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东夷昊文集最新章节!
1、博友吴龙辉题红楼梦云:“缘生缘灭本寻常,偏向人间演大荒。梦醒回思梦中事,方知真爱属仙乡”答曰:“解梦长向梦中求,孰知此乡非吾乡。”
2、前日。夜梦。得一句“山至青川须留行,船过亳州遂自还。”醒来犹记。殊为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3、近日翻看吴闲云的黑水浒。实在,离谱。是实在离谱,又离谱实在。
4、读书之读谈及瑞珠之死,其实还有几个可供商榷的地方。第二十五回写道:“(宝玉撞邪后诸人忙乱)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第二十九回写道:“(贾珍)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这几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呢?
(1)任薛蟠是个混世魔王,也要防备贾珍三分(香菱身世不幸,但遇到薛蟠也算是得到了个体贴人,这个不在话内)。如此乱象,薛蟠仍要“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说明贾珍玩弄女性是无所不用其极,是不避亲疏,不计场合——秦可卿一节,笔墨上已算是给贾珍留足了面子。这样,瑞珠之死就更可疑了。瑞珠是“扒灰”的不可避免的见证者,但仅仅因为如此就畏惧而触柱自杀也未免太轻率了些,其中肯定还有别的原因。那么就有几种可能。一种是,瑞珠坚死不从贾珍等人,直至秦可卿死,更无所凭借,终至玉石俱焚;另一种是,瑞珠沉沦在贾珍等人的势力之下,身污心死,犹如笼中囚鸟再也不得脱逃,所以万念俱灰:还有一种可能是,出于畏惧尤氏或贾蓉的报复。总之没有一条理由说明瑞珠是因为奉守礼教而英勇就义的。
(2)贾蓉可谓孝子。自己媳妇出殡一点不出力,还白捡了个五品的帽子,而且他老子还尽在他那绿帽子上镶金带银,唯恐天下人不知。到后来,看见这么个窝囊废,贾珍竟懒得亲自啐他,而是打发下人代劳,下人还得吆三喝四,你看这是五品大员的待遇么?连个股级干部都比他强啊。其实这正是呼应了宁国府“父贤子孝”一节。礼义廉耻,花样文章,人前花团锦簇,人后禽兽不如。造作的时候,正是毁灭的开端。
5、读书不解决任何问题,读一万遍史记,也改变不了历史。——有感于某些人介绍某些人多读读历史。
1、博友吴龙辉题红楼梦云:“缘生缘灭本寻常,偏向人间演大荒。梦醒回思梦中事,方知真爱属仙乡”答曰:“解梦长向梦中求,孰知此乡非吾乡。”
2、前日。夜梦。得一句“山至青川须留行,船过亳州遂自还。”醒来犹记。殊为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3、近日翻看吴闲云的黑水浒。实在,离谱。是实在离谱,又离谱实在。
4、读书之读谈及瑞珠之死,其实还有几个可供商榷的地方。第二十五回写道:“(宝玉撞邪后诸人忙乱)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第二十九回写道:“(贾珍)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这几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呢?
(1)任薛蟠是个混世魔王,也要防备贾珍三分(香菱身世不幸,但遇到薛蟠也算是得到了个体贴人,这个不在话内)。如此乱象,薛蟠仍要“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说明贾珍玩弄女性是无所不用其极,是不避亲疏,不计场合——秦可卿一节,笔墨上已算是给贾珍留足了面子。这样,瑞珠之死就更可疑了。瑞珠是“扒灰”的不可避免的见证者,但仅仅因为如此就畏惧而触柱自杀也未免太轻率了些,其中肯定还有别的原因。那么就有几种可能。一种是,瑞珠坚死不从贾珍等人,直至秦可卿死,更无所凭借,终至玉石俱焚;另一种是,瑞珠沉沦在贾珍等人的势力之下,身污心死,犹如笼中囚鸟再也不得脱逃,所以万念俱灰:还有一种可能是,出于畏惧尤氏或贾蓉的报复。总之没有一条理由说明瑞珠是因为奉守礼教而英勇就义的。
(2)贾蓉可谓孝子。自己媳妇出殡一点不出力,还白捡了个五品的帽子,而且他老子还尽在他那绿帽子上镶金带银,唯恐天下人不知。到后来,看见这么个窝囊废,贾珍竟懒得亲自啐他,而是打发下人代劳,下人还得吆三喝四,你看这是五品大员的待遇么?连个股级干部都比他强啊。其实这正是呼应了宁国府“父贤子孝”一节。礼义廉耻,花样文章,人前花团锦簇,人后禽兽不如。造作的时候,正是毁灭的开端。
5、读书不解决任何问题,读一万遍史记,也改变不了历史。——有感于某些人介绍某些人多读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