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章 变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重生之荣华盛世最新章节!
许是那日他下手太狠了,把人都给打怕了,从此以后,宫学再没人敢来招惹卫崇荣。据说伤得最重的那个少年还是宗室子弟,他的祖父气不过,把状告到皇帝面前去了。
卫夙闻讯并未生气,只淡然回道,小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打过了也就好了,大人不要参合进去。众人恍然大悟,皇帝到底还是护着孙子的,不然把人揍成那样,还能袒护他。
其实,皇帝仍然说不上对卫崇荣有好感,不过他的孙子,自己嫌弃可以,旁人却是不许的。
再则说,卫崇荣才多大一点,五周岁都不到,有人欺负他,他能自己打回去,而不是哭着跑回家找卫昭告状,这个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围攻卫崇荣的几个孩子,年纪都比他大,人多欺负人少,年纪大的欺负小的,结果居然打不过,还有理由可讲吗?皇帝的偏心,理所当然。
经此一事,卫崇荣的最大收获就是多了一根名为顾川的小尾巴。以往,顾川对他也好,比班上哪个同学都好,可他们的关系,始终是客客气气的,并无深入交流。
打架事件过后,顾川再看卫崇荣,就是满眼的崇拜之情了,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亦步亦趋。卫崇荣虽然不擅长和小朋友打交道,可顾川贴他贴得紧,外人看着,他们就是最好的朋友了。
顾川是齐国公顾尧的嫡长孙,他们班二十多号人,除了卫茂和卫崇荣两位皇孙,就属他身份最高,他和卫崇荣的关系好了,其他人不可能不受影响。
卫茂哪里知道卫崇荣和顾川被人围追堵截的事,他只看到,卫崇荣样样都好,宫学的老师喜欢他,班上的同学喜欢他,就是他父王,提起卫崇荣也是赞不绝口。
卫茂不是笨蛋,不会只看表象不深究原因,既然大家都说卫崇荣很好,他就要看看,他到底有多好。几番对比下来,卫茂服气了,他必须承认,自己真的是技不如人。
父王说过,知耻而后勇;父王还说过,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卫茂把卫崇荣当成追赶目标,开始奋发图强。卫明和君非离见小儿子终于懂事了,深感欣慰,对卫崇荣更是生出了几分感激。
对于卫茂的变化,卫崇荣不是没看见,可他不在意,只要卫茂不再来寻他的麻烦,他就感激不尽了。不然他们老起冲突,对卫明和卫昭的关系,也有影响。
四月末,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中书令上官翱病逝。
上官翱是卫夙生平最信任的大臣,他从永嘉十五年开始担任门下省侍中一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永嘉三十年,上官翱调任中书令,直至今日。
大衍皇朝不设丞相一职,原属丞相的职权由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分担。
三省分工如下,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因而,尚书令虽然位高,为人臣之极却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令和侍中。
上官翱先后担任了十五年的侍中和十六年的中书令,生性多疑的卫夙对他信任有加,他的本事如何,显而易见。
今年以来,上官翱一直告病在家,朝中众臣的眼睛,立时就盯上上官家了。
毕竟,三品以上的官位,从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前面的坑有萝卜占着,你再有本事也升不上去。
上官翱一旦去了,空出来的可不是一个中书令的位置,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接替上官翱的,要么是原来的侍中和尚书令,要么就是中书省的两位侍郎。如此一来,他们的位置也就空出来了,还得有人顶上。因此上上下下,都关注着上官翱的死活。
四月里,太子和皇帝相继登门,众人立即就明白了,上官翱死定了。
果然,卫夙看过上官翱的第五天,越国公的死讯就传了出来。
上官翱无子,过继了胞弟上官翔的嫡长子上官轩为嗣子。他去世后,越国公的爵位由上官轩继承,顺理成章。倒是新一任的中书令,卫夙迟迟没有公布人选。
上官翱告病期间,中书省的日常事务都由右侍郎姜澈负责。姜澈性格稳重,办事谨慎,把诸事处理地妥妥当当,毫无瑕疵。
姜澈的能力固然没得说,只是他的年龄对中书令这个位置来说,实在是太年轻了。大衍立国两百多年,从来没有不到三十岁的三省长官,姜澈想要上位,只怕还得等等。
如果说姜澈差的只是资历,那么中书左侍郎薛瑞,差的就是能力了。更多人看好的,还是现任侍中的顾尧和尚书令孙舒,这两位无论哪位顶上去,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卫崇荣的同学,除了宗室子弟都是高官子孙,由于上官翱去世引起的朝堂震动和他们每家人息息相关。
虽说家长们应该都叮嘱过自家小孩,在外不要随便说话,却仍然架不住小朋友们私底下议论纷纷。卫崇荣和顾川从不参与这种讨论,原因各不相同。
卫崇荣什么都知道,还有什么可说的。他不但知道继任中书令的人是顾尧,他还知道继任侍中的人是上官轩。
卫夙对上官家的信赖和倚重,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上官翱的头七刚过,他就让上官轩“夺情”了,生怕上官家在权力中枢没有一席之地似的。
卫崇荣最烦上官家的地方在于,他们和阿谀媚上的薛家之辈完全不同,上官翱三兄弟,个个都是有本事的。只可惜他们的野心,和他们的本事一样大,他们想要的东西,卫家给不起。
上官翱就不说了,位极人臣几十年,他的两个弟弟上官翊和上官翔,同样是人中龙凤。
如果说永嘉一朝,大衍皇朝在北疆收回的失土全靠长宁王府出力,那么南疆收回的六个郡,就是上官翊和李伉翁婿的功劳了。
上官翔更是天下闻名的神医,传说能“活死人肉白骨”的那种,谁敢不把他供起来。
倒是进宫为妃的上官翎,带给上官家的好处有限,她生的儿子体弱多病,能活到成亲的年龄全靠上官翔的医术。如今想来,上官家算是因祸得福,卫夙对他们,从来没有对姬家的忌讳。
卫旭选妃,各大世族避之不及,谁都不想自家女儿日后当寡妇,上官翱却把独生女儿送进了宫。他的理由很充分,上官婵娟是亲表姐,一定能照顾好二皇子,在卫夙面前大大地刷了一把好感。卫旭二十岁就死了,无儿无女,上官婵娟的余生,从此与青灯古佛相伴,何其残忍。
卫旭去世当年,进宫多年却不得宠的女御李氏一举专宠,连升四级不说,第二年更是生了五皇子卫时。云妃李氏是李伉的妹妹,而李伉的妻子,则是上官翊的女儿上官娉婷。
要说云妃的崛起背后没有上官家的作用,卫崇荣根本不信,就是李伉,也是靠着上官翊的威名才起来的。不过李伉已经死了,云妃也死了,无依无靠的卫时成了上官家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
正如卫崇荣预知的那样,顾尧成为了新任中书令,空缺出来的侍中一职,却被……
却被姜澈填补了?!
至于上官轩,他回家丁忧去了,三年之内不可能回来蹦跶。
卫崇荣傻眼了,为什么?为什么和他的记忆不一样?是谁?是谁让多疑的皇帝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他想来想去,最终把功劳算到了卫昭头上。因为较之前世,只有他和卫昭两个是多出来的,他肯定不可能对皇帝有所影响,剩下的就只能是卫昭了。
姜澈代替了上官轩的位置,对东宫一系是绝对的好事。卫崇荣想不通的是,卫昭是如何办到这件事的,他对卫夙的影响力,不可能在卫明之上啊。
卫崇荣尝试过向卫昭寻找答案,被他一句话打发了。小朋友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其他的事不用管,反正你也不明白。
这是读书多少的问题吗?这是信息不对等啊!卫崇荣有点抓狂,可惜卫昭口风甚紧,他实在问不出来,只得作罢。
六月里头,宫里出了个卫崇荣早就知道的“大新闻”,赵姬有喜了。消息传出来,合宫皆惊。
要知道,皇帝他老人家的年纪,真的是不年轻了。花甲之年再添丁,不叫人吃惊,那是不可能的。
早年间,皇帝紧缺儿子,后宫的诸位娘娘给他生够了七仙女,太子殿下才姗姗来迟。此后十年,宫里陆续添了二皇子卫旭、三皇子卫晓和四皇子卫昭。
卫昭出生时,卫夙已近不惑之年,此后十多年时间,宫中再无皇子皇女问世。卫昭以嫡幼子的身份长大,自然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性子。
十四年后,云妃诞下五皇子卫时,人们纷纷惊叹皇帝老当益壮,可卫昭的地位,不是卫时能够替代的。直到卫昭被俘,卫夙对年幼的卫时,才多了几分关注。
如今,卫时都已经九岁了,皇帝竟然还能给他添弟妹,众人除了佩服,也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赵姬,并没几个人把她放在心上,不过是个六品姬妾,就是有了身孕,又能如何。前面的云妃就是最好的例子,云妃还有个能打仗的哥哥,可是李伉死了,她和卫时无所依靠,还不是很快就病逝了,卫夙对卫时,也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疼爱。赵姬的家世比起云妃差远矣,只凭年轻貌美,能得多久的宠爱。
卫崇荣却不这样想,要知道,赵姬的儿子可是卫阳,是卫夙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也是他真心相待,却被他一杯鸩酒赐死的人。
作为巫蛊事件最大的受益者,卫崇荣从来不信,赵姬跟这件事毫无关系。只是她能力有限,在卫阳登基的第二年就死了——疑似上官家下手——让卫崇荣不敢确定她在整件事充当的角色。
多半,赵姬背后另有他人,她只是颗棋子,也是弃子,目的达到就被人抛弃了。如果赵姬不死,她就能母后摄政,万春长公主也不需要回宫抚养卫阳,上官家对内宫的控制,就不会那样强。
只可惜,太平十六年之前,朝堂宫闱都是上官家说了算,而巫蛊事件的相关资料,又被卫夙毁得差不多了,卫崇荣想查清上官家是何时开始布局,又是如何操控的,根本无从下手。
他只知道,一个懂得宣称自己是“梦日入怀”的女人,心机肯定是足够的,可惜卫夙就是信了她的话,卫阳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赵姬传出有孕的消息不足十日,后宫再传喜讯,燕从侍也有了,而且人家说了,他是“梦月入怀”。
卫崇荣听说这件事,又是惊诧又是好笑。前世,他就不知道卫夙的后宫还有燕离这个人,可见他在宫里是极不起眼的。谁知现在,他竟然怀孕了,还跟赵姬的时间差不多。
总不可能这件事也跟卫昭有关吧,虽然他和燕离真的有点不为人知的特殊关系。可是这样的话,卫昭插手的范围是不是太广了一点,前朝后宫,无所不在,卫崇荣有点难以置信。
最搞笑的是,赵姬说她“梦日入怀”,燕离马上就“梦月入怀”,搞得原本很神奇的说法,如同儿戏一般。
当年皇后怀太子,可是什么都没梦见的,为何两个小小的六品姬侍,会如此承蒙上天的厚爱。皇帝原本就是将信将疑,觉得信了也没什么坏处,说起来也是他有福气,如今却是不肯信了。
按照惯例,后宫的低位嫔妃、君侍有孕,都是要升一等的,卫夙被赵姬和燕离的争风吃醋搞烦了,谁也没有升位,只是赏赐了金银财物,让皇后和令侍君分别把人照顾好。
赵姬很不满,总觉得是燕离搅了她的好事,不然她就已经是贵姬了。燕离不服,说就许你梦到太阳,还不许我梦到月亮啊。若非东西十二宫不相通,还不知他们要闹成什么样。
凡事都是这样,多了就不稀奇,“老来子”也不例外。卫夙不说厌倦赵姬和燕从侍,但也没有最初的欣喜若狂了,他儿子女儿都不缺,再来两个,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来年开春,燕离抢在赵姬之前三天,生了六皇子卫昊。赵姬慢了半拍,卫阳变成了七皇子。
花甲得子,好事成双,卫夙的喜悦不用言说。他给燕离和赵姬升了份位,分别升作贵侍和贵姬,比起卫崇荣记得的慧嫔,可是差了不少。
面对和记忆中差异越来越大的世界,卫崇荣已经从最初的震惊转变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了。
论及对大衍皇朝的影响力,他和卫昭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从卫昭活着回来那天起,很多事情就在改变,也许更好,也许更糟,总之是和原来不一样了。
上官轩丁忧三年,回来能有什么位置,谁都不敢保证。目前的中书令顾尧、侍中姜澈和尚书令孙舒,不能说都是向着东宫的,但也没人是站在东宫的对立面的。
薛瑞管教无方,纵子逞凶,证据确凿,无可辩驳,若非他推荐的游方道士尚得皇帝欢心,只怕中书左侍郎的官位,就要保不住了。
萧风暗算姬辛一事,始终没有证据,但是连续五次东西两营演习,都以东城大营大获全胜而告终,让卫夙不得不考虑,西城将军的位置是否该换人做了。
至于苏文,每次见到卫崇荣都是客客气气,比对东宫几位皇孙还要和蔼。卫崇荣估计,害他侄儿的真凶,已经被卫昭解决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有好的一面,肯定就有不好的。东宫的外部环境逐渐好转,内部矛盾也在滋生。
这倒不是说卫明、卫昭兄弟有何不和,而是他们在政见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卫夙一生,致力于收复北疆全部失土,他曾经做到了的,可惜幽州得而复失,功亏一篑。
如果幽州从来没回到过大衍的版图,卫夙或许不会太过执念,实在拿不回来,留给后世之君也可。
可惜幽州的情况并非如此,它是打回来了,又让人抢了回去,从而成了卫夙心底最深的一根刺。有生之年,他必须收回幽州,他不能背负着失土的罪名去见卫家的列祖列宗。
皇帝每回说要光复幽州,太子都会出言反对,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
尽管卫明言之有理,但是卫崇荣很清楚,他是劝不住卫夙的。否则的话,永嘉四十八年的惨败从何而来,君华又何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
前世,卫夙让君情领衔这一战,是因为他手上已经没有合适的将领,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卫昭和姬辛都是好好的,估计是轮不到君情上战场了。
只是,君情的性格虽然不够杀伐果断,可他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的本事和卫昭一样,都是卫夙亲自教出来的。那场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并不在他,而是各方面的准备,都有所欠缺。
因此卫崇荣很担心,如果卫夙执意要打扶余,就是换成卫昭领军,结果也不见得能比前世的君情好多少。如果那样的话,卫昭今生今世,将再无翻身之日。
春季军演刚结束,卫夙就在大朝上提出了对扶余用兵的决议。卫明惯例反对,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卫夙面无表情,半晌方道:“太子,你告诉朕,不对外用兵,如何收复神川时期的全部失土?”
卫明无言以对,不管他能说出多少个现实的理由,只要卫夙搬出太丨祖皇帝的遗训,他就无从反驳。
长久的沉默之后,卫昭走出朝班,拱手道:“儿臣愿带兵出征,为大衍收回失土。”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太子和秦王,这是唱上对台戏了?
许是那日他下手太狠了,把人都给打怕了,从此以后,宫学再没人敢来招惹卫崇荣。据说伤得最重的那个少年还是宗室子弟,他的祖父气不过,把状告到皇帝面前去了。
卫夙闻讯并未生气,只淡然回道,小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打过了也就好了,大人不要参合进去。众人恍然大悟,皇帝到底还是护着孙子的,不然把人揍成那样,还能袒护他。
其实,皇帝仍然说不上对卫崇荣有好感,不过他的孙子,自己嫌弃可以,旁人却是不许的。
再则说,卫崇荣才多大一点,五周岁都不到,有人欺负他,他能自己打回去,而不是哭着跑回家找卫昭告状,这个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围攻卫崇荣的几个孩子,年纪都比他大,人多欺负人少,年纪大的欺负小的,结果居然打不过,还有理由可讲吗?皇帝的偏心,理所当然。
经此一事,卫崇荣的最大收获就是多了一根名为顾川的小尾巴。以往,顾川对他也好,比班上哪个同学都好,可他们的关系,始终是客客气气的,并无深入交流。
打架事件过后,顾川再看卫崇荣,就是满眼的崇拜之情了,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亦步亦趋。卫崇荣虽然不擅长和小朋友打交道,可顾川贴他贴得紧,外人看着,他们就是最好的朋友了。
顾川是齐国公顾尧的嫡长孙,他们班二十多号人,除了卫茂和卫崇荣两位皇孙,就属他身份最高,他和卫崇荣的关系好了,其他人不可能不受影响。
卫茂哪里知道卫崇荣和顾川被人围追堵截的事,他只看到,卫崇荣样样都好,宫学的老师喜欢他,班上的同学喜欢他,就是他父王,提起卫崇荣也是赞不绝口。
卫茂不是笨蛋,不会只看表象不深究原因,既然大家都说卫崇荣很好,他就要看看,他到底有多好。几番对比下来,卫茂服气了,他必须承认,自己真的是技不如人。
父王说过,知耻而后勇;父王还说过,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卫茂把卫崇荣当成追赶目标,开始奋发图强。卫明和君非离见小儿子终于懂事了,深感欣慰,对卫崇荣更是生出了几分感激。
对于卫茂的变化,卫崇荣不是没看见,可他不在意,只要卫茂不再来寻他的麻烦,他就感激不尽了。不然他们老起冲突,对卫明和卫昭的关系,也有影响。
四月末,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中书令上官翱病逝。
上官翱是卫夙生平最信任的大臣,他从永嘉十五年开始担任门下省侍中一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永嘉三十年,上官翱调任中书令,直至今日。
大衍皇朝不设丞相一职,原属丞相的职权由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分担。
三省分工如下,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因而,尚书令虽然位高,为人臣之极却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令和侍中。
上官翱先后担任了十五年的侍中和十六年的中书令,生性多疑的卫夙对他信任有加,他的本事如何,显而易见。
今年以来,上官翱一直告病在家,朝中众臣的眼睛,立时就盯上上官家了。
毕竟,三品以上的官位,从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前面的坑有萝卜占着,你再有本事也升不上去。
上官翱一旦去了,空出来的可不是一个中书令的位置,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接替上官翱的,要么是原来的侍中和尚书令,要么就是中书省的两位侍郎。如此一来,他们的位置也就空出来了,还得有人顶上。因此上上下下,都关注着上官翱的死活。
四月里,太子和皇帝相继登门,众人立即就明白了,上官翱死定了。
果然,卫夙看过上官翱的第五天,越国公的死讯就传了出来。
上官翱无子,过继了胞弟上官翔的嫡长子上官轩为嗣子。他去世后,越国公的爵位由上官轩继承,顺理成章。倒是新一任的中书令,卫夙迟迟没有公布人选。
上官翱告病期间,中书省的日常事务都由右侍郎姜澈负责。姜澈性格稳重,办事谨慎,把诸事处理地妥妥当当,毫无瑕疵。
姜澈的能力固然没得说,只是他的年龄对中书令这个位置来说,实在是太年轻了。大衍立国两百多年,从来没有不到三十岁的三省长官,姜澈想要上位,只怕还得等等。
如果说姜澈差的只是资历,那么中书左侍郎薛瑞,差的就是能力了。更多人看好的,还是现任侍中的顾尧和尚书令孙舒,这两位无论哪位顶上去,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卫崇荣的同学,除了宗室子弟都是高官子孙,由于上官翱去世引起的朝堂震动和他们每家人息息相关。
虽说家长们应该都叮嘱过自家小孩,在外不要随便说话,却仍然架不住小朋友们私底下议论纷纷。卫崇荣和顾川从不参与这种讨论,原因各不相同。
卫崇荣什么都知道,还有什么可说的。他不但知道继任中书令的人是顾尧,他还知道继任侍中的人是上官轩。
卫夙对上官家的信赖和倚重,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上官翱的头七刚过,他就让上官轩“夺情”了,生怕上官家在权力中枢没有一席之地似的。
卫崇荣最烦上官家的地方在于,他们和阿谀媚上的薛家之辈完全不同,上官翱三兄弟,个个都是有本事的。只可惜他们的野心,和他们的本事一样大,他们想要的东西,卫家给不起。
上官翱就不说了,位极人臣几十年,他的两个弟弟上官翊和上官翔,同样是人中龙凤。
如果说永嘉一朝,大衍皇朝在北疆收回的失土全靠长宁王府出力,那么南疆收回的六个郡,就是上官翊和李伉翁婿的功劳了。
上官翔更是天下闻名的神医,传说能“活死人肉白骨”的那种,谁敢不把他供起来。
倒是进宫为妃的上官翎,带给上官家的好处有限,她生的儿子体弱多病,能活到成亲的年龄全靠上官翔的医术。如今想来,上官家算是因祸得福,卫夙对他们,从来没有对姬家的忌讳。
卫旭选妃,各大世族避之不及,谁都不想自家女儿日后当寡妇,上官翱却把独生女儿送进了宫。他的理由很充分,上官婵娟是亲表姐,一定能照顾好二皇子,在卫夙面前大大地刷了一把好感。卫旭二十岁就死了,无儿无女,上官婵娟的余生,从此与青灯古佛相伴,何其残忍。
卫旭去世当年,进宫多年却不得宠的女御李氏一举专宠,连升四级不说,第二年更是生了五皇子卫时。云妃李氏是李伉的妹妹,而李伉的妻子,则是上官翊的女儿上官娉婷。
要说云妃的崛起背后没有上官家的作用,卫崇荣根本不信,就是李伉,也是靠着上官翊的威名才起来的。不过李伉已经死了,云妃也死了,无依无靠的卫时成了上官家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
正如卫崇荣预知的那样,顾尧成为了新任中书令,空缺出来的侍中一职,却被……
却被姜澈填补了?!
至于上官轩,他回家丁忧去了,三年之内不可能回来蹦跶。
卫崇荣傻眼了,为什么?为什么和他的记忆不一样?是谁?是谁让多疑的皇帝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他想来想去,最终把功劳算到了卫昭头上。因为较之前世,只有他和卫昭两个是多出来的,他肯定不可能对皇帝有所影响,剩下的就只能是卫昭了。
姜澈代替了上官轩的位置,对东宫一系是绝对的好事。卫崇荣想不通的是,卫昭是如何办到这件事的,他对卫夙的影响力,不可能在卫明之上啊。
卫崇荣尝试过向卫昭寻找答案,被他一句话打发了。小朋友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其他的事不用管,反正你也不明白。
这是读书多少的问题吗?这是信息不对等啊!卫崇荣有点抓狂,可惜卫昭口风甚紧,他实在问不出来,只得作罢。
六月里头,宫里出了个卫崇荣早就知道的“大新闻”,赵姬有喜了。消息传出来,合宫皆惊。
要知道,皇帝他老人家的年纪,真的是不年轻了。花甲之年再添丁,不叫人吃惊,那是不可能的。
早年间,皇帝紧缺儿子,后宫的诸位娘娘给他生够了七仙女,太子殿下才姗姗来迟。此后十年,宫里陆续添了二皇子卫旭、三皇子卫晓和四皇子卫昭。
卫昭出生时,卫夙已近不惑之年,此后十多年时间,宫中再无皇子皇女问世。卫昭以嫡幼子的身份长大,自然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性子。
十四年后,云妃诞下五皇子卫时,人们纷纷惊叹皇帝老当益壮,可卫昭的地位,不是卫时能够替代的。直到卫昭被俘,卫夙对年幼的卫时,才多了几分关注。
如今,卫时都已经九岁了,皇帝竟然还能给他添弟妹,众人除了佩服,也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赵姬,并没几个人把她放在心上,不过是个六品姬妾,就是有了身孕,又能如何。前面的云妃就是最好的例子,云妃还有个能打仗的哥哥,可是李伉死了,她和卫时无所依靠,还不是很快就病逝了,卫夙对卫时,也没有表现出更多的疼爱。赵姬的家世比起云妃差远矣,只凭年轻貌美,能得多久的宠爱。
卫崇荣却不这样想,要知道,赵姬的儿子可是卫阳,是卫夙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也是他真心相待,却被他一杯鸩酒赐死的人。
作为巫蛊事件最大的受益者,卫崇荣从来不信,赵姬跟这件事毫无关系。只是她能力有限,在卫阳登基的第二年就死了——疑似上官家下手——让卫崇荣不敢确定她在整件事充当的角色。
多半,赵姬背后另有他人,她只是颗棋子,也是弃子,目的达到就被人抛弃了。如果赵姬不死,她就能母后摄政,万春长公主也不需要回宫抚养卫阳,上官家对内宫的控制,就不会那样强。
只可惜,太平十六年之前,朝堂宫闱都是上官家说了算,而巫蛊事件的相关资料,又被卫夙毁得差不多了,卫崇荣想查清上官家是何时开始布局,又是如何操控的,根本无从下手。
他只知道,一个懂得宣称自己是“梦日入怀”的女人,心机肯定是足够的,可惜卫夙就是信了她的话,卫阳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赵姬传出有孕的消息不足十日,后宫再传喜讯,燕从侍也有了,而且人家说了,他是“梦月入怀”。
卫崇荣听说这件事,又是惊诧又是好笑。前世,他就不知道卫夙的后宫还有燕离这个人,可见他在宫里是极不起眼的。谁知现在,他竟然怀孕了,还跟赵姬的时间差不多。
总不可能这件事也跟卫昭有关吧,虽然他和燕离真的有点不为人知的特殊关系。可是这样的话,卫昭插手的范围是不是太广了一点,前朝后宫,无所不在,卫崇荣有点难以置信。
最搞笑的是,赵姬说她“梦日入怀”,燕离马上就“梦月入怀”,搞得原本很神奇的说法,如同儿戏一般。
当年皇后怀太子,可是什么都没梦见的,为何两个小小的六品姬侍,会如此承蒙上天的厚爱。皇帝原本就是将信将疑,觉得信了也没什么坏处,说起来也是他有福气,如今却是不肯信了。
按照惯例,后宫的低位嫔妃、君侍有孕,都是要升一等的,卫夙被赵姬和燕离的争风吃醋搞烦了,谁也没有升位,只是赏赐了金银财物,让皇后和令侍君分别把人照顾好。
赵姬很不满,总觉得是燕离搅了她的好事,不然她就已经是贵姬了。燕离不服,说就许你梦到太阳,还不许我梦到月亮啊。若非东西十二宫不相通,还不知他们要闹成什么样。
凡事都是这样,多了就不稀奇,“老来子”也不例外。卫夙不说厌倦赵姬和燕从侍,但也没有最初的欣喜若狂了,他儿子女儿都不缺,再来两个,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来年开春,燕离抢在赵姬之前三天,生了六皇子卫昊。赵姬慢了半拍,卫阳变成了七皇子。
花甲得子,好事成双,卫夙的喜悦不用言说。他给燕离和赵姬升了份位,分别升作贵侍和贵姬,比起卫崇荣记得的慧嫔,可是差了不少。
面对和记忆中差异越来越大的世界,卫崇荣已经从最初的震惊转变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了。
论及对大衍皇朝的影响力,他和卫昭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从卫昭活着回来那天起,很多事情就在改变,也许更好,也许更糟,总之是和原来不一样了。
上官轩丁忧三年,回来能有什么位置,谁都不敢保证。目前的中书令顾尧、侍中姜澈和尚书令孙舒,不能说都是向着东宫的,但也没人是站在东宫的对立面的。
薛瑞管教无方,纵子逞凶,证据确凿,无可辩驳,若非他推荐的游方道士尚得皇帝欢心,只怕中书左侍郎的官位,就要保不住了。
萧风暗算姬辛一事,始终没有证据,但是连续五次东西两营演习,都以东城大营大获全胜而告终,让卫夙不得不考虑,西城将军的位置是否该换人做了。
至于苏文,每次见到卫崇荣都是客客气气,比对东宫几位皇孙还要和蔼。卫崇荣估计,害他侄儿的真凶,已经被卫昭解决了。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有好的一面,肯定就有不好的。东宫的外部环境逐渐好转,内部矛盾也在滋生。
这倒不是说卫明、卫昭兄弟有何不和,而是他们在政见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卫夙一生,致力于收复北疆全部失土,他曾经做到了的,可惜幽州得而复失,功亏一篑。
如果幽州从来没回到过大衍的版图,卫夙或许不会太过执念,实在拿不回来,留给后世之君也可。
可惜幽州的情况并非如此,它是打回来了,又让人抢了回去,从而成了卫夙心底最深的一根刺。有生之年,他必须收回幽州,他不能背负着失土的罪名去见卫家的列祖列宗。
皇帝每回说要光复幽州,太子都会出言反对,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
尽管卫明言之有理,但是卫崇荣很清楚,他是劝不住卫夙的。否则的话,永嘉四十八年的惨败从何而来,君华又何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
前世,卫夙让君情领衔这一战,是因为他手上已经没有合适的将领,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卫昭和姬辛都是好好的,估计是轮不到君情上战场了。
只是,君情的性格虽然不够杀伐果断,可他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的本事和卫昭一样,都是卫夙亲自教出来的。那场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并不在他,而是各方面的准备,都有所欠缺。
因此卫崇荣很担心,如果卫夙执意要打扶余,就是换成卫昭领军,结果也不见得能比前世的君情好多少。如果那样的话,卫昭今生今世,将再无翻身之日。
春季军演刚结束,卫夙就在大朝上提出了对扶余用兵的决议。卫明惯例反对,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卫夙面无表情,半晌方道:“太子,你告诉朕,不对外用兵,如何收复神川时期的全部失土?”
卫明无言以对,不管他能说出多少个现实的理由,只要卫夙搬出太丨祖皇帝的遗训,他就无从反驳。
长久的沉默之后,卫昭走出朝班,拱手道:“儿臣愿带兵出征,为大衍收回失土。”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太子和秦王,这是唱上对台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