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宝藏风波
推荐阅读: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彩虹斗士最新章节!
第一七二章宝藏风波
李力就给队长蓝洋发了一份报告,说明所剩2个铜人可能幸存在西安境内,李力要求特勤队上报国安部,要求国安部委派相关部门专门找寻所剩2个铜人的考古工作。
蓝洋接受了李力的要求,并及时上报国安部。
之后,蓝洋立即将李力、布朗和佩兰找回。
李力见到队长蓝洋,进一步将12铜人的下落真相告诉给了队长,队长对此深有感慨。
最后,蓝洋指令李力他们休息。
但是,队长蓝洋却拿着一张纸条,一遍一遍地看个不停。
蓝洋是看着的纸条上写着这样几句;“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一首古老歌谣,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那么,为什么特勤队员拿着这个歌谣有何用意?
原来这个事件早轰动了全中国,即“张献忠宝藏案”,围绕此案围绕的人数已经达到数十万了,公安部已经亲自督查此案,决心在很快的时间内查清案件的内幕,并特此委托特勤队协助调差。
因此,刚刚接到命令的蓝洋,自个儿在鼓捣这件事。
明朝崇祯时期,灾荒连年,颗粒无收。张献忠率领一只由灾民组成的军队,四处抢掠明朝政府,并迅速积累起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
1644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国。然而两年后,张献忠意外身亡,而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宝,也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张献忠死后留下来的财产有多少呢?
几千万两白银,按照明末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的话,就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我们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购买力。他的这笔财宝到底去哪儿了?
据史书记载:在1646年秋天,他遭遇明军和清军南北夹击,张献忠明白,恶战将不可避免,为防止财宝落入敌人手中,他预先将巨额金银藏在四川一处秘密地点。
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由于史料对此事记载非常详实,所以在张献忠死后的300多年里,有无数探险者到四川寻宝,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个巨额宝藏。
这笔宝藏是藏于锦江水底?埋于青城山下?还是隐于芦山县城(隶属于今雅安市)?人们的猜测不一而足,其中最让人们信服的藏宝地,就是锦江江底。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张献忠将所掠财宝沉于锦江之中,地点就在江口附近。而这,为后人沿江寻宝留下了无尽的空间。
最近,一个在江上了一艘小船,被一股风浪掀翻,船上的多人被水流喘急的江水冲走,其中有一人,冲到沿江的四十多里的一拐弯处,被锦江水里的一个石牛给挡住,此人在石牛的头部被挂住有半晚上时间,到搜寻救援的人们看到江面上有一堆东西在水里悠悠飘荡,便赶紧驱船前来营救,结果人们发现这个人已奄奄一息,人们七手八脚救了此人,但是,有一个心细的营救者发现,此人是挂在水中站立的一头牛的头上的。
人们光顾着救人,并没有留意水中的东西,知道那些人经被救者紧急送往医疗船上,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刚才发现江里的人的事。
那位小伙子说:“那个人是被江水里的一头牛头给挂住的。”
大伙儿一听,其中的一个说:“那头牛是不是石牛?”
“石牛?”
“石牛?”
“石牛!”
年老者最先就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起身,手握橹桨,朝记忆中刚才救人的锦江江面游去,只有一些胆子小的人在岸边遛达,结果进入江面的人都被巨浪卷进江心。
但是队长焦虑的神情终被李力所察觉,蓝洋无奈,还有说出了这件任务的始末。
李力便开始了对于宝藏的探秘。
首先从传闻中,李力发现普照寺的兴盛都与张献忠藏宝有关,相传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财富珍宝无与堪比,其义子役了数百名石匠在青峰山(即现在的青城外山)开采石材,但半年后山里路没修、庙没建,数百名石匠及其开采用石材都无影无踪!据传,这些石材很可能用来修筑地宫,藏那些富可敌国的财宝,而石匠都在地宫修好后被陪葬。另一种传闻是张献忠被害后,其部将派遣心莲和尚从缅甸潜至清峰山看护张献忠的宝藏。心莲和尚扼守职责,以便时机到时以资相助和响应。然而几年后,吴三桂率清军剿平大西军,心莲和尚在万念俱灰中死去。临死前讲明了他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历,但源于入佛已深,没说明藏宝之事,万千藏宝也交托于日后“有缘”人。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这句话真是悲哀痛切。当然,张献忠万万两金银的去向,以及普照寺突然兴旺之因,已成为人类未解的财富之谜,永远列入了书典。昔日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权利与财富之争,最终换来了今天的贞楠古柏、苍松翠竹,一派佛地仙乡的清凉风貌。
李力从其他流传和记载中查得,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然后将他所抢来的数亿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
张献忠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即指此事。张献忠究竟是否曾经藏宝,至今仍为疑案。一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了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一张藏宝图可能引发一场浩大的挖银工程。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就知道这个惊天秘密。杨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曾当过师长),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公开招股。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挖呀、挑呀,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而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全长97.3公里。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联系呢?多年来,总是出现令人惊奇的线索。在彭山江口镇,人们发现了在这里竞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出现了这场沉银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这里的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彭山江口镇为什么也有一首类似锦江石碑上的歌谣?这难道只是单纯的巧合吗?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据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爪蜿蜒,鳞甲峥嵘,长三四丈许。若经神工鬼斧者然,与石虎相对。”要到达石龙、石虎栖身之处,必须坐船沿水路来到此山深处。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今天你可看见: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由于时间的冲刷,部分头像已被毁坏,但虎身仍清晰可见。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又会在哪里呢?江口镇是否有人打捞起沉银呢?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他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难道这万千沉银就在彭山县江口镇?
李力于是查阅1999年4月22日的资料,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纲宣称,经过他多年的考察论证,神秘的锦江流域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整整一千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据王纲描述,三百多年前,“好掠好焚”的张献忠入川时,几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财主,川中金银财宝悉数纳入自己手里。清初顺治三年(1646),在清军围攻下,他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携带千船金银,顺水南下。船队刚刚驶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一带,突然前面杀声震天,原来是明将杨展的地主武装在将军山设下埋伏。一条条熊熊燃烧的火船顺风飞驰而来,义军船队迅速着火。张献忠在贴身亲兵的护卫下,逃回成都,绝大部分金银珠宝随船队沉落在江中……王纲提出的证据有五:一、大量史书记载确有其事;二、所沉金银财宝来历清楚;三、清政府组织过打捞;四、清初以来,民间多有金银捞获;五、初步探测,多处水下反应异常近50年中,彭山县江口镇的渔民在撤网捕鱼时,曾经捞起过银制的元宝,上面有当时成都府库的烙文。这就表明了三百多年前的那次水战中,张献忠的船只的确在此沉没不少。有一次,当地农民甚至发现一块木头制作的像养猪的槽子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猪槽。但是剖开以后,却发现里面藏有银锭。按照《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根据这一记载,彭山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非常之少。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土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原来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朝政府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沉银的去向变得清晰起来可这场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在2005年4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一辆挖掘机从河床三米深处掘起一铲沙土,伴随这铲沙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其边缘虽有些残损,但银锭身上铸造时打上的“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清晰可见。出土银锭藏匿于小筒内。木筒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当地文物部门认为,这一意外发现可能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找到佐证。2005年8月,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其中6件有铭文为二级文物,一件无铭文为三级文物,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又如“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的银锭中,从其铭文可以看出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崇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三百多年来.张献忠在彭山县江口镇沉银之说一直是世人难解的一道谜团。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三百多年前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条消息有力地证实了记载的准确无误。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还是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难道另外的地方还会有吗?
李力除了考证史册和流传各个方面,对于宝藏的不停地域的描述,来辨别真伪。
据记载,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而300年间寻宝热不断,但在传说中,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是杨展。查证史书可得知,那场发生在江口的战役确有其事,交战双方便是张献忠与杨展,前者大败,后者胜。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根据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着什么,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另一种说法来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据说,当年张献忠焚舟之时,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杨展是嘉定人(今四川乐山),在整个四川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嘉定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财富的追寻和渴望。民国时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就是几年。为报恩,临别前,杜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是张献忠埋银的地点图样,由当时参与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几经辗转流落杜家,希望杨白鹿能“善为运用”。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1937年冬,杨白鹿将此事告诉了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两人一拍即合,认为此事大有可为,于是四处奔走,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他们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的江边。于是,趁着1938年冬河水较小的良机,锦江淘金公司组织开挖,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不死心,1939年冬又继续挖掘,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10个多月,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个大石鼓。“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依照那个广为流传的歌谣,能买下成都府的“万万五”还远吗?杨白鹿等人赶紧买来金属探测仪。不久后的一天,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嗡嗡的响声。“找到了!”消息迅速传遍川蜀大地,挖宝事件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历史又一次和人们开了玩笑,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真相一次次擦肩而过。
虽然轰轰烈烈的寻宝事件终以闹剧收场,但此后几十年,仍不断有老百姓从江中打捞出财物。
1990年8月,彭山县江口镇渔民邬长福网得大小银锭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两;1998年7月,彭山县灵石乡村民张志华在河中淘沙,却淘出一个银鼎……
2005年4月,彭山县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施工时,从地表下3米处挖出一个内有七锭银元的圆木,银锭上刻着“崇祯十八年□日”、“黄冈县银四拾两正”等字样,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确为崇祯时期所征税银。通过铭文能看出,这批银锭来自湖南沅陵县、湘潭县,湖北京山县、黄冈县等地,与当年张献忠转战之地十分吻合,时间上也是同步的,无疑可以视作“江口沉银”的又一力证。
“江口沉银”究竟是否属实?李力查阅不少专家学者一直试图进行的论证。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纲在经过多年研究考证后宣称,锦江下确实埋藏着大量金银。王纲称:《明史》、《蜀鉴》、《荒书》、《彭山县志》等正史、野史,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江口沉银”,近年来不断打捞出的实物更是有力的证据,因此,“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据他的说法,彭山县政府联合江口镇政府进行了实地勘测,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河道淤泥太深,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李力心想,300多年来,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真相却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这份沉甸甸的答题,不知有一个怎样的答卷!
第一七二章宝藏风波
李力就给队长蓝洋发了一份报告,说明所剩2个铜人可能幸存在西安境内,李力要求特勤队上报国安部,要求国安部委派相关部门专门找寻所剩2个铜人的考古工作。
蓝洋接受了李力的要求,并及时上报国安部。
之后,蓝洋立即将李力、布朗和佩兰找回。
李力见到队长蓝洋,进一步将12铜人的下落真相告诉给了队长,队长对此深有感慨。
最后,蓝洋指令李力他们休息。
但是,队长蓝洋却拿着一张纸条,一遍一遍地看个不停。
蓝洋是看着的纸条上写着这样几句;“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是一首古老歌谣,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那么,为什么特勤队员拿着这个歌谣有何用意?
原来这个事件早轰动了全中国,即“张献忠宝藏案”,围绕此案围绕的人数已经达到数十万了,公安部已经亲自督查此案,决心在很快的时间内查清案件的内幕,并特此委托特勤队协助调差。
因此,刚刚接到命令的蓝洋,自个儿在鼓捣这件事。
明朝崇祯时期,灾荒连年,颗粒无收。张献忠率领一只由灾民组成的军队,四处抢掠明朝政府,并迅速积累起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
1644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国。然而两年后,张献忠意外身亡,而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宝,也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张献忠死后留下来的财产有多少呢?
几千万两白银,按照明末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的话,就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我们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购买力。他的这笔财宝到底去哪儿了?
据史书记载:在1646年秋天,他遭遇明军和清军南北夹击,张献忠明白,恶战将不可避免,为防止财宝落入敌人手中,他预先将巨额金银藏在四川一处秘密地点。
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由于史料对此事记载非常详实,所以在张献忠死后的300多年里,有无数探险者到四川寻宝,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找到这个巨额宝藏。
这笔宝藏是藏于锦江水底?埋于青城山下?还是隐于芦山县城(隶属于今雅安市)?人们的猜测不一而足,其中最让人们信服的藏宝地,就是锦江江底。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张献忠将所掠财宝沉于锦江之中,地点就在江口附近。而这,为后人沿江寻宝留下了无尽的空间。
最近,一个在江上了一艘小船,被一股风浪掀翻,船上的多人被水流喘急的江水冲走,其中有一人,冲到沿江的四十多里的一拐弯处,被锦江水里的一个石牛给挡住,此人在石牛的头部被挂住有半晚上时间,到搜寻救援的人们看到江面上有一堆东西在水里悠悠飘荡,便赶紧驱船前来营救,结果人们发现这个人已奄奄一息,人们七手八脚救了此人,但是,有一个心细的营救者发现,此人是挂在水中站立的一头牛的头上的。
人们光顾着救人,并没有留意水中的东西,知道那些人经被救者紧急送往医疗船上,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刚才发现江里的人的事。
那位小伙子说:“那个人是被江水里的一头牛头给挂住的。”
大伙儿一听,其中的一个说:“那头牛是不是石牛?”
“石牛?”
“石牛?”
“石牛!”
年老者最先就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起身,手握橹桨,朝记忆中刚才救人的锦江江面游去,只有一些胆子小的人在岸边遛达,结果进入江面的人都被巨浪卷进江心。
但是队长焦虑的神情终被李力所察觉,蓝洋无奈,还有说出了这件任务的始末。
李力便开始了对于宝藏的探秘。
首先从传闻中,李力发现普照寺的兴盛都与张献忠藏宝有关,相传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财富珍宝无与堪比,其义子役了数百名石匠在青峰山(即现在的青城外山)开采石材,但半年后山里路没修、庙没建,数百名石匠及其开采用石材都无影无踪!据传,这些石材很可能用来修筑地宫,藏那些富可敌国的财宝,而石匠都在地宫修好后被陪葬。另一种传闻是张献忠被害后,其部将派遣心莲和尚从缅甸潜至清峰山看护张献忠的宝藏。心莲和尚扼守职责,以便时机到时以资相助和响应。然而几年后,吴三桂率清军剿平大西军,心莲和尚在万念俱灰中死去。临死前讲明了他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历,但源于入佛已深,没说明藏宝之事,万千藏宝也交托于日后“有缘”人。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这句话真是悲哀痛切。当然,张献忠万万两金银的去向,以及普照寺突然兴旺之因,已成为人类未解的财富之谜,永远列入了书典。昔日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权利与财富之争,最终换来了今天的贞楠古柏、苍松翠竹,一派佛地仙乡的清凉风貌。
李力从其他流传和记载中查得,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然后将他所抢来的数亿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
张献忠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即指此事。张献忠究竟是否曾经藏宝,至今仍为疑案。一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了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一张藏宝图可能引发一场浩大的挖银工程。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就知道这个惊天秘密。杨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曾当过师长),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公开招股。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挖呀、挑呀,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而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全长97.3公里。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联系呢?多年来,总是出现令人惊奇的线索。在彭山江口镇,人们发现了在这里竞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出现了这场沉银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这里的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彭山江口镇为什么也有一首类似锦江石碑上的歌谣?这难道只是单纯的巧合吗?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据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爪蜿蜒,鳞甲峥嵘,长三四丈许。若经神工鬼斧者然,与石虎相对。”要到达石龙、石虎栖身之处,必须坐船沿水路来到此山深处。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今天你可看见: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由于时间的冲刷,部分头像已被毁坏,但虎身仍清晰可见。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又会在哪里呢?江口镇是否有人打捞起沉银呢?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他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难道这万千沉银就在彭山县江口镇?
李力于是查阅1999年4月22日的资料,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纲宣称,经过他多年的考察论证,神秘的锦江流域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整整一千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据王纲描述,三百多年前,“好掠好焚”的张献忠入川时,几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财主,川中金银财宝悉数纳入自己手里。清初顺治三年(1646),在清军围攻下,他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携带千船金银,顺水南下。船队刚刚驶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一带,突然前面杀声震天,原来是明将杨展的地主武装在将军山设下埋伏。一条条熊熊燃烧的火船顺风飞驰而来,义军船队迅速着火。张献忠在贴身亲兵的护卫下,逃回成都,绝大部分金银珠宝随船队沉落在江中……王纲提出的证据有五:一、大量史书记载确有其事;二、所沉金银财宝来历清楚;三、清政府组织过打捞;四、清初以来,民间多有金银捞获;五、初步探测,多处水下反应异常近50年中,彭山县江口镇的渔民在撤网捕鱼时,曾经捞起过银制的元宝,上面有当时成都府库的烙文。这就表明了三百多年前的那次水战中,张献忠的船只的确在此沉没不少。有一次,当地农民甚至发现一块木头制作的像养猪的槽子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猪槽。但是剖开以后,却发现里面藏有银锭。按照《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根据这一记载,彭山县境也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非常之少。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土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原来在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朝政府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沉银的去向变得清晰起来可这场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在2005年4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一辆挖掘机从河床三米深处掘起一铲沙土,伴随这铲沙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其边缘虽有些残损,但银锭身上铸造时打上的“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清晰可见。出土银锭藏匿于小筒内。木筒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当地文物部门认为,这一意外发现可能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找到佐证。2005年8月,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其中6件有铭文为二级文物,一件无铭文为三级文物,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又如“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的银锭中,从其铭文可以看出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崇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三百多年来.张献忠在彭山县江口镇沉银之说一直是世人难解的一道谜团。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三百多年前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这条消息有力地证实了记载的准确无误。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还是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难道另外的地方还会有吗?
李力除了考证史册和流传各个方面,对于宝藏的不停地域的描述,来辨别真伪。
据记载,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而300年间寻宝热不断,但在传说中,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是杨展。查证史书可得知,那场发生在江口的战役确有其事,交战双方便是张献忠与杨展,前者大败,后者胜。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根据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着什么,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另一种说法来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据说,当年张献忠焚舟之时,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杨展是嘉定人(今四川乐山),在整个四川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嘉定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财富的追寻和渴望。民国时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就是几年。为报恩,临别前,杜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是张献忠埋银的地点图样,由当时参与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几经辗转流落杜家,希望杨白鹿能“善为运用”。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1937年冬,杨白鹿将此事告诉了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两人一拍即合,认为此事大有可为,于是四处奔走,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他们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的江边。于是,趁着1938年冬河水较小的良机,锦江淘金公司组织开挖,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不死心,1939年冬又继续挖掘,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10个多月,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个大石鼓。“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依照那个广为流传的歌谣,能买下成都府的“万万五”还远吗?杨白鹿等人赶紧买来金属探测仪。不久后的一天,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嗡嗡的响声。“找到了!”消息迅速传遍川蜀大地,挖宝事件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历史又一次和人们开了玩笑,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真相一次次擦肩而过。
虽然轰轰烈烈的寻宝事件终以闹剧收场,但此后几十年,仍不断有老百姓从江中打捞出财物。
1990年8月,彭山县江口镇渔民邬长福网得大小银锭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两;1998年7月,彭山县灵石乡村民张志华在河中淘沙,却淘出一个银鼎……
2005年4月,彭山县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施工时,从地表下3米处挖出一个内有七锭银元的圆木,银锭上刻着“崇祯十八年□日”、“黄冈县银四拾两正”等字样,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确为崇祯时期所征税银。通过铭文能看出,这批银锭来自湖南沅陵县、湘潭县,湖北京山县、黄冈县等地,与当年张献忠转战之地十分吻合,时间上也是同步的,无疑可以视作“江口沉银”的又一力证。
“江口沉银”究竟是否属实?李力查阅不少专家学者一直试图进行的论证。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纲在经过多年研究考证后宣称,锦江下确实埋藏着大量金银。王纲称:《明史》、《蜀鉴》、《荒书》、《彭山县志》等正史、野史,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江口沉银”,近年来不断打捞出的实物更是有力的证据,因此,“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据他的说法,彭山县政府联合江口镇政府进行了实地勘测,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河道淤泥太深,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李力心想,300多年来,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真相却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这份沉甸甸的答题,不知有一个怎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