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橙黄橘绿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大雁悲歌文集最新章节!
由于年龄和眼疾的缘故,很少静心品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了。即使网络写手“短平快”的文字,也极少吸引我一气呵成读完,大多读不了几行就移开视线,或许是感觉枯燥无味,或许是触不到心灵之河。
不经意间,我在微信圈读到了牛耕的文字。开始是出于礼貌,因为毕竟是圈中朋友。但读着读着就上了瘾,以致一发不可收拾,好似走进梦中的童年,淋了一场清新的小雨,滋润了那块行将干涸的心灵乐土。
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力:牛耕的文字值得一读和推介。于是把他的文字分享到我的微信朋友圈,诚如所料,好评如潮汐般涌来。不妨摘几段圈中好友对他文章的评价:“真实、生动、乡土气息浓厚,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很有感染力,让人联想自己的童年,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
“非常佩服作者与生俱来的作家天赋!小小年纪,观察生活如此细腻,穿越久远时空隧道,仍记忆犹新,且升华为鲜活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共享童年的乐趣,并从中感受人生的点点滴滴点赞!”
“品赏牛耕的此生三愿,深感是传播世人真善美的佳作!作者以笔抒怀,抒发对生命之源刻骨铭心的珍爱;对人生真谛的凝思与彻悟令人为之敬慕!善爱当先,是做人立业之本,淡泊名利、独善其身、静心做事,是一种境界!相信这样的善者智者定能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走的更加铿锵,前途无限!”
圈中好友还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绰号:牛有才。
牛耕生长在70年代豫东农村。那时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城市居民粮食属于供给制,农村的生活自然比城市又差了一截。牛耕的文字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农村人的生活,只是他是用童年的视角再现,用一颗容易满足的童心详细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风趣、幽默、感人的故事。既不是忆苦思甜似的说教、也不是复读机般的重复久远的事件让人乏味难耐。
他用田园风景作为时代背景的底蕴,以故乡、亲情和童趣作为故事的主要基点,把清贫的生活描写的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皆因美丽的童心做了主旋律。
生活虽不富足,甚至贫穷,却掩盖不了牛耕笔下人物活着的乐趣及至大自然的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雨、招猫抵狗全演变成精彩的人生故事,予读者极大的感官享受,乐此不疲。
是的,只有穷人的生活才是斑斓多姿充满想象的,高楼大厦里无法想象出宝贵的人生经历,创作离不开生活原形。
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牛耕正是这样做的。他和他的小伙伴、吃苦耐劳的父母和难忘的故乡即是他写作的原形和创作的资源。
他的文字细腻深刻,真实生动,经的起推敲。主线脉络清晰,副线枝繁叶茂。深刻处可做教科书,幽默处可编成相声小品,感人处能把冬雪研磨成春雨。
一、童年的万花筒填满有趣的故事
“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这是童话故事主人公小王子说的。成年人的世界被世俗的烟火熏染得晕头转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而那些心灵纯正的人总想像童年时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的生活,天真、活泼,充满童趣,心海深处永远保留那些记忆,让心灵回归纯真。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是生命刻度的延伸。在牛耕丰厚的作品中,我们充分领悟了他这份真切的初心。
写童年故事最大的着力点应该是巧妙的构思,生动地讲述,抓住读者的心。
牛耕不仅做到了,同时,他的作品一直流露出对文字细腻推敲,出神入化、幽默诙谐的探索。
以马老师这篇为例,可以说含盖了这个“探索”的全过程,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课的是一位姓马的女老师,师范学校刚毕业,皮肤白皙,穿着讲究,她有着很深的双眼皮,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着灵动俏媚。马老师非常时髦地烫了一头波浪卷,经常穿着粉色的圆角上衣,下面衬着一条质感很好的黑色裙子,红色高跟鞋锃亮得一尘不染,冬天里还会围上一块长围巾,在我们心目中马老师代表着青春靓丽、博学文雅、漂亮时尚,班里的男女生都以遇到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
文章开篇先对马老师作了夺人眼球的外观介绍。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人们由此对漂亮时尚的马老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诘问:她教课怎样?为人如何?她和学生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文字很快进入主题,一个个精彩故事产生了:先是娘娘腔起立不似起立,脚底下的两块砖被人搬走,让老师生气,查找始作俑者。接着小牛耕主动揽错,被马老师罚出教室外,他大义凛然如共产党员赴刑场般地昂首走出教室,感觉太阳好温暖,不像被罚倒像奖励晒暖暖。
小牛耕也知道讨好老师,满怀深情地写了篇马老师带病坚持讲课的作文,不料,却让母亲揪着小耳朵来到大办公室,向马老师认错。让人匪夷所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谜底揭开了:“原来我的作文本上把‘老师有病了’这句话少些了一个‘病’,中间居然还没有空格,就成了‘语文老师有了’。在我们老家说‘有了’就是怀孕了,那时候马老师还没有对象呢。”
据圈中几个好友说,读到这里时全都“笑趴下了”有的说肠子疼,有的说笑出了眼泪。
作者的字里行间没有低俗,没有市侩,没有高大上的涂抹,有的只是一颗天真、懵懂的童心,讲述着七色光下成长的故事。
而飞翔的苍耳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下课铃终于响了,大家看着老师身上的苍耳不知如何收场的时候,刚刚整治了娘娘腔的大脸女同学像可爱的小白兔一样蹦跶到讲台上,左手拽着地理老师的胳膊,右手轻轻地把毛料西服上的苍耳一个个揪掉,悄悄地扔在了讲台的地板上:爸,给我两块钱,我想买个新文具盒”
包袱抖的令人拍案叫绝。读者绝对想不到这个大脸女同学居然是地理老师的女儿,难怪她那么维护老师,整治“娘娘腔”同学了。
作者讲故事的水平无与伦比、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及至牵着你的视觉、心脉,忍俊不住的一气呵成。
挖田鼠就像看一场电影,画面感强烈:“田鼠见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试图从我们的腿间冲出包围圈,没想到一贯胆小的娘娘腔却提了一把铁镢头,手起镢落,将田鼠的脑袋一下子砸进了土坑里,伸着四条腿挣扎了几下,很快没了动静,娘娘腔同学也如同泄气的皮球一样,惊魂未定地一屁股坐在了土坑边。”
人们在牛耕的文字里好似看到了一场场精彩的喜剧电影,笑声不绝于耳,说享受了一次次文字大餐也不过分。牛耕的文字把童年的嬉戏写的淋漓尽致,不遗余力,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详尽,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儿童游戏大百科全书了。在摔凹窝里,他把写过的童年游戏作了归纳:
“农村的孩子,从小在黄土地里散养着,免不了跟泥巴打交道。大人们白天总是很忙,每天早上闻鸡做饭,匆匆填饱肚皮就慌着下地拾粪、锄草、浇地、养鸡、喂猪、砍柴火孩子们不用入托,村里也没有幼儿园,都是跟着邻家稍长一些的孩子撒欢儿,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毫无压力的到处可劲的野,爬树、斗拐、钓鱼、洗澡、捉迷藏、推铁环、打陀螺、摔骨碌、玩弹弓、捅马蜂窝疯玩永远是童年游戏的主题,还有一种游戏,叫做用胶泥玩摔凹窝”
摔凹窝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摔凹窝的游戏过程,充满斗智斗勇的好胜心。已被收录在河南省基础教育语文经典阅读教材中,与李白、孟郊、刘禹锡、鲁迅、金波、叶永烈、法布尔、克雷洛夫的文字出现在同一本书上。无疑对现代孩子的快乐成长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是对过去童年游戏生活的一种肯定和怀念,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
二、让智慧从孩子的指尖流淌出来
在牛耕笔下,广袤田野里的植物、生物、动物都可成为童年游戏对象,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村里孩子不同于城里孩子玩的游戏是从商店买回来,他们玩的游戏都是靠自己的一双手制作出来,且玩得花样翻新。
“翻手绳”游戏,我们小时候大都玩过,但牛耕笔下的翻手绳却让人大开眼界:“翻手绳多为一个人拉绳,另一个人翻绳;若一方将绳翻散,绳子缠绕的都是死结,游戏就结束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绷出花样,从而翻出小船、面条、大桥、饼干、降落伞、鱼肚子、五角星等各种生动有趣的造型,而且图案的变化层出不穷无形中视觉、触觉、运动觉、知觉得到了有机的训练”
在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烧了回家睡一篇中,作者更进一步展示了村里孩子的手有多么灵巧,智慧从孩子的指尖汩汩流淌出来:“在豫东老家,小时候的男孩子都会自制一种玩具的,找一个白菜疙瘩,就是大白菜的根,或者是一截白萝卜,用小刀挖个洞掏空,塞上棉花套子,浇上煤油。然后用一根铁丝捆好,或者直接在白菜疙瘩上插一根细木棍,一个自制的玩具就完工了,豫东方言里称肉灯。”
男孩子玩着“白菜疙瘩灯”一边奔跑一边甩着花样,舞动的火焰会随着甩动跳窜很高,甩出来的火光越大弧线越优美。
如此这般会动脑会动手的孩子,已经具备“小发明家”的雏形。在老汽灯电石灯、炸大鱼等篇都看到了这方面的影子。
丰富的“田园游戏”不仅可以当玩,还可以“当吃”:“把带鱼饵的竹棍卡在罐头瓶的瓶口,小心翼翼的灌半瓶水,另一只手握着拴罐头瓶的绳子,然后在水坑边把瓶子甩到有小草鱼出现的水里,绳子的另一端打个结,拴根小木棒插在岸边固定好,防止罐头瓶滑到深水里,就开始钓鱼了。”
“成群的小草鱼正在瓶口撒欢地啃竹棍上的馍,就蹑手蹑脚的用左手握紧系着罐头瓶的绳子,右手捋着绳子快速的将罐头瓶拉上岸来,鱼儿受了惊吓就四处逃散,方向不对的就会钻进瓶子里。”(罐头瓶逮鱼)
村里孩子把游戏与生存紧密相连,想法设法填饱肚子,一双灵活的小手不停地从大自然中摄取身体必需的营养。这在牛耕的作品中占了一定的篇幅,如香姑娘仙人掌、粘知了、逮蚂蚱等。
在土鳖虫一文中,更把这种生存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土鳖是一种中药,治疗跌打损伤很有特效,可以逮了土鳖去集上的中草药店卖钱的,这个秘密是班里的“娘娘腔”告诉我的。我也经常跟“娘娘腔”一块逮土鳖,逮到的土鳖就去卖钱,有了钱就能买冰糕和葵瓜子吃,钱不够多的时候,我就跟“娘娘腔”买一根冰糕,俩人背着书包走着路,轮流着嗦一根冰糕,谁也不会嫌弃谁。”
看来“穷则思变”从童年时就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刻画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娘娘腔”他贯穿了作者文字始终,成为作者童年追忆不可或缺的人物,喜剧色彩颇浓。没有他,也许就少了幽默诙谐的支撑点。电石灯、炸大鱼、看不够的画书、香姑娘等篇都能看到“娘娘腔”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的举止。
“娘娘腔”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润土”叫人难以忘怀,以至牵挂一生。“娘娘腔”是作者童年最好的伙伴,他举止阴柔但果敢,常有惊人之举,以证明自己并不娘,但往往事与愿违。作者在娘娘腔的雪花膏中描写道“娘娘腔同学跟爱讲究的女生一样,不仅穿着讲究,每天出门还必抹雪花膏,甚至偷偷的用他大姐的增白粉扑脸。”看来“娘娘腔”的名号不是虚设的,吻合有些“娘”的特点。
“娘娘腔”虽然有点不着调,可人们并不讨厌他,且不知不觉喜欢上这个人物。因为他身上同样流的是男子汉的血,有勇于担当的一面。
在钢笔虫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了“娘娘腔”的敢于担当,为人“大义”:“经过大家的揭发检举,被揪出来罚站的居然是班里的娘娘腔同学。实际上大家都不知道放豆虫的是我,看到老师生气要罢课,娘娘腔同学主动站出来,吞吞吐吐地承认豆虫是他放进女同学的文具盒里的。”
作者对“娘娘腔”这个人物是偏爱的,每个有意思的故事里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立体而诙谐,给人带来长足的喜感。
有人说:从一个孩子变为一个成年人是件极其简单的事,只需要时间就可以;从一个成年人回归为一个孩子则极为困难,需要智慧和勇气。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攀向人生极致——生活的烦忧在消失,生命的喜乐在呈现。童心离神性最近,找回童心就是找到了神。
徜徉在牛耕浩瀚的文字里,体味着童心的复苏,温暖一圈圈在周身荡漾。正如作者在碎碎念中所说:“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呢?”
这不正是一种童心的回归吗!
三、童年的心盛满了父母恩
除了写童年的游戏外,牛耕的笔触深入到故乡的风土人情,勤劳的父母,质朴的乡亲,可以说加重了文字的含金量,提升了文字的厚度。
我在读他的泡桐树时,泪眼朦胧:“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在客厅坐下,平时很少说话的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开水碗,脚步稳健地走到我面前停下说:咱老家自留地里的两棵大桐树找到买家了,猜猜人家给出多少钱?”
“母亲又说:跟你爸说好了,卖树的钱给你们兄妹几个分了,都有份。”
“你知道个啥啊,父亲端着空碗缓缓地说,这两棵树卖掉后,我跟你妈就没啥值钱的东西能给你们兄妹几个了。”读到这里,不仅作者的鼻翼发酸,读者的心也为之一颤。
父母心天地可鉴,总想为儿女尽心尽力,遮风挡雨后直到倾其所有。怎不令人动容落泪?
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记忆的底片上总叠印着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个故乡可能贫瘠,可能偏僻,无人知晓,但对故乡的感情却是任何名山大川、人间仙境无法替代的。因为故乡温暖了他的童年,故乡给了他人生最宝贵的经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他的故乡情结已经深入骨髓。
掰棒子一文,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掰到运到晒棒子的系列过程:“掰玉米棒子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露水、汗水会把全身的衣服浸湿,夹着灰尘从脸颊上往下淌,头发上还会黏附着些许玉米樱子甚至各种小虫子。宽大肥厚的玉米叶子像刀刃一样刷在脸上就是一道血印子,火辣辣地疼。”
“装好车就得把玉米棒子运回家,父亲在前面探着身子弓着腰、迈着腿用力地拉着沉重的架子车,母亲在前面车把旁边拉着车上的扁带绳,我跟弟弟在后面帮忙推车好不容易到了家里的小院,我跟弟弟像泄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在院中休息,嘴里矫情的喊着累死了累死了,真正劳累的父亲却一声不吭地开车厢门,呼呼啦啦一阵子,玉米棒子就从车厢里滚了下来,母亲帮着将车厢里的玉米棒子清理干净。”
父母是孩子的项背,其人格力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面前从不说苦和累,用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叫吃苦耐劳。
劳动的汗水不仅浇灌出丰收的果实,也培养出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过好手中的日子,走好脚下的人生。人生之路理应从脚下开始,而不是空中楼阁,坐享其成。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后代远离了劳动,汗水不会流淌的?
正是这流过汗水的土地才使作者对故乡难以忘怀直到灵魂深处,也强烈的感染着读者,掩卷沉思。
从读老布鞋开始,我们逐渐体会了作者内心柔软,情感奔放的一面。描写虽然是一贯的细腻,但温情元素占据了主要画面:“记得家里有个箩筐,里面除了剪刀、针线、顶针轱辘,还放着一个厚厚的大书本,本子里夹着很多用纸剪成的鞋样子,一家人的鞋底样、鞋帮样,家里总有做不完的鞋绑子,纳不完的鞋底子,单鞋棉鞋一做就是好多双。”
读到这里,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春夏秋冬,母亲在劳累了一天后,在煤油灯下为一家老小做着一双双千层底单鞋、棉鞋。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千层底布鞋做起来有多难。从把旧被子、黑灯芯绒打上浆糊靠墙晒干,再挫麻绳,一针一线纳上密密麻麻的针脚直到做好一双新鞋,完全靠女人的一双手来完成。它背后承载了母亲和乡村妇女的勤劳和无声的爱。
摘棉花这篇文字同样感人至深。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太阳下“摘棉花”的画卷,那洁白轻柔的棉花,摘起来并不轻松:“摘棉花,和抢收小麦一样,打的是一场时间战。太阳越毒越要抢摘棉花,这时候的棉花最干,也最纯白。”
“每年摘棉花的时候,母亲总是忙得中午也不顾得回家那个时候,母亲所有的心思,都是棉花。蓝天白云下的棉田里,母亲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这样的文字不仅暖心更是启蒙教育的好教材,足以代代相传。
煤油灯一文让我们看到作者在母亲的陪伴下,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名著的场景:“那时候勤俭的母亲也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搬一条小木凳子,一边看着我们兄弟写作业,一边闲不住地纳鞋底、给我们的衣物缝缝补补我在摇摆的煤油灯下读完了红日、烈火金刚、三国演义、西游记、平凡的世界”
童年的身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最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在学习、读书时会更加踏实认真,尤其得到父母的鼓励,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
小小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写作业,一边纳鞋底,缝缝补补,母亲的勤劳如清冽的泉水流进孩子的心里,一生受用不尽。
四、淳朴的民风是滋养童年心灵的沃土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对如何写好文学作品这样说过:应该写得朴素,愈朴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动人,时代和新的读者要求朴素和明晰。
牛耕的作品语言之所以朴素,打动人心,是因为他是从朴素中长大的,无论做人还是写文章,他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
文学即“人学”是教人向善,与人为善的。惟如此,才能使作品立的住。牛耕在桑葚子这篇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老五保”的形象,自始至终散发着善良的柔光。
“村里还有一棵白色的桑葚子树,树龄大概有上百年了,果肉更甜,只是成熟的时间稍晚一些。印象中大树旁边是两间茅草屋,住着一个白发苍苍的五保户,每次去他家院子里摘桑葚子感觉跟自己家的树一样。那时候我是不知道什么是五保户的,都喊他老五保。”
“老五保很喜欢小孩子,花白的胡须花白的头发,一脸淡定的沧桑,经常端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摇着一把大蒲扇,笑眯眯的反复叮嘱我们小心点,千万别从树上掉下来摔毁喽,今个别吃太多明个放学再过来,就像一台复读机一样叨念着,安静地看着我们在院子里折腾。”
有这样善良厚道的乡亲,才缔造了淳朴的民风,使村里的孩子得以轻松快乐健康的成长。
老电影一文全方位的展示了农村人看电影时的情景,其欢乐的场面本身就像放“电影”一般:“电影放映的时间通常是晚上,常常是离开映时间还有一两个小时,影院前面的空场上便已是人山人海,看电影的人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在贴身的衣兜里装好电影票,拿着零食,挎着水壶,夏天还会带着大蒲扇跟擦汗的毛巾,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看一场电影就像过年一样,人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吃着零食。这样的描写予人丰富的想象,隐含了多少美好的事情。
“当屋顶上的灯逐渐灭掉,大银幕开始亮起的时候,嘈杂的电影院便会突然安静下来,大家都停止了说笑,睁大了眼睛当看到精彩情节的时候,还会不约而同地、热烈地鼓起掌来。等到散场,人们便会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走出影院,一路议论着回家去。”
作者怀念的不止是童年的电影院,更有与生俱来的厚道,看到精彩处热烈地鼓掌。而今,即使看大片,看文艺家的表演,也很难做到“不约而同的、热烈地鼓起掌”
无论何时,淳朴都是最好的品质,它可以让你忘记世态炎凉的烦恼,忘记见利忘义的卑鄙,向着温暖前行。
在作者描述的故乡风土人情里,有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小人物——卖货郎(相当于现在的小商贩)。他颠覆了人们心中对这个“旧时职业”的以往形象。
卖货郎,我们大多是在电影和小说中看到的,多半是以此掩盖身份特务身份,或与大姑娘小媳妇打情骂俏的轻薄人。
牛耕笔下的卖货郎却是憨厚质朴,童叟无欺。他的到来让村里人像过年一样热闹,更是孩子的期盼。“卖货郎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村里很少有人去讨价还价卖货郎实在与否,通过木盘上奖项的设置就可以看得出来,木盘上是没有空奖的,而且刻度线很细,除非是手气太差,飞镖扎在了刻度线上。每当看到孩子们扎空飞镖沮丧叹气的时候,卖货郎会憨厚的笑着打赏一两块梨膏糖作为安慰。”
读到这里,我们由衷地赞美那个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足,可精神世界并不苍白的时代,连卖货郎都这样的醇厚,何况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众乡亲?
遥远的小山村,故乡的父老,只一个“淳朴”就拥有了一生的平安和快乐。
老官路的故事,把故乡的淳朴和童年的快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时候“官路”上骑过一辆自行车都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我们经常赤着脚背着书包一窝蜂般叫喊着,撵在自行车的后面,嘴里还有自编的顺口溜“洋车子,走官路,见了小孩喊姨父!”娘娘腔还会扯着嗓子喊“洋车子,掉链子,头上戴着尿罐子!”
“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推着铁环牵着狗,头上带着自己编织的柳条帽,背着妈妈做的土布书包,书包里面的掉瓷的破茶缸子跟汽水瓶一路上不停的咣咣当当响,官路上大家你追我赶打打闹闹,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读这样的文字,心是舒展的,沉浸在酸枣花飘香的老官路,思念会溢满每一个毛孔。正如作者文章最后所说:“记忆中夜色里的官路是白色的,那么宽敞,那么笔直,一路上承载着大人小孩们的自由的脚步,一路上飘满我们简单而幸福的快乐。”
林林总总,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不知作者和读者从中获取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分辛苦一分才,有耕耘才有收获。在人生长河中,能坚持文学创作的,是有一颗恒心和童心的人,惟有坚持才能达成所愿。
那么这个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牛耕的散文百年人生一过客雁来雁去一首歌中或许给出了答案:“人生如朝露易逝,百年转瞬即前尘。要找一个能让自己好好活着的支点,找一个能让自己这如朝露般的人生更加精彩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源泉,即保持一颗轻松的心,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让生命之舟满载歌声”
我想,作者巳经找到了这个支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篇篇“袖手于前,疾书于后”的追忆童年的文字,支起了作者快乐而轻松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内心更加平和、宁静,仿佛回到了童年。
如此诗意的人生,是作者写作的动力和坚持的理由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016年12月26日于北京
由于年龄和眼疾的缘故,很少静心品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了。即使网络写手“短平快”的文字,也极少吸引我一气呵成读完,大多读不了几行就移开视线,或许是感觉枯燥无味,或许是触不到心灵之河。
不经意间,我在微信圈读到了牛耕的文字。开始是出于礼貌,因为毕竟是圈中朋友。但读着读着就上了瘾,以致一发不可收拾,好似走进梦中的童年,淋了一场清新的小雨,滋润了那块行将干涸的心灵乐土。
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力:牛耕的文字值得一读和推介。于是把他的文字分享到我的微信朋友圈,诚如所料,好评如潮汐般涌来。不妨摘几段圈中好友对他文章的评价:“真实、生动、乡土气息浓厚,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很有感染力,让人联想自己的童年,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
“非常佩服作者与生俱来的作家天赋!小小年纪,观察生活如此细腻,穿越久远时空隧道,仍记忆犹新,且升华为鲜活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共享童年的乐趣,并从中感受人生的点点滴滴点赞!”
“品赏牛耕的此生三愿,深感是传播世人真善美的佳作!作者以笔抒怀,抒发对生命之源刻骨铭心的珍爱;对人生真谛的凝思与彻悟令人为之敬慕!善爱当先,是做人立业之本,淡泊名利、独善其身、静心做事,是一种境界!相信这样的善者智者定能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走的更加铿锵,前途无限!”
圈中好友还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绰号:牛有才。
牛耕生长在70年代豫东农村。那时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城市居民粮食属于供给制,农村的生活自然比城市又差了一截。牛耕的文字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农村人的生活,只是他是用童年的视角再现,用一颗容易满足的童心详细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风趣、幽默、感人的故事。既不是忆苦思甜似的说教、也不是复读机般的重复久远的事件让人乏味难耐。
他用田园风景作为时代背景的底蕴,以故乡、亲情和童趣作为故事的主要基点,把清贫的生活描写的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皆因美丽的童心做了主旋律。
生活虽不富足,甚至贫穷,却掩盖不了牛耕笔下人物活着的乐趣及至大自然的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雨、招猫抵狗全演变成精彩的人生故事,予读者极大的感官享受,乐此不疲。
是的,只有穷人的生活才是斑斓多姿充满想象的,高楼大厦里无法想象出宝贵的人生经历,创作离不开生活原形。
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牛耕正是这样做的。他和他的小伙伴、吃苦耐劳的父母和难忘的故乡即是他写作的原形和创作的资源。
他的文字细腻深刻,真实生动,经的起推敲。主线脉络清晰,副线枝繁叶茂。深刻处可做教科书,幽默处可编成相声小品,感人处能把冬雪研磨成春雨。
一、童年的万花筒填满有趣的故事
“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这是童话故事主人公小王子说的。成年人的世界被世俗的烟火熏染得晕头转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而那些心灵纯正的人总想像童年时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的生活,天真、活泼,充满童趣,心海深处永远保留那些记忆,让心灵回归纯真。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是生命刻度的延伸。在牛耕丰厚的作品中,我们充分领悟了他这份真切的初心。
写童年故事最大的着力点应该是巧妙的构思,生动地讲述,抓住读者的心。
牛耕不仅做到了,同时,他的作品一直流露出对文字细腻推敲,出神入化、幽默诙谐的探索。
以马老师这篇为例,可以说含盖了这个“探索”的全过程,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课的是一位姓马的女老师,师范学校刚毕业,皮肤白皙,穿着讲究,她有着很深的双眼皮,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着灵动俏媚。马老师非常时髦地烫了一头波浪卷,经常穿着粉色的圆角上衣,下面衬着一条质感很好的黑色裙子,红色高跟鞋锃亮得一尘不染,冬天里还会围上一块长围巾,在我们心目中马老师代表着青春靓丽、博学文雅、漂亮时尚,班里的男女生都以遇到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
文章开篇先对马老师作了夺人眼球的外观介绍。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人们由此对漂亮时尚的马老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诘问:她教课怎样?为人如何?她和学生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文字很快进入主题,一个个精彩故事产生了:先是娘娘腔起立不似起立,脚底下的两块砖被人搬走,让老师生气,查找始作俑者。接着小牛耕主动揽错,被马老师罚出教室外,他大义凛然如共产党员赴刑场般地昂首走出教室,感觉太阳好温暖,不像被罚倒像奖励晒暖暖。
小牛耕也知道讨好老师,满怀深情地写了篇马老师带病坚持讲课的作文,不料,却让母亲揪着小耳朵来到大办公室,向马老师认错。让人匪夷所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谜底揭开了:“原来我的作文本上把‘老师有病了’这句话少些了一个‘病’,中间居然还没有空格,就成了‘语文老师有了’。在我们老家说‘有了’就是怀孕了,那时候马老师还没有对象呢。”
据圈中几个好友说,读到这里时全都“笑趴下了”有的说肠子疼,有的说笑出了眼泪。
作者的字里行间没有低俗,没有市侩,没有高大上的涂抹,有的只是一颗天真、懵懂的童心,讲述着七色光下成长的故事。
而飞翔的苍耳结局更是出人意料。“下课铃终于响了,大家看着老师身上的苍耳不知如何收场的时候,刚刚整治了娘娘腔的大脸女同学像可爱的小白兔一样蹦跶到讲台上,左手拽着地理老师的胳膊,右手轻轻地把毛料西服上的苍耳一个个揪掉,悄悄地扔在了讲台的地板上:爸,给我两块钱,我想买个新文具盒”
包袱抖的令人拍案叫绝。读者绝对想不到这个大脸女同学居然是地理老师的女儿,难怪她那么维护老师,整治“娘娘腔”同学了。
作者讲故事的水平无与伦比、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及至牵着你的视觉、心脉,忍俊不住的一气呵成。
挖田鼠就像看一场电影,画面感强烈:“田鼠见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试图从我们的腿间冲出包围圈,没想到一贯胆小的娘娘腔却提了一把铁镢头,手起镢落,将田鼠的脑袋一下子砸进了土坑里,伸着四条腿挣扎了几下,很快没了动静,娘娘腔同学也如同泄气的皮球一样,惊魂未定地一屁股坐在了土坑边。”
人们在牛耕的文字里好似看到了一场场精彩的喜剧电影,笑声不绝于耳,说享受了一次次文字大餐也不过分。牛耕的文字把童年的嬉戏写的淋漓尽致,不遗余力,涉猎范围之广,内容之详尽,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儿童游戏大百科全书了。在摔凹窝里,他把写过的童年游戏作了归纳:
“农村的孩子,从小在黄土地里散养着,免不了跟泥巴打交道。大人们白天总是很忙,每天早上闻鸡做饭,匆匆填饱肚皮就慌着下地拾粪、锄草、浇地、养鸡、喂猪、砍柴火孩子们不用入托,村里也没有幼儿园,都是跟着邻家稍长一些的孩子撒欢儿,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毫无压力的到处可劲的野,爬树、斗拐、钓鱼、洗澡、捉迷藏、推铁环、打陀螺、摔骨碌、玩弹弓、捅马蜂窝疯玩永远是童年游戏的主题,还有一种游戏,叫做用胶泥玩摔凹窝”
摔凹窝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摔凹窝的游戏过程,充满斗智斗勇的好胜心。已被收录在河南省基础教育语文经典阅读教材中,与李白、孟郊、刘禹锡、鲁迅、金波、叶永烈、法布尔、克雷洛夫的文字出现在同一本书上。无疑对现代孩子的快乐成长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是对过去童年游戏生活的一种肯定和怀念,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
二、让智慧从孩子的指尖流淌出来
在牛耕笔下,广袤田野里的植物、生物、动物都可成为童年游戏对象,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村里孩子不同于城里孩子玩的游戏是从商店买回来,他们玩的游戏都是靠自己的一双手制作出来,且玩得花样翻新。
“翻手绳”游戏,我们小时候大都玩过,但牛耕笔下的翻手绳却让人大开眼界:“翻手绳多为一个人拉绳,另一个人翻绳;若一方将绳翻散,绳子缠绕的都是死结,游戏就结束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绷出花样,从而翻出小船、面条、大桥、饼干、降落伞、鱼肚子、五角星等各种生动有趣的造型,而且图案的变化层出不穷无形中视觉、触觉、运动觉、知觉得到了有机的训练”
在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烧了回家睡一篇中,作者更进一步展示了村里孩子的手有多么灵巧,智慧从孩子的指尖汩汩流淌出来:“在豫东老家,小时候的男孩子都会自制一种玩具的,找一个白菜疙瘩,就是大白菜的根,或者是一截白萝卜,用小刀挖个洞掏空,塞上棉花套子,浇上煤油。然后用一根铁丝捆好,或者直接在白菜疙瘩上插一根细木棍,一个自制的玩具就完工了,豫东方言里称肉灯。”
男孩子玩着“白菜疙瘩灯”一边奔跑一边甩着花样,舞动的火焰会随着甩动跳窜很高,甩出来的火光越大弧线越优美。
如此这般会动脑会动手的孩子,已经具备“小发明家”的雏形。在老汽灯电石灯、炸大鱼等篇都看到了这方面的影子。
丰富的“田园游戏”不仅可以当玩,还可以“当吃”:“把带鱼饵的竹棍卡在罐头瓶的瓶口,小心翼翼的灌半瓶水,另一只手握着拴罐头瓶的绳子,然后在水坑边把瓶子甩到有小草鱼出现的水里,绳子的另一端打个结,拴根小木棒插在岸边固定好,防止罐头瓶滑到深水里,就开始钓鱼了。”
“成群的小草鱼正在瓶口撒欢地啃竹棍上的馍,就蹑手蹑脚的用左手握紧系着罐头瓶的绳子,右手捋着绳子快速的将罐头瓶拉上岸来,鱼儿受了惊吓就四处逃散,方向不对的就会钻进瓶子里。”(罐头瓶逮鱼)
村里孩子把游戏与生存紧密相连,想法设法填饱肚子,一双灵活的小手不停地从大自然中摄取身体必需的营养。这在牛耕的作品中占了一定的篇幅,如香姑娘仙人掌、粘知了、逮蚂蚱等。
在土鳖虫一文中,更把这种生存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土鳖是一种中药,治疗跌打损伤很有特效,可以逮了土鳖去集上的中草药店卖钱的,这个秘密是班里的“娘娘腔”告诉我的。我也经常跟“娘娘腔”一块逮土鳖,逮到的土鳖就去卖钱,有了钱就能买冰糕和葵瓜子吃,钱不够多的时候,我就跟“娘娘腔”买一根冰糕,俩人背着书包走着路,轮流着嗦一根冰糕,谁也不会嫌弃谁。”
看来“穷则思变”从童年时就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刻画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娘娘腔”他贯穿了作者文字始终,成为作者童年追忆不可或缺的人物,喜剧色彩颇浓。没有他,也许就少了幽默诙谐的支撑点。电石灯、炸大鱼、看不够的画书、香姑娘等篇都能看到“娘娘腔”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的举止。
“娘娘腔”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润土”叫人难以忘怀,以至牵挂一生。“娘娘腔”是作者童年最好的伙伴,他举止阴柔但果敢,常有惊人之举,以证明自己并不娘,但往往事与愿违。作者在娘娘腔的雪花膏中描写道“娘娘腔同学跟爱讲究的女生一样,不仅穿着讲究,每天出门还必抹雪花膏,甚至偷偷的用他大姐的增白粉扑脸。”看来“娘娘腔”的名号不是虚设的,吻合有些“娘”的特点。
“娘娘腔”虽然有点不着调,可人们并不讨厌他,且不知不觉喜欢上这个人物。因为他身上同样流的是男子汉的血,有勇于担当的一面。
在钢笔虫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了“娘娘腔”的敢于担当,为人“大义”:“经过大家的揭发检举,被揪出来罚站的居然是班里的娘娘腔同学。实际上大家都不知道放豆虫的是我,看到老师生气要罢课,娘娘腔同学主动站出来,吞吞吐吐地承认豆虫是他放进女同学的文具盒里的。”
作者对“娘娘腔”这个人物是偏爱的,每个有意思的故事里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立体而诙谐,给人带来长足的喜感。
有人说:从一个孩子变为一个成年人是件极其简单的事,只需要时间就可以;从一个成年人回归为一个孩子则极为困难,需要智慧和勇气。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攀向人生极致——生活的烦忧在消失,生命的喜乐在呈现。童心离神性最近,找回童心就是找到了神。
徜徉在牛耕浩瀚的文字里,体味着童心的复苏,温暖一圈圈在周身荡漾。正如作者在碎碎念中所说:“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呢?”
这不正是一种童心的回归吗!
三、童年的心盛满了父母恩
除了写童年的游戏外,牛耕的笔触深入到故乡的风土人情,勤劳的父母,质朴的乡亲,可以说加重了文字的含金量,提升了文字的厚度。
我在读他的泡桐树时,泪眼朦胧:“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在客厅坐下,平时很少说话的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开水碗,脚步稳健地走到我面前停下说:咱老家自留地里的两棵大桐树找到买家了,猜猜人家给出多少钱?”
“母亲又说:跟你爸说好了,卖树的钱给你们兄妹几个分了,都有份。”
“你知道个啥啊,父亲端着空碗缓缓地说,这两棵树卖掉后,我跟你妈就没啥值钱的东西能给你们兄妹几个了。”读到这里,不仅作者的鼻翼发酸,读者的心也为之一颤。
父母心天地可鉴,总想为儿女尽心尽力,遮风挡雨后直到倾其所有。怎不令人动容落泪?
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记忆的底片上总叠印着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个故乡可能贫瘠,可能偏僻,无人知晓,但对故乡的感情却是任何名山大川、人间仙境无法替代的。因为故乡温暖了他的童年,故乡给了他人生最宝贵的经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他的故乡情结已经深入骨髓。
掰棒子一文,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掰到运到晒棒子的系列过程:“掰玉米棒子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露水、汗水会把全身的衣服浸湿,夹着灰尘从脸颊上往下淌,头发上还会黏附着些许玉米樱子甚至各种小虫子。宽大肥厚的玉米叶子像刀刃一样刷在脸上就是一道血印子,火辣辣地疼。”
“装好车就得把玉米棒子运回家,父亲在前面探着身子弓着腰、迈着腿用力地拉着沉重的架子车,母亲在前面车把旁边拉着车上的扁带绳,我跟弟弟在后面帮忙推车好不容易到了家里的小院,我跟弟弟像泄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坐在院中休息,嘴里矫情的喊着累死了累死了,真正劳累的父亲却一声不吭地开车厢门,呼呼啦啦一阵子,玉米棒子就从车厢里滚了下来,母亲帮着将车厢里的玉米棒子清理干净。”
父母是孩子的项背,其人格力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面前从不说苦和累,用无声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叫吃苦耐劳。
劳动的汗水不仅浇灌出丰收的果实,也培养出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过好手中的日子,走好脚下的人生。人生之路理应从脚下开始,而不是空中楼阁,坐享其成。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后代远离了劳动,汗水不会流淌的?
正是这流过汗水的土地才使作者对故乡难以忘怀直到灵魂深处,也强烈的感染着读者,掩卷沉思。
从读老布鞋开始,我们逐渐体会了作者内心柔软,情感奔放的一面。描写虽然是一贯的细腻,但温情元素占据了主要画面:“记得家里有个箩筐,里面除了剪刀、针线、顶针轱辘,还放着一个厚厚的大书本,本子里夹着很多用纸剪成的鞋样子,一家人的鞋底样、鞋帮样,家里总有做不完的鞋绑子,纳不完的鞋底子,单鞋棉鞋一做就是好多双。”
读到这里,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春夏秋冬,母亲在劳累了一天后,在煤油灯下为一家老小做着一双双千层底单鞋、棉鞋。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千层底布鞋做起来有多难。从把旧被子、黑灯芯绒打上浆糊靠墙晒干,再挫麻绳,一针一线纳上密密麻麻的针脚直到做好一双新鞋,完全靠女人的一双手来完成。它背后承载了母亲和乡村妇女的勤劳和无声的爱。
摘棉花这篇文字同样感人至深。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太阳下“摘棉花”的画卷,那洁白轻柔的棉花,摘起来并不轻松:“摘棉花,和抢收小麦一样,打的是一场时间战。太阳越毒越要抢摘棉花,这时候的棉花最干,也最纯白。”
“每年摘棉花的时候,母亲总是忙得中午也不顾得回家那个时候,母亲所有的心思,都是棉花。蓝天白云下的棉田里,母亲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这样的文字不仅暖心更是启蒙教育的好教材,足以代代相传。
煤油灯一文让我们看到作者在母亲的陪伴下,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名著的场景:“那时候勤俭的母亲也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搬一条小木凳子,一边看着我们兄弟写作业,一边闲不住地纳鞋底、给我们的衣物缝缝补补我在摇摆的煤油灯下读完了红日、烈火金刚、三国演义、西游记、平凡的世界”
童年的身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最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在学习、读书时会更加踏实认真,尤其得到父母的鼓励,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
小小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写作业,一边纳鞋底,缝缝补补,母亲的勤劳如清冽的泉水流进孩子的心里,一生受用不尽。
四、淳朴的民风是滋养童年心灵的沃土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对如何写好文学作品这样说过:应该写得朴素,愈朴素愈好,而且愈能打动人,时代和新的读者要求朴素和明晰。
牛耕的作品语言之所以朴素,打动人心,是因为他是从朴素中长大的,无论做人还是写文章,他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
文学即“人学”是教人向善,与人为善的。惟如此,才能使作品立的住。牛耕在桑葚子这篇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老五保”的形象,自始至终散发着善良的柔光。
“村里还有一棵白色的桑葚子树,树龄大概有上百年了,果肉更甜,只是成熟的时间稍晚一些。印象中大树旁边是两间茅草屋,住着一个白发苍苍的五保户,每次去他家院子里摘桑葚子感觉跟自己家的树一样。那时候我是不知道什么是五保户的,都喊他老五保。”
“老五保很喜欢小孩子,花白的胡须花白的头发,一脸淡定的沧桑,经常端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摇着一把大蒲扇,笑眯眯的反复叮嘱我们小心点,千万别从树上掉下来摔毁喽,今个别吃太多明个放学再过来,就像一台复读机一样叨念着,安静地看着我们在院子里折腾。”
有这样善良厚道的乡亲,才缔造了淳朴的民风,使村里的孩子得以轻松快乐健康的成长。
老电影一文全方位的展示了农村人看电影时的情景,其欢乐的场面本身就像放“电影”一般:“电影放映的时间通常是晚上,常常是离开映时间还有一两个小时,影院前面的空场上便已是人山人海,看电影的人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在贴身的衣兜里装好电影票,拿着零食,挎着水壶,夏天还会带着大蒲扇跟擦汗的毛巾,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看一场电影就像过年一样,人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吃着零食。这样的描写予人丰富的想象,隐含了多少美好的事情。
“当屋顶上的灯逐渐灭掉,大银幕开始亮起的时候,嘈杂的电影院便会突然安静下来,大家都停止了说笑,睁大了眼睛当看到精彩情节的时候,还会不约而同地、热烈地鼓起掌来。等到散场,人们便会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走出影院,一路议论着回家去。”
作者怀念的不止是童年的电影院,更有与生俱来的厚道,看到精彩处热烈地鼓掌。而今,即使看大片,看文艺家的表演,也很难做到“不约而同的、热烈地鼓起掌”
无论何时,淳朴都是最好的品质,它可以让你忘记世态炎凉的烦恼,忘记见利忘义的卑鄙,向着温暖前行。
在作者描述的故乡风土人情里,有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小人物——卖货郎(相当于现在的小商贩)。他颠覆了人们心中对这个“旧时职业”的以往形象。
卖货郎,我们大多是在电影和小说中看到的,多半是以此掩盖身份特务身份,或与大姑娘小媳妇打情骂俏的轻薄人。
牛耕笔下的卖货郎却是憨厚质朴,童叟无欺。他的到来让村里人像过年一样热闹,更是孩子的期盼。“卖货郎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村里很少有人去讨价还价卖货郎实在与否,通过木盘上奖项的设置就可以看得出来,木盘上是没有空奖的,而且刻度线很细,除非是手气太差,飞镖扎在了刻度线上。每当看到孩子们扎空飞镖沮丧叹气的时候,卖货郎会憨厚的笑着打赏一两块梨膏糖作为安慰。”
读到这里,我们由衷地赞美那个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足,可精神世界并不苍白的时代,连卖货郎都这样的醇厚,何况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众乡亲?
遥远的小山村,故乡的父老,只一个“淳朴”就拥有了一生的平安和快乐。
老官路的故事,把故乡的淳朴和童年的快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时候“官路”上骑过一辆自行车都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我们经常赤着脚背着书包一窝蜂般叫喊着,撵在自行车的后面,嘴里还有自编的顺口溜“洋车子,走官路,见了小孩喊姨父!”娘娘腔还会扯着嗓子喊“洋车子,掉链子,头上戴着尿罐子!”
“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推着铁环牵着狗,头上带着自己编织的柳条帽,背着妈妈做的土布书包,书包里面的掉瓷的破茶缸子跟汽水瓶一路上不停的咣咣当当响,官路上大家你追我赶打打闹闹,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读这样的文字,心是舒展的,沉浸在酸枣花飘香的老官路,思念会溢满每一个毛孔。正如作者文章最后所说:“记忆中夜色里的官路是白色的,那么宽敞,那么笔直,一路上承载着大人小孩们的自由的脚步,一路上飘满我们简单而幸福的快乐。”
林林总总,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也不知作者和读者从中获取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我想说的是,一分辛苦一分才,有耕耘才有收获。在人生长河中,能坚持文学创作的,是有一颗恒心和童心的人,惟有坚持才能达成所愿。
那么这个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牛耕的散文百年人生一过客雁来雁去一首歌中或许给出了答案:“人生如朝露易逝,百年转瞬即前尘。要找一个能让自己好好活着的支点,找一个能让自己这如朝露般的人生更加精彩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源泉,即保持一颗轻松的心,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让生命之舟满载歌声”
我想,作者巳经找到了这个支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篇篇“袖手于前,疾书于后”的追忆童年的文字,支起了作者快乐而轻松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内心更加平和、宁静,仿佛回到了童年。
如此诗意的人生,是作者写作的动力和坚持的理由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016年12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