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28|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一代武后最新章节!
三关副将是程谨安的消息,让朝廷震了一下。
着实都没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这么个小子了,按道理萧安还是三关大将,副将就不太可能是程谨安。
皇帝同时下的任命还有封乌将军为齐水伯,调任京城任京城西营副统。京城分东西二营,副统各有二,姓乌的本被萧安请为副将,没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虽明着官职是不如副将,可天下脚下的前程跟边关的前程相比,到底还是在天子脚下占便宜。
当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却也没有多说,现下里朝廷讨论得最关键的是副将人选,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程谨安。
三关大将才十五岁,可萧安太能打,功劳摆在那,调回京城许还有麻烦在,又狗屎运来了没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没办法。
可有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大将,副将再是才十七的程谨安就不行了,到底两个都年轻气盛的年纪,不如换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较为稳妥。
当初封萧安为三关大将都已经是皇帝执意,朝臣们没能扭过他,现在再拿副将顶程谨安,朝臣们就不愿意了。
没道理舍了一个大将让皇帝儿戏,这会儿得寸进尺连副将都给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有人心里嘀咕,还不如让乌将军留在三关,把程谨安丢在京城里呢,不过西营副统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搅合,皇帝也没法子了,只得道:“瞧着这开年了,三关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谨安虽年纪不大,在三关的战功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与萧安自幼一道长大,在带兵打仗上极为互补,副将之职也只有他担得起了。”
也亏得皇帝这般不要脸把程谨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晓,只怕这厮的身份当是承恩侯府的谁了,皇帝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关还有一仗上,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随后不久,户部尚书便出了列,“禀陛下,年前三关之战,已耗费无数辎重,如今乃是春种之季,国库又已捉襟见肘,边关军户也要下地播种,实在是不好再与蛮子开战了。”
顿时就有户部的两位侍郎出列,“请陛下三思。”
就是别的朝臣,赞同户部尚书此言的也不在少数。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因一场战事和历过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国库,还是边关待开垦的土地,都经不起再打仗的。
春时有春害,要国库拨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关将士下半载的吃食,还得靠春夏这两季。
所以国库空虚,又要耽搁三关春种,这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道理,程谨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来,道:“诸位大人说得有理,只是我们不打蛮子,蛮子难道就不会来打我们了?还是诸位大人觉得,因为国库空虚,就要边关让出城池满足蛮子丧权辱国为好?”
程谨安这话就严重了,兵部侍郎站出来道:“程将军此言差矣,边关不守,大庆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粮草,这话说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开春的这一仗,是否有必要?还是程将军可以保证开年后这一仗,一定会大胜?还有程将军的意思是蛮子开春会再来侵犯,可手中有实证?”兵部侍郎连番问道。
很明显,就是兵部也不赞成再打仗的。
程谨安眼皮一撩,就道:“蛮子攻打大庆,何时提前打过招呼?不过以防万一,避免有之前一台关与胡马关之祸罢了。能不打自然最好。”
军事上,谁也没有兵部有发言权,然而边关到底会不会打仗,从信息的时效性、对蛮子的了解上来看,也唯有边关的将士才更有发言权。
程谨安知道主动出击必然会被举朝反对,必不可行,但被动守城却是避免不了的,无非是先给户部提个醒,今年三关春夏之时许有调用粮草之时。
因听闻只是可能会打仗,并非三关将士必须要主动出击,户部的人也松了口气,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说。
就如程谨安所言,总不能让大庆退一城让给蛮子来掠夺,如今今日一城,明日两城,再过几日大庆就无完土了。
况还涉及帝国威严,焉能对不如自己的蛮子退步的道理。
但如此朝臣们也并不愿意就这么接受程谨安为三关副将,这回连萧安也捎带上了,萧安跟程谨安,二者只能存一,而大将副将两职只得选之一来。
萧安不可能退出三关,就是调回京城,京城里也没适合她的职位,其实还是在逼程谨安,好让他知难而退。
程谨安并不多言,反正是听群臣嚼舌头,下决定的还是皇帝跟那么几个阁老相爷。
皇帝也只有着朝臣们争去,接着对六关的两道旨意又摆出来了。
一道是给常凤了,因援助三关有功,封千户,驻守六关。一道是给常凤胞弟的,着调入御前侍卫,与其父述职时一道进京履职。
又是一个掌兵权的女人,虽然才一个小小的千户,然而皇帝亲下圣旨,这其中的意义又不一样。
加上萧安与魏氏,三关与六关已经有了三女,均地位不低。
礼部尚书终于立不住了,赶紧出列道:“陛下,虽自古也有女子能上战场统领三军,然也千年不过一二,纵是本朝男子能领三军者也不过万万之一,还请陛下慎重。”
三个女人,要是占父辈的遗泽倒还好,也有个说头,以大局为重就能把人撸下来,偏偏个个都是有本事的,又有无法抹杀的军功在前。
就是礼部尚书觉得这几个女子实在是有违礼数,有一个都差不多了,再多却是有违阴阳协调,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毕竟都是在替大庆江山卖命,家国国家,家总是要排在国后的。
这种事情,到底事涉国家安危,不比别的皇帝不听劝还要撞柱子威胁一二。
也是早年这种动辄要血溅金銮殿的御史跟别的官员被皇帝狠狠收拾过两回,朝廷至今还有余悸,才将此种恶性遏制下来。
如今除了事关国本正统之外的事,也没人愿意死谏了。
朝廷里的考量,也未必没有道理。
军中女子是多了,恐天下女子效仿,而无人愿意在家安分嫁人生子延续子嗣,从而影响赋税与兵源。
可这天下就是男子愿意从军的也没多少,又何况女人,皇帝在勤政殿里,召见了礼部尚书,见他声声诉苦,便如此回道。
礼部尚书哑然,其实他在意的是阴阳调和之事,要是女子都越在男子头上去了,这上下尊卑还如何持续。
往私里说,礼部尚书对萧安倒是没多大意见,他家子弟都正经没挨过萧安揍不算有私仇,而且人家是正儿八经打仗打出来的军功,在那个时候,皇帝要重赏想让三关将士齐心御敌,也是许多臣子都明白的,因此才跟皇帝对上的时候会选择退步,毕竟总得要人先把城守住。
后来,后来是萧安太狠,一场场的战书往京城里送,没让京城有机会派别的人去三关收拾局面。
然后三关里,自然就是萧安称雄称霸,对魏氏及常凤的功绩,自然不像当年魏侯在之时那般,压了再压,压不住了才会往上请封。
这里面的考量,实在是萧安太年轻,身边也没个能教导的在,才犯了这样的错,她自己当了三关大将,那是时也命也,可其余两个其实完全没必要请功,就是请功也不能给这般高的职位。
礼部尚书少不得要把这事的严重性说给帝王听。
说到底了,是因女人能站在男人头上了,恐尊卑不分,乱了秩序,后面有样学样就不将皇权放在眼里,迟早会乱起来,不利于江山的统治与稳定。
男人有男人做的事儿,女人有女人该做的事情,大家都该恪守本份才对。
皇帝却是比自己的臣子们想得开,道:“当年若是没有楚太后,朕还不知道会在哪,是否有命活着。卿家觉得乱了尊卑乱了阴阳不好,可是说楚太后当初不该多管闲事?”
楚太后是先帝最后一任皇后,从宫外迎进皇宫里的,那时候先帝都已经四十。前头三位皇后各自生有嫡皇子,各嫔妃自也有子在。
当时先帝立了元配皇后之子为太子,然而亦是无用,诸皇子之间,该争的还是要争,带着各自外家把朝廷搞得一团糟。
当今母族微弱,皇子之争严重起来,到最后那般光景,已经不是说是谁想躲就能躲过的时候。
也幸有楚太后庇佑,当今才能保下性命,到最后更是得登地位。
虽是当今登基后,与楚太后一系也有过争权,但楚太后就是死了,也得皇帝厚葬,亲自扶棺前往先帝皇陵,以表情义。
如今皇帝这么一说,礼部尚书自然不敢再提,噗通一声跪下,忙道:“陛下,臣并无侵犯楚娘娘之意。娘娘乃是先帝正宫,一般女子焉能与之相比。”
皇帝却是笑了,他才吃完了丹药,身体暖烘烘的,人也有些高兴,倒没真生气,反倒是和蔼的道:“卿家啊,你们想的什么,朕心里都明白。可朕心里想什么呢,你们却不懂。你们不懂,我也想与你们唠叨唠叨。”
“你们觉得重用女子,会乱了纲常,乱了尊卑。可这天下都是朕家的,劳诸位士大夫共治。这男人女人都是朕的臣民,都是朕的子女,对朕而言有什么差别?”皇帝问道。
“其实没差别的,只要是有本事,就是女子又如何?就是尔等所说的娶妻娶贤,不也是这么个意思?媳妇娶得好,能好三代,娶得不好,祸害全家,也是这个意思吧?她们能当将军,自然是好事儿。成婚生子乃是女子天职,可比起让她们去生几个许还不出息祸害全家的孩子,到底还是能带兵打仗庇佑更多人的子女才是为划算。”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他是不看男女的,谁能干就用谁。
按照皇帝这个说法,礼部尚书完全无言以对,萧安等人也没说要组建个娘子军甚的把男子撵回家去,只是在这男人的天下里,有几个女子走了不寻常的路,其实也并不需要大惊小怪。
想到这一点,礼部尚书也不再多言了,只得退下。
他是管着天下礼法,可也没读书把脑子读成书呆子,皇帝执意,又是在帝王权威最盛的时候,朝臣吵得再厉害,最后不也还得顺着他的意去。
打仗么,丢命的事情,有几个女人爱去就让她们去就是了,只要各家不要提倡就好。
许多对三关副将主将之位没有想法的臣子,其实心里都这么想,他们还想自己有个萧安这样的本事的女儿。能赚回一个爵位,别看朝廷里闹得凶,真要萧安是他们自己家的,少不得还要请回去供着。
现下里闹得欢,无非是萧安不是他们女儿罢了。
但朝臣闹得凶了,皇帝也得退步一二。
程谨安这个副将,不是开春许还要打一仗么,要是打得不好,再换也一样。
皇帝就道,先让程谨安当着了,不合适换了就是,不然各家就派自己人去边关吧,先把副将空着,各家举荐的从百户干着走,谁能比过了程谨安,就把副将给谁。
不怕皇帝昏庸,就怕皇帝耍流氓。
皇帝这招一出,跟当时要封萧安爵位和三关大将之时一样,虽有人家愿意出个儿子去边关,但那都是武将之家,也有勋贵之后自己愿意的,但因跳得最厉害的都是文臣,自家孩子都是读书人,顿时也得哑巴。
文臣们一哑巴,朝廷就安静了大半。
朝廷里没了文臣,武官对上皇帝都不太好使唤了,还不如送个儿子去边关,虽是百户一年没有多少收入,可京城一霸萧安都能当大将了,瞧着也不是会刻意打压人的,也未必不能再差都捞个千户来。
捞到了千户,一辈子也算是有前程了,家里不能继承家业的次子幼子庶子,就算是分家也不会过得不好了,说不得还能趁着当爹的还能在朝廷上动几年,把孩子调回京中,调到别处远离边关,一辈子安安乐乐。
武将勋贵之家,跟兵部关系深,早把萧安在这方面的处事打听了不少,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比文臣们更务实一些。
至于那几家跟文臣勾搭起来,想要谋副将跟大将之位的人家,跟愿意出儿子孙子到边关的也不是一路人,也只有对不起啦。
所以程谨安的副将之位就算现在没有开春这一仗之后也手到擒来,论在边关打仗,他还不信京城里的这些小子比他还在行。
而乌将军空出来的这个空缺,京城里的武将勋贵们倒是也有想法,虽然比不得副将之位,可麻雀虽小,那也是肉。
皇帝算是暗地里拿下了副将的位置给程谨安,也就慷慨了下来,让朝臣们好好举荐一人。
这自又有一轮争议,程谨安却是不太欢喜。
说来说去,皇帝对三关的他们还不够信任,所以要插这么个人进来,好在不是副将,虽然官职也不低,但要收拾也不难,不会多拖累萧安跟他。
至于最后会选谁,迟早都会知晓,程谨安也没去刻意打听,倒是朝廷里有些人对他一副佞臣的模样,哼鼻子唾嘴的,着实令人可笑。
太孙终于学会闭嘴了,毕竟没谁拿萧安说话了,朝臣们虽然对太孙有些不满,但他那个老师温行闵出门几家人一约,几杯酒一下肚,在阁老相臣们都不会心思外表之下,纷纷也都学会了假装忘记了。
太孙不靠谱是一回事,可太孙才上朝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要太孙真跟当今一样那般秉性,朝臣们心里也还怕了,虽那时候自己早就不混朝廷了,可儿孙却是要在的。
人么,多是会想得长远,想着子孙万代的,有个好琢磨的帝王,总比个不好琢磨的强。
就是想要从龙之功的,因景王的死,太子之位再稳固不过,想下注了都没机会了。如今太子都还没继位,要从皇孙里面选一个,那也还早啊。没必要得罪太子跟皇太孙来。
三关副将之位空闲,但迟早都是程谨安的,朝臣们暂时也对自己没了意见,太孙自然就有空来寻程谨安。
说起来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当然要轮辈分之类的,随着皇帝叫的话,太孙也叫不出口,着实是程谨安太年轻了。
程谨安其实不太喜欢太孙没事儿来寻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跟自己关系好?他跟魏娘子等人,压根儿都不想跟太孙啊太子的扯上关系,不过是想安安分分的当个将军而已。
太孙不知程谨安心里所想,在一边让小太监把从宫里带出来的东西抬在了桌子上。
都是给萧安的,太孙的表情太理所当然,让程谨安脸颊抽了抽,到底还是答应了下来。
太孙这才跟程谨安道:“副将之事,皇祖父是意属你的,就是多等两月,只要你能建功,朝廷里就难有别的话说。小安身体不好,正是你建功之时。”
说着这话的太孙拍了拍程谨安的肩膀,一副我为你好的模样。
程谨安心里门儿清,这是太孙担心萧安带伤上场,让他一个人顶大梁了,不过也得如此,他才好真正拿下副将之位。
“也未必会打起来,许春种后就要前来谈判重开商道之事。”程谨安道。
太孙坐着,也想到这个问题,“小安不想太早重开商道,就是朝廷肯定也要再议论一番。”
程谨安应声,“还要在其中确认一些事情后才敢重开。如今蛮子诸多部落都还难以应付,若是哪一日有人将诸部落联合在一起,那就得是大庆的巨大隐患,不得不防。”
太孙就道:“因这说法,我回京后看了一些讲蛮夷的书,发现一个现象。”
程谨安心想你个宫里的小孩子光看书懂个屁,嘴里还得道:“还请公子直言。”
太孙道:“蛮夷各部落,今日这人是王明日那人也是王,互相攻打的也是常事,名字也多变,可在这基础之上,各部落实际上合并的时间比分开的时间要多得多。”
“也就是说,从这千年来看,整体而言,蛮夷诸部落之间,并吞的比分裂的要多。谨安你可明白我的意思?”太孙道。
程谨安哪有不明白,“公子的意思是,蛮夷之间并吞到最后许就会变成一个或几个部落?”
太孙点头,“蛮夷善战,若是如此,就得是大庆的真正隐患了。”
这跟程谨安说的那样,比有人将部落联合起来还要可怕,前者可以使得离间之计,或是杀一人而止战重新分裂部落,后者就是首领死了也还会有新的首领,部落却难再解散。
太孙怕程谨安想不通,就道:“这也是大势所趋,也是大庆该提防的地方。”
大势之下,也有许多无可奈何,他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离间之计了,甚至干预部落间的争斗,好让蛮子们能够一直分散下去,而不是越来越凑合。
程谨安一想,就道:“公子该与陛下说去,三关里我会与萧安把话带到。”
太孙寻程谨安,本也是为给萧安带些东西的,也顺带说一说自己对蛮子的看法,见程谨安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心里也高兴,这就证明自己这样的想法有人能明白,甚至是赞成,并非胡乱之想。
顺带着也给程谨安带了一个消息,“乌将军之位,郑国公后人有意。”
程谨安听得皱眉,“镇守过六关与九关的郑国公那一家?”
太俗说的有意,当然不是他家有此意的意思,是皇帝怕也有此意了。但魏娘子给自己的名单里,并不包括这家人。
不是魏娘子没有猜到,而是魏娘子给的名单,都是认为可到三关的,在可容忍范围内。
太孙见程谨安神情郑重,就道:“这里面莫不是有不妥?”
程谨安摇头,“暂时没有。不过是没想到有他家罢了。”
郑国公并非开国封公之家,而是之后的从龙之功而起,在魏家镇守六关之前,镇守六关的就是郑国公府后人,魏家镇守六关后,郑国公府后人就前往了九关,一直到三十年前又换了另外一家,之后郑国公府两代人便一直留京。
程谨安把太孙送出门,随后就写了一张纸条,将此着人从暗线里传进了景王府,交予景王妃。
除此之外,程谨安又约了牛铁一相见,刺探了一番多少人对乌将军之位有意。
这事朝廷上各自举荐的人也不少,但明面里没闹,暗地里在兵部走动也不是没有。兵部在此事中也有决定之权。
这方面的消息,牛铁一倒也不吝啬,基本把没露出水面的几家也露了出来。
程谨安心里有了数,就开始等景王妃的消息。
景王妃得到程谨安的传信,看了其中内容不由得眉梢一扬,也未曾想到会有这么一个人出现。
郑国公府后人这一脉,也算是军功赫赫,虽不像魏家与萧家这样,镇守一处一镇守就是三代,但从六关到九关,那两代人确实是不错的。就是留在京城里的这两代人,也行事有度,不过平日低调不甚显眼罢。
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去了三关,景王妃微闭着眼,敲打着桌面。
不太合适啊。
三关副将是程谨安的消息,让朝廷震了一下。
着实都没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这么个小子了,按道理萧安还是三关大将,副将就不太可能是程谨安。
皇帝同时下的任命还有封乌将军为齐水伯,调任京城任京城西营副统。京城分东西二营,副统各有二,姓乌的本被萧安请为副将,没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虽明着官职是不如副将,可天下脚下的前程跟边关的前程相比,到底还是在天子脚下占便宜。
当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却也没有多说,现下里朝廷讨论得最关键的是副将人选,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程谨安。
三关大将才十五岁,可萧安太能打,功劳摆在那,调回京城许还有麻烦在,又狗屎运来了没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没办法。
可有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大将,副将再是才十七的程谨安就不行了,到底两个都年轻气盛的年纪,不如换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较为稳妥。
当初封萧安为三关大将都已经是皇帝执意,朝臣们没能扭过他,现在再拿副将顶程谨安,朝臣们就不愿意了。
没道理舍了一个大将让皇帝儿戏,这会儿得寸进尺连副将都给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有人心里嘀咕,还不如让乌将军留在三关,把程谨安丢在京城里呢,不过西营副统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搅合,皇帝也没法子了,只得道:“瞧着这开年了,三关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谨安虽年纪不大,在三关的战功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与萧安自幼一道长大,在带兵打仗上极为互补,副将之职也只有他担得起了。”
也亏得皇帝这般不要脸把程谨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晓,只怕这厮的身份当是承恩侯府的谁了,皇帝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关还有一仗上,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随后不久,户部尚书便出了列,“禀陛下,年前三关之战,已耗费无数辎重,如今乃是春种之季,国库又已捉襟见肘,边关军户也要下地播种,实在是不好再与蛮子开战了。”
顿时就有户部的两位侍郎出列,“请陛下三思。”
就是别的朝臣,赞同户部尚书此言的也不在少数。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因一场战事和历过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国库,还是边关待开垦的土地,都经不起再打仗的。
春时有春害,要国库拨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关将士下半载的吃食,还得靠春夏这两季。
所以国库空虚,又要耽搁三关春种,这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道理,程谨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来,道:“诸位大人说得有理,只是我们不打蛮子,蛮子难道就不会来打我们了?还是诸位大人觉得,因为国库空虚,就要边关让出城池满足蛮子丧权辱国为好?”
程谨安这话就严重了,兵部侍郎站出来道:“程将军此言差矣,边关不守,大庆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粮草,这话说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开春的这一仗,是否有必要?还是程将军可以保证开年后这一仗,一定会大胜?还有程将军的意思是蛮子开春会再来侵犯,可手中有实证?”兵部侍郎连番问道。
很明显,就是兵部也不赞成再打仗的。
程谨安眼皮一撩,就道:“蛮子攻打大庆,何时提前打过招呼?不过以防万一,避免有之前一台关与胡马关之祸罢了。能不打自然最好。”
军事上,谁也没有兵部有发言权,然而边关到底会不会打仗,从信息的时效性、对蛮子的了解上来看,也唯有边关的将士才更有发言权。
程谨安知道主动出击必然会被举朝反对,必不可行,但被动守城却是避免不了的,无非是先给户部提个醒,今年三关春夏之时许有调用粮草之时。
因听闻只是可能会打仗,并非三关将士必须要主动出击,户部的人也松了口气,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说。
就如程谨安所言,总不能让大庆退一城让给蛮子来掠夺,如今今日一城,明日两城,再过几日大庆就无完土了。
况还涉及帝国威严,焉能对不如自己的蛮子退步的道理。
但如此朝臣们也并不愿意就这么接受程谨安为三关副将,这回连萧安也捎带上了,萧安跟程谨安,二者只能存一,而大将副将两职只得选之一来。
萧安不可能退出三关,就是调回京城,京城里也没适合她的职位,其实还是在逼程谨安,好让他知难而退。
程谨安并不多言,反正是听群臣嚼舌头,下决定的还是皇帝跟那么几个阁老相爷。
皇帝也只有着朝臣们争去,接着对六关的两道旨意又摆出来了。
一道是给常凤了,因援助三关有功,封千户,驻守六关。一道是给常凤胞弟的,着调入御前侍卫,与其父述职时一道进京履职。
又是一个掌兵权的女人,虽然才一个小小的千户,然而皇帝亲下圣旨,这其中的意义又不一样。
加上萧安与魏氏,三关与六关已经有了三女,均地位不低。
礼部尚书终于立不住了,赶紧出列道:“陛下,虽自古也有女子能上战场统领三军,然也千年不过一二,纵是本朝男子能领三军者也不过万万之一,还请陛下慎重。”
三个女人,要是占父辈的遗泽倒还好,也有个说头,以大局为重就能把人撸下来,偏偏个个都是有本事的,又有无法抹杀的军功在前。
就是礼部尚书觉得这几个女子实在是有违礼数,有一个都差不多了,再多却是有违阴阳协调,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毕竟都是在替大庆江山卖命,家国国家,家总是要排在国后的。
这种事情,到底事涉国家安危,不比别的皇帝不听劝还要撞柱子威胁一二。
也是早年这种动辄要血溅金銮殿的御史跟别的官员被皇帝狠狠收拾过两回,朝廷至今还有余悸,才将此种恶性遏制下来。
如今除了事关国本正统之外的事,也没人愿意死谏了。
朝廷里的考量,也未必没有道理。
军中女子是多了,恐天下女子效仿,而无人愿意在家安分嫁人生子延续子嗣,从而影响赋税与兵源。
可这天下就是男子愿意从军的也没多少,又何况女人,皇帝在勤政殿里,召见了礼部尚书,见他声声诉苦,便如此回道。
礼部尚书哑然,其实他在意的是阴阳调和之事,要是女子都越在男子头上去了,这上下尊卑还如何持续。
往私里说,礼部尚书对萧安倒是没多大意见,他家子弟都正经没挨过萧安揍不算有私仇,而且人家是正儿八经打仗打出来的军功,在那个时候,皇帝要重赏想让三关将士齐心御敌,也是许多臣子都明白的,因此才跟皇帝对上的时候会选择退步,毕竟总得要人先把城守住。
后来,后来是萧安太狠,一场场的战书往京城里送,没让京城有机会派别的人去三关收拾局面。
然后三关里,自然就是萧安称雄称霸,对魏氏及常凤的功绩,自然不像当年魏侯在之时那般,压了再压,压不住了才会往上请封。
这里面的考量,实在是萧安太年轻,身边也没个能教导的在,才犯了这样的错,她自己当了三关大将,那是时也命也,可其余两个其实完全没必要请功,就是请功也不能给这般高的职位。
礼部尚书少不得要把这事的严重性说给帝王听。
说到底了,是因女人能站在男人头上了,恐尊卑不分,乱了秩序,后面有样学样就不将皇权放在眼里,迟早会乱起来,不利于江山的统治与稳定。
男人有男人做的事儿,女人有女人该做的事情,大家都该恪守本份才对。
皇帝却是比自己的臣子们想得开,道:“当年若是没有楚太后,朕还不知道会在哪,是否有命活着。卿家觉得乱了尊卑乱了阴阳不好,可是说楚太后当初不该多管闲事?”
楚太后是先帝最后一任皇后,从宫外迎进皇宫里的,那时候先帝都已经四十。前头三位皇后各自生有嫡皇子,各嫔妃自也有子在。
当时先帝立了元配皇后之子为太子,然而亦是无用,诸皇子之间,该争的还是要争,带着各自外家把朝廷搞得一团糟。
当今母族微弱,皇子之争严重起来,到最后那般光景,已经不是说是谁想躲就能躲过的时候。
也幸有楚太后庇佑,当今才能保下性命,到最后更是得登地位。
虽是当今登基后,与楚太后一系也有过争权,但楚太后就是死了,也得皇帝厚葬,亲自扶棺前往先帝皇陵,以表情义。
如今皇帝这么一说,礼部尚书自然不敢再提,噗通一声跪下,忙道:“陛下,臣并无侵犯楚娘娘之意。娘娘乃是先帝正宫,一般女子焉能与之相比。”
皇帝却是笑了,他才吃完了丹药,身体暖烘烘的,人也有些高兴,倒没真生气,反倒是和蔼的道:“卿家啊,你们想的什么,朕心里都明白。可朕心里想什么呢,你们却不懂。你们不懂,我也想与你们唠叨唠叨。”
“你们觉得重用女子,会乱了纲常,乱了尊卑。可这天下都是朕家的,劳诸位士大夫共治。这男人女人都是朕的臣民,都是朕的子女,对朕而言有什么差别?”皇帝问道。
“其实没差别的,只要是有本事,就是女子又如何?就是尔等所说的娶妻娶贤,不也是这么个意思?媳妇娶得好,能好三代,娶得不好,祸害全家,也是这个意思吧?她们能当将军,自然是好事儿。成婚生子乃是女子天职,可比起让她们去生几个许还不出息祸害全家的孩子,到底还是能带兵打仗庇佑更多人的子女才是为划算。”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他是不看男女的,谁能干就用谁。
按照皇帝这个说法,礼部尚书完全无言以对,萧安等人也没说要组建个娘子军甚的把男子撵回家去,只是在这男人的天下里,有几个女子走了不寻常的路,其实也并不需要大惊小怪。
想到这一点,礼部尚书也不再多言了,只得退下。
他是管着天下礼法,可也没读书把脑子读成书呆子,皇帝执意,又是在帝王权威最盛的时候,朝臣吵得再厉害,最后不也还得顺着他的意去。
打仗么,丢命的事情,有几个女人爱去就让她们去就是了,只要各家不要提倡就好。
许多对三关副将主将之位没有想法的臣子,其实心里都这么想,他们还想自己有个萧安这样的本事的女儿。能赚回一个爵位,别看朝廷里闹得凶,真要萧安是他们自己家的,少不得还要请回去供着。
现下里闹得欢,无非是萧安不是他们女儿罢了。
但朝臣闹得凶了,皇帝也得退步一二。
程谨安这个副将,不是开春许还要打一仗么,要是打得不好,再换也一样。
皇帝就道,先让程谨安当着了,不合适换了就是,不然各家就派自己人去边关吧,先把副将空着,各家举荐的从百户干着走,谁能比过了程谨安,就把副将给谁。
不怕皇帝昏庸,就怕皇帝耍流氓。
皇帝这招一出,跟当时要封萧安爵位和三关大将之时一样,虽有人家愿意出个儿子去边关,但那都是武将之家,也有勋贵之后自己愿意的,但因跳得最厉害的都是文臣,自家孩子都是读书人,顿时也得哑巴。
文臣们一哑巴,朝廷就安静了大半。
朝廷里没了文臣,武官对上皇帝都不太好使唤了,还不如送个儿子去边关,虽是百户一年没有多少收入,可京城一霸萧安都能当大将了,瞧着也不是会刻意打压人的,也未必不能再差都捞个千户来。
捞到了千户,一辈子也算是有前程了,家里不能继承家业的次子幼子庶子,就算是分家也不会过得不好了,说不得还能趁着当爹的还能在朝廷上动几年,把孩子调回京中,调到别处远离边关,一辈子安安乐乐。
武将勋贵之家,跟兵部关系深,早把萧安在这方面的处事打听了不少,心里也有自己的算盘,比文臣们更务实一些。
至于那几家跟文臣勾搭起来,想要谋副将跟大将之位的人家,跟愿意出儿子孙子到边关的也不是一路人,也只有对不起啦。
所以程谨安的副将之位就算现在没有开春这一仗之后也手到擒来,论在边关打仗,他还不信京城里的这些小子比他还在行。
而乌将军空出来的这个空缺,京城里的武将勋贵们倒是也有想法,虽然比不得副将之位,可麻雀虽小,那也是肉。
皇帝算是暗地里拿下了副将的位置给程谨安,也就慷慨了下来,让朝臣们好好举荐一人。
这自又有一轮争议,程谨安却是不太欢喜。
说来说去,皇帝对三关的他们还不够信任,所以要插这么个人进来,好在不是副将,虽然官职也不低,但要收拾也不难,不会多拖累萧安跟他。
至于最后会选谁,迟早都会知晓,程谨安也没去刻意打听,倒是朝廷里有些人对他一副佞臣的模样,哼鼻子唾嘴的,着实令人可笑。
太孙终于学会闭嘴了,毕竟没谁拿萧安说话了,朝臣们虽然对太孙有些不满,但他那个老师温行闵出门几家人一约,几杯酒一下肚,在阁老相臣们都不会心思外表之下,纷纷也都学会了假装忘记了。
太孙不靠谱是一回事,可太孙才上朝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要太孙真跟当今一样那般秉性,朝臣们心里也还怕了,虽那时候自己早就不混朝廷了,可儿孙却是要在的。
人么,多是会想得长远,想着子孙万代的,有个好琢磨的帝王,总比个不好琢磨的强。
就是想要从龙之功的,因景王的死,太子之位再稳固不过,想下注了都没机会了。如今太子都还没继位,要从皇孙里面选一个,那也还早啊。没必要得罪太子跟皇太孙来。
三关副将之位空闲,但迟早都是程谨安的,朝臣们暂时也对自己没了意见,太孙自然就有空来寻程谨安。
说起来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当然要轮辈分之类的,随着皇帝叫的话,太孙也叫不出口,着实是程谨安太年轻了。
程谨安其实不太喜欢太孙没事儿来寻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跟自己关系好?他跟魏娘子等人,压根儿都不想跟太孙啊太子的扯上关系,不过是想安安分分的当个将军而已。
太孙不知程谨安心里所想,在一边让小太监把从宫里带出来的东西抬在了桌子上。
都是给萧安的,太孙的表情太理所当然,让程谨安脸颊抽了抽,到底还是答应了下来。
太孙这才跟程谨安道:“副将之事,皇祖父是意属你的,就是多等两月,只要你能建功,朝廷里就难有别的话说。小安身体不好,正是你建功之时。”
说着这话的太孙拍了拍程谨安的肩膀,一副我为你好的模样。
程谨安心里门儿清,这是太孙担心萧安带伤上场,让他一个人顶大梁了,不过也得如此,他才好真正拿下副将之位。
“也未必会打起来,许春种后就要前来谈判重开商道之事。”程谨安道。
太孙坐着,也想到这个问题,“小安不想太早重开商道,就是朝廷肯定也要再议论一番。”
程谨安应声,“还要在其中确认一些事情后才敢重开。如今蛮子诸多部落都还难以应付,若是哪一日有人将诸部落联合在一起,那就得是大庆的巨大隐患,不得不防。”
太孙就道:“因这说法,我回京后看了一些讲蛮夷的书,发现一个现象。”
程谨安心想你个宫里的小孩子光看书懂个屁,嘴里还得道:“还请公子直言。”
太孙道:“蛮夷各部落,今日这人是王明日那人也是王,互相攻打的也是常事,名字也多变,可在这基础之上,各部落实际上合并的时间比分开的时间要多得多。”
“也就是说,从这千年来看,整体而言,蛮夷诸部落之间,并吞的比分裂的要多。谨安你可明白我的意思?”太孙道。
程谨安哪有不明白,“公子的意思是,蛮夷之间并吞到最后许就会变成一个或几个部落?”
太孙点头,“蛮夷善战,若是如此,就得是大庆的真正隐患了。”
这跟程谨安说的那样,比有人将部落联合起来还要可怕,前者可以使得离间之计,或是杀一人而止战重新分裂部落,后者就是首领死了也还会有新的首领,部落却难再解散。
太孙怕程谨安想不通,就道:“这也是大势所趋,也是大庆该提防的地方。”
大势之下,也有许多无可奈何,他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离间之计了,甚至干预部落间的争斗,好让蛮子们能够一直分散下去,而不是越来越凑合。
程谨安一想,就道:“公子该与陛下说去,三关里我会与萧安把话带到。”
太孙寻程谨安,本也是为给萧安带些东西的,也顺带说一说自己对蛮子的看法,见程谨安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心里也高兴,这就证明自己这样的想法有人能明白,甚至是赞成,并非胡乱之想。
顺带着也给程谨安带了一个消息,“乌将军之位,郑国公后人有意。”
程谨安听得皱眉,“镇守过六关与九关的郑国公那一家?”
太俗说的有意,当然不是他家有此意的意思,是皇帝怕也有此意了。但魏娘子给自己的名单里,并不包括这家人。
不是魏娘子没有猜到,而是魏娘子给的名单,都是认为可到三关的,在可容忍范围内。
太孙见程谨安神情郑重,就道:“这里面莫不是有不妥?”
程谨安摇头,“暂时没有。不过是没想到有他家罢了。”
郑国公并非开国封公之家,而是之后的从龙之功而起,在魏家镇守六关之前,镇守六关的就是郑国公府后人,魏家镇守六关后,郑国公府后人就前往了九关,一直到三十年前又换了另外一家,之后郑国公府两代人便一直留京。
程谨安把太孙送出门,随后就写了一张纸条,将此着人从暗线里传进了景王府,交予景王妃。
除此之外,程谨安又约了牛铁一相见,刺探了一番多少人对乌将军之位有意。
这事朝廷上各自举荐的人也不少,但明面里没闹,暗地里在兵部走动也不是没有。兵部在此事中也有决定之权。
这方面的消息,牛铁一倒也不吝啬,基本把没露出水面的几家也露了出来。
程谨安心里有了数,就开始等景王妃的消息。
景王妃得到程谨安的传信,看了其中内容不由得眉梢一扬,也未曾想到会有这么一个人出现。
郑国公府后人这一脉,也算是军功赫赫,虽不像魏家与萧家这样,镇守一处一镇守就是三代,但从六关到九关,那两代人确实是不错的。就是留在京城里的这两代人,也行事有度,不过平日低调不甚显眼罢。
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去了三关,景王妃微闭着眼,敲打着桌面。
不太合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