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战局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宠妃最新章节!
上官璃深受皇恩,日子也越发快活。林媛与赵昭仪仍然握有宫权,皇帝并没有放权给皇后的意思,不过就算没有足够的权势,上官璃这皇后做得已是羡煞天下人,百年之后史书工笔,亦有乾武朝帝后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浓墨重彩。
后宫中唯皇后与淑妃最为得势,这二位一个是正宫,一个是东宫之母,就算已晋位珍妃的云丹也不能夺了风头。因着这两座大山威压,嫔妃们中的纷争少了许多,就算有,也都是低位妃子争风吃醋罢了。
上官璃不再针对林媛了。她似乎喜欢上了安逸而甜美的生活,日日腻在皇帝身旁做娇妻,贪图着眼前的享受。没有烦恼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快。
林媛在这样的安稳中并不心安,她不知皇后心中打得什么谱。她的儿子已经成为东宫了,难道皇后就不会觉得焦虑么?难道她会甘心看着拓跋弘百年之后,天下被林媛母子收入囊中?
不过倒不是全然无事。太子年岁渐长,文武都显出出色来,他的五哥哥吴王不落人后,面上不敢与东宫争锋,私下却埋头苦读。林媛看在眼里心中震颤,却苦于吴王行事谨慎、面上恭敬,一点错漏都抓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卧薪尝胆一般地努力下去。
时光如绸,太后在乾武十五年的冬日病重,皇帝听从御医所言,准备将母亲挪去环秀山庄养病。
彼时恰逢长宁出嫁,太后为了她在宫中多留了一个月,呆到了乾武十六年的元月才离宫的。长宁的婚事堪称十里红妆,拓跋弘爱女心切,破格加封她为长帝姬,食邑两千户。她的生母,在半年前受封庄妃的赵氏,因着女儿的喜事受皇帝加恩,抚养了张氏所出的七皇子。
因着庄妃与淑妃交好,七皇子记在庄妃名下后,东宫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了。而七皇子竟在同一日改名为“珝”,同“翊”,意为辅佐。
北疆战场中,拓跋弘的担忧在不久之后变成了现实。老将上官越因病回京后,新上任的年轻统领开始显露出弊端来。
乾武十六年一整年中,前线捷报如常。然而匈奴重镇、北疆险关靖边城久攻不下,致使秦军战线推进速度缓慢。
乾武十七年八月初一,在旧夏都城西平府第四次易主时,为了争夺它,蒙古国撕毁了与秦国的盟约。两国战乱终起。
蒙古的毁约使得秦国措手不及。原本两国只是在争抢夏国国土时会有所争端,面对匈奴人却是联合一致。然而这一次,撕毁盟约的消息还未曾传开时,蒙古人便在匈奴边境线上突袭秦军后方。秦军前有匈奴,后有偷袭。
在绝对的逆境中,没有了战神上官越做统帅,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将领陈秀连同三十万大军,长眠在北疆厚重的风沙中。
蒙古人早有准备,势如破竹,而秦军毫无防范。短短半年之内,燕蓟十六州失守。
消息传入京城,病中的皇太后怒极攻心,吐血驾崩。
太后仙去之时,帝后漏夜赶至环秀山庄,跪在太后病榻前。太后回光返照,指着皇帝道:“你太贪心……”
前线惨败,太后薨逝,整个秦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乾武十八年五月初十,皇帝亲率重兵,北上征战。
京城中太子监国,左右丞相摄政。
后宫女眷再也没有了争斗的心情。人人关起门来过日子,没了皇帝无须争宠,这些女人们竟是一下子失去了支柱。不少嫔妃年纪轻轻便开始入住重华宫,日夜诵经焚香,不问世事。
皇帝亲身涉险,外患如狼似虎,大秦国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上官皇后生平中第二次下中宫笺表,命令上官族中叔伯重新领兵,随圣驾出征,却遭全族以血书上奏,抗旨不遵。她的父亲,曾经的战神上官越跪地求她:
“功高震主,皇后,您难道不懂得这一点么……秦国是中原霸主,乾武一朝前十年积蓄的强盛,足够承担任何战争的后果。就算这一次我们输了,至多是割地赔款,却不会亡国。我们仍然是朝中大族,地位利益并不受损。然而若是上官族再次参与了战争,在最危难的关头拯救了这个国,我们,会有什么好下场呢!”
皇后盛怒中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秦国国玺,正是上古遗物和氏璧,在千年前的朝代中代代传了下来。上官璃砸玉玺,玉玺缺角,后以赤金弥补。【1】
皇后有心无力,最终上官族中的将领们没能上战场。
这一年,太子拓跋琪堪堪九岁。
这是注定的多事之秋。乾武十八年十月,江南暴发贪污大案。以齐州九门提督为首的官吏私吞了江南富庶之地运送往西北前线的大批粮草、财资,涉案人数众多,史称“鸾仓案”。
太子临危不乱,钦点贤禹王与冯清明两人为钦差,前往江南巡查。两月之后,钦差回京复命,将一众贪官尽数押送进京,在早朝之上向太子奉上厚厚一摞宗卷。太子首先下旨,派遣京城先锋军,将被私吞延误的粮草紧急押送上北疆,万事以前线为重。随后,他再次颁旨,将涉嫌贪赃的一百二十名大小官吏,全部抄家问斩。
这其中,巨贪的、按律当处死的不过寥寥几人,剩下的,罪不至死。尤其大部分的官员,他们不过是跟着上司捞了点油水,所得甚少。而太子铁腕处置,将所有人一刀切,也不管谁该死谁不该死。
在江南贪官被连根拔起的同时,太子处死大批官员引来朝臣反驳。许多臣子上书道:“国家内忧外患,太子又掀起血腥风雨,恐会造成更深重的内乱。”左丞相则劝诫他,问他当年提出的“仁义最重”,是否出尔反尔。
太子坚持己见,回答道:“宽恕并非是仁义,杀戮也并非是不仁。”
随后,太子颁下第三道旨意。从罪臣的府邸中抄出的巨额财物,平分三份,一份用于囤粮铸兵,应援北疆。两份充盈国库,全国减免半年赋税,蜀州、甘肃、通州等地减免一年。
因着连年征战,赋税的高攀越发令百姓难以承受,民间虽不至于爆发起义,怨声载道却是真的。而如今前线战况恶化,赋税也不知会高到什么地步,长此以往,最后真的逼得百姓造反并不是不可能,那时候就真的完了。太子旨意一下,举国欢腾,秦国子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对皇族的怨恨果然少了许多。
百姓们齐声称颂太子治国有方。
前线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进宫中。
拓跋弘御驾亲征后,将士们的士气果然大增,挽回了先前颓势。乾武十九年三月,燕州收复。
这一年的端午节,宫中难得地办了大宴。自从与蒙古决裂后,秦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太后病逝雪上加霜,宫中两年不敢举办喜宴。如今皇帝亲征收复了些城池,上官皇后和淑妃两个商议着,终于做主办了一回端午节,添点喜气。
然而就在夜宴当晚,吴王拓跋珷无视宫中禁令,漏夜离宫。
皇后当天晚上就急疯了,派出暗卫满京城地寻找吴王,生怕他是被敌国的刺客给掳走甚至暗杀了。届时皇帝回来,她交代不了这个事,后位也别想再坐下去了。皇后找了两天渺无音讯,太子和淑妃都给吓着了,结果第三天的时候京城守军中传来消息,道吴王从木兰围场的兵营中领了三万精兵,骑马往北征战去了。
宫中人都傻眼了。皇帝离宫,端旭王几位皇族随驾出征了,留在宫廷里的除了太子,就全是女眷。上官璃又急又气,吴王就是个十岁的小屁孩,他能懂什么?还领兵北上助战?他一个皇子,身份亮瞎人眼,莫说在半路上被刺客截杀的几率非常高,到了西北他是助战还是添乱呢?
皇后立即命人带了她的凤令、凤印快马加鞭地去追吴王。当然她追不上了,吴王虽然年幼却很能吃苦,两天两夜不眠不休,领着手下将领们翻山越岭,早走出了千里地。
监国的太子对此事也没有办法,最后他和皇后两人一同写了折子,奏禀给北疆的皇帝,嘱咐了人去接应吴王,若是接到了就快送信回来报平安。
在面子上,皇后是吴王的嫡母,太子是吴王亲弟弟,但他们都是各怀心思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皇后不再理会了,淑妃与太子则心中恼恨。
吴王为什么要领兵北上?难道他不明白战场的残酷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年纪尚小、武学不精,在乱军中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自保吗?难道他不怕死吗?
皇族都是最贪生怕死的,吴王冒这么大的险,当然是为了获取战功以备将来夺嫡。
眼睁睁看着自己六弟稳坐东宫位,将来理所当然地接手大秦江山,他不甘心。
但如今东宫地位稳固,太子与他年纪相仿,才华胜于他,他除了兵行险招没有别的办法。他需要用赌命的法子,让父皇看到他的出色,给他希望与机会。
备注:【1】春秋战国之际,和氏璧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成为汉朝国玺。公元九年,王莽篡位登基后,向自己的姑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索要国玺。王政君痛哭大骂王莽,将国玺砸在地上,国玺从此缺角,用金子弥补。
这个史料后来遭到反驳,有学者提出和氏璧和汉朝玉玺并不是一个东西。(未完待续)
上官璃深受皇恩,日子也越发快活。林媛与赵昭仪仍然握有宫权,皇帝并没有放权给皇后的意思,不过就算没有足够的权势,上官璃这皇后做得已是羡煞天下人,百年之后史书工笔,亦有乾武朝帝后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浓墨重彩。
后宫中唯皇后与淑妃最为得势,这二位一个是正宫,一个是东宫之母,就算已晋位珍妃的云丹也不能夺了风头。因着这两座大山威压,嫔妃们中的纷争少了许多,就算有,也都是低位妃子争风吃醋罢了。
上官璃不再针对林媛了。她似乎喜欢上了安逸而甜美的生活,日日腻在皇帝身旁做娇妻,贪图着眼前的享受。没有烦恼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快。
林媛在这样的安稳中并不心安,她不知皇后心中打得什么谱。她的儿子已经成为东宫了,难道皇后就不会觉得焦虑么?难道她会甘心看着拓跋弘百年之后,天下被林媛母子收入囊中?
不过倒不是全然无事。太子年岁渐长,文武都显出出色来,他的五哥哥吴王不落人后,面上不敢与东宫争锋,私下却埋头苦读。林媛看在眼里心中震颤,却苦于吴王行事谨慎、面上恭敬,一点错漏都抓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卧薪尝胆一般地努力下去。
时光如绸,太后在乾武十五年的冬日病重,皇帝听从御医所言,准备将母亲挪去环秀山庄养病。
彼时恰逢长宁出嫁,太后为了她在宫中多留了一个月,呆到了乾武十六年的元月才离宫的。长宁的婚事堪称十里红妆,拓跋弘爱女心切,破格加封她为长帝姬,食邑两千户。她的生母,在半年前受封庄妃的赵氏,因着女儿的喜事受皇帝加恩,抚养了张氏所出的七皇子。
因着庄妃与淑妃交好,七皇子记在庄妃名下后,东宫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了。而七皇子竟在同一日改名为“珝”,同“翊”,意为辅佐。
北疆战场中,拓跋弘的担忧在不久之后变成了现实。老将上官越因病回京后,新上任的年轻统领开始显露出弊端来。
乾武十六年一整年中,前线捷报如常。然而匈奴重镇、北疆险关靖边城久攻不下,致使秦军战线推进速度缓慢。
乾武十七年八月初一,在旧夏都城西平府第四次易主时,为了争夺它,蒙古国撕毁了与秦国的盟约。两国战乱终起。
蒙古的毁约使得秦国措手不及。原本两国只是在争抢夏国国土时会有所争端,面对匈奴人却是联合一致。然而这一次,撕毁盟约的消息还未曾传开时,蒙古人便在匈奴边境线上突袭秦军后方。秦军前有匈奴,后有偷袭。
在绝对的逆境中,没有了战神上官越做统帅,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将领陈秀连同三十万大军,长眠在北疆厚重的风沙中。
蒙古人早有准备,势如破竹,而秦军毫无防范。短短半年之内,燕蓟十六州失守。
消息传入京城,病中的皇太后怒极攻心,吐血驾崩。
太后仙去之时,帝后漏夜赶至环秀山庄,跪在太后病榻前。太后回光返照,指着皇帝道:“你太贪心……”
前线惨败,太后薨逝,整个秦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乾武十八年五月初十,皇帝亲率重兵,北上征战。
京城中太子监国,左右丞相摄政。
后宫女眷再也没有了争斗的心情。人人关起门来过日子,没了皇帝无须争宠,这些女人们竟是一下子失去了支柱。不少嫔妃年纪轻轻便开始入住重华宫,日夜诵经焚香,不问世事。
皇帝亲身涉险,外患如狼似虎,大秦国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上官皇后生平中第二次下中宫笺表,命令上官族中叔伯重新领兵,随圣驾出征,却遭全族以血书上奏,抗旨不遵。她的父亲,曾经的战神上官越跪地求她:
“功高震主,皇后,您难道不懂得这一点么……秦国是中原霸主,乾武一朝前十年积蓄的强盛,足够承担任何战争的后果。就算这一次我们输了,至多是割地赔款,却不会亡国。我们仍然是朝中大族,地位利益并不受损。然而若是上官族再次参与了战争,在最危难的关头拯救了这个国,我们,会有什么好下场呢!”
皇后盛怒中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秦国国玺,正是上古遗物和氏璧,在千年前的朝代中代代传了下来。上官璃砸玉玺,玉玺缺角,后以赤金弥补。【1】
皇后有心无力,最终上官族中的将领们没能上战场。
这一年,太子拓跋琪堪堪九岁。
这是注定的多事之秋。乾武十八年十月,江南暴发贪污大案。以齐州九门提督为首的官吏私吞了江南富庶之地运送往西北前线的大批粮草、财资,涉案人数众多,史称“鸾仓案”。
太子临危不乱,钦点贤禹王与冯清明两人为钦差,前往江南巡查。两月之后,钦差回京复命,将一众贪官尽数押送进京,在早朝之上向太子奉上厚厚一摞宗卷。太子首先下旨,派遣京城先锋军,将被私吞延误的粮草紧急押送上北疆,万事以前线为重。随后,他再次颁旨,将涉嫌贪赃的一百二十名大小官吏,全部抄家问斩。
这其中,巨贪的、按律当处死的不过寥寥几人,剩下的,罪不至死。尤其大部分的官员,他们不过是跟着上司捞了点油水,所得甚少。而太子铁腕处置,将所有人一刀切,也不管谁该死谁不该死。
在江南贪官被连根拔起的同时,太子处死大批官员引来朝臣反驳。许多臣子上书道:“国家内忧外患,太子又掀起血腥风雨,恐会造成更深重的内乱。”左丞相则劝诫他,问他当年提出的“仁义最重”,是否出尔反尔。
太子坚持己见,回答道:“宽恕并非是仁义,杀戮也并非是不仁。”
随后,太子颁下第三道旨意。从罪臣的府邸中抄出的巨额财物,平分三份,一份用于囤粮铸兵,应援北疆。两份充盈国库,全国减免半年赋税,蜀州、甘肃、通州等地减免一年。
因着连年征战,赋税的高攀越发令百姓难以承受,民间虽不至于爆发起义,怨声载道却是真的。而如今前线战况恶化,赋税也不知会高到什么地步,长此以往,最后真的逼得百姓造反并不是不可能,那时候就真的完了。太子旨意一下,举国欢腾,秦国子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对皇族的怨恨果然少了许多。
百姓们齐声称颂太子治国有方。
前线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进宫中。
拓跋弘御驾亲征后,将士们的士气果然大增,挽回了先前颓势。乾武十九年三月,燕州收复。
这一年的端午节,宫中难得地办了大宴。自从与蒙古决裂后,秦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太后病逝雪上加霜,宫中两年不敢举办喜宴。如今皇帝亲征收复了些城池,上官皇后和淑妃两个商议着,终于做主办了一回端午节,添点喜气。
然而就在夜宴当晚,吴王拓跋珷无视宫中禁令,漏夜离宫。
皇后当天晚上就急疯了,派出暗卫满京城地寻找吴王,生怕他是被敌国的刺客给掳走甚至暗杀了。届时皇帝回来,她交代不了这个事,后位也别想再坐下去了。皇后找了两天渺无音讯,太子和淑妃都给吓着了,结果第三天的时候京城守军中传来消息,道吴王从木兰围场的兵营中领了三万精兵,骑马往北征战去了。
宫中人都傻眼了。皇帝离宫,端旭王几位皇族随驾出征了,留在宫廷里的除了太子,就全是女眷。上官璃又急又气,吴王就是个十岁的小屁孩,他能懂什么?还领兵北上助战?他一个皇子,身份亮瞎人眼,莫说在半路上被刺客截杀的几率非常高,到了西北他是助战还是添乱呢?
皇后立即命人带了她的凤令、凤印快马加鞭地去追吴王。当然她追不上了,吴王虽然年幼却很能吃苦,两天两夜不眠不休,领着手下将领们翻山越岭,早走出了千里地。
监国的太子对此事也没有办法,最后他和皇后两人一同写了折子,奏禀给北疆的皇帝,嘱咐了人去接应吴王,若是接到了就快送信回来报平安。
在面子上,皇后是吴王的嫡母,太子是吴王亲弟弟,但他们都是各怀心思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皇后不再理会了,淑妃与太子则心中恼恨。
吴王为什么要领兵北上?难道他不明白战场的残酷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年纪尚小、武学不精,在乱军中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自保吗?难道他不怕死吗?
皇族都是最贪生怕死的,吴王冒这么大的险,当然是为了获取战功以备将来夺嫡。
眼睁睁看着自己六弟稳坐东宫位,将来理所当然地接手大秦江山,他不甘心。
但如今东宫地位稳固,太子与他年纪相仿,才华胜于他,他除了兵行险招没有别的办法。他需要用赌命的法子,让父皇看到他的出色,给他希望与机会。
备注:【1】春秋战国之际,和氏璧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成为汉朝国玺。公元九年,王莽篡位登基后,向自己的姑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索要国玺。王政君痛哭大骂王莽,将国玺砸在地上,国玺从此缺角,用金子弥补。
这个史料后来遭到反驳,有学者提出和氏璧和汉朝玉玺并不是一个东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