,曰湘成也。工莽更名,郡曰吾符,县曰吾符亭。睢水东径石马亭。亭西有汉故伙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东径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国府园中,犹有伯姬黄堂基。堂夜被火,左右曰:夫人少避。伯姬曰:妇人之义,保傅不具,夜不下堂。遂遇火而死,斯堂即伯姬焚死处也。城西有伯姬冢。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径相城东,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出入回环,更相通注,故经有入陂之文。睢水又东径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汉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又云东通谷泗。服虔曰:水名也,在沛国相界,未详。睢水径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谓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又云汉军之败也,睢水为之不流。睢水又东南径竹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笃亭也。李奇曰:今竹邑县也。睢水又东与澕湖水合,水上承甾丘县之渒陂,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解亭,西届彭城甾丘县之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善丘矣。其水自陂南系于睢水,又东睢水南,八丈故沟水注之。水上承蕲水而北会睢水,又东径符离县故城北。汉武帝元狩四年,封路博德为侯国,王莽之符合也。睢水又东径临淮郡之取虑县故城北。昔汝南步游张少失其母,及为县令,遇母于此,乃使良马踟蹰,轻轩罔进,顾访病姬,乃其母也。诚愿宿凭,而冥感昭征矣。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乌慈渚,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读旧上承蕲水,北流八十五里,注乌慈水。乌慈水又东径取虑县南,又东屈径其城东,而北流注于睢。睢水又东径睢陵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楚为侯国,王莽之睢陆也。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旧上承潼县西南潼陂,东北流,径潼县故城北,又东北径睢陵县下会睢水。睢水又东南流,径下相县故城南。高祖十二年,封庄侯泠耳为侯国。应劭曰:相水出沛国相县,故此加下也。然则相又是睢水之别名也,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经止萧县,非也。所谓得其一而亡其二矣。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尚书。禹贡: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雍。许慎曰:雍者,河雍水也。暨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沉白马、玉壁,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弹为河兮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蚊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潺浸,北渡回号汛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后,未及修理,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河水旧东决,径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卫成公自楚丘迁此。秦始皇徙卫君角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濮水径其南,故曰濮阳也。章邯守濮阳,环之以水。张晏曰:依河水自固。又东径咸城南。春秋僖公十三年,夏,会于咸。杜预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者是也。瓠子故渎,又东径桃城南。春秋传曰: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或谓之洮也。瓠渎又东南径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经书楚灭萧,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东都尉治。
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
瓠河故渎,又东径句阳县之小成阳,城北侧渎。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瓠子北有部关县故城:县有羊里亭,瓠河径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城地而变名,犹经有新沟之异称矣。黄初中,贾逵为豫州刺史,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百户,即斯亭也。俗名之羊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东径沮丘城南。京相璠曰:今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同音,以为楚丘,非也。又东径浚城南,西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冈,即诗所谓爱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谓之高平渠,非也。京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又东径句阳县西,句渎出焉。濮水枝渠又东北径句阳县之小成阳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沛于封丘县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丘城西。考地志,句阳、廪丘,俱属济阴,则都关无隶山阳理。又按地理志,成都亦是山阳之属县矣。而京、杜考地验城,又并言在廪丘城南,推此而论,似地理志之误矣,或亦疆理参差所未详。瓠渎又东径垂亭北。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京相璠曰:今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
瓠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妃祠。见汉建宁五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尧陵北,仲山甫墓南,二冢间有伍员祠。晋大安中立一碑,是永兴中建,今碑祠并无处所。又言尧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耳。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玄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水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于事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所陶处也。不言在此,缘生为失。瓠河之北,即廪丘县也。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实表东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干龙泽,田师败通是也。瓠河与濮水俱东流,经所谓过廪丘,为濮水者也。县南瓠北,有羊角城,春秋传曰:乌余取卫羊角,遂袭我高鱼,有大雨,自窦入,介于其库。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卫邑也。今东郡廪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鲁邑也,今廪丘东北,有故高鱼城。俗谓之交鱼城,谓羊角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径阳晋城南。史记,苏秦说齐曰:过卫阳晋之道,径于亢父之险者也。今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为左右也。张仪曰:秦下甲攻卫阳晋,大关天下之匈。徐广史记音义云:关一作开,东之亢父,则其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隐公五年,郕侵卫。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故郕都故城。褚先生曰:汉封金安上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城谷者也。瓠河又东,径黎县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矣。盂康曰:今黎阳也。薛瓒言:按黎阳在魏郡,非黎县也。世谓黎侯城,昔黎侯寓于卫,诗所谓胡为乎泥中。毛云: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污下,城居小阜,魏濮阳郡治也。瓠河又东,径底县故城南。地理志:济阴之属县也。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待为侯国,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瓠河又东径郓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随还,待于郓。京相璠曰:公羊作运字,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故运城,即此城也。
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为济渠,与将渠合。
瓠河自运城东北径范县,与济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济渎于乘氏县,北径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又北,与将渠合,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径秦亭南。杜预释地曰: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者也。又东南径范县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汉兴平中,靳允为范令,曹太祖东征陶谦于徐州,张邈迎吕布,郡县响应。程昱说允曰: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即斯邑也。将渠又东会济渠,自下邀谓之将渠,北径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非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东,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枝渎。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东北径范县北,又东北径东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又北径东阿县故城东。春秋经书:冬,及齐侯盟于柯。
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按国语,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返,遂邑于此矣。
又东北过临邑县西,又东北过在平县东,为邓里渠。
自宣防已下,将渠已上,无复有水,将渠下水首受河,自北为邓里渠。
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
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济水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
脉水寻梁邹,济无二流,盖经之误。
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又东北至济西,济河东北入于海,时水东至临淄县西,屈南过太山华县东,又南至费县,东人于沂。
时,即耏水也,音而。春秋襄公三年,齐晋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临淄,惟有水西北入济,即地理志之如水矣。耏、如声相似,然则水即耏水也。盖以与时合,得通称矣。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之。水出昌国县黄山西,北流径昌国县故城南。昔乐毅攻齐有功,燕昭王以是县封之,为昌国君。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径城西北入德会,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北流注时水。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人如是也。时水又西,径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径其城南。史记,汉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王国,都高苑。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高苑也。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径延乡城北。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延、从字相似,读随字改,所未详也。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径高苑县北,注时水。时水又西径西高苑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丙倩为侯国,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注。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枝流,旱则竭涸,为春秋之干时也。左传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济。非济入时,盖时来注济,若济分东流,明不得以时为名。寻时,济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斯为谬矣。
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鸤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抬生如此也。余时径此,为之踌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丘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汶水又西南径赢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成婚于齐也。
又西南过奉高县北。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间,即此处也。从征记曰: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遗矣,惟故跌存焉。
屈从县西南流,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又西南径奉高县故城西,西南流注于坟。坟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径泰山东,右合天门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乃知是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浚波庄壑,东南流,径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历中下两庙间。从征记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闭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在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谍,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其水又屈而东流,又东南径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把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庄于汶。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数川合注,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有偃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正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徕之山也。赤眉渠师樊崇所保也,故崇自号尤徕三老矣。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径县南,西北流,人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径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过博县西北。
汶水南径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会吴伐齐取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径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径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汶水又西南径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阳虎据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西南流,径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369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径郕县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淄水又西径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汶水又南径矩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汶水又西南径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径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又西南过蛇丘县南,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径蛇丘县南,县有铸乡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杜预曰:济北,蛇丘县所治铸乡城者也。
又西南过刚县北,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讙及阐。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县北,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礼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径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径遂城东。地理志曰:蛇丘,遂乡,故遂国也。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丘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径下讙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径春亭北。考古无春名,惟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西南流,径肥成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左径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成句窳亭,复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径富成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郈,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鸡矣。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汶水又西南径东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古厥国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径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宣元六王传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曰:汉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径致密城南。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矣。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径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径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径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汶水又西径郈乡城南。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汶水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二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径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径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东平,把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b>译文</b>
睢水发源于梁郡焉仔县,
睢水发源于陈留县西边的菠蔼渠,往东北流。 地理志 说:睢水上口承接陈留县浚仪的狼汤水。 水经 说发源于郡县,显然是错误的。睢水又往东流经高阳故亭北面,俗称陈留北城,其实不是。苏林说:高阳是陈留北面的县。按高阳在留,是从前的乡村名,那里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163 )十二月,雍丘县令董生仰慕广野君遗留于千载的高风,崇奉他优美的典范于万世之后,因此嘱县人长照撰文,以表彰他不朽的美德。文中大意说:高祖礼贤下士,广野君也尽心为他出谋划策。袭陈留,得秦积粟,建立了卓著的功勋;青徐等地,不战而定,使国家大大地富盛起来,人民也得以安宁地生活。自古以来,没有更高的功勋了。现在原来的祠庙已不再有人知道了,只有这块庙碑还孤零零地竖立着。 陈留风俗传 说:丽耳氏居住在高阳,沛公攻陈留时,丽肠食其因献计有功,后来被封为高阳侯。族人哪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椽。大将军哪商有功,受封以琢为食邑,因此他从陈留迁往琢。高阳县有饼亭、饼乡。建武二年(26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王常,立为侯国。睢水又往东流经雍丘县旧城北面。雍丘县是从前的祀国,殷汤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给夏的子孙,以维续禹的后嗣。后来楚灭了祀,秦时设置为县。圈称说:县里有五陵之丘,所以县名叫雍丘。城内有夏后祠。从前商周二代,从未停止过祭祀。到了秦始皇时,在外围修筑了大城墙,并设置为县。睢水又往东流,水流积蓄成湖,俗称白羊破,方圆四十里。睢水右边有奸梁破水注入,这条水上流承接阪水,往东北流经雍丘城北面,又往东流,分为两条水,称为双沟,一同注入白羊破。白羊破水往东流,汇合洛架口。此口的水上流承接饭水,称为洛架水,往东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东流经襄邑县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雍丘城北面。睢水又继续往东流经宁陵县老城南面,这里是从前的葛伯国,王莽时改名为康善。睢水流经都县北面,焉卜县与宁陵县两城南北相距五十里,所以 水经 里有睢水发源于部县的记载。郡县城东七里,水边有单父县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的两块墓碑,立于汉光和年间(178- 154 )。
往东流过唯阳县南面,睢水又往东流经横城北面。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前521 ) ,乐大心在横抵御华向的进攻。杜预说:梁国唯阳县南有横亭。现在横亭在唯阳县西南,世人称为光城,大概是光、横两字读音相近,用惯了因而造成的错误。睢水又流经新城北面,这就是宋国的新城亭。 春秋左传 :文公十四年(前613 ) ,文公在新城与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等会盟。睢水又往东流经高乡亭北面,又往东流经毫城北面,就是南毫,是商汤的都城。睢水又往东流经唯阳县旧城南面,周成王把微子启封于宋,让他接续殷的后代,唯阳县就是宋的都城。从前宋元君梦见江国使者坐着有帷盖的车、披着绣衣前来拜见,元君听了卫平王的一席话,就去泉阳寻求,男子余且在这里献上神龟。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 ,在此设置杨郡。汉高祖为沛公时曾当过杨郡长,天下平定后,到五年(前202 )就以此地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 ,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梁王有警卫和太监,他自己的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招收天下豪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甚至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唯阳城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园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 唯阳曲 ,这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喜欢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间道术,他不肯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这座城门前,停下来弹了一介会琴,方才走开。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叫卢门。 春秋 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 郡国志 说:唯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一座高台,十分秀美宽广,高高地矗立着,超然独上,称为氢台,又叫升台,从前在它极盛的时期,真可与云霞争高呢。 续述征记 说:登台的梯级回旋而上,像螺(蠢)一样,因而称为蠢台。其实不然。我按 }殉子 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您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飞过孟霜山,最后落在彭城东边,余势仍很强劲,箭头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蠢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366 一371 ) ,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去凿开石门。鲜卑人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只好撤兵’而回。氢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蠢台正东,又有一台,世人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表,墓前并列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聚,字女仪,东莱曲城人。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四女儿,咸熙元年(264 ) ,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 266 ) ,立为妃,太康五年(284 )逝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 ( 288 )立碑。碑的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基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在故宫东边建了追明寺,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池边有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人称为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按 汉书- 梁孝王传 说: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唯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从王宫与平台相连,长达三十余里,这条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边。阳门就是唯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时随郡王 山居序 中所说的:西园有很多士人,平台则常大会宾客,邹、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 伐木 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娱,神游于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谢氏 赋雪 也说:梁王不高兴时,常到兔园散心。今天当年歌舞之地已经湮灭,管弦之声已经绝响,只留下一片寂寞荒凉的遗址,不再有昔日灯红酒绿的盛况了。城北五六里处,有汉朝太尉桥玄墓,墓东有一座庙宇,就是当年曹孟德亲自在此洒酒的地方。曹操本来地位低微,曾在桥玄手下做小官。有一次桥玄对他说:天下将要大乱,能定国安邦的人也许就是您吧?曹操感激知遇之恩,后来经过桥玄墓时,亲自祭奠他。祭文说:我本来愚顽,却蒙您接纳;士为知己者死,我心里一直记念着您的殊遇,从未忘记。您曾和我有约。您说:我死之后,您路过我墓地,如不用斗酒只鸡相祭,车过三步,肚子痛不要埋怨呀!当时虽是玩笑,但如果不是亲密的知己朋友,哪肯说这些话呢!我满怀着凄枪悲凉之情向您致祭,以表达我平素的怀念之情。墓前排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汉朝一群儒生和有才学的贤能人士,仰慕桥玄高尚的德行,共同刻石所立,用以昭示后人的。另一块是桥玄旧日的属吏― 如司徒博陵人崔列、廷尉河南人吴整等所立。他们认为极崇高的美德虽然靠自己的修养,但褒扬这种美德却要靠别人,如不明确地记述下来,公之于世,后人怎会知道呢?于是共同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光辉的事迹。还有一碑是陇西袍罕北次陌杨守长鹭为左尉汉阳孤道县赵冯孝高所立。他们想到桥公曾当过凉州牧,有感于三纲的义理,仰慕他的顺应时势的明智之举,认为桥公的功业和美德应在他家乡发扬光大,于是树碑称颂。光和七年(184 ) ,主记椽李友,字仲僚,撰写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着 右鼎文 :建宁三年(170 )授官司空;又有 中鼎文 :建宁四年(171 )授官司徒;又有 左鼎文 光和元年(178 )授官太尉。铭中说:旧时的下属和门人,相互讲述桥公的事迹,商讨如何用合宜的规格来纪念他,决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只鼎上,武功刻在斧铺上,并写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辉的美德。又有 钱文 说,凭这石头雕琢的形状,制成斧钻、军鼓,陈列于东阶,也是用以昭示桥公的文武功勋。庙南置有二柱,柱东有两头石羊,石羊北有两只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石驼西北有两匹石马,都很高大,也没有怎么损毁。只是庙宇已经颓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石鼓现在也还在,但械却已不知去向了。睢水在城南积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个破塘。睢水又东流与明水汇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围千步,池水南流与睢水汇合,称为明水;明水横穿过睢水,注入涣水。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睢水又往东流经毁熟县旧城北面;睢水又东流,分出一条薪水;睢水又往东流经粟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成富。睢水又往东流经太丘县旧城北面。 地理志 说:这就是过去的敬丘。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的儿子节侯刘政,立为侯国;汉明帝时改为今名。 列仙传 说:仙人文宾是本县人,以卖靴为业,正月初一在乡亭西社与旧日的妻子相会,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处。睢水又往东流经芒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耐环,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传治。世祖改名为临- 唯。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从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阴君之罪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临唯长平舆李君,二千石皿纶氏县夏文则,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对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国上下也叹息不已,于是在他的家乡族表他,并在墓前立碑表扬他的美德,为后人树立榜样。城内有临唯长左冯诩王君碑,他善于治理,功绩卓著,多次升迁,官至广汉属国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县人公府椽陈盛孙、郎中儿定兴及刘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绩。县北与杨县以睢水为分界,有杨山。芒县与杨县之间,有很多高山大泽,孕育了一批聪明才智之士。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隐居在场山修炼得道的。汉高祖也曾在山上隐居,吕后观望云气就知道他的行踪,也是在这里。京房 易候 说:怎么知道贤人的隐居之地呢?大师说: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云出现,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贤人隐居了。
又往东流过相县南边,转弯从城北东流,在萧县以南注人破湖中。相县是旧时宋国的土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 ) ,立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前203 ) ,改为沛郡,郡治就在这里。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 ,把这地方封给南越桂林监居翁,立为侯国,称为湘成。王莽时改郡名为吾符,县名为吾符亭。睢水往东流经石马亭,亭西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墓。睢水又往东流经相县旧城南边;宋共公曾建都在这里,国府园中,还留着伯姬黄堂的遗址。厅堂夜里失火,左右侍者对伯姬说:夫人请稍避一避。伯姬说:做妇女的规矩,太傅太保如果不在,夜里就不能离开厅堂。于是就被火烧死。这厅堂就是伯姬被烧死的地方。城西有伯姬墓。从前郑浑任沛郡太守的时候,在萧、相二县兴建堰塘,百姓深受其利,刻石称颂,称为郑破。唯木又在左边汇合了白沟水。白沟水上源承接梧桐破,破旁有梧桐山,水向西南流经相城东边,然后南流注入睢水。睢水涨时就北流,注入阪塘,破水满时就往西北流,注入睢水,循环出入,交互流通,因此 水经 有睢水入破的说法。睢水又往东流经彭城郡的灵壁东边,往东南流。 汉书 记载,项羽在灵壁以东打败汉王,就是此处。又说,睢水东通毁泗水。服虔说:毁洒是水名。大概在沛国相县边界,但也不很清楚。睢水流经毁熟,分为两条水,一条就是靳水,两水分流各兼通称。谷水的名称是因地而变的,那么谷水也就是睢水了。又说:汉军打了败仗,睢水因积尸而不流。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县旧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时的笃亭。李奇说:就是今天的竹邑县。睢水又往东流,与哗湖水汇合。哗湖水上源承接幽丘县的啤破,啤破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四十里。东边到朝解亭,西边到彭城街丘县旧城东边。王莽把街丘改名为善丘。哗湖水从澳破南与睢水相通。睢水又往东流,在南边八丈故沟水注入,此水上源承接薪水,北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流经符离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 ,把这地方封给路博德,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符合。睢水又往东流经临淮郡取虑县旧城北边,从前,汝南郡步游张尖年时与母亲失散了,到当了县令后在此与母亲相遇。当时他乘马车经过这里,好马忽然停步踌躇不再前进了,平素他思念心诚,这次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预感在向他召唤。他下车访问路旁有病的老妇人,竟就是他的母亲。睢水又东流,与乌慈水汇合,乌慈水发源于县城西南的乌慈诸,潭水上涨时向东北流,与长直故读汇合,此读从前上源接薪水,北流八十五里,注入乌慈水。乌慈水又往东流经取虑县南边,又往东流,拐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睢水。睢水又往东流经唯陵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 ,把这地方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楚,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唯陆。睢水又往东流,与渔水故读汇合。过去此水上源承接渔县西南的渔破,往东北流经撞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唯陵县,下流与睢水汇合。睢水又往东南流,经过下相县旧城南边。高祖十二年(前1 95 ) ,把这地方封给庄侯伶耳,立为侯国。应肋说:相水发源于沛国相县,所以此处加下字,称为下相。那么相水又是睢水的异名了。睢水往东南流,注入泗水,汇流处称为唯口, 水经 说睢水流到萧县为止,这不对,真是所谓得其一而失其二了。
瓠子河出自东郡模阳县的北河,
淮阳县北十里处,就是瓠河口。 尚书- 禹贡 说,雷夏已积成大泽,雍水、沮水汇合在一起。 尔雅 说:从河水分流出来的是雍水。许慎说:雍水就是大河堵水的意思。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 ,河水向南泛滥,冲毁民房。元封二年(前109 ) ,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了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安宁,治河永无尽时呵,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巨野洪流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悠意远游l 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登山祭天呵,又哪知远近内外!河神呵,你怎么如此不仁?你无休无止地泛滥呵,真愁死人!蕃桑可以行船呵,淮、洒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达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腾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呵,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呵,尽管河神已答应!木柴接不上呵!是卫人的罪,草木都烧光了呵,拿什么来抵挡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去砍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来临!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殿,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漫淹,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69 ) ,显宗命令乐浪人王景,从荣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在一千多里的范围内,筑堤治理河渠。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作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并疏通奎塞的河道,抓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河水过去决口东流时,流经淮阳城东北,这地方就是从前的卫国,也是古代帝王撷项的旧城。从前,撷项从穷桑迁移到这里,称为商丘,也有人称为帝丘,本来是陶唐氏掌火官阔伯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夏伯昆吾的都邑,殷朝相土也定都于此。因此 春秋传 说:阔伯居住在商丘,后来相土也接着在这里居住。卫成公从楚丘迁到这里,秦始皇把卫君角迁徙到野王,设置了东郡,治所在蹼阳县。淮水在南面流过,所以称为淮阳。章邯守蹼阳时,开了护城河,使城周环水。张宴说:依靠河水使城防巩固。旧河道又东经咸城南。 春秋 :僖公十三年(前647 )夏,在咸会盟。杜预说:东郡淮阳县东南,有咸城。瓠子河旧道又东经桃城南, 春秋传 说:把曹国的土地分掉,从挑水以南,东到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现在哪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有人称为挑城。瓠读又往东南流经清丘北边, 春秋 :宣公十二年(前597 ) , 经 中提到楚灭萧,晋人、宋、卫、曹等在清丘会盟。京相潘说:清丘在今东郡淮阳县东南三十里,是魏东都尉治所。往东到济阴郡句阳县,就是新沟,
瓠河旧道又东经句阳县的小成阳,城的北面临近河道。 帝王世纪 说:尧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那地方叫毁林。墨子认为尧堂高三尺,有三级土阶。尧曾去北方教导八狄,死于途中,葬在蛰山的北坡。 山海经 说:尧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两种说法互不相同,认为成阳是尧墓所在地较接近事实。我查考过,小成阳在成阳西北约半里,很坚固,俗称囚尧城,士安认为大概就是尧墓。瓠子河北有都关县旧城,该县有羊里亭,瓠子河流经亭南,称羊里水,这是随着水流所经的城或地点而来的变名,就如同 水经 中有新沟这异名一样。黄初年间(220 一226 ) ,贾逆任豫州刺史,率诸将在洞浦征讨吴军,立了功劳,魏封他为羊里亭侯,食邑四万户,就是这个羊里亭。俗称羊子城,其实不是。这是由于字音相近而致误的缘故。瓠子河又东流,右面与淮水支流汇合,支流的上流承接淮渠,往东流经沮丘城南。京相潘说:现在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二字同音,以为这是楚丘,是不对的。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浚城南边,浚城西北距淮阳三十五里,城旁有寒泉冈。 诗经 说:于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们将这条支流称为高平渠是不对的。京相瑶说:淮水旧河道在淮阳南边。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句阳县西边,句读在这里分出。蹼水支渠又往东北流,经过句阳县小成阳东垂亭西边,往北注入瓠河。 地理志 说:淮水上口在封丘县承接姊水,往东北流到都关,注入羊里水。又据 地理志 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天此城在凛丘城西边,查考 地志 ,句阳、凛丘都属济阴,那么都关决无属于山阳的道理。又据 地理志 ,郝都也是山阳郡的属县。而京相潘、杜预对地域和城邑作了一番考证后,都说邸都在凛丘城南,据此推论,似乎 地理志 记载有误。或者是划分疆界地域不一致,这就不清楚了。瓠读又往东流经垂亭北边, 春秋 :隐公八年(前715 ) ,宋公、卫侯在犬丘相会。犬丘在 经 里写作垂。京相播说:今天,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以东五里有旧时的垂亭。
又往东北流过康丘县,称为璞水。
瓠河又向左流经雷泽北边,这个大泽在大成阳县旧城西北十余里,就是从前华青踩着巨人足迹而受孕的地方。这一片大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就是舜捕过鱼的地方。大泽的东南面,就是成阳县,因此 史记 说,武王把成封给他的弟弟叔武。应劭说:他的后裔就迁到成国的南方,所以称为成阳。 地理志 说:成阳有尧墓、灵台,现在成阳城西面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处有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城的西南方,称为灵台。乡叫崇仁,城名惰义,都立了庙,四周环水;水静不流,与泽水相通,泉水从不枯竭。这一带鱼类和竹笋很丰富,但人们不敢去采捕。庙前并列着几块石碑,还有几株桧树和柏树,檀木梓榆成林。两座陵墓一南一北," ’有驰道相通,路面都用砖砌成,至今还平整完好。尧陵东边,城的西边五十余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石璧石阶仍然如旧,南、西、北三面,高大的麻栋树绿荫连成一片,绵延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庙,石羊石虎已经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庙在成阳城西南,灵台的东北面。据郭缘生 述征记 记载,从汉朝到晋朝,傣禄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及承尉,大多有刻石记述,从尧即位直至永嘉三年(309 ) ,共二千七百二十一年,都记于尧妃祠,这从汉朝建宁五年(172 )五月成阳县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在尧陵北边,仲山甫墓南边,两墓间有伍员祠,是晋朝太安年间(302 一303 )建立。一块碑是永兴年间(304 一305 ) 立。今天碑、祠都无处可寻了。又说:尧陵在成阳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城东南六里是尧母庆都墓;尧陵北二里有仲山甫墓。考察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都不对头,上述诸说大概都是不可靠的传闻和记述吧。雷泽西南约十里有一座小山,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独立,称为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连雷泽东北。那里有陶墟。郭缘生说:这是舜耕种和制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连在一起,座落在瓠河岸边。郑玄说:历山在河东,现在那里还有舜井。皇甫谧又说:这是现在济阴的历山,与雷泽相近,我认为郑玄的说法是对的。因而扬雄的 河水赋 说:登上历观纵目远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游。现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对照地图,陶墟在此较为可信。士安又说:定陶西南陶丘,是舜制陶的地方。他们都不说陶墟在此地,可见缘生的说法是错误的。瓠河以北就是凛丘县。王隐的 晋书- 地道记 说:凛丘就是 春秋 所说的齐邑,靠近东海。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十一年(前405 ) ,田悼子死了,田布杀了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占据凛丘,叛齐投赵,田布于是包围了凛丘。翟角、赵国孙屑和韩的军队援救凛丘,与田布的军队在龙泽作战,田军被击败溃逃。瓠河与淮水都往东流,就是 水经 所说的:瓠河流过凛丘称淮水。县城以南抓河以北有羊角城。 春秋传 说:乌佘攻取了卫国的羊角城,就袭击我国高鱼,此时天下大雨,他从水道中偷偷进来,到了仓库旁边,登上城头,攻取了高鱼。京相潘说:高鱼是卫邑。现在东郡凛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是鲁邑。现在凛丘东北有旧高鱼城。俗称交鱼城,称羊角城为角逐城,这都不对。瓠河又流经阳晋城南边。 史记 载,苏秦去游说齐国说:过了卫国阳晋这条路,行经亢父的险要之地。‘就是指这个阳晋。现在阳晋城在凛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左右相对。张仪说:秦出兵攻打卫国阳晋,把天下的要道封锁起来。徐广 史记音义 说:关字也有写作开字的,东到亢父就是那条路。瓠河之北又有成嘟城。 春秋 隐公五年(前7 " 18 ) ,邱入侵卫国。京相潘说:东郡凛丘县南三十里有郁都旧城。褚先生说:汉时把这地方封给金安上,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城毁。抓河又往东流经黎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黎治。孟康说:今天叫黎阳。薛攒说:按黎阳在魏郡,不是黎县。人们称为黎侯城,从前黎侯寄寓于卫。 诗经 所谓:为什么在泥中?毛亨说: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洼,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淮阳郡的治所。瓠河又往东流经底县旧城南边,据 地理志 ,这是济阴郡的属县。褚先生说: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金日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万岁。人们现在还称万岁亭。瓠河又往东流经郸城南边,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成公从沙随回来,逗留在郸城。京相潘说: 公羊传 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凛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流在乘氏县承接济读,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读,因此 水经 里有济渠的名称。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流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杜预 释地 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汉朝兴平年间(194 一195 ) ,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邀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程星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指的就是此城。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
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读汇合,支读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 春秋经 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 左传 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按 国语 ,曹沫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往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河水从四读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读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
探寻水脉,济水并没有两条水流,这是 水经 的错误。往东北流的一条是济河,东流的是时水。济河又往东北流到济西,往东北注人大海。时水往东流到临淄县西边转弯,往南流过太山郡华县东边,又往南流到费县,往东注人沂水。
时水就是耐水,耐音而。 春秋 :襄公三年(前570 ) ,齐、晋在耐会盟。京相播说:现在临淄只有嗜水,往西北注入济水,就是 地理志 中的如水。嗜、如读音相似,那么嗜水就是耐水了。嗜水和时水因相汇合,所以也都得了通称。时水从西安城往西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分出后向西流,德会水注入。德会水发源于昌国县黄山,往西北流经昌国县旧城南。从前乐毅进攻齐国,为燕昭王立了功,昭王就把此县封给他,号为昌国君。德会水又往- 西北流,五里泉水注入。此水发源于县南的黄阜,往北流经城西,北注德会水。德会水又往西北流,民间称为沧浪沟。又北流注入时水, 地理志 说:德会水发源于昌国西北,流到西安注入如水。时水又往西流经东高苑城中而后继续西流。民间堵截水道,使水沿城南流,于是又拐弯流经城南。 史记 载,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从齐国划地设置胶西王国,建都高苑。徐广 音义 说:乐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称东高苑。时水又往北流,注入旧河道,又往西流,盖野沟水注入。盖野沟水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涌出泉水,往西北流经延乡城北边。据 地理志 ,千乘有延乡县,民询称旧城为从城,也许因为延、从(徒)字形相近,读音也随着字而改变的缘故吧,这也不清楚。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称为盖野沟,又往西北流经高苑县北边,注入时水。时水又往西流经高苑县旧城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丙倩,立为侯国,主莽时改名常乡,时水沿着城旁继续往西流。京相播说:现在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流与济水相通,源头出自盘阳,北流到高苑,下游有死时,河道无水。杜预也说:时水流到乐安分出支流,天旱时就枯涸,就是 春秋 里提到的乾时。 左传 :庄公九年(前685 ) ,齐鲁交战,鲁军在此处战败。时水往西北流,到梁邹城注入济水― 不是济水注入时水,而是时水注入济水。如果济水分支东流,显然不会以时水为名。探究时水和济水,再没有别的水流向南延伸到华县和费县地界了。这是经文的错误。
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往西南流过县南,
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约六十里。据 地理志 ,汶水与淄水都发源于原山,往西南注入济水,因此不可能流经莱芜县南边。 从征记 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往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百余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嶙峋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小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环,通入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爬下幽深的山谷,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就只能靠绳索引渡,真是艰险极了。出谷还有十余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有个石洞,有两个洞口,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丈余,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之处,洞里还留有柴灶、残灰和烟痕。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这里来。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出了山谷有一片平缓的丘陵,面山傍水,当地土人都在那里种麦。人们说,这丘陵地不宜种植高粱,只适于种麦。齐人世代相承,都在这里种麦。想来这就是麦丘愚公所住的山谷了。谷里怎么会这样深幽,这样藉翁郁郁;人们在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地生活呀!我当时经过这里,看到这么远离尘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离去时还屡屡回头呢,我按麦丘愚公在齐境的川谷,至今还流传着这个地名;那地方并不在鲁,这是著作家记述时弄错的。汶水又向西南流经赢县老城南。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桓公在赢会见齐侯,在齐结了婚。
又往西南流过奉高县北边,
奉高县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设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县北有吴季札儿子的坟墓,座落在汶水南面的水湾里。吴季札受聘于中原上国,在赢、博之间死了儿子,就是这地方。 从征记 说: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子的坟,呈圆形,墓在高处,可以凭依眺望。墓前有一座石铭,是汉末奉高县令所立,上面没有记述什么,只不过作为标志而已。从前都指派民户去扫墓,现在已不能这样做了;石碑都已剥蚀破碎,没有留下什么了,只有石碑的基座还在。
转弯从县城西南流过,
汶水发源于牟县旧城西南的山岗下,俗称胡卢堆。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高诱说:弗其是山名。也许就是这座小山吧。牟县旧城在东北,古代这里是牟国。春秋时,牟国人要去朝拜鲁国,因此应肋说:牟国是鲁国的附庸。俗称这条水为牟坟。又往西南流经奉高县旧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北汶水,北汶水发源于分水溪,源头流出后又分出中川水,往东南流经泰山东边,右边与天门下溪水汇合。下溪水发源于泰山天门下谷,往东流。古时,帝王登山祭天,都在这条水边歇息。水上随处有石洞,那是古时人们搭棚架舍时留下的。马第伯写道:光武帝来泰山封禅,第伯跟随着一起登山。离平地二十里时,向南极目望去,山下景物一览无遗。泰山确实很高,可与浮云相比;泰山也很险峻;那悬崖绝壁,深不见底,像是没有通路可上。遥望那些登山的人,有的像白石,有的像雪,看得久了,那白的在移动,才知道是人。仰视山上的岩石松树,郁郁苍苍,仿佛是在云中;俯视底下,到处是千姿百态的岩石,却看不到丈尺的溪流。一直登上七里,到了天门,抬头仰视天门,就好像在石洞中观天似的。应韵 汉宫仪 说:泰山东南面的山顶,名叫日观。日观这地方,第一遍鸡啼时,就可以来看日出,太阳刚出来时,长约三丈,因而称为日观。下溪水沿溪东流,翻着滚滚的波浪,注入岩壑,接着往东南流经龟阴之田。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从前孔夫子哀叹时政世道的衰落,望龟山有感而赋诗作曲,所以后来的 琴操 中有 龟山操 。龟山北面就是龟阴之田。 春秋 :定公十年(前500 ) ,齐人交还龟阴之田。下溪水又与环水汇合,环水发源于泰山南溪,往南流经中、下两庙之间。 从征记 说:泰山有下、中、上三座庙,庙墙和殿宇非常严整,庙中台阶两边,古柏参天,大的有二十多围,是汉武帝种植的。赤眉军曾砍过一棵树,砍时看见树中出血,因而停止,今天那树上还留有斧痕。庙门三重,楼榭四所,还有一座三层坛,高一丈余,宽广八尺。大树前有一口大井,井水极香冷,与普通的水不同,不知是哪个朝代掘的。这口大井并不常常挖泥除污,但大旱时井水却不减少。庙中仓库里有汉朝的旧乐器和神车、木偶等物,制作都十分精巧华丽。还有石虎,建武十三年(37 ) ,永贵侯张余贡献的一匹金马,高二尺余,制作极其精致。中庙离下庙五里,庙宇比下庙还要高大壮丽,庙的东西两侧都有山涧。上庙在山顶,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环水又拐弯东流,又往东南流经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来泰山筑坛祭天,祭毕下山,坐于东北边山麓的明堂中。汉武帝觉得古时所建明堂的地址狭隘而不开敞,想在奉高县旁重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这种建筑的格局和形式。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 明堂图 ,图中有一座殿宇,四面都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引水流过;环绕着四面宫墙外又建了天桥复道,上面有楼,名叫昆仑,入口在西南;天子从这里进入,就在里面祭祀礼拜上帝。于是武帝就命令奉高县在汉上修建明堂。古时引水作辟雍的地方,墙基和环形水道的遗迹都还存在,人们称此水为石汉水。 山海经 说:环水发源于泰山,东流注入汉水。指的就是这条水。环水又从左边注入汉水。汶水有几条水流一起注入,又往西南流经祖徕山西边。山上松柏很多,就是 诗经 里所谓的祖徕之松。 广雅 说:就是梓松。 抱朴子 提到 玉策记 的话,说:千年的老松,里面有种怪物,形状或是像青牛,或是像青狗,或是像人,寿命都有一万岁。又说天子陵墓上有斜敬的老松,就是所谓楼松。 鲁连子 说:松树极树高达十初,但没有树枝,并不是怕正室没有柱子。 尔雅 说:叶子如松,枝干如柏,这种树叫极树。 邹山记 说:祖徕山又称尤徕之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的边境,现在还有美松。赤眉军的头目樊崇曾据守此山,所以他自称尤徕三老。祖徕山东边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个池塘,方圆百步左右,有主条溪涧注入。一条从东北沿溪流下,转弯流经县南,往西北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北流经溪涧,西流注入汉水;一条往南流经阳关亭南。 春秋 :襄公十七年(前’556 ) ,迎减绝于阳关。又西流注入汶水。
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往南流经博县老城东边。 春秋 :哀公十一年(前484 ) 与吴联合伐齐,夺取了博。灌婴在城下大败了田横。汶水转弯从城南往西流,并不流过博县西北。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龙乡旧城南面。 春秋 :成公二年(前589 ) ,齐侯围龙,龙人把顷公的宠臣卢蒲就魁关起来,杀了他并在城上把他肢解。齐侯亲自击鼓,攻占了龙。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这地方封给渴者陈署,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经亭亭山东边,那就是黄帝祭地的地方。山上有神庙,水上有石门,从前是放水灌溉的地方。汉水又往西南流经阳关旧城西面,这里原来是巨平县的阳关亭,阳虎占据此亭反叛,遭到讨伐,就烧掉莱门逃向齐国。汶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了淄水。淄水发源于泰山梁父县东面,往西南流经冤裘城北面。 春秋 :隐公十一年(前712 )营建此城,隐公对羽父说:我将到这里来安度晚年。所以 郡国志 说:梁父有冤裘聚。淄水又流经梁父县旧城南面,县北有梁父山。 开山图 说: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管出生,梁父管死亡。皇帝来泰山祭天,来梁父祭地,所以县就取名梁父。淄水又往西南流经柴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柴县是泰山郡的属县,人们称为柴坟。淄水又流经哪县北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董谍,立为侯国。 春秋 :齐军包围郝,郁人伐齐国,就在这条水边放马饮水。从前孔子在邸的旷野走路,就在这里碰到荣启期。荣启期身穿鹿皮衣,披散着头发,弹琴唱歌,以三件乐事自喜,孔夫子赞他的仁厚。淄水又往西流经阳关城南面,西流注入汶水。汉水又往南流经巨平县旧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城东有鲁道,就是 诗经 所谓鲁道宽阔平坦,齐子由此归来。现在坟上水边有文姜台。汉水又往西南流。 诗经 说:汉水滔滔。 淮南子 说:格渡过汶水就会死。天地万物的生性,祸福的相互关系探究起来相当困难,原来就不可能按普通的情理搞得清楚的。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鲁国坟阳县北面,这就是王莽的汉亭。县北有曲水亭, 春秋 :桓公十二年(前700 ) , 桓公与祀侯、营子在曲池会盟。 左传 说:这是与祀、营礴和。所以杜预说:鲁国坟阳县北面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二年(85 ) ,东巡泰山,在仪阳建立行宫,执金吾耿恭驻在坟上,城门遗址和城壕至今还在,人们称为网陵城。汶水又往西流经仪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往西流去。
又往西南流过蛇丘县南面,
汉水又西流,洗水注入。又往西流经蛇丘县南面,县里有个铸乡城。 春秋左传 :宣叔在铸娶亲。杜预说:铸,就是济北蛇丘县所属的铸乡城。
又往西南流过刚县北面,
据 地理志 ,刚,就是以前的阐;王莽改名为柔。应劭说: 春秋经 记载,齐人侵占了灌和阐。阐就是现在的阐亭。杜预 春秋释地 说:阐在刚县北,刚城东面有个小亭。现在是刚县的治所,俗人又叫阐亭。京相潘说: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诸说不同,不知哪一个正确。汉水又西流,蛇水注入。蛇水发源于刚县东北的泰山,往西南流经坟阳之田,这是齐侵占过的地方。汶水以北,极目望去,是一片旷阔的平原,僖公把它赐给季友。蛇水又往西南流经铸城西面,这就是 左传 所谓的蛇渊囿。所以京相潘说:现在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这就是鲁囿。民间把这条水叫浊须水,这是不对的。蛇水又向西南流经夏晖城南。 春秋经 载,公在下灌与齐侯会见。现在俗称夏晖城。 春秋左传 :桓公三年(前709 ) ,公子晕到齐,齐侯送姜氏到下灌,这是不合礼法的。这就有了夏晖这个地名了。蛇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汉水。汶水又西流,沟水注入。沟水发源于东北边的马山,向西南流经棘亭南面。 春秋 :成公三年(前588 ) 经 记载,叔孙侨如率兵包围棘。 左传 说:齐侵占了泣阳之田,棘不服,于是就把它包围起来。棘亭南离汶水八十里。沟水又往西南流经遂城东面。 地理志 说:遂城是蛇丘遂乡,就是从前的遂国。 春秋 :庄公十三年(前681 ) , 齐灭了遂,就在那里设城堡屯兵驻防。京相播说: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也认为这说法正确。可是县城东北没有一座城对得上号,现在的城是在蛇丘西北,这是杜预存疑造成的错误。沟水又往西流经下灌城西面,然后注入汶水。佼水又往西流经春亭北面,据查考,古时没有春这个地名,只有平陆县有个崇阳亭,但此亭东距刚城四十里,以京相潘所注来推断倒是符合的,但实际如何却不清楚。
又往西流过东平郡章县南面,
地理志 说:东平国,就是从前的梁。景帝中元六年(前144 ) ,又分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这里是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前52 ) ,是东平国;王莽时叫有盐。章县,按 世本 ,是任姓之国,是投降于章的齐人的居地。旧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汝水又往西南流,有泌水注入。泌水发源于肥成县东边的白原,往西南流经肥成县旧城南面。乐正子春对他的弟子说:你去齐国要经过肥,肥这地方有一些贤能的人。泌水左边流过句扇亭北面。章帝元和二年(85 ) ,凤凰飞集到肥成的句魔亭,于是豁免了当地的地租,并去巡游泰山。说的就是此亭。泌水又往西南流经富成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成富。又往西南流,注入泣水。汶水又往西南流经桃乡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郭亭。人们把它叫做郭城,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把新朝的旧地名加以扩大罢了。
又往西南流过无盐县南面,又往西南流过寿张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到安民亭,注人济水。
汶水自桃乡分为四条,四水分流处,称为四坟口。左边分出两条,向西南流,到无盐县的郡乡城南。部乡是昭伯的封邑,祸事起于斗鸡。 春秋左传 :定公十二年(前498 ) ,叔孙氏毁去鄙城。现在部城南面仍没有城墙。汉水又往西南流经东平陆县旧城北面。应肋说:这是古时的厥国;现在有厥亭。汶水又往西流经危山南面,人们称为龙山。 汉书- 宣元六王传 说:哀帝时,无盐危山的泥土自行隆起,上面盖了草,好像驰道的样子;此外瓤山的岩石也转了方向。晋灼说: 汉书注 把瓤山写成报山,说山边有一块巨石,转身立起,高九尺六寸,旁移了一丈,宽四尺。东平王云及王后渴说:汉朝岩石立起,这是表明有新皇帝将兴起的征兆。于是亲自到岩石所在之处致祭,又造了一块类似于报山石的岩石,束倍草,还为它立祠。建平三年(前4 ) ,息夫躬告发了他,东平王于是自杀,王后渴被杀头示众,封国也被撤除了。汉水又西流,汇合为一条水,向西南流入茂都淀。茂都淀是破水的异名。淀水向西南流出,称为巨野沟,又向西南流经致密城南面。 郡国志 说:须昌县有致密城,就是古时的中都,也就是孔夫子当过宰的城邑。孔夫子制定了养生送死的仪式,长幼男女之间的礼度,于是路上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器物也不作虚浮的雕饰。巨野沟又往西南注入桓公河石北边的水往西流出茂都淀,叫巨良水;往西南流经致密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洪读。另一条汉水往西流经鄙亭北面,又往西流到寿张旧城东面,积聚成为沼泽。初平三年( 192 ) ,曹操在寿张东部攻打黄巾,鲍信就在这里战死。右边一条汶水,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南面。这地方原是从前的宿国,又是齐宣后的故都。她就是所谓无盐丑女。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庆为东平侯,就是此城。王莽改名为有盐亭。泣水又往西流经鄙乡城南面。 地理志 所谓无盐有郡乡,就指这地方。汶水往西南流经寿张县旧城北面,就是 春秋 中的良县。县里有寿聚,汉时叫寿良。应肋说:世祖的叔父叫刘良,所以光武帝把地名改为寿张。建武十二年(36 ) ,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樊宏,立为侯国。汶水又往西南流,长直沟水注入。长直沟水发源于须昌城东北的毁阳山南面,流过须昌城东;又往南流,漆沟水注入。漆沟水发源于无盐城东北五里的阜山下,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北面,水边有东平宪王仓墓,墓碑和墓网都还在。元和二年(85 ) ,章帝临幸东平,以太牢致祭,亲自在祠座上跪拜。并在陵前赐赠御剑。漆沟水又西流,注入长直沟。沟水分成两条;一条往西流经须昌城南面,注入济水,一条南流,注入汝水。泣水又西流注入济水。所以 淮南子 说:汶水发源于弗其,西流与济水汇合。高诱说:弗其是山名,在朱虚县东面。我以为高诱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东泣,并不是 水经 所谓注入济水的那一条。这里引证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