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道术分裂方术出
推荐阅读:弃宇宙、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圣踪最新章节!
人间和修行界有什么不同?这不是明摆着的嘛!相比修行界的修行人,人间虽然也有佛道教化流传,但是却只是宣扬因果、教人行善罢了,所以人间都是并无实际修持,也无神通法力凡人,这不就是人间和修行界的最大不同吗?
陆正刚想要说出这番见解,忽然想起当初在建木林自己知道大成时候,白衣人师父曾经教训自己所谓“真正的修行”。那个时候白衣人师父就跟他说过,修行之道在于解脱,并不在于神通法术,所谓的神通法术不过是境界的印证罢了 ” 。人间之人有所行,修行之人也有所行,或以神通,或不以神通,并无区别。人间没有神通,始于篱笆种下之后,但是人间却从未没有过解脱。
当时白衣人师父说他还不能完全领会他说的话,而陆正也的确是并不完全理解。此时回想起来,陆正便不敢随意答话,便恭恭敬敬的向师父请教。而白衣人其实也早就等着陆正这一问,开口娓娓道出了人间之人和修行人的所行之别。
万物从何而出呢?一开始当然是天地垂象成形,但是万物化生之后,已受天地之道而得健行。因此万物亦得造化之功,能够传性流形,即万物的繁衍生息。所以自万物生成之后,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是由父母所生,并非天地直接垂象成形,其父母便如天地。修行人称此为万物之物化之变。
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人间的凡人,当被父母生下来之时都是一样的,都具备真灵之性,只有天赋才能不同,但其余却是一模一样的。至于后来的不同,当然是一修行一不修行所造成。但两者之行究竟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修行人修炼第一步必须先炼化真灵之性为元神。但这一步并不是将真灵之性改变,而是与人之意识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修行人不受意识之幻所欺,能够内照形躯。但从这一点而言,人间之人亦有真灵之性,虽受意识之幻。不能内照形躯,但是真灵之性终究不灭,一样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不能通达内外罢了。
人间凡人可以知身吗?当然可以。修行人要成就知身境需历幻劫,也就是肉身要禁受诸般感觉的冲击。其实人间之人既有肉身,一样也会禁受。不仅如此,如知心境的魔邪劫,知道境的迷乱劫,这些劫数其实人间之人也都同时在经历。不因为不修行而得避免。只不过与修行人不同的是,人间之人并不那么纯粹,也没有调动全部身心去经历,虽历而不明罢了。所以人间之人虽能知身有所变,却不是修行人那样的知身境,更不用是有身知神用了。当然也能知心有所发,却不能至知心境,也无心知。知行当有所合。却不会知所合在乎自身不悖。
那么人间有的是什么呢?白衣人师父说的非常明确而简练,如果说修行界有的是道的话。那人间所存便是术。
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譬如修行人证知身境,能内照形躯,因此可知肉身五脏运转之变化,又能洞彻肉身内外相通之道,知内在五脏之器之变和外化之显的关联。所以修行人便以此创造各种内养之道。或调动自身元气,或者依赖其他灵药之气,达助长五脏之气,调和五脏运转的目的。
更有甚者,如果是肉身之中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不管是受先天之衰,还是五脏运转之生克,乃至是受了外毒,修行人都能以元神感应清晰,并且察觉这种脏器除了问题之后,从外显肤色、毛发等等会出现何等症状。这边是修行人的道!
但人间之人可是无法修成知身境的啊?虽然以真灵之性结合意识,仍旧能具备知性,但是绝不可能如修行人一样感应清楚,洞彻内外。一旦肉身出了问题,却不可能知道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更不要说去如何调治,使之复原了。
到了这个时候,修行人便能够帮到了凡人了。尽管不是自己的肉身,从未照见其躯体之变。但是修行人甚至不必以神识切入对方的肉身去感应,只要观察肉身外露的种种表征,便可以知道是身内出了什么样的情况了。这是修行人早已洞彻肉身变化的缘故。于是,修行人便可以告诉凡人,当用什么办法来医治调养,或者是用什么药物来恢复等等。
当凡人从修行人那儿得知这些肉身运转之道,以及内外相应之变的法则之后,哪怕以后没有修行人在场,他们也能凭借这些来推测肉身是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这样一来,凡人虽无知身境,却相当于得了身知,但是毕竟无知身境界,所以可以说凡人并未得知身之道,只是得了知身之术!而这样的术,却可以是代代相传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人间的所有传承,论及源头,可以说都是来自修行人,得自修行所证。举例而言,这知身之术在人间就被用来疗治肉身种种状况,而从事此术者称为医。从此一事,他事可知。也就是说,在人间种种,与修行界有着脱离不了的干系。
那么这些术究竟是如何从修行人流传到人间的呢?其实一部分是早在数千年之前,篱笆尚未种下之际,人间已有流传。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踏入修行境界,当初的修行人也会尝试将许多自己从修行之中体悟到的洞见传授给不会修行之人。当然这些传授随着时间推移,或误传或不传,大部分都消失了。
而其余的大部分则是因为修行人在人间行走的缘故,因一些机缘巧合,会传授人间之人一些万物变化之道。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修行界各大世家,因为他们不仅在修行界有传承,同样的在人间也有相应的传承建立。这样一来,但凡是人间世家所遇见的任何问题,都会得到来自修行界的世家的解决,慢慢地,许多得自修行中对万物之道的洞见,自然慢慢流传到了人间。
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人间本身也有许多才智过人之辈,凭借从这些从修行人中流传出来的洞见,推演琢磨,设法验证,也往往会得到一些新的发现和创见。只是他们之所见,很容易错谬百出,有时甚至产生各种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人间和修行界相通而不同的所行。说到此,白衣人师父语气一转,对陆正道:“知命境以下差不多就是如此了,但是到了知命境,修行人和凡人就有了最大的不同。”
陆正听得师父所言,正沉浸在人间和修行界的种种思索之中,闻言一愣,道:“为什么在知命境有了最大的不同?”
白衣人道:“这是在知命境大成之前,哪怕凡人不修行,或者因真灵之性感通,还能与修行人所求依稀相似。但是在知命之后的境界,已超脱真灵之性,直探天地造化之根本。凡人不修行,是永远不可能到达这一步的。”
陆正不解道:“师父,您说在知命之前,修行人和凡人所求有依稀相似,这话是什么意思?”
白衣人却反问道:“我来问你,你在知命境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陆正一愣,犹豫了一会儿才道:“弟子其实并没有什么长生超脱之心,只是想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了。师父,你不会觉得我没出息吧!”
“哈哈哈!”白衣人听了笑了起来,道,“怎么你也觉得自己没出息吗?”
陆正脸上却露出一抹黯然,心儿已死,九哥成妖,自己这个简单的愿望只怕……想到此,他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其实我也根本不想有什么出息,甚至修行到了这一步也不是我所愿,只是……”
“只是一路行来,你总是身不由已,每一件事都是被逼着去做,修行境界也是被逼着去突破的,是吗?”白衣人师父接过了陆正的话头,见陆正不作声,知道他是默认,叹了口气道,“其实我早说过了,你的修行与一般修行人不同,若是普通修行人是不会有这样的经历的。你这一生,摆脱不了的就是命,有许多事是早已注定了的,由不得你啊!”
陆正心中一动,师父话中似乎有话,正要询问,白衣人却又道:“其实话说回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不就是安身立命吗?无论是修行人也好,凡人也好,在知命之前,所求无非如此,最多再加上‘趋吉避凶’四个字而已。”
“安身立命,趋吉避凶!”陆正念着这八个字,感到疑惑,这就是知命之前的所求吗?
白衣人道:“没错!安身立命,趋吉避凶!知命之前,不知万物从何而来,自我从何而来,当然要求的自己在万物之中的独立,不被万物所欺,是为安身。又要行于万物之中,得偿心中所愿,是为立命。不与万物相争,是为趋吉避凶。你之前所言的垂象、成形、遇于自然三者相合为命,其实还不足以言命!”
听到此陆正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白衣人师父费了那么大的功夫,还是在指点自己什么是命,怎么自己所领悟的还有不足吗,究竟还欠缺什么呢?于是陆正恭敬下拜请问道:“弟子愚钝,为什么这三者相合还不足以言命,请师父明示!”
<b></b>
人间和修行界有什么不同?这不是明摆着的嘛!相比修行界的修行人,人间虽然也有佛道教化流传,但是却只是宣扬因果、教人行善罢了,所以人间都是并无实际修持,也无神通法力凡人,这不就是人间和修行界的最大不同吗?
陆正刚想要说出这番见解,忽然想起当初在建木林自己知道大成时候,白衣人师父曾经教训自己所谓“真正的修行”。那个时候白衣人师父就跟他说过,修行之道在于解脱,并不在于神通法术,所谓的神通法术不过是境界的印证罢了 ” 。人间之人有所行,修行之人也有所行,或以神通,或不以神通,并无区别。人间没有神通,始于篱笆种下之后,但是人间却从未没有过解脱。
当时白衣人师父说他还不能完全领会他说的话,而陆正也的确是并不完全理解。此时回想起来,陆正便不敢随意答话,便恭恭敬敬的向师父请教。而白衣人其实也早就等着陆正这一问,开口娓娓道出了人间之人和修行人的所行之别。
万物从何而出呢?一开始当然是天地垂象成形,但是万物化生之后,已受天地之道而得健行。因此万物亦得造化之功,能够传性流形,即万物的繁衍生息。所以自万物生成之后,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是由父母所生,并非天地直接垂象成形,其父母便如天地。修行人称此为万物之物化之变。
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人间的凡人,当被父母生下来之时都是一样的,都具备真灵之性,只有天赋才能不同,但其余却是一模一样的。至于后来的不同,当然是一修行一不修行所造成。但两者之行究竟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修行人修炼第一步必须先炼化真灵之性为元神。但这一步并不是将真灵之性改变,而是与人之意识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修行人不受意识之幻所欺,能够内照形躯。但从这一点而言,人间之人亦有真灵之性,虽受意识之幻。不能内照形躯,但是真灵之性终究不灭,一样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不能通达内外罢了。
人间凡人可以知身吗?当然可以。修行人要成就知身境需历幻劫,也就是肉身要禁受诸般感觉的冲击。其实人间之人既有肉身,一样也会禁受。不仅如此,如知心境的魔邪劫,知道境的迷乱劫,这些劫数其实人间之人也都同时在经历。不因为不修行而得避免。只不过与修行人不同的是,人间之人并不那么纯粹,也没有调动全部身心去经历,虽历而不明罢了。所以人间之人虽能知身有所变,却不是修行人那样的知身境,更不用是有身知神用了。当然也能知心有所发,却不能至知心境,也无心知。知行当有所合。却不会知所合在乎自身不悖。
那么人间有的是什么呢?白衣人师父说的非常明确而简练,如果说修行界有的是道的话。那人间所存便是术。
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譬如修行人证知身境,能内照形躯,因此可知肉身五脏运转之变化,又能洞彻肉身内外相通之道,知内在五脏之器之变和外化之显的关联。所以修行人便以此创造各种内养之道。或调动自身元气,或者依赖其他灵药之气,达助长五脏之气,调和五脏运转的目的。
更有甚者,如果是肉身之中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不管是受先天之衰,还是五脏运转之生克,乃至是受了外毒,修行人都能以元神感应清晰,并且察觉这种脏器除了问题之后,从外显肤色、毛发等等会出现何等症状。这边是修行人的道!
但人间之人可是无法修成知身境的啊?虽然以真灵之性结合意识,仍旧能具备知性,但是绝不可能如修行人一样感应清楚,洞彻内外。一旦肉身出了问题,却不可能知道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更不要说去如何调治,使之复原了。
到了这个时候,修行人便能够帮到了凡人了。尽管不是自己的肉身,从未照见其躯体之变。但是修行人甚至不必以神识切入对方的肉身去感应,只要观察肉身外露的种种表征,便可以知道是身内出了什么样的情况了。这是修行人早已洞彻肉身变化的缘故。于是,修行人便可以告诉凡人,当用什么办法来医治调养,或者是用什么药物来恢复等等。
当凡人从修行人那儿得知这些肉身运转之道,以及内外相应之变的法则之后,哪怕以后没有修行人在场,他们也能凭借这些来推测肉身是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这样一来,凡人虽无知身境,却相当于得了身知,但是毕竟无知身境界,所以可以说凡人并未得知身之道,只是得了知身之术!而这样的术,却可以是代代相传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人间的所有传承,论及源头,可以说都是来自修行人,得自修行所证。举例而言,这知身之术在人间就被用来疗治肉身种种状况,而从事此术者称为医。从此一事,他事可知。也就是说,在人间种种,与修行界有着脱离不了的干系。
那么这些术究竟是如何从修行人流传到人间的呢?其实一部分是早在数千年之前,篱笆尚未种下之际,人间已有流传。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踏入修行境界,当初的修行人也会尝试将许多自己从修行之中体悟到的洞见传授给不会修行之人。当然这些传授随着时间推移,或误传或不传,大部分都消失了。
而其余的大部分则是因为修行人在人间行走的缘故,因一些机缘巧合,会传授人间之人一些万物变化之道。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修行界各大世家,因为他们不仅在修行界有传承,同样的在人间也有相应的传承建立。这样一来,但凡是人间世家所遇见的任何问题,都会得到来自修行界的世家的解决,慢慢地,许多得自修行中对万物之道的洞见,自然慢慢流传到了人间。
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人间本身也有许多才智过人之辈,凭借从这些从修行人中流传出来的洞见,推演琢磨,设法验证,也往往会得到一些新的发现和创见。只是他们之所见,很容易错谬百出,有时甚至产生各种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人间和修行界相通而不同的所行。说到此,白衣人师父语气一转,对陆正道:“知命境以下差不多就是如此了,但是到了知命境,修行人和凡人就有了最大的不同。”
陆正听得师父所言,正沉浸在人间和修行界的种种思索之中,闻言一愣,道:“为什么在知命境有了最大的不同?”
白衣人道:“这是在知命境大成之前,哪怕凡人不修行,或者因真灵之性感通,还能与修行人所求依稀相似。但是在知命之后的境界,已超脱真灵之性,直探天地造化之根本。凡人不修行,是永远不可能到达这一步的。”
陆正不解道:“师父,您说在知命之前,修行人和凡人所求有依稀相似,这话是什么意思?”
白衣人却反问道:“我来问你,你在知命境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陆正一愣,犹豫了一会儿才道:“弟子其实并没有什么长生超脱之心,只是想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了。师父,你不会觉得我没出息吧!”
“哈哈哈!”白衣人听了笑了起来,道,“怎么你也觉得自己没出息吗?”
陆正脸上却露出一抹黯然,心儿已死,九哥成妖,自己这个简单的愿望只怕……想到此,他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其实我也根本不想有什么出息,甚至修行到了这一步也不是我所愿,只是……”
“只是一路行来,你总是身不由已,每一件事都是被逼着去做,修行境界也是被逼着去突破的,是吗?”白衣人师父接过了陆正的话头,见陆正不作声,知道他是默认,叹了口气道,“其实我早说过了,你的修行与一般修行人不同,若是普通修行人是不会有这样的经历的。你这一生,摆脱不了的就是命,有许多事是早已注定了的,由不得你啊!”
陆正心中一动,师父话中似乎有话,正要询问,白衣人却又道:“其实话说回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不就是安身立命吗?无论是修行人也好,凡人也好,在知命之前,所求无非如此,最多再加上‘趋吉避凶’四个字而已。”
“安身立命,趋吉避凶!”陆正念着这八个字,感到疑惑,这就是知命之前的所求吗?
白衣人道:“没错!安身立命,趋吉避凶!知命之前,不知万物从何而来,自我从何而来,当然要求的自己在万物之中的独立,不被万物所欺,是为安身。又要行于万物之中,得偿心中所愿,是为立命。不与万物相争,是为趋吉避凶。你之前所言的垂象、成形、遇于自然三者相合为命,其实还不足以言命!”
听到此陆正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白衣人师父费了那么大的功夫,还是在指点自己什么是命,怎么自己所领悟的还有不足吗,究竟还欠缺什么呢?于是陆正恭敬下拜请问道:“弟子愚钝,为什么这三者相合还不足以言命,请师父明示!”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