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条全身洁白无瑕的小蛇!
推荐阅读:弃宇宙、剑来、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大秦:我是唯一仙最新章节!
年轻人静静地立于琅琊台之巅,海风拂过他的身边,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被海风带走。
此人正是秦天。
自他离开云梦山至今,已过去了七天。
七天跨越两千多里的距离,对普通人而言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对于秦天而言,这不过是次闲适的游历。
若非途中略有耽搁,他最快只需两天就能抵达。
两千多里的长途跋涉并未在秦天脸上留下丝毫疲态,他静静背手,凝视着琅琊台下的景致。
很久之后,他终于发出一声叹息。
“天人合一这四个字,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无穷深奥的道理。”
他的视线落在了琅琊台下,如同两群蚂蚁般的人群上。
琅琊台坐落在琅琊山上,从山顶俯瞰地面之人,确实犹如蚂蚁般微小。这里的蚂蚁不仅指视觉上的大小,更寓含其它含义。
其中一群稍大的人群约有数千人,他们背着石块,排列整齐地在地面行进,如同蚂蚁搬家,在沿途军卒的监督下,即便在琅琊台上也能听见呵斥之声。
这些人在修建琅琊台下的石阶,被称为劳役。
古代之时,器械匮乏,铁器尤为珍贵,众劳役肩扛石块,每块估摸约有百十斤重,形同蝼蚁负重前行。
偶有劳役因体力耗尽,或是烈日炙烤致头晕目眩,失衡倒地,巨石随之滚落,顿时血迹斑斑。
监督的兵卒对此仅有的反应,便是命令其他劳役接过沾染血迹的石块,继续前行。
秦天轻轻摇头,视线移向另一片人群,他们数量较少,且非青壮之年,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亦有垂髫稚子。
这群人此刻正虔诚而哀痛地伏地叩拜,面向琅琊台,祈求甘霖。
琅琊郡虽濒临海滨,却常年遭受水源短缺之苦。
此困境并非由于降雨稀少,实则源于海潮频繁侵蚀,田地频遭盐碱侵害,致使农作物产量锐减。因此每逢春雨时节,必须依赖雨水将田地充分浸泡,以去除土壤中的盐分,此谓“洗盐”。
然而今年春天,琅琊郡遭遇严重干旱,不仅洗盐之举无法实施,甚至连播种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
原本这并不足为虑,琅琊惯于种植粟米,粟米本应在春夏交际时播种。若在春季发现干旱迹象,只需迅速调集民力修复水渠,引入沂水灌溉农田,虽无法完成洗盐,但至少可以保证播种,不至于像当前这般窘迫。
“天地剧变,不只是气候层面的紊乱,更是人心动荡的表现!”
“二者互为因果,彼此交织!”
秦天再次摇头,感叹万分。
琅琊郡的这场大旱,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身为穿越者的秦天深知,华夏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显着的小冰河期。
三国纷争、宋末蒙元南侵、明末清初之际。
其中,秦朝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初始阶段,气候反常地温暖,甚至可谓酷热。
琅琊郡今年的大旱,正是因此而起,而琅琊郡的干旱预示着江南必将洪涝肆虐。
琅琊郡之所以无法修复水渠以播种,是因为所有的青壮劳力都被征调为劳役,正在兴建一条石板大道。
这条大道显然是为了迎接始皇帝驾临琅琊台,以彰显其赫赫战功而建造。
除此之外,琅琊县城内还新建了一座行宫,同样是为始皇帝莅临时下榻所预备。
然而,不能因此便苛责始皇帝的出巡行为,毕竟秦天沿途所见,世间确有不少乱象丛生。
秦统一六国至今才短短八年,八年时间不足以让六国民心归顺。即使是后世王朝,也难以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全民归心。
如今各地官吏虽皆出自秦军中有功之士,但素质参差不齐。
既有如令伍般宅心仁厚者,视楚人为子女,亲率楚地乡民开辟田地,栽种桑麻,传播教化,使得云梦县楚人衷心归附。
也有严酷暴戾之辈,视治下百姓为敌人,乡民上山砍柴需提前报备,言语稍有不慎就被怀疑密谋造反,遭受严刑拷打。
始皇帝东巡途中,不断罢免此类酷吏,平反冤案,所到之处,社会秩序逐渐得到整治。
尽管如此,若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秦朝的崩溃瓦解仍无法避免。
只因这是一个礼崩乐坏、法则混乱的末法时代。
秦朝时期,首次出现了贪官污吏,且其中不少人身居高位,比如现正负责在琅琊郡为始皇帝修建行宫的丞相李斯。
历史证明,越是末世,贪腐现象越猖獗。究其根源,在于人心惶惶不安。
“倘若琅琊郡颗粒无收,民心或将大乱,而始皇帝通过勒石纪功、巡游天下之举,或许能够安定天下民心。”
“这琅琊郡的状况,还真不好说是福是祸。”
“罢了。”
秦天恢复了平静的表情。
他前世专攻文科,满腹经纶,此刻不禁借此机会对照现实加以验证。
但他也只是发出些感慨而已,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已然不同以往。
“我既已超脱世俗,就不必再为始皇帝忧心忡忡了。”
“倒是这里,似有我要寻觅之物。”
他的目光聚焦在琅琊台下的那群求雨乡民身上,以及他们手中的祭品。
求雨需祭祀天地,而祭祀天地需选用三牲。
乡民们不具备使用正式三牲祭祀的资格,只能以其他物品替代。
而秦天关注的,正是他们的祭品。
那是一条小蛇。
一条全身洁白无瑕的小蛇!
正在求雨的乡民集结在琅琊山脚下,距山顶的琅琊台足有两里之遥。
然而对于已踏入修行之道的秦天而言,这点距离毫无阻碍,完全可以清晰看见一切。
他饶有兴趣地注视着那些求雨的乡民,尤其是那条小小白蛇。
这条只有三尺来长的小白蛇,此刻正被一个看上去只有十一二岁的少年紧紧掐住脖子,气息奄奄。
少年显然十分兴奋,他用力地掐住小白蛇的脖子,不断地摇晃。
在他身边,还有四五名年纪略小的孩子,他们对小白蛇充满了好奇,脏兮兮的小手不停尝试去抓那条被大孩子紧握在手中的小白蛇。
一番混乱争夺之后,大孩子重新确立了对小白蛇的控制权,他骄傲地高举小白蛇向其他孩子炫耀,全然不顾小白蛇已无力挣扎,头部低垂。
这时,一只布满老茧的大手猛地扬起,重重落下,紧接着,大孩子手中的小白蛇已被拍死,他放声痛哭,哭声响彻云霄。
刚刚出手教训孩子的老者余怒未消,又接连踢开几个想要抢夺小白蛇的孩子,然后弯腰准备捡起已经死去的白蛇。
然而,在孩子们散开的刹那间,那条原本已死的小白蛇突然复活,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窜向附近的乱石堆。
目睹此景,求雨的乡民顿时乱作一团,无论大人小孩都争相追逐,意图将小白蛇抓回。
看着乡民们蹶着屁股在石缝间仔细搜寻的模样,秦天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有趣。”
他轻声低语。
“既聪明,又敏捷,还能找准时机,此小白蛇颇有几分灵性。”
“只是,为何乡民会选择用白蛇祭祀神明呢?”
“其中,恐怕别有深意。”
他眉梢微挑。
随后,海风吹过,秦天衣袖随风飘动,整个人仿佛乘风而起,轻盈地飘向山下。
短短两里的距离,他一步即至,当再次落足时,已然站立在那群乡民背后。
一阵夹杂着浓厚越地方言的吆喝声骤然响起,直冲耳膜。
“围住它!”
“千万不能让它跑了!”
“你们今年要是不想挨饿,就必须找回这条白蛇!”
秦天淡然扫视了一下那片乱石堆,十几位老者正带领一群小孩在石堆上慌乱地翻找,此刻并未察觉他的存在。
一阵清新草木香气扑鼻而来,秦天转头看向祭台。
祭台极为简朴,由乡民堆积而成的土台,高不过三尺。台上摆放着一个粗陶制成的简陋香炉,里面随意填充着茱萸等草木,缕缕青烟从炉口袅袅升起。
这个时代尚未出现后世那种一根根的线香,所谓的燃香,是指在特制的香炉中点燃檀木粉末等香料。此外,也没有后世道教中常见的铜铃等法器。
而在简陋的香炉旁边,祭台上还放置了一条鱼。
秦天心头掠过一丝困惑。
祭祀仪式需献三牲,遵循古礼,三牲亦有高低之分。
如诸侯祭祀采用的是大三牲,即猪、牛、羊;而平民百姓仅可用小三牲,即鸡、鸭、鱼。
然而琅琊之地因海水浸渍,虽经疏导排水,土地肥力有限,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根本无力饲养鸡鸭。
幸运的是,临海之处鱼类丰富,所以村民们只能准备齐全小三牲中的一种,其余部分则以虔诚之心替代,犹如后世所谓的心香一瓣。
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既然已有三牲,为何又要捕杀这条白蛇?
秦天眉梢微动,他泰然转身,此刻,一个声音苍老如海风拂过的老者忽然发声。
“敢问这位先生尊姓大名?”
发话的是一位面容皱褶如鸡皮的老者,久居海滨,其面庞已被盐碱侵蚀得斑驳不堪。然而,他并非普通百姓,而是一名官吏,因为他身披一件秦朝官吏专用的黑色袍服。
秦天平静回应:“鄙人乡野草民,不足挂齿。”
他明白,自己的出现引起了这位秦吏的关注。
当时已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百姓若要离开户籍所在地,须向里长申报并取得通行证,否则被视为逃户,依据秦朝的什伍连坐法,连带邻里也要受罚。
后世沿用至今的户籍制度,正是始于秦朝,尽管不再实行连坐,但其核心精神并未改变太多。
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以及当时猛兽横行的现实,乡民鲜有离家外出者,世代居住在同一村落,彼此熟识,突然出现一张陌生面孔,自然引来关注。
另外,由于始皇帝时期以氏取代姓氏,询问姓氏实际上就能大致了解对方来自何方。
虽然秦天姓秦,但这显然与他的氏无关。
他避开这个问题反问:“请问您怎么称呼?”
“长者”是对年长者的敬称,“先生”是对读书人的尊称。秦天身着宽大的衣袍,虽然白色服饰显得与众不同,但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衣物不适合农耕,要么是贵族子弟,要么是学者,尊称为“先生”再合适不过。
“我今年才刚满三十七,想不到已被人唤作长者,朝廷之事使人老矣!”鸡皮老者摩挲着已然斑白的胡须,发出一番感慨。
“我是琅琊县的佐史,先生可以称我为少端!”
秦天眼神微动,点头示意理解。
佐史在县衙中担任辅助职务,根据秦律,一县设令,令下有两尉一丞,丞尉属于高级官吏。此外还有佐史一名,又称少吏。
佐史的工作繁杂多样,包括编纂县志、处理公文、实施教化活动乃至主持祭祀等事务。"
眼前这位早早华发的佐史名为端,按秦时的称呼习惯,应被称为佐史端或少吏端,简称佐端或少端。此次主持祭天求雨仪式的,显然就是他。
“鄙人乡野之人,见过少端大人!”
秦天再次平淡地发问:“少端大人,为何非要捕杀这条白蛇呢?”
秦天的举止略显傲然,但少端并未在意。
当时社会阶级划分极其严格,少端仅是一名低级官吏,地位稍高于平民百姓,即使是凭借军功获得爵位的人,也不必对他行礼。
“先生竟然也知道我们在寻找一条白蛇?”他惊讶地问道。
再次拱手致意后,他未待秦天回应,径自解释起来。
“先生或许不知,此白蛇,实乃妖邪之物!”
“此白蛇通体雪白,一看便知非吉之物!”
少端神情严肃,接着说:“琅琊县今年遭受大旱,正是因为这条白蛇带来不祥,受到上天厌恶。所以我们必须捉住并斩杀它,以此向上天表达歉意!”
“白蛇不祥?”秦天脸色微变。
秦朝崇尚水德,故自始皇帝以下,天下百姓均崇尚黑色,无人穿戴白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反感白色,相反,白色的地位极高,甚至超过黑色。
因为白色,象征着日中之阳!
自商朝以来,纯白就被视为神圣,象征上天。
即便是始皇帝,在祭天时也要身穿白衣,佩戴白玉,头戴白冠,前面还需由两只白羊引导。
若有白色异兽,则被视为吉祥之物,其中以白鹿、白虎、白鹤、白龟最为尊贵。
而白蛇虽不及鹿、虎、鹤、龟,但也属于吉祥之列。
为何在琅琊却被视作不祥?
“这其中有何缘由?”秦天平静地询问。
“我也不清楚。”少端摇头,“不过,提出此观点的是廷尉斯,他近日曾言,认为白色鸟兽为吉祥之物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反,他认为这类动物篡夺了上天的颜色,因而为上天所厌恶。琅琊之所以大旱,正是因为我们琅琊百姓放任这些不祥之物横行,故受到上天惩罚。”
“百姓易欺也……”秦天哑然一笑,心中暗含感慨。
他是炼气士,炼气士虽生活在人世间,却不遵从人间礼法,也不探究鬼神之事,只敬畏天地。
白蛇究竟是吉祥还是不祥,在民间传说中各执一词,而在炼气士眼中并无太大意义。
在炼气士看来,吉祥之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属于异兽。
天地间自有法则,万物都在法则之内运行。老虎原本就应皮毛斑斓,世上所有老虎都是如此。若有老虎全身雪白,这就成为了异象。
而炼气士本质上也是异于常人,
世间亿万生灵均有生老病死,浑浑噩噩度一生,唯有炼气士能与天地同寿,洞察天地之道。
异人与异兽,相互映衬。
刚才那条小白蛇,秦天一眼就看出它是异兽,而非天生就是白色。
作为一个后世之人,秦天当然知道有一种名叫白吻蟒的蟒蛇出生即为白色,但这在华夏地区并不存在,原产于海外。
年轻人静静地立于琅琊台之巅,海风拂过他的身边,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被海风带走。
此人正是秦天。
自他离开云梦山至今,已过去了七天。
七天跨越两千多里的距离,对普通人而言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对于秦天而言,这不过是次闲适的游历。
若非途中略有耽搁,他最快只需两天就能抵达。
两千多里的长途跋涉并未在秦天脸上留下丝毫疲态,他静静背手,凝视着琅琊台下的景致。
很久之后,他终于发出一声叹息。
“天人合一这四个字,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无穷深奥的道理。”
他的视线落在了琅琊台下,如同两群蚂蚁般的人群上。
琅琊台坐落在琅琊山上,从山顶俯瞰地面之人,确实犹如蚂蚁般微小。这里的蚂蚁不仅指视觉上的大小,更寓含其它含义。
其中一群稍大的人群约有数千人,他们背着石块,排列整齐地在地面行进,如同蚂蚁搬家,在沿途军卒的监督下,即便在琅琊台上也能听见呵斥之声。
这些人在修建琅琊台下的石阶,被称为劳役。
古代之时,器械匮乏,铁器尤为珍贵,众劳役肩扛石块,每块估摸约有百十斤重,形同蝼蚁负重前行。
偶有劳役因体力耗尽,或是烈日炙烤致头晕目眩,失衡倒地,巨石随之滚落,顿时血迹斑斑。
监督的兵卒对此仅有的反应,便是命令其他劳役接过沾染血迹的石块,继续前行。
秦天轻轻摇头,视线移向另一片人群,他们数量较少,且非青壮之年,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亦有垂髫稚子。
这群人此刻正虔诚而哀痛地伏地叩拜,面向琅琊台,祈求甘霖。
琅琊郡虽濒临海滨,却常年遭受水源短缺之苦。
此困境并非由于降雨稀少,实则源于海潮频繁侵蚀,田地频遭盐碱侵害,致使农作物产量锐减。因此每逢春雨时节,必须依赖雨水将田地充分浸泡,以去除土壤中的盐分,此谓“洗盐”。
然而今年春天,琅琊郡遭遇严重干旱,不仅洗盐之举无法实施,甚至连播种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
原本这并不足为虑,琅琊惯于种植粟米,粟米本应在春夏交际时播种。若在春季发现干旱迹象,只需迅速调集民力修复水渠,引入沂水灌溉农田,虽无法完成洗盐,但至少可以保证播种,不至于像当前这般窘迫。
“天地剧变,不只是气候层面的紊乱,更是人心动荡的表现!”
“二者互为因果,彼此交织!”
秦天再次摇头,感叹万分。
琅琊郡的这场大旱,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身为穿越者的秦天深知,华夏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显着的小冰河期。
三国纷争、宋末蒙元南侵、明末清初之际。
其中,秦朝正处于小冰河期的初始阶段,气候反常地温暖,甚至可谓酷热。
琅琊郡今年的大旱,正是因此而起,而琅琊郡的干旱预示着江南必将洪涝肆虐。
琅琊郡之所以无法修复水渠以播种,是因为所有的青壮劳力都被征调为劳役,正在兴建一条石板大道。
这条大道显然是为了迎接始皇帝驾临琅琊台,以彰显其赫赫战功而建造。
除此之外,琅琊县城内还新建了一座行宫,同样是为始皇帝莅临时下榻所预备。
然而,不能因此便苛责始皇帝的出巡行为,毕竟秦天沿途所见,世间确有不少乱象丛生。
秦统一六国至今才短短八年,八年时间不足以让六国民心归顺。即使是后世王朝,也难以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全民归心。
如今各地官吏虽皆出自秦军中有功之士,但素质参差不齐。
既有如令伍般宅心仁厚者,视楚人为子女,亲率楚地乡民开辟田地,栽种桑麻,传播教化,使得云梦县楚人衷心归附。
也有严酷暴戾之辈,视治下百姓为敌人,乡民上山砍柴需提前报备,言语稍有不慎就被怀疑密谋造反,遭受严刑拷打。
始皇帝东巡途中,不断罢免此类酷吏,平反冤案,所到之处,社会秩序逐渐得到整治。
尽管如此,若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秦朝的崩溃瓦解仍无法避免。
只因这是一个礼崩乐坏、法则混乱的末法时代。
秦朝时期,首次出现了贪官污吏,且其中不少人身居高位,比如现正负责在琅琊郡为始皇帝修建行宫的丞相李斯。
历史证明,越是末世,贪腐现象越猖獗。究其根源,在于人心惶惶不安。
“倘若琅琊郡颗粒无收,民心或将大乱,而始皇帝通过勒石纪功、巡游天下之举,或许能够安定天下民心。”
“这琅琊郡的状况,还真不好说是福是祸。”
“罢了。”
秦天恢复了平静的表情。
他前世专攻文科,满腹经纶,此刻不禁借此机会对照现实加以验证。
但他也只是发出些感慨而已,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已然不同以往。
“我既已超脱世俗,就不必再为始皇帝忧心忡忡了。”
“倒是这里,似有我要寻觅之物。”
他的目光聚焦在琅琊台下的那群求雨乡民身上,以及他们手中的祭品。
求雨需祭祀天地,而祭祀天地需选用三牲。
乡民们不具备使用正式三牲祭祀的资格,只能以其他物品替代。
而秦天关注的,正是他们的祭品。
那是一条小蛇。
一条全身洁白无瑕的小蛇!
正在求雨的乡民集结在琅琊山脚下,距山顶的琅琊台足有两里之遥。
然而对于已踏入修行之道的秦天而言,这点距离毫无阻碍,完全可以清晰看见一切。
他饶有兴趣地注视着那些求雨的乡民,尤其是那条小小白蛇。
这条只有三尺来长的小白蛇,此刻正被一个看上去只有十一二岁的少年紧紧掐住脖子,气息奄奄。
少年显然十分兴奋,他用力地掐住小白蛇的脖子,不断地摇晃。
在他身边,还有四五名年纪略小的孩子,他们对小白蛇充满了好奇,脏兮兮的小手不停尝试去抓那条被大孩子紧握在手中的小白蛇。
一番混乱争夺之后,大孩子重新确立了对小白蛇的控制权,他骄傲地高举小白蛇向其他孩子炫耀,全然不顾小白蛇已无力挣扎,头部低垂。
这时,一只布满老茧的大手猛地扬起,重重落下,紧接着,大孩子手中的小白蛇已被拍死,他放声痛哭,哭声响彻云霄。
刚刚出手教训孩子的老者余怒未消,又接连踢开几个想要抢夺小白蛇的孩子,然后弯腰准备捡起已经死去的白蛇。
然而,在孩子们散开的刹那间,那条原本已死的小白蛇突然复活,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窜向附近的乱石堆。
目睹此景,求雨的乡民顿时乱作一团,无论大人小孩都争相追逐,意图将小白蛇抓回。
看着乡民们蹶着屁股在石缝间仔细搜寻的模样,秦天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有趣。”
他轻声低语。
“既聪明,又敏捷,还能找准时机,此小白蛇颇有几分灵性。”
“只是,为何乡民会选择用白蛇祭祀神明呢?”
“其中,恐怕别有深意。”
他眉梢微挑。
随后,海风吹过,秦天衣袖随风飘动,整个人仿佛乘风而起,轻盈地飘向山下。
短短两里的距离,他一步即至,当再次落足时,已然站立在那群乡民背后。
一阵夹杂着浓厚越地方言的吆喝声骤然响起,直冲耳膜。
“围住它!”
“千万不能让它跑了!”
“你们今年要是不想挨饿,就必须找回这条白蛇!”
秦天淡然扫视了一下那片乱石堆,十几位老者正带领一群小孩在石堆上慌乱地翻找,此刻并未察觉他的存在。
一阵清新草木香气扑鼻而来,秦天转头看向祭台。
祭台极为简朴,由乡民堆积而成的土台,高不过三尺。台上摆放着一个粗陶制成的简陋香炉,里面随意填充着茱萸等草木,缕缕青烟从炉口袅袅升起。
这个时代尚未出现后世那种一根根的线香,所谓的燃香,是指在特制的香炉中点燃檀木粉末等香料。此外,也没有后世道教中常见的铜铃等法器。
而在简陋的香炉旁边,祭台上还放置了一条鱼。
秦天心头掠过一丝困惑。
祭祀仪式需献三牲,遵循古礼,三牲亦有高低之分。
如诸侯祭祀采用的是大三牲,即猪、牛、羊;而平民百姓仅可用小三牲,即鸡、鸭、鱼。
然而琅琊之地因海水浸渍,虽经疏导排水,土地肥力有限,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根本无力饲养鸡鸭。
幸运的是,临海之处鱼类丰富,所以村民们只能准备齐全小三牲中的一种,其余部分则以虔诚之心替代,犹如后世所谓的心香一瓣。
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既然已有三牲,为何又要捕杀这条白蛇?
秦天眉梢微动,他泰然转身,此刻,一个声音苍老如海风拂过的老者忽然发声。
“敢问这位先生尊姓大名?”
发话的是一位面容皱褶如鸡皮的老者,久居海滨,其面庞已被盐碱侵蚀得斑驳不堪。然而,他并非普通百姓,而是一名官吏,因为他身披一件秦朝官吏专用的黑色袍服。
秦天平静回应:“鄙人乡野草民,不足挂齿。”
他明白,自己的出现引起了这位秦吏的关注。
当时已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百姓若要离开户籍所在地,须向里长申报并取得通行证,否则被视为逃户,依据秦朝的什伍连坐法,连带邻里也要受罚。
后世沿用至今的户籍制度,正是始于秦朝,尽管不再实行连坐,但其核心精神并未改变太多。
由于户籍制度的严格以及当时猛兽横行的现实,乡民鲜有离家外出者,世代居住在同一村落,彼此熟识,突然出现一张陌生面孔,自然引来关注。
另外,由于始皇帝时期以氏取代姓氏,询问姓氏实际上就能大致了解对方来自何方。
虽然秦天姓秦,但这显然与他的氏无关。
他避开这个问题反问:“请问您怎么称呼?”
“长者”是对年长者的敬称,“先生”是对读书人的尊称。秦天身着宽大的衣袍,虽然白色服饰显得与众不同,但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衣物不适合农耕,要么是贵族子弟,要么是学者,尊称为“先生”再合适不过。
“我今年才刚满三十七,想不到已被人唤作长者,朝廷之事使人老矣!”鸡皮老者摩挲着已然斑白的胡须,发出一番感慨。
“我是琅琊县的佐史,先生可以称我为少端!”
秦天眼神微动,点头示意理解。
佐史在县衙中担任辅助职务,根据秦律,一县设令,令下有两尉一丞,丞尉属于高级官吏。此外还有佐史一名,又称少吏。
佐史的工作繁杂多样,包括编纂县志、处理公文、实施教化活动乃至主持祭祀等事务。"
眼前这位早早华发的佐史名为端,按秦时的称呼习惯,应被称为佐史端或少吏端,简称佐端或少端。此次主持祭天求雨仪式的,显然就是他。
“鄙人乡野之人,见过少端大人!”
秦天再次平淡地发问:“少端大人,为何非要捕杀这条白蛇呢?”
秦天的举止略显傲然,但少端并未在意。
当时社会阶级划分极其严格,少端仅是一名低级官吏,地位稍高于平民百姓,即使是凭借军功获得爵位的人,也不必对他行礼。
“先生竟然也知道我们在寻找一条白蛇?”他惊讶地问道。
再次拱手致意后,他未待秦天回应,径自解释起来。
“先生或许不知,此白蛇,实乃妖邪之物!”
“此白蛇通体雪白,一看便知非吉之物!”
少端神情严肃,接着说:“琅琊县今年遭受大旱,正是因为这条白蛇带来不祥,受到上天厌恶。所以我们必须捉住并斩杀它,以此向上天表达歉意!”
“白蛇不祥?”秦天脸色微变。
秦朝崇尚水德,故自始皇帝以下,天下百姓均崇尚黑色,无人穿戴白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反感白色,相反,白色的地位极高,甚至超过黑色。
因为白色,象征着日中之阳!
自商朝以来,纯白就被视为神圣,象征上天。
即便是始皇帝,在祭天时也要身穿白衣,佩戴白玉,头戴白冠,前面还需由两只白羊引导。
若有白色异兽,则被视为吉祥之物,其中以白鹿、白虎、白鹤、白龟最为尊贵。
而白蛇虽不及鹿、虎、鹤、龟,但也属于吉祥之列。
为何在琅琊却被视作不祥?
“这其中有何缘由?”秦天平静地询问。
“我也不清楚。”少端摇头,“不过,提出此观点的是廷尉斯,他近日曾言,认为白色鸟兽为吉祥之物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反,他认为这类动物篡夺了上天的颜色,因而为上天所厌恶。琅琊之所以大旱,正是因为我们琅琊百姓放任这些不祥之物横行,故受到上天惩罚。”
“百姓易欺也……”秦天哑然一笑,心中暗含感慨。
他是炼气士,炼气士虽生活在人世间,却不遵从人间礼法,也不探究鬼神之事,只敬畏天地。
白蛇究竟是吉祥还是不祥,在民间传说中各执一词,而在炼气士眼中并无太大意义。
在炼气士看来,吉祥之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属于异兽。
天地间自有法则,万物都在法则之内运行。老虎原本就应皮毛斑斓,世上所有老虎都是如此。若有老虎全身雪白,这就成为了异象。
而炼气士本质上也是异于常人,
世间亿万生灵均有生老病死,浑浑噩噩度一生,唯有炼气士能与天地同寿,洞察天地之道。
异人与异兽,相互映衬。
刚才那条小白蛇,秦天一眼就看出它是异兽,而非天生就是白色。
作为一个后世之人,秦天当然知道有一种名叫白吻蟒的蟒蛇出生即为白色,但这在华夏地区并不存在,原产于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