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得掉渣方成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大河日出文集最新章节!
民间有一说法,世上有四大好听,答案是拉扬琴、唱小调、大姑娘哼、画眉叫。拉洋琴既然排在四大好听之首位,想必一定有它的道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电,晚上照明用的都是那种冒着浓烟的煤油灯,白天人们下地挣工分,一到了晚上就无所事事。哪比得现在,到处是灯火辉煌着,人们消遣娱乐的选项很多,即便是宅在家里看电视,也有几百个电视台可选,严重疲劳着人的神经和视觉。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地匮乏,除了生产队开会,能够获取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偶尔的能有大队组织听一场戏,就堪比现在全家老少围着电视看春晚般热闹了。
那时候唱戏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现在叫走穴,出场费老高了。那时是走队,背着扬琴,抱个坠子,这大队唱三五天,那大队唱十来天,一队一队的唱,只为养家糊口,混顿饭吃。吃饭也不比现在有馆子可下,唱戏的人飘泊在外,又不能走动背着锅,生产队就安排吃派饭,一个大队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按顺序一家一家临着吃。
记得有一次中午临到我家,母亲早早的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说是可口,其实也就是农村那么简单几样,只不过比平时多出一些。唱戏的来了,是一个略比母亲年长些的女性,她们便吃便聊,我趴在一旁闲听,母亲夸她声音好听,记性更是好,能唱出这么多的戏,记下这么多的台词,那女的说自己是个文盲,从小跟师傅学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这么多的台词全凭死记硬背学来的。我不禁对她有些膜拜。
白天要抓革命促生产,是没有时间听这些的,多半会在晚上,选一家开阔些的地方,东村西邻围拢来,煤油灯在家堂上泛着晕黄的光,牙板一打唱开来。
孩子们只是图个人多,热闹,磨牙皮脸,打打闹闹,台上唱得悲悲切切,也不误了他们嘻嘻哈哈。男人们多半蹲在墙角处,眯缝着两眼,抽个旱烟,烟火红红的,在暗处一闪亮一闪亮,啪啪抽几口,吐出一串串烟圈,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便随烟而去。女人们多半搬个凳子凑近前台,她们的表情会跟随戏中人物的故事发展,时而展眉欢笑,时而满面泪流。仿佛戏中的故事述说的就是自己的身家生世。
唱地这个戏就叫拉扬琴,多是一男一女组合,男的一般是坐着拉着坠子,女的一般是站着一手打着牙板一手敲着扬琴,几种乐器配合,扯开喉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种戏是当地的地方戏,地方艺人用地方的粗言俚语唱,戏中也会加一些插科打诨,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虽然土得掉渣,但是很符合地方人的口味,越听越上瘾,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点都不为过。在当地还出了一些知名的艺人,隐约记得有一个叫高小眼一个叫胡瞎子的,听这俗之又俗的称呼,想必定是他们的艺名,据说这两人戏唱得特别生动传神,所到之处,听众是趋之若鹜。
戏的思想内容多是健康的积极的,渗透着大量的儒家思想,教育听众一心向善,坦诚做人,也夹带一些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其实并不封建,反而更会以理服人、以德规人。现代的文艺不提倡这些了,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尽搞一些低级的庸俗的东西吸引人的眼球,失了德,忘了本。唉,真真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附上扬琴戏罗成算卦一小段,传承现如今鲜为人知的艺术,纪念现如今鲜为人知的艺人。
民间有一说法,世上有四大好听,答案是拉扬琴、唱小调、大姑娘哼、画眉叫。拉洋琴既然排在四大好听之首位,想必一定有它的道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电,晚上照明用的都是那种冒着浓烟的煤油灯,白天人们下地挣工分,一到了晚上就无所事事。哪比得现在,到处是灯火辉煌着,人们消遣娱乐的选项很多,即便是宅在家里看电视,也有几百个电视台可选,严重疲劳着人的神经和视觉。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度地匮乏,除了生产队开会,能够获取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偶尔的能有大队组织听一场戏,就堪比现在全家老少围着电视看春晚般热闹了。
那时候唱戏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现在叫走穴,出场费老高了。那时是走队,背着扬琴,抱个坠子,这大队唱三五天,那大队唱十来天,一队一队的唱,只为养家糊口,混顿饭吃。吃饭也不比现在有馆子可下,唱戏的人飘泊在外,又不能走动背着锅,生产队就安排吃派饭,一个大队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按顺序一家一家临着吃。
记得有一次中午临到我家,母亲早早的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说是可口,其实也就是农村那么简单几样,只不过比平时多出一些。唱戏的来了,是一个略比母亲年长些的女性,她们便吃便聊,我趴在一旁闲听,母亲夸她声音好听,记性更是好,能唱出这么多的戏,记下这么多的台词,那女的说自己是个文盲,从小跟师傅学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这么多的台词全凭死记硬背学来的。我不禁对她有些膜拜。
白天要抓革命促生产,是没有时间听这些的,多半会在晚上,选一家开阔些的地方,东村西邻围拢来,煤油灯在家堂上泛着晕黄的光,牙板一打唱开来。
孩子们只是图个人多,热闹,磨牙皮脸,打打闹闹,台上唱得悲悲切切,也不误了他们嘻嘻哈哈。男人们多半蹲在墙角处,眯缝着两眼,抽个旱烟,烟火红红的,在暗处一闪亮一闪亮,啪啪抽几口,吐出一串串烟圈,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便随烟而去。女人们多半搬个凳子凑近前台,她们的表情会跟随戏中人物的故事发展,时而展眉欢笑,时而满面泪流。仿佛戏中的故事述说的就是自己的身家生世。
唱地这个戏就叫拉扬琴,多是一男一女组合,男的一般是坐着拉着坠子,女的一般是站着一手打着牙板一手敲着扬琴,几种乐器配合,扯开喉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种戏是当地的地方戏,地方艺人用地方的粗言俚语唱,戏中也会加一些插科打诨,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虽然土得掉渣,但是很符合地方人的口味,越听越上瘾,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点都不为过。在当地还出了一些知名的艺人,隐约记得有一个叫高小眼一个叫胡瞎子的,听这俗之又俗的称呼,想必定是他们的艺名,据说这两人戏唱得特别生动传神,所到之处,听众是趋之若鹜。
戏的思想内容多是健康的积极的,渗透着大量的儒家思想,教育听众一心向善,坦诚做人,也夹带一些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其实并不封建,反而更会以理服人、以德规人。现代的文艺不提倡这些了,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尽搞一些低级的庸俗的东西吸引人的眼球,失了德,忘了本。唉,真真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附上扬琴戏罗成算卦一小段,传承现如今鲜为人知的艺术,纪念现如今鲜为人知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