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核心目标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最新章节!
承顺五十三年秋九月,罗志学带着一群人前往皇家理工学院视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罗志学也经常外出视察,但是最经常去的还是皇家理工学院,基本上保持着一两年就去一次的频率。
有时候是专门去看部分意义重大的技术发明研究,有时候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则是主要看一些常规的技术突破,慰问科学家们。
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视。
毕竟大楚帝国是一个帝制国家,皇帝个人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罗志学表明态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下头的诸多官员们也会迎上,在科学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重视。
这进一步延伸出来就是各种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扶持政策,资金。
要想扶持科学技术发展,光靠一把嘴可不行,很多技术的突破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的。
尤其是各种材料,加工工艺的突破……这背后往往是耗资庞大的各种试验,在无数次试验中寻找成功。
而试验可是很耗钱的!
同时新技术研发出来了如何落地,投入工业生产当中?
这就需要帝国官府相应的政策引导乃至扶持了。
其中最为典型的还是属于汽车产业,在大楚帝国官方重视之前,实际上三大农机公司都已经研发内燃机接近十年时间了,甚至都搞出来了原始的汽油机……四冲程,电子点火技术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更缺乏资金进行深入的研发,导致了三大农机公司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内燃机的继续研发。
三十年代末期,四十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手握大量内燃机技术的三大农机公司,依旧需要依靠蒸汽拖拉机为基本构成的农业设备业务生存;松河汽车公司的前身河口机械公司更是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对外供应大量的拖拉机底盘而生存。
直到四十年代中期后,因为罗志学的重视,帝国迅速展开了对内燃机产业的各种政策以及资金的扶持。
各种免税政策直接满上,官府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获得低息乃至无息贷款这些常规操作不说,官府甚至直接下场,以扶持新技术的名义给钱。
只要你的内燃机技术有所突破,项目稍微有点前景,那么就可以申请专项的资金扶持政策,从而获得直接的资金扶持。
在四十年代里,大楚帝国官方累计在内燃机以及后续延伸而来的汽车产业里,通过税收减免或返还,科研资金奖励,承担企业贷款利息支出,免费供应工业用地,各地官府内燃机产品,如汽油拖拉机,公务汽车,军用汽车等各种措施,累计为内燃机产业输血了超过三千万楚元。
三千万楚元砸下去,这才培育出来了早期的汽车产业……而培育出来的汽车产业展现出来了强悍的潜力,而后获得了无数资本的追捧,大量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涌入,最终造就了目前承顺五十三年里,预计总产销量超过两百五十万辆的庞大汽车产业市场。
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个地步,或者说能够在短短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早期的原始内燃机迅速发展为当代成熟的各类汽车,是离不开帝国的庞大政策以及资金扶持的。
当然,从技术发展,工业应用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角度去看,哪怕是没有帝国官方的直接下场大力扶持,随着时间的过去大楚帝国也能够发展出来如此庞大的汽车产业。
但是这个过程可能就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了。
而帝国官方的大力扶持,大幅度的缩短了这个过程……
而且帝国官方的大力扶持汽车产业,可不仅仅是单纯的投入,实际上官方获得的好处更多……比如汽车产业发展后所带来的大量就业岗位,民众的收入提升,还有税收的增加。
早期为了鼓励汽车产业发展,曾经施行了多年的全额免税政策,后来汽车产业发展起来后,已经不再施行全免税政策,只是各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一些税收减免……总体来说,当代的汽车产业的税收已经享受一定的优惠。
但即便是这种减免过后的税收依旧非常庞大,帝国官方从汽车产业里收上来的直接税收,那都是远远超过当年的对汽车产业扶持的资金成本……
更不用说除了汽车产业的直接税收之外,还有大量的间接税收了。
汽车产业是一种典型的龙头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诸多产业的发展,而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以及税收。
所以,帝国官府在扶持汽车产业上,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付出。
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大楚帝国在之前十多年里对内燃机产业以及后续汽车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回报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甚至从整个帝国的政治经济民生等战略角度去衡量的话,所获得的回报甚至无法用数字去估量!
怎么估量?
这可是一个发展成熟后,其产值有望占据整个工业体系产值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超级产业……这种产业你根本无法用单纯的经济数据去衡量。
而是应该用社会稳定,经济民生等更高的层面去衡量!
而税收回报,可不是帝国高层当年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的主要原因……甚至都算不上是原因之一。
帝国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但是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的:首先是大量的就业,就业等于民众收入。
其次是用汽车大规模取代骡马,减少骡马所需的粮食良好,继而腾出来粮食-耕地用于满足民众所需……大几千万匹骡马它们耗费的粮食或农田,足以养活两三亿人口,或者是让现有的楚国人口能吃上更多,更便宜的粮食。
这两者归根到底到最后,都是为了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提升民众生活水平,这才是大楚帝国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的核心因素。
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实际上其他绝大部分政策的背后深层次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民生。
让八亿楚国人生活的更好,这是当代大楚帝国官府的重要追求……当然,这不是帝国官府的核心目标!
帝国官府最核心的目标,始终是维护罗志学为核心的皇权统治!
作为一个典型的帝制政权,大楚帝国官府和其他各种政权一样,一切施政的出发点都有,且只有一个目的:维护统治!
而什么民生啊,军事力量啊等诸多乱七八糟的,那都是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当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就能够了解罗志学以及太子罗戠,还有大楚帝国核心大佬们,也就是那些参务大臣为什么一天到晚都盯着普通人,操心普通人赚的钱多不多,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住的好不好了……
因为这些最基础,看起来和这些大人物们没啥关系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乃是大楚帝国能否维持统治的根基!
你总不能指望八亿帝国子民饿着肚子喊陛下万岁吧?
瞎搞乱来,导致民不聊生的话,你总不能指望几百万楚军将士还站在皇帝和权贵这边吧?
楚军的将士们,那也是有家人,有亲友的……而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士兵们,他们也是有立场的!
如此简单的道理,帝国的普通官员乃至一些权贵们可能不清楚,或者说当做看不见……但是能够进入参务院,成为参务大臣的大楚帝国真正的统治者们,他们是很清楚的!
能够进入参务院里的这些大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人精……这些人好坏很难说,但是能力以及认知绝对没问题。
至于帝国皇帝罗志学,他就更清楚了……他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的,统一华夏后他也防着别人造他反呢。
军事和政治构架上的诸多设计,其实都不是说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或者提高行政效率,而是为了避免单个权臣的出现……
为了避免一个权臣的出现,罗志学干脆搞了九个权臣出来……参务院制度就是这么来的,后续更是参务院又进行了扩充,把参务大臣的人数扩充到了十一个人。
只有一个权臣的时候,这个权臣就很容易冒出来不必要的想法,比如各种政变……
但是有十一个权臣的时候……哪怕其中有个别人有这个想法,那也得憋着,因为你无法确保其他人也跟着你一起造反,即便是和你一起造反,凭什么你能当老大,我就要给你当手下?
大楚帝国的参务制度,可从来没有所谓的首席参务大臣,参务大臣领班之类的……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以前的罗志学,以及现在的太子……他们两人本身就是皇权自身。
十一个参务大臣,互不统属,各自负责某一方面的事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大佬,背后站着一大群的利益群体!
想要让他们联合起来造反,而且还让他们选出来一个新皇帝来……还不如指望他们集体自杀靠谱。
至于单独造反……那基本没指望!
参务大臣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只在自身的管辖范围内拥有权力,对其他事务可没指手画脚的权力。
比如最重要的军事问题……文官的参务大臣们连军事问题都无法发表意见,除了年年喊削军费外,基本没其他的招数了。
而哪怕是军方内部……也是有军务院这个体系,军务院的各大佬也是各自代表一大群利益,哪能说联合就联合啊。
参务院和军务院这两个体系,除了皇帝本身外,谁都无法掌控的……也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权臣的。
人家罗志学搞出来这两个机构,防的就是一家独大的权臣……
罗志学在防备造反上,除了在上层机构上进行防备外,自然也不会忘记在底层里进行预防……各种民生措施就是这么来的。
这民众吃饱喝足了,自然不会闲着没事搞造反……虽然说人的需求无止境,吃饱喝足后总会想要得到更多,但是在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为了其他需求而敢造反的人,那还是极少数的……
只要日子能过得去,其实普通人不太关心上层权力变动……只要能吃饱喝足,谁当皇帝都无所谓的。
但是……一群吃不饱的饥民,为了活命那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造反那只是诸多选项之一。
对普通人,其实也是最好预防的,只要把民生措施做好了,让民众日子过得去就行了。
至于少数一些野心家,愚昧、胆大等乱七八的一小撮人……这些人光是让他们吃饱喝足是不行的,还得有强烈的威慑以及弹压力量才行。
所以就有了翰林院内务科……从一开始,乃至到现在,大楚帝国里的翰林院内务科,其唯一的职责就是预防叛乱!
为了预防叛乱,翰林院内务科几乎监控了每一个高级文官以及将领,选择性监控敏感岗位里的中层官员,军官。
同时在各地方都设置了分支机构,用来干嘛?随时搜集当地舆情,掌控当地民间的叛乱情况,提前打击主要叛乱分子,避免局势扩大。
至于反间谍,对付破坏分子之类那只是顺带的业务。
而反腐之类的更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只是日常工作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收集到大量官员的贪赃枉法的证据……但是除非极少数特殊情况由陛下亲自下旨调集档案,比如特殊吏治肃清,不然的话这种证据往往会深藏在档案库里不见天日。
这,其实也是翰林院内务科在过去几十年里依旧顺顺利利,没有遭到官员们极大的抵制乃至反抗的原因。
贪腐之类的内务科不管,而造反的话,大部分官员和将领自认为都不会……就算有极少数心里想造反但是也得嘴上说不想,既然不想造反,那么翰林院内务科对他们就没威胁。
既然没威胁,自然也就没了反对的必要……
毕竟你前脚提出反对,后脚人家内务科就得对你来一个挖地三尺的调查,查什么?,查你谋逆的证据……
要不然,你干嘛要反对一个专职预防叛乱的机构?
除了想要造反,还能有什么理由?
除了翰林院外,军队也是预防叛乱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的一百多万正规军,大部分都是部署在直辖领地,尤其是东亚地区里的缘故!
大楚帝国的正规军,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是用来对付土着的……绝大部分装备先进的正规军,是用来防备内部叛乱的!
所以楚军的军事构架才会如此的复杂,有陆军,有海军,还有近卫军,武装税警,海岸警卫队,宫内厅侍卫室……此外还有各省守备部队,民兵,武装巡警等等。
同时楚军的高层,也在罗志学的授意下准备把空中力量独立成军,把陆军航空队,海军航空队抽调出来,组建一种专门用于天空作战的军种,即空军。
不过,近卫军航空队不在抽调范围之内。
近卫军不仅仅有航空队,人家还有舰队呢……
大楚帝国的近卫军,实际上就是一支直接由皇帝掌控,只听命于皇帝个人的缩小版三军,各种机构以及军种设置都很齐全的。
承顺五十三年秋九月,罗志学带着一群人前往皇家理工学院视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罗志学也经常外出视察,但是最经常去的还是皇家理工学院,基本上保持着一两年就去一次的频率。
有时候是专门去看部分意义重大的技术发明研究,有时候没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则是主要看一些常规的技术突破,慰问科学家们。
主要还是为了体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视。
毕竟大楚帝国是一个帝制国家,皇帝个人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罗志学表明态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下头的诸多官员们也会迎上,在科学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重视。
这进一步延伸出来就是各种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扶持政策,资金。
要想扶持科学技术发展,光靠一把嘴可不行,很多技术的突破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的。
尤其是各种材料,加工工艺的突破……这背后往往是耗资庞大的各种试验,在无数次试验中寻找成功。
而试验可是很耗钱的!
同时新技术研发出来了如何落地,投入工业生产当中?
这就需要帝国官府相应的政策引导乃至扶持了。
其中最为典型的还是属于汽车产业,在大楚帝国官方重视之前,实际上三大农机公司都已经研发内燃机接近十年时间了,甚至都搞出来了原始的汽油机……四冲程,电子点火技术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更缺乏资金进行深入的研发,导致了三大农机公司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内燃机的继续研发。
三十年代末期,四十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手握大量内燃机技术的三大农机公司,依旧需要依靠蒸汽拖拉机为基本构成的农业设备业务生存;松河汽车公司的前身河口机械公司更是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对外供应大量的拖拉机底盘而生存。
直到四十年代中期后,因为罗志学的重视,帝国迅速展开了对内燃机产业的各种政策以及资金的扶持。
各种免税政策直接满上,官府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获得低息乃至无息贷款这些常规操作不说,官府甚至直接下场,以扶持新技术的名义给钱。
只要你的内燃机技术有所突破,项目稍微有点前景,那么就可以申请专项的资金扶持政策,从而获得直接的资金扶持。
在四十年代里,大楚帝国官方累计在内燃机以及后续延伸而来的汽车产业里,通过税收减免或返还,科研资金奖励,承担企业贷款利息支出,免费供应工业用地,各地官府内燃机产品,如汽油拖拉机,公务汽车,军用汽车等各种措施,累计为内燃机产业输血了超过三千万楚元。
三千万楚元砸下去,这才培育出来了早期的汽车产业……而培育出来的汽车产业展现出来了强悍的潜力,而后获得了无数资本的追捧,大量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涌入,最终造就了目前承顺五十三年里,预计总产销量超过两百五十万辆的庞大汽车产业市场。
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个地步,或者说能够在短短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早期的原始内燃机迅速发展为当代成熟的各类汽车,是离不开帝国的庞大政策以及资金扶持的。
当然,从技术发展,工业应用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角度去看,哪怕是没有帝国官方的直接下场大力扶持,随着时间的过去大楚帝国也能够发展出来如此庞大的汽车产业。
但是这个过程可能就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了。
而帝国官方的大力扶持,大幅度的缩短了这个过程……
而且帝国官方的大力扶持汽车产业,可不仅仅是单纯的投入,实际上官方获得的好处更多……比如汽车产业发展后所带来的大量就业岗位,民众的收入提升,还有税收的增加。
早期为了鼓励汽车产业发展,曾经施行了多年的全额免税政策,后来汽车产业发展起来后,已经不再施行全免税政策,只是各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一些税收减免……总体来说,当代的汽车产业的税收已经享受一定的优惠。
但即便是这种减免过后的税收依旧非常庞大,帝国官方从汽车产业里收上来的直接税收,那都是远远超过当年的对汽车产业扶持的资金成本……
更不用说除了汽车产业的直接税收之外,还有大量的间接税收了。
汽车产业是一种典型的龙头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诸多产业的发展,而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以及税收。
所以,帝国官府在扶持汽车产业上,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付出。
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大楚帝国在之前十多年里对内燃机产业以及后续汽车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回报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甚至从整个帝国的政治经济民生等战略角度去衡量的话,所获得的回报甚至无法用数字去估量!
怎么估量?
这可是一个发展成熟后,其产值有望占据整个工业体系产值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超级产业……这种产业你根本无法用单纯的经济数据去衡量。
而是应该用社会稳定,经济民生等更高的层面去衡量!
而税收回报,可不是帝国高层当年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的主要原因……甚至都算不上是原因之一。
帝国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说复杂也复杂,但是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的:首先是大量的就业,就业等于民众收入。
其次是用汽车大规模取代骡马,减少骡马所需的粮食良好,继而腾出来粮食-耕地用于满足民众所需……大几千万匹骡马它们耗费的粮食或农田,足以养活两三亿人口,或者是让现有的楚国人口能吃上更多,更便宜的粮食。
这两者归根到底到最后,都是为了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提升民众生活水平,这才是大楚帝国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的核心因素。
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实际上其他绝大部分政策的背后深层次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民生。
让八亿楚国人生活的更好,这是当代大楚帝国官府的重要追求……当然,这不是帝国官府的核心目标!
帝国官府最核心的目标,始终是维护罗志学为核心的皇权统治!
作为一个典型的帝制政权,大楚帝国官府和其他各种政权一样,一切施政的出发点都有,且只有一个目的:维护统治!
而什么民生啊,军事力量啊等诸多乱七八糟的,那都是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当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就能够了解罗志学以及太子罗戠,还有大楚帝国核心大佬们,也就是那些参务大臣为什么一天到晚都盯着普通人,操心普通人赚的钱多不多,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住的好不好了……
因为这些最基础,看起来和这些大人物们没啥关系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乃是大楚帝国能否维持统治的根基!
你总不能指望八亿帝国子民饿着肚子喊陛下万岁吧?
瞎搞乱来,导致民不聊生的话,你总不能指望几百万楚军将士还站在皇帝和权贵这边吧?
楚军的将士们,那也是有家人,有亲友的……而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士兵们,他们也是有立场的!
如此简单的道理,帝国的普通官员乃至一些权贵们可能不清楚,或者说当做看不见……但是能够进入参务院,成为参务大臣的大楚帝国真正的统治者们,他们是很清楚的!
能够进入参务院里的这些大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人精……这些人好坏很难说,但是能力以及认知绝对没问题。
至于帝国皇帝罗志学,他就更清楚了……他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的,统一华夏后他也防着别人造他反呢。
军事和政治构架上的诸多设计,其实都不是说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或者提高行政效率,而是为了避免单个权臣的出现……
为了避免一个权臣的出现,罗志学干脆搞了九个权臣出来……参务院制度就是这么来的,后续更是参务院又进行了扩充,把参务大臣的人数扩充到了十一个人。
只有一个权臣的时候,这个权臣就很容易冒出来不必要的想法,比如各种政变……
但是有十一个权臣的时候……哪怕其中有个别人有这个想法,那也得憋着,因为你无法确保其他人也跟着你一起造反,即便是和你一起造反,凭什么你能当老大,我就要给你当手下?
大楚帝国的参务制度,可从来没有所谓的首席参务大臣,参务大臣领班之类的……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以前的罗志学,以及现在的太子……他们两人本身就是皇权自身。
十一个参务大臣,互不统属,各自负责某一方面的事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大佬,背后站着一大群的利益群体!
想要让他们联合起来造反,而且还让他们选出来一个新皇帝来……还不如指望他们集体自杀靠谱。
至于单独造反……那基本没指望!
参务大臣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只在自身的管辖范围内拥有权力,对其他事务可没指手画脚的权力。
比如最重要的军事问题……文官的参务大臣们连军事问题都无法发表意见,除了年年喊削军费外,基本没其他的招数了。
而哪怕是军方内部……也是有军务院这个体系,军务院的各大佬也是各自代表一大群利益,哪能说联合就联合啊。
参务院和军务院这两个体系,除了皇帝本身外,谁都无法掌控的……也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权臣的。
人家罗志学搞出来这两个机构,防的就是一家独大的权臣……
罗志学在防备造反上,除了在上层机构上进行防备外,自然也不会忘记在底层里进行预防……各种民生措施就是这么来的。
这民众吃饱喝足了,自然不会闲着没事搞造反……虽然说人的需求无止境,吃饱喝足后总会想要得到更多,但是在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为了其他需求而敢造反的人,那还是极少数的……
只要日子能过得去,其实普通人不太关心上层权力变动……只要能吃饱喝足,谁当皇帝都无所谓的。
但是……一群吃不饱的饥民,为了活命那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造反那只是诸多选项之一。
对普通人,其实也是最好预防的,只要把民生措施做好了,让民众日子过得去就行了。
至于少数一些野心家,愚昧、胆大等乱七八的一小撮人……这些人光是让他们吃饱喝足是不行的,还得有强烈的威慑以及弹压力量才行。
所以就有了翰林院内务科……从一开始,乃至到现在,大楚帝国里的翰林院内务科,其唯一的职责就是预防叛乱!
为了预防叛乱,翰林院内务科几乎监控了每一个高级文官以及将领,选择性监控敏感岗位里的中层官员,军官。
同时在各地方都设置了分支机构,用来干嘛?随时搜集当地舆情,掌控当地民间的叛乱情况,提前打击主要叛乱分子,避免局势扩大。
至于反间谍,对付破坏分子之类那只是顺带的业务。
而反腐之类的更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只是日常工作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收集到大量官员的贪赃枉法的证据……但是除非极少数特殊情况由陛下亲自下旨调集档案,比如特殊吏治肃清,不然的话这种证据往往会深藏在档案库里不见天日。
这,其实也是翰林院内务科在过去几十年里依旧顺顺利利,没有遭到官员们极大的抵制乃至反抗的原因。
贪腐之类的内务科不管,而造反的话,大部分官员和将领自认为都不会……就算有极少数心里想造反但是也得嘴上说不想,既然不想造反,那么翰林院内务科对他们就没威胁。
既然没威胁,自然也就没了反对的必要……
毕竟你前脚提出反对,后脚人家内务科就得对你来一个挖地三尺的调查,查什么?,查你谋逆的证据……
要不然,你干嘛要反对一个专职预防叛乱的机构?
除了想要造反,还能有什么理由?
除了翰林院外,军队也是预防叛乱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的一百多万正规军,大部分都是部署在直辖领地,尤其是东亚地区里的缘故!
大楚帝国的正规军,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是用来对付土着的……绝大部分装备先进的正规军,是用来防备内部叛乱的!
所以楚军的军事构架才会如此的复杂,有陆军,有海军,还有近卫军,武装税警,海岸警卫队,宫内厅侍卫室……此外还有各省守备部队,民兵,武装巡警等等。
同时楚军的高层,也在罗志学的授意下准备把空中力量独立成军,把陆军航空队,海军航空队抽调出来,组建一种专门用于天空作战的军种,即空军。
不过,近卫军航空队不在抽调范围之内。
近卫军不仅仅有航空队,人家还有舰队呢……
大楚帝国的近卫军,实际上就是一支直接由皇帝掌控,只听命于皇帝个人的缩小版三军,各种机构以及军种设置都很齐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