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小说网 > 卑鄙的圣人:曹操(大全集) >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9部_第七章 再征江东,空劳无功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9部_第七章 再征江东,空劳无功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卑鄙的圣人:曹操(大全集)最新章节!
拒谏远征
刘备已死、雍凉得胜,天下之事似乎骤然变得简单。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立嗣成了困扰曹操的最大难题。魏国基业创之不易,必要将社稷托于优秀的继任者,如今在他看来,曹植才学兼备临机不乱,正该承继大统,关乎子孙祸福的大事绝不能听外人的,哪怕罢黜一批大臣也要保曹植顺利上位。曹操心如铁石,欲以强硬手段压制群臣,哪知还未行动,又被一件意外之事打乱了计划——孙权突袭江北!
虽然曹操两度南征不能得胜,但孙权的日子也不安稳。长江固然是天险,却也限制了江东的发展,以东南一隅敌对泱泱中原终究占不到便宜。若积蓄实力长期对峙,孙权与曹操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而且自上次媾和之后,曹操开始以煽动叛乱之策消磨江东实力。豫章叛乱动辄万人、鄱阳水寇剿之不尽,这些都令孙权头疼不已,他深刻意识到,即便出于自保也得继续扩充实力。孙权一开始仍着眼荆州,毕竟荆南之地算是“借”给刘备的,但鲁肃几次讨要未果,最可气的是刘备又兴兵夺蜀。
孙权曾派周瑜、孙瑜两度交涉伐蜀,均被刘备拒绝,刘备甚至发下誓言“汝若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结果他自己倒堂而皇之去了。可孙权还不能翻脸,更不便背后下刀子,若刘备在蜀中失手,岂不为曹操帮了忙?孙权只能忍下这口气,又把目光投向江北。淮南是江北前沿阵地,上次罢兵以来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大开稻田,毫无疑问是为以后南征囤积粮草。东吴大将吕蒙向孙权进言:“皖田肥美,倘若收熟,彼众必增,宜早除之!”
经过周密筹划,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亲自率军奇袭皖城。朱光本就兵少,突遭暗算不战而溃,本想坚守城池以待援军,可孙权根本不给他喘息之机,立刻任命猛将甘宁为升城督,精锐在前大军列后,只半天工夫就攻克了皖城,擒获朱光及士兵百姓数万口,皖城刚囤积的那点儿粮食也归了东吴。等张辽救兵从合肥赶到时,孙权早押着他的俘虏和战利品回转江东了。
消息传至邺城,曹操愤恨不已。他早预感孙权会有行动,却没料到来得这么快,丢城丢粮尚在其次,大魏国方兴未艾岂不折了锐气?反正刘备已死并无他患,定要争回这口气;又逢立嗣之事多有愁烦,曹操决定立刻发兵再征江东。此议一出群臣皆不赞同,孙权既敢造次必有准备,况且正值夏秋之交,枯水之际尚不能打过长江,雨水淋漓更加不利于北军。参军傅幹率先上书劝谏: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曹操览罢一笑置之:“此书生迂腐之论,何足为鉴?”群臣兀自劝谏不休,曹操震怒,发下狠话:“有谏者死!”
建安十九年七月,在曹操一再坚持下,第三次南征拉开了序幕。这次南征曹操发中军、豫州、青州、扬州水旱各路兵马总计十万,以尚书令荀攸为参谋、荡寇将军乐进为先锋,调任南阳太守杨俊为征南军师;又命临淄侯曹植负责留守,曹丕、曹彰随军出征。
起兵之日留守群臣出城相送,曹植作赋一首,当众朗诵以助军威:
登城隅之飞观兮,望六师之所营。
幡旗转而心异兮,舟楫动而伤情。
顾身微而任显兮,愧任重而命轻。
嗟我愁其何为兮,心遥思而悬旌。
师旅凭皇穹之灵佑兮,亮元勋之必举。
挥朱旗以东指兮,横大江而莫御。
循戈橹于清流兮,汜云梯而容与。
禽元帅于中舟兮,振灵威于东野。
(曹植《东征贼》)
曹操仰天大笑,对群臣盛赞曹植文采,但笑罢之后紧接着又宣布一件骇人听闻之事——丞相记室刘桢,秉性狂妄无礼,日前五官中郎将府宴庆,五官将之妻甄氏出见,群僚无不礼敬,唯刘桢大胆直视,品头论足毫无臣下之礼数。当即将刘桢拿下,送交大理寺论罪。
曹丕倒不以这等事为耻,却又恨又惧:恨的是那日校事刘肇过府拜贺,此事必定是其告发,尖刻小人无孔不入;惧的是为何偏偏刘桢蒙罪?莫非他身为临淄侯文学与自己来往过密?倘若如此严苛,以后谁还敢再来五官将府?
曹丕有心相救,却怕引火烧身;此事又有悖礼教风化,群臣也不便求情。刘桢毕竟是曹植的属官,曹植也觉诧异,见众人不发一言,只好亲自张口恳求父亲开恩。但曹操笑而不允,又嘱咐道:“你今年二十三。吾昔年为顿丘令也是年二十三岁,当年所作所为至今无悔。你也要勤修政务,多多用心。”这种话简直是公然勉励继承者,实在令人浮想联翩……
虽然曹植诗作得吉利,但群臣担心的秋雨还是来了。大军自渡过黄河就接连遭遇暴雨,人马众多辎重冗杂,折腾了半个月还没出兖州地界。青州诸部情况更糟,半路遭遇山洪,会合日期延误,曹操中军只好在泰山郡暂驻。泰山太守吕虔自不必说,连刚刚上任的兖州刺史司马朗也不敢怠慢,忙赶到奉高县(泰山郡治所,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所在地)伺候。高祖开疆之际泰山郡本无奉高县,皆因孝武帝封禅泰山,分博县(现也属泰安市)、嬴县(今山东省莱芜市)之地设立了这个县,城西南四里尚存孝武帝修建的明堂。吕虔、司马朗有接驾之责、地主之谊,安排篷车雨具,忙中偷闲伴曹操前往游览。
汉家天下唯孝武帝曾行封禅之事,明堂修建三百余载,加之战乱多年未有修缮,已有破败之相,然昔日规模犹存。曹操摸着漆皮斑驳的殿柱不免叹息——封禅者,告成功于天地,乃帝王至高荣耀,然而非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不可冒渎。曹操六十岁了,魏国才刚建立,即便有生之年能统一天下、汉魏易代,也来不及开一代盛世了,封禅更是想都不敢想。他心中梦想不得不打一半折扣,千古帝王不是光有雄心才智就够,还要看自身运道,生于乱世岂能多求?那些丰功伟业只能留待后人了……想到这些曹操不禁苦笑,莫说丰功伟业,要交付哪位后人还未敲定呢!
这趟游览反给曹操添了更多愁烦,回去路上他不发一言,想立嗣之难、想篡汉之策、想眼下战事。司马朗知他有心事,故意说些好听的:“舍弟仲达在朝中任议郎,来信常说主公和五官将待他不薄,我司马氏何德何能,得您如此厚恩?在下也常回书教导他,要心存感激忠于主公。”他在外任官,对邺城的事不清楚,这话里“和五官将”四字实在画蛇添足。
幸而曹操没太往心里去,只敷衍道:“你三弟也年过而立了吧?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叫他到邺城去吧。”
这番好意反把司马朗吓一大跳——他二弟司马懿是谨慎人,历练多年也深谙仕途之道了;三弟司马孚不一样,三十多岁没入仕,在家闭门读书,若把他弄邺城去,直来直去给家里惹祸啊!
司马朗正琢磨如何辞谢,却见吕虔手指前方道:“快到连营了,主公进去看看,还是直接回城?”
“回城。”其实曹操心里也清楚,阴雨连天征途泥泞,士兵不愿南征,若见了他不免哀恳。但他拿定主意死活要打,不想多费唇舌,这些天索性把大营交给将领,自己带着重要臣僚迁入吕虔郡府,只等雨水稍减便拔营起寨。
“接连阴雨,士卒很苦啊……”吕虔也有意阻止南征,但只把话说一半,后面的让曹操自己琢磨。
曹操根本不理这茬,只凝望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吕虔想把话挑明,思量再三又忍了回去——他乃曹营元老,曹操在兖州时便为其效命,征战疆场功勋卓著,即便有“谏者死”的命令,也不至于把他如何。但吕虔有个心结,自建都许县以来其他将领都东征西讨功劳赫赫,唯独他转任地方官,而且二十年不离兖、徐之地,征河北、战赤壁没他份儿,开相府、建公国也不给他加官。吕虔一直在揣测原因,莫非曹操顾忌他是兖州豪强不肯重用?不会的,若是如此曹操不可能还把他留在兖州,自李典主动解除私人部曲之后,他也随之效仿,应该获得信任了。不过虽不再从军,但曹操表奏他为亭侯、举他为茂才,又在朝廷给他挂了骑都尉之职,虽比不上于禁、张辽有假节之贵,却也不输与李典、徐晃之流。可为什么曹操置他于泰山,不让他打仗呢?吕虔百思不得其解,故而许多事不敢尽言。
三人各想心事不再说话,不多时车入奉高城,未到郡府门前就见卢洪、赵达在大街上站着,淋得跟落汤鸡一样——郡府与幕府不一样,相较而言规模甚小,虽说曹操已带了荀攸等人入住,也不能把吕虔的部属撵出去啊?一者人满为患,二者魏公所在之地需加强保护,故而没有通禀不得入内。其实大家都知道卢、赵是幕府中人,即便进去避雨也不算什么,可他俩平日不行善,如今行军在外纠察将士不法,得罪人更多。卫兵可算逮住个报复机会:“魏公不在,吕郡将也不在……没准许就是不能进,这是规矩……耽误差事?放你们进去我们还耽误差事呢!回头你再告我们个玩忽职守,咱丁是丁卯是卯吧……”噎得俩人没脾气,进是进不去了,回营又怕耽误事,那就门口等吧。可叹奉高县城贯通东西二里地的大街,竟连一座带檐的宅墙都没有,想在门楼下避雨,当兵的抬脚往外踹。人缘能混成这样也不容易啦!
这会儿见了马车,卢、赵二人哭的心都有,赶紧跑过去要搀曹操。赶车的兵也知这俩是何货色,扬鞭就打:“靠边站!脏乎乎的手还敢碰主公?”抽得卢洪“嗷嗷”直叫。
曹操被司马朗、吕虔一左一右搀下来:“你等何事禀奏?”
卢洪憋一肚子火,可有发泄的机会了:“启禀主公,城外将士这几日实在不成话,趁您不在大发牢骚。可得好好整治!”
赵达更细致,从怀里掏出个册子,淋半天雨早湿透了,上面字迹模模糊糊,亏他还认得出:“昨晚奋威邓展麾下有个姓孙的军候说,‘你们都盼雨停,我却盼连下一个月,兴许主公就收兵了。’今早中护军韩浩的马夫说,‘主公数次南征,没一次打赢的,瞎折腾什么?’还有平难将军殷署的亲兵……”
“住口!”曹操把眼一瞪,“这等琐碎之事还用向我汇报?”
卢洪诺诺连声:“您教训得是,在下马上去找法曹掾,马上把这几人处置了……”
“混账!”曹操更生气了,“你们想把士卒逼反吗?”
“不敢。”卢、赵暗暗叫苦——受累不讨好,这雨淋得才冤呢!
其实曹操听了也恼火,但法不责众。他压压怒气道:“回营告诉众将,叫他们约束士卒不得妄言。先前说过的话就算了,以后若还有人动摇军心,严惩不贷!”他虽这么说,八成也不会真严惩,但边鼓总要敲,有声胜无声嘛。
“诺。”二鹰犬低眉耷眼应了一声,转身欲去。
“且慢。”曹操叫住赵达,“你去跟东曹令史徐邈打招呼,孤要征辟温县司马孚为吏,让他起草辟令。”司马朗万没想到他说办就办,倒不好再推辞了;其实他并没品透曹操的心思,当年他父司马防怠慢曹操,没让其当洛阳令,此事天下皆知,曹操越重视司马氏不越显得宽宏大度不计前嫌吗?反正闲职有的是,拿来邀买人心呗!
州郡二将陪曹操入府,净面洗手换了干净衣衫,商量着要去看看生病的荀攸,还没出门度辽将军鲜于辅告见。
“启禀丞相,青州臧霸、孙观、吴敦等将率步兵六千已入郡界,明早便可抵达,不过河水暴涨辎重受损,水军恐怕还要再等两三天。”鲜于辅奉命督促青、徐诸军,刚从邻县回来。
“知道了。”天公不作美,曹操无可奈何。
鲜于辅禀报完却不走:“听说不光北方阴雨,南边雨更大,李典正组织士兵加固合肥城墙呢。营中士卒患病者不少,荀尚书不是也病了吗?可别再闹什么瘟疫……”
“嘿嘿嘿。”曹操又好气又好笑,“别拿话引我,孤心意已定。现今国事略定又无后患,此番南征不胜不归,即便耗一年我也认了。”
鲜于辅毕竟是个武夫,心眼儿哪玩得过曹操,闻听此言不禁泄气。正说话间,见赵达吵吵嚷嚷奔上堂来:“主公!主公!那徐邈太不像话了,一定要重重处罚。”
曹操瞥了赵达一眼,心中也感厌恶:“把话说清楚,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赵达抹抹脸上雨水:“方才我奉主公之命去找徐邈,哪知他正与这府里几位功曹聚饮。出征饮酒违反军令,我说,‘主公有差事交你。’他竟理也不理,呼之再三,他只冲我傻笑。我急了,问他是不是中了疯病,他说,‘我没中病,我中圣人啦!’这等狂妄之徒岂能轻饶?”
“中圣人?好大口气!”曹操正无处撒火,“把他给我绑来!”
鲜于辅与徐邈同为幽燕人士,未投曹营便已相识,焉能不救?忙劝道:“这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世间酒徒好把清酒呼为‘圣人’,浊酒呼为‘贤人’,徐景山平素谨慎,今天不过是喝多了,主公何必跟醉鬼计较?”
吕虔也与徐邈相识,乐得卖人情:“主公不记得了?徐景山入仕当的第一个官就是奉高县令,我这府里几位功曹与他是老相识,正因为他官当得好,时隔多年大伙还念着他,才与他一起饮酒。况且又不是在营里,何不网开一面?”
“哼!”曹操一甩衣袖,“若不瞧你二人颜面,定要治他个死罪。也罢,便宜了他!”文掾说情也罢了,两员大将的面子却不能不给。曹操纵横天下全凭这帮武夫,三十年来恨他的文官数不胜数,恨他的武将一个没有,重枪杆而轻笔杆,不啻为一种统治智慧。
“多谢主公。”鲜于辅脸上堆笑,“等他酒醒我叫他过来请罪。”心下却甚发愁——本是劝他罢兵的,反卖我个人情,更没法开口了。
鲜于辅不能再劝,却有人敢劝。恰在此时有四名皂吏冒雨从军营赶来求见,为首一人四十岁上下身材矮胖,方面海口满腮长髯,两只圆眼烁烁放光,手捧书简步履端正,显得甚是精悍。曹操当然识得,乃行军主簿贾逵贾梁道,后面跟的是前中后三军主簿。
四人往堂上一跪、书简一捧。别说曹操,连鲜于辅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真有胆大的,正赶上主公心气不顺,这么硬来岂不是火上浇油?想拦又没法开口。
曹操怒火已顶到嗓子眼儿,却冷笑着明知故问:“何故告见?”
“时气不佳兵士多怨,恳请主公罢兵!”也不知贾逵是天生的,还是有意为之,嗓音特别亮,“此乃谏书一份,请主……”
“谁写的?”
“请主公过目。”贾逵执意要把话说完。
曹操劈手夺过:“这谏书谁写的?”
贾逵把咬一牙:“正是在下所书。”
曹操看也不看,恶狠狠把谏书往堂上一摔:“来人啊!”
“诺。”许褚、段昭领着侍卫在堂下伺候,闻听召唤一拥而上。
“把贾逵给我打入大牢,明日军前典刑!”
吕虔、司马朗怎能不管?伸手欲拦,曹操却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孤已有教令‘谏者死’,难道说过的话全不算数?我已饶了徐邈,再要多管,休怪我不给你们脸面!”
贾逵虽被两个士兵扯住,兀自高嚷:“主昏臣谄,主明臣直!商纣王拒谏,遂有牧野之难;魏文侯重谏,方能国富兵强。在下可杀,但请主公以三军祸福为念,立刻收……”
“拉下去!拉下去!”曹操连连摆手,又喝问剩下的三主簿,“你等如何?”
仨人脸都绿了——贾逵可不是泛泛之辈,当年抵御高幹屡建奇功;后任弘农太守,曹操西征关中时亲口赞誉“设使天下二千石(太守俸禄二千石)悉如贾逵,吾复何忧?”当初也是曹操亲树的楷模,连他都说囚就囚、说杀就杀,我们就别跟着这榜样学啦!三主簿体似筛糠连连叩首:“我等不敢了……”
“滚!”曹操眉头凝成个大疙瘩,“赵达!你速到营中再申军令,不论幕府掾属、军中部将,再有敢谏者,就地处决!”
“诺。”赵达这半日光受气了,总算得了个痛快差事,得意洋洋而去。吕虔、司马朗、鲜于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该说什么了……
贾逵被士兵押下大堂,转过两道院,段昭就命士兵松开了:“贾大人,您是好样的!但上支下派我也没办法,您别见怪。”他可是办老了事的人,油滑得很。
贾逵苦笑:“没的说!文死谏武死战,情理之中。”
“我看也不至于。您是交朋友的人,兴许一会儿就有说情的。”
这倒给贾逵提了醒:“烦劳将军帮个忙,若有求情者千万挡驾,今日主公神色不对,若要求情必受牵连。”
“唉!”段昭一挑大指,“您是大好人啊!不过主公既然有令,您还是得到牢里委屈委屈。”
“别耽误,走走走。”不用士兵押,贾逵自己就去了。
这里不是许都、邺城,没有天牢大狱,只能关在郡府牢房。贾逵一进门,牢头吓得直哆嗦——这是什么地方?关些作奸犯科的小人,偶尔有杀人放火的就到头了,今天竟送来个幕府主簿,还当过太守,小小郡府牢房哪押过这么大官?牢头也不知说什么好了,连犯人带送犯人的全都喊“大人”。
段昭瞧这架势也用不着嘱咐优待了,恐曹操生疑,忙回去复命。牢头立刻腾房,监室是不敢让贾逵住了,干脆把自己住的屋让出来,自己蹲号子去吧!
贾逵忙阻拦:“这位兄弟,你我何怨何仇?为何置贾某于死地?”
“不敢不敢。”牢头说话都不利索了。
“听我的!快给我上枷,越重的枷越好!哪间牢房脏把我送哪间。”
牢头也不知这位说的正话反话,一个劲赔礼:“您老别见怪,我这儿就这间房最好了。您犯的什么罪我们不敢问,反正只要您在这儿住着,我们一定像伺候亲爹一样伺候您,将就将就吧。”
“咳!你对我好其实是害我呀!”贾逵一把攥住他手,“魏公生性多疑,近日又负气,必要治我以泄愤;又知我官高,恐你等不敢加缧绁之具,定要遣人来察。若见我受苦,其愤可解,还有生机;倘见我安然无恙,我这条命就断送了。”
“啊?!”牢头听了个一知半解,不明其理。
贾逵真急了,揪住他脖领子喝道:“你不给我上枷就害死我了!不单害死我,连你也活不成!”
“诺!”这句他明白。
牢头一招手,过来一帮狱卒。这些人还真利索,先把冠戴摘去,簪子一拔,满头长发披散,死囚用的头号大枷给贾逵戴上了,又是绳子又是脚镣,捆了个五花三层,连人带家伙二百多斤,走都走不动,仨人扛着贾逵进牢房。这间房又黑又脏,一股子尿骚味,牢门一关、锁头一上,连牢头带狱卒全跪下了:“不赖小的们,这可是您自己出的主意。”
“请起请起,列位自便。”贾逵稍觉踏实,“我之吉凶尚不可测,不过你们的命算是保住了。”
说来也真险,锁上牢门不过转眼之功,赵达就到了,大摇大摆来到贾逵房前,见他这等模样也不禁一愣;又觉臭气熏天,只捂着鼻子站了片刻,冲众狱卒没来由发作一通,便走了。
世上之人谁不贪生?贾逵虽触怒直谏,也不想就此丧了性命,更为南征之事犯愁。虽见赵达离去,心中仍不免惴惴,满身枷锁也躺不下,倚着墙根不言不语坐着,牢头送饭也不想吃。这一坐直坐到掌灯时分,但觉天昏地暗周身酸痛,想睡又睡不着,愈觉生还无望之际,忽听一阵急切的脚步声——段昭又来了。
“魏公有令,主簿贾逵谏无恶意,原复其职,立即开释!”段昭对狱卒宣完教令,立刻换了笑脸,“贾大人,恭喜恭喜……”
牢头也凑趣:“牢里道‘恭喜’犯忌讳,您可别这么讲。”说着话打开牢门,一帮人围着贾逵卸枷锁。
枷是卸下来了,扛着几十斤的东西坐了半日,贾逵站都站不起来了,一迈步就跌了个跟头,段昭笑呵呵搀住:“小心小心!好不容易赦了您,可别在我这儿出娄子。主公还真疼您,也不用人劝,自己坐在那儿想来想去就想通了。”
“同意收兵了?”贾逵更关心这个。
“能饶您就不易了,撤兵不可能。”
贾逵兀自咬牙:“烦劳将军先行一步告知主公,我这就去谢罪,还要再上谏言……”
“您可真是硬骨头!”段昭由衷敬佩,“别去了,依我说就在这儿歇一晚,天亮赶紧回营。主公岁数大了脾气难料,又有赵达那等小人作梗,搭上性命也无济于事。您好自为之吧。”说罢扬长而去。
贾逵还欲再言,牢头也劝:“这位大人,见好就收吧。别看您官大,可牢里的事您没我明白。您打的什么官司我们不清楚,我们也不敢问,但我干这行十几年了,冤死的、屈死的、妄死的、不该死的,见得太多啦!这还多亏我们吕郡将武将挂文职,是个直来直去的好官,换了别的衙门您敢想吗?不是人人都似您这般幸运啊!”
“唉……”贾逵苦笑着摇了摇头。
三曹同心
贾逵下狱险丧性命,曹操连下两令拒绝纳谏,再无人敢公然反对南征。中军与青州军会合后继续南下,一路上暴雨不息,将士们也只能咬牙忍耐。直至建安十九年十月,大军总算到达合肥,许都、南阳等地兵马也陆续赶到,曹军兵锋又指濡须口,孙权也已在南岸调集好部队,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
但相较以往任何一次战事,此番南征军心尤其不稳。其实阴雨连连道路难行不过是个托词,当年北征乌丸、西征关中都比这难走得多,将士不愿南征的真实原因是心里没底。赤壁之战大败亏输、濡须之战无功而返,北方兵越打胆越怯,一听“南征”就头疼,而庐江屡次遭袭、南阳严防荆州,长期以来精于水战的部队就是培养不起来,这又有什么办法?大战在即士兵暗自揪心——倒是活着来到合肥了,可谁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去啊!
忧心忡忡的何止将士,曹丕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这次南征对他太不利了。父亲用意很清楚,眼下正是选立世子的关键时刻,父亲把他带出邺城等于让鱼脱了水,所有倒向他的元老大臣、府邸属员都见不到了;反之,曹植倒可趁他不在大施手段收拢人心。冰井台的工程也已转到曹植手中,所有功劳、好处全归人家。这场仗拖得时间越长对他越不利,倘若打个一年半载,邺城还能剩下几个支持他的人?
好几次曹丕都想把杨修之事向父亲挑明,怎奈无凭无据,反倒有诋毁之嫌,每每欲言又止。岁月不饶人,曹操毕竟已至花甲之年,一路奔波颇觉劳苦,又住进了城里,连见他面的机会都少了,开仗还不知怎么样呢!
曹操移至城中,召开会议参谋商议破敌之策,营中事务反落到曹丕、曹彰兄弟头上。不过他们也只是名义上代理,并无实际军权,中护军韩浩、右护军薛悌早就包揽了一切,只是遇事向他俩打个招呼罢了。而且曹操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又派军谋掾赵戬给曹丕担任司马,嘱咐曹丕凡事都要与赵戬商议,弄得他非但大营的事做不了主,就连自己手下的兵都管不了,只能整天在连营里转来转去。士兵还以为他亲自巡营是为了监察军纪,愈加提心吊胆,哪知他这是愁得瞎转悠!
这日清晨正行到后营门前,忽见一员身形胖大、披散发髻的将军拎着好几尾鲜鱼迎出来:“五官将又亲自巡营了,真是恪尽职守啊!”来者乃幽州旧将阎柔。不过十年光景,昔日幽燕小将已是人高马大,一脸络腮胡,肚子圆得快流出来了。当年出塞远征,曹操曾赞他一句“我视卿如子,亦欲卿视我如父”。这句话放出去不要紧,阎柔享福了,诸将拿他当丞相干儿子,谁也不敢招惹,好吃好喝能不长肉?
但阎柔也颇会做人,对上有礼驭下有恩,尤其待诸位公子们格外亲厚。公子们府里的宝马良驹都是他从乌丸部落弄来的,三年前河间叛乱也是他帮曹丕平定,因而与曹丕的关系更近于他人。
“末将正要去中军帐拜见,不想这儿遇到您了。营里几个兵方才捕鱼,钓上来几条这玩意儿,有认识的说是鲥鱼,好东西哩!这么好的鱼末将可消受不起,您拿去叫庖人处置了吧。”
曹丕低头一看,绳上拴着十条鱼。这玩意岂能轻易捕来?八成是托当地渔人捉的,故意来献殷勤。想至此不禁苦笑——我落魄至此,明眼人都瞧得出来,他还来向我示好,倒也算个朋友!却也不便说破:“多谢你一片好意,这些鱼我可消受不起。”
阎柔早算计好了:“您若是嫌多,自己留两条,给主公送两条,给三公子送两条,送荀尚书送两条,曹真、曹休两位将军一人一条,这不就成了?”
亲兵们咯咯直笑——这位太会巴结了!他让曹丕送人情,自己也跟着落人情,曹丕能不提是他献的?肉不能埋到饭里啊!
“也好。”曹丕心事重重没心思与他闲话,叫亲兵收了,又敷衍两句带兵走了,却没有急着回中军大帐,而是远离连营,信马由缰在旷野上闲逛。直至正午时分炊烟升起,亲兵终于忍不住劝道:“五官将,咱们回去吧,该用饭了。”
“我不想吃东西,你们把那鱼按阎将军说的送去……我那两条也给曹真、曹休分了吧。”
几个小兵依令而去,余者又劝:“出来半日了,请回吧。”
曹丕兀自不理,迎风北望——合肥没有下雨,但天空依旧阴沉沉的,初冬的凉风拂过,吹得荒草簌簌抖动。遥远北方朦朦胧胧,丰收后空旷的田野似乎与天幕相接,混沌一片。他抬起头仰视苍穹,偶见西北方缓缓飘来一团浮云,孤孤零零形单影只,更触胸中愁烦,不禁吟道: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曹丕《杂诗》二首之一)
吟罢良久无言,只望着那片云呆呆出神,等它慢慢飘过头顶才发出一声长叹;回头再看——六七个亲兵都瞪着大眼睛莫名其妙瞅着他,这帮粗鄙之人怎懂他这首诗?曹丕面带默然,却听一个年纪甚小的兵丁说:“将军唱得真好。”
“你懂我这首诗?”曹丕不信。
“自然晓得。”那小兵道,“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是说江南之地不是咱的地盘,三番两次去打得不了好处。想必将军您也不赞成主公南征吧……”话说一半才觉失口,直打自己嘴巴,“小的错了,小的胡言乱语!”
曹丕叹的那片云就是自己,却不能说破,微微苦笑道:“这样解也并非无道理,无罪无罪。”
那小兵顺竿儿爬,笑道:“既然你说小的解得对,那就赏赏小的吧。”
曹丕懒得与这等小兵理论,只道:“贪心不足……你要什么?”
小兵憨笑道:“求您赶紧回营用饭休息,实不相瞒,赵司马叮嘱我们照顾好您饮食起居,若您不吃不喝弄坏了身子,我们这些人都活不成了。小的莫看家贫不济,还是独生子,家里爷娘老子宠爱得紧,小的活不成了,爷娘老子也得活活疼死啊!”
“唉!”曹丕心下凄然——穷人家尚且疼爱子嗣,我堂堂公侯之家怎会变成这样呢?都说生于权门乃是莫大幸运,其实权门有权门的苦楚,非是此中之人谁又看得透?
“五官将保重贵体。”其他兵也跟着起哄。
“听你们的,回营。”曹丕喃喃两句,调转马头。
众亲兵无不庆幸,走到连营炊火早就熄了。曹丕来至中军帐前刚下了马,就听背后有人道:“子桓,你又发愁呢?”
曹丕回头一看,来的是曹真,强笑道:“仗不好打,能不愁吗?”说罢努努嘴,打发走亲兵。
曹真凑过来:“你心中思虑何事我都知道,别急,慢慢来。”
“不急,仗要慢慢打。”曹丕回头瞅瞅帐内——空无一人,曹彰一逢打仗就来精神,天不亮就带亲兵走了,连曹操都没禀报,说是要探察敌情,也不知跑哪儿去了。
曹真很是尴尬:“近两年哥哥不常往你府上走动,你可也要体谅哥哥难处。”
“我懂!”曹丕见帐内无人、亲兵走远,终于冲口而出,“论起来都是兄弟,岂能有亲有疏?我都明白。”
“可五个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齐。昔日咱在一处捣鸟窝、玩蹴鞠,子建他们还不会走呢。宛城之战何等凶险,咱俩骑一匹马逃出来的,那时子建在哪儿?”曹真这算是彻底交心了。
“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我不敢说啊,卢洪、赵达、刘肇那样的人满营都是,我分不清谁能信谁不能信,现在连睡觉都不敢说梦话,不知道哪句就能招来祸啊!”曹丕拉住他手,眼圈已有些泛红。
曹丕、曹植的性格都不像父亲,曹操固然善用谲诈之术,但若非留心之事,平素待人也是嬉笑怒骂直来直去;曹植是直而不谲,极少两面待人;曹丕又不一样,性情内敛,喜怒不形于色,莫说日常举止,连诗文中都透着几分含蓄矜持。这会儿曹真见他如此模样,知是真触动伤怀了,忙道:“莫悲莫悲……咱进去说。”
曹丕连连摇头,把曹真拉到中军帐侧面拴马的所在。这地方视野开阔,过往兵士都看得见,这会儿马夫也用饭去了,周匝没一个人,曹丕才把杨修暗助曹植之事详详细细说了。曹真也咋舌:“不好办,没凭没据解释不清,若有书信表记之物……”
“没有!过去好几个月,有也烧了。再说这等样事岂是儿戏?俩人私下的话谁听得见?”
话音未落,马厩后面有人搭言:“你们俩的话我就听得见。”
二人吓得险些瘫软在地,曹真自然而然就把剑抽出来了,却见厩后钻出一人,三十岁上下,满脸微笑——曹休!
“收起来,收起来。”曹休指指佩剑,“子丹啊,可真有你的,得了两条鱼,说是来向子桓道谢。我越想越不对,偷着跟来看看,原来是跑这儿说悄悄话来了。”
“文烈,你都听见了……”曹丕又惊又惧,不知说什么好。
曹休笑脸一收反倒先急了:“你们拿我当外人吗?子丹,谁不知这营里只要有你的,必有我的?好歹我本就姓曹,论亲戚比你还近着一层呢。我的五官将,您也把我忘了,当初跟着您擅闯袁府,您
得了夫人,我可险些挨顿板子啊!”
这话说得可真透亮,曹丕忙作揖:“你若肯相助,求之不得。”
曹休道:“我都听见了,不就是这点儿事嘛。好办,找邢颙啊!”
曹丕一愣——对啊,我怎没想到?邢颙是临淄侯家丞,名义上主管曹植府里一切事务,包括来往待客。杨修夜入侯府秘言,这叫什么行为?家丞不该管管?他是曹植府里的人,说话父亲更信,不管杨修说了什么,身为近臣夜访侯府就有罪。再者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要三弟尊重邢颙,若邢颙出头告一状,那是何等效力?
曹真也道:“此言有理。当年邢颙出山献平乌丸之策,主公不在邺城,是子桓接待的。那时三日一请、五日一宴,对他何等恭敬?不该忘了这份厚意啊!”
曹丕有几分把握,却不敢把弓拉满:“他多年在外任职,刚回到邺城,况且当的又是三弟府里的官,未必肯帮忙。”
“我料他一定会帮忙。”曹休信心十足,“一者他是个名士,必循宗法之礼,立子建就是废长立幼,从道义上他不会赞同。再者他也是想往上攀的,若不然当初好好在山里待着,跑出来做什么?田畴功成身退,他怎么就当官了?若助你继承大位,他日后也是佐命功臣,此良机焉能错过?”
“好。不过……”曹真点一下头,可马上又皱起眉,“这件事可不能让子桓亲自出头,咱俩身为亲族也不合适,夏侯尚也不行。”
曹休道:“写信交朱铄去办。”
曹真直撇嘴:“不好,朱铄现在的身份只是子桓府里一个管家,邢子昂何等身份?岂有让一家仆去拜会名士的道理?况且都知他是子桓的人……”
曹休冥思苦想:“府里那帮侍从掾属也不可靠,他们大多与子建府里人相熟,况且其中未必没有叔父的眼线。有谁既够身份又可靠,还精明能干行事隐秘呢?唉!若吴质还在邺城就好了……”
二人计议半晌,曹丕没插话,其实他心里已想到一合适人选,只是不想明说,毕竟这件事真做起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五官将!二公子!”忽然一个亲兵呼喊着跑了过来。
二人立刻住口,曹丕不动声色,抬手摸着身后一匹马的脖鬃,假惺惺道:“你们说这马好,我看未必及得上阎柔送我的……你有何事禀报?”
亲兵慌慌张张:“荀大人……荀大人他……”
“怎么了?”
“荀大人呕血,呕了好多血,恐怕……”
忽明又晦
尚书令荀攸出征前就已身体不适,但还是跟着来了,这一路道路颠簸又连遭大雨,终于病入膏肓。其实他来不来又有何不同?阻谏南征他不参与,征求立嗣他不答复,出谋划策如今也没他的份。自平定邺城之后他就疏少献策,荀彧死后更如履薄冰,早不是当年那个深得信赖、运筹帷幄的军师了。
他消瘦羸弱的身躯卧于军帐中,苍白的面孔既无哀容又无喜色,双目迷离呆滞地看着帐顶,仿佛要透过帐顶望向那悠远无际的苍穹。而在卧榻边放着一只铜盆,里面盛着他方才吐的血——将近半盆!
相较而言荀攸不及那个比他小六岁的族叔激昂愤慨、爱憎分明,他拥有的是谨慎和沉默。哪怕此时此刻他也没有将要离世之人的悲伤留恋,只是默默忍受着痛苦。其实他一生都在忍受——当年他与何颙策划谋杀董卓,事情败露被捕下狱,何颙不堪忧愤自缢而死,荀攸却一直在狱中忍受,直到董卓被吕布刺杀他才重见天日。后来西京朝廷更乱,李傕、郭汜乱国,他继续苦熬,直到受任蜀郡太守逃离长安。可蜀中早被刘焉父子割据,道路断绝无法通行,他又落脚荆州继续忍受,直至接到曹操邀请他到许都任职的信。从那时起直到曹操平定河北是荀攸一生中最畅快的时光,他大展奇谋效力曹营;当然也要忍,忍的是时局不利、行军艰苦、战事危险以及曹操时而发作的小脾气,但对于胸怀壮志之人这些算得了什么?直到曹操罢免三公,当上丞相,既而当魏公。荀攸又开始忍受,但他很清楚,这次的忍受再不会有尽头了,唯一的结束方式就是死亡。尴尬之身还能有何作为?就在忍受中慢慢结束吧……
军中诸掾属都守在他身边,众人皆知不妙,却都沉默不言;辛毗与荀氏有姻亲,坐在榻前,拉着荀攸手轻声抚慰:“会好的,放宽心。”亲兵在角落里熬着药,大家都轻手轻脚唯恐有碍清静。
帐帘一挑曹丕走了进来,大伙见他纷纷施礼,辛毗却没起身,偷偷向他摆手示意低声。曹丕蹑手蹑脚凑到榻前:“荀公,好些了吗?”
荀攸呆滞的眼光移到他身上,嘶哑着嗓子道:“不行了……”
辛毗不禁皱眉:“别说丧气话。”
“我心里有数……”荀攸毫不避讳。
曹丕也劝道:“荀公莫要胡思乱想,安心养病才是。您还记得朱建平先生吗?他断您还有一旬之寿。”
荀攸挤出一丝笑纹,勉强摇了摇头:“朱建平果真奇人……他口称一旬却伸出一指……那时我就明白……只剩一年……我早将后事托与钟元常了……”只断断续续说了这两句,便开始大口喘息。
曹丕看着他这副痛苦的模样心中凄然——荀攸膝下甚是疏落,只两个儿子,长子荀缉多年前已亡故,次子荀适年纪小又是个病秧子,他这一走荀氏这一脉就没落了。曹丕心中本有幽怨,越想越觉悲痛,竟忍不住抽噎起来。
荀攸见他落泪,喘息着道:“人皆有死……公子不必如此……”
曹丕“扑通”跪倒:“荀叔父,您要保重啊。”他身份已不比从前,既是五官中郎将又是魏公之子,执弟子礼跪拜当真非比寻常。
荀攸感觉胸臆颤动,想呕却再也呕不出来,扭头望着曹丕,挣扎着道:“公子勉力……好自……”后面的话竟怎么也说不出来。
曹丕拉住他手,哽咽道:“荀叔父运筹帷幄,使我曹军威震四方,得有今日之势,我父子永不忘您老功勋。小侄……小侄我……”话说一半顿住了——曹操向群臣征询谁当为世子,至今荀攸还未表态呢。现在军中群僚在场不少,若他老人家能在临终之际说两句对曹丕有利的话,可是分量非小。但眼瞅着他已到油尽灯枯之际,曹丕又怎忍心明言?只有低头抽泣。
辛毗素与曹丕亲睦,见此情形已明其意,抚着荀攸微微起伏的胸脯道:“公达兄,你看五官将多么仁义啊!魏公英雄一世,有此佳儿可趁心愿?”
哪用辛毗一旁启发,荀攸虽已弥留脑子却不乱,只与曹丕对了下眼神就知他心中所想。但他什么也没说,也无甚力气说,甚至连点头都没有——谁是世子?就这么简单?谁坐了他们老子那位子谁就是日后的九五之尊,谁就有天下。可天下是谁的?是汉天子的,不该是别人的。
他不再看任何人,轻轻合上眼睛;不知为何,在这个最后时刻他开始厌恶自己这一生——明明是汉臣为什么不抗拒曹操?既然已保曹操为何不全心全意支持他当皇帝?我和文若的抉择真的对吗?到最后说汉不汉、说魏不魏,骑两头马、踩两脚船,这世上真有名与利可兼得的事吗?效忠汉室是发自肺腑还是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名节呢?太累了……说曹操奸诈欺人,我不也在欺人吗?不但欺别人,也欺了自己。唉!认了吧,不知世间多少人天天都活在自欺欺人的虚幻之中啊!
荀攸再没说一个字,一动不动思索着、忍耐着,直到一切想到的和来不及想到的皆归于幽冥,帐内响起一片哭声……
帐中匆匆忙忙准备丧仪,大家七手八脚在帐口挂起白布,亲兵都服了孝,各部将领陆续过来行礼。曹丕磕了三个头,擦干眼泪踱出军帐,心情格外沉重,也不知是因为逝者还是因为自己。他茫茫然与曹真、曹休出了大营,赶赴城中向父亲报丧。
军营离合肥城并不远,不多时便到了。曹丕如今既想见父亲又怕见父亲,下了马站在县寺门外喘了口大气,定定心神这才进去。哪知刚迈进大堂门槛,就见碎碗摔在地上,鱼汤洒得满地都是;抬头再看——曹操蹙眉而坐,似是刚刚发过脾气,左右陈矫、刘晔、蒋济等人也皱着眉头默然不语,好似一群泥胎偶像。
曹丕知父亲这会儿气不顺,更加倍小心,凑上前低声道:“荀公病逝了……”他唯恐动辄得咎,既不能过于激动,又不敢显得无情,这分寸太难把握了。
怎料曹操竟无动容之色,却捶着大腿苦笑道:“又来个报丧的,竟无一件好事!”
曹丕听话里有话,不敢问父亲,转而询问旁人出了何事,刘晔臊眉耷眼说了,曹丕听罢也惊愕不已——刘备竟没死!
原来雍州诸将消息有误,确实有人在雒城中箭身亡,但死的不是刘备,而是代他指挥作战的军师中郎将庞统。刘备不但没死,还夺下雒城、擒杀了蜀将张任。雒城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御,此城一破刘璋父子便只能坐困成都了;而荆州的张飞、赵云、诸葛亮等部也已提兵而进,几路大军齐向成都挺进,夺取蜀地已指日可待。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若没有先前那个错误军报,曹营之人也能够坦然面对,正因为有那个虚幻的喜讯,现实的落差也就难以接受了。曹操感觉烦恼的还不止于此,他原以为刘备既亡孙权不能独存,天下不久将定,除了立嗣和篡汉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用心的了,可现在看来扫平天下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而且刘备一旦消灭刘璋夺得蜀地,将成为身跨荆、益两州的大割据,东有长江之险、西有蜀道之难,再与孙权携手,真不知什么时候天下才能统一,什么时候他才能身披龙衣驾登九五!
众人正叹息之际,一位年约四旬相貌不俗的官员开了口:“事已至此,还望主公三思南征之事。”
曹丕瞥了说话之人一眼——此人姓杨名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今河南省获嘉县)人,乃是当年被曹操杀死的陈留名士边让的门生。昔日因杀边让等人造成张邈、陈宫兖州之叛,或许也是曹操有意补过,征其门生杨俊为官,又举茂才。他历任多地县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政绩不菲;此番南征曹操特意任命他为征南军师,随军参谋。
军师这名头现在越来越不值钱了,当初只有荀攸一个军师,后来变为中前左右四名(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如今征南都有军师了。曹丕与杨俊虽没见过几次面,但对他颇有恶感,倒不是反对此人性情作风,只因他乃文士出身,每次见到曹操总要提及曹植的诗赋,往往颇加赞叹,搞得曹丕尴尬。尤其最近几日他整日陪在曹操身边,听说曹操还要把他调回邺城参与尚书之事,曹丕就更厌烦了。不过这会儿他主动提及罢兵之事,能速速回归邺城固然是好事,因而曹丕也没吭声。
从未出邺城傅幹就上书反对南征,这一路反对之声更不绝于耳,贾逵为此差点儿赔上老命,都没有撼动曹操,但杨俊这句含含糊糊的话却叫他动心了。并非杨俊有何不同,而是形势变了——若刘备已亡,他大可放开手脚与孙权周旋,即便打个一年半载挂碍都不大;可如今确定刘备未亡,而且即将定蜀地,那就不同了。
曹操没有直接回答杨俊的话,而是朝刘晔招招手:“把今早那份军报拿来。”
“诺。”刘晔心思缜密,在案前三找两找便寻了出来——原来自夏侯渊击破马超、韩遂,与雍州各部合兵以来,西州境况还算不错;张既赴任刺史后招降了几个羌、氐部落,又引领夏侯渊等西入金城郡,消灭了割据枹罕的土匪宋建。那宋建势力不大,却自孝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举事,割据枹罕三十年之久,自称河首平汉王,甚至改年号、置百官,俨然土皇帝。能除掉这个狂徒也算大快人心。
曹操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这军报,自言自语思忖着:“今妙才已入金城,雍凉北部已无大碍,唯韩遂尚在西平苟延残喘,武都氐王窦茂也与之串通……”
虽然他是自忖,但在场之人都明白他怎么想——东南之攻现在已不重要,目前重在西北之守。刘备若定蜀地必要北图,他若与张鲁、韩遂等串通一气,再有氐族部落从中举事,好不容易平定的雍州非再乱了不可。当务之急是要抢在刘备坐大之前扫平西北内患,最好还能拿下汉中,扼制刘备势头。南征恐怕要变西征了!
思量片刻曹操才道:“妙才在西面打得不错,我要亲自传令,在全军嘉奖。”说罢立刻就写:
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宋建固然猖獗,也不过坐拥一县的土匪,曹操如此夸赞夏侯渊,还引用孔子称赞颜回之语,明显言过其实。但他现在需要过誉,南征饱受非议,如今又获讯刘备未死,这消息传扬开势必影响军心,他要拿这些激励之言鼓舞士气,更要不动声色把将士的目光引向西北。
众人看罢无不点头,刘晔处事圆滑,自知当给曹操寻个台阶下,便道:“宋建已除,西州所虑者不过马、韩。马超投靠张鲁鞭长莫及,韩遂仍在西平,虽兵势甚衰却与羌、氐素睦。武都郡氐酋窦茂又与张鲁互通声息,虽是乌合之众却动辄数万,不动大军恐怕难以彻底平息。”
“当然要大军征讨。”曹操顺着他的话便拐到西征,“不过出征前我还要再削削韩老贼的实力。他麾下最能征惯战者当属阎行,此人当初便对叛乱多有异议。前年孤处置关中诸将在京人质特意留个心眼,阎行的家眷没杀,至今尚在狱中。不妨通过降氐致书与他,若能使其归降可大减韩遂之实力;即便不降与韩遂生出嫌隙,也是好事。”
“主公妙算。”刘晔还没忘奉承。
诸事安排已毕曹操突然叹了口气。
杨俊还以为他幽怨未消,劝道:“天下事多有舛逆,我等尽皆效命便是,主公又何必多叹。”
曹操却道:“我非叹蜀中之事,乃是悲荀公达之丧。”
众人尽皆讶异——被眼下之事搅得脑子都乱了,竟忘了五官中郎将来报丧。无不又悲又惭。
曹操颇有动情之态,感叹道:“吾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其人无毫毛可非者,而今亡故实在可惜。”人都死了好话总不能吝于说,虽然近些年他对荀攸有些芥蒂,毕竟早年立过那么多功劳,再者荀攸并没公然反对他篡取汉室社稷之事,名义上还是魏国尚书令。对曹操而言荀攸确实是无可非议的。
曹丕赶紧躬身禀奏:“军中已摆下灵棚,父亲是不是去……”
“自然要去吊唁。”曹操不待他说完便道,“你等也都换上素衣随我同去。荀公达一门人丁不旺,但丧事不可简慢,且在此祭吊三日,三日后孤亲自率军扶柩归葬。”十万大军扶柩?其实就是撤军,他为此弹压将士一路了,这会儿不好意思说出来,借着扶柩为名就撤了。
“诺。”众人施礼而退,可松了口气,人算不如天算,将士本就不愿南征,总算能回去了;不过他们这口气没松太久,因为又要筹划西征了,想到远涉雍凉也甚头疼。
真正满心喜悦的只曹丕一人,终于可以回邺城施行他的计划了。正心下筹谋,却听父亲又道:“子桓,你去把卢洪、赵达叫来,我有差事吩咐。”
“呃?”曹丕一愣,不知又有谁要倒霉了。
曹操微合二目心下思忖——赵达、卢洪一路弹压将士结怨太多,绝不能再叫这两条狗参与军中之事了,正好差往许都办件差事。他两个女儿入宫快一年了,该叫伏皇后腾位置了……
拒谏远征
刘备已死、雍凉得胜,天下之事似乎骤然变得简单。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立嗣成了困扰曹操的最大难题。魏国基业创之不易,必要将社稷托于优秀的继任者,如今在他看来,曹植才学兼备临机不乱,正该承继大统,关乎子孙祸福的大事绝不能听外人的,哪怕罢黜一批大臣也要保曹植顺利上位。曹操心如铁石,欲以强硬手段压制群臣,哪知还未行动,又被一件意外之事打乱了计划——孙权突袭江北!
虽然曹操两度南征不能得胜,但孙权的日子也不安稳。长江固然是天险,却也限制了江东的发展,以东南一隅敌对泱泱中原终究占不到便宜。若积蓄实力长期对峙,孙权与曹操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而且自上次媾和之后,曹操开始以煽动叛乱之策消磨江东实力。豫章叛乱动辄万人、鄱阳水寇剿之不尽,这些都令孙权头疼不已,他深刻意识到,即便出于自保也得继续扩充实力。孙权一开始仍着眼荆州,毕竟荆南之地算是“借”给刘备的,但鲁肃几次讨要未果,最可气的是刘备又兴兵夺蜀。
孙权曾派周瑜、孙瑜两度交涉伐蜀,均被刘备拒绝,刘备甚至发下誓言“汝若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结果他自己倒堂而皇之去了。可孙权还不能翻脸,更不便背后下刀子,若刘备在蜀中失手,岂不为曹操帮了忙?孙权只能忍下这口气,又把目光投向江北。淮南是江北前沿阵地,上次罢兵以来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大开稻田,毫无疑问是为以后南征囤积粮草。东吴大将吕蒙向孙权进言:“皖田肥美,倘若收熟,彼众必增,宜早除之!”
经过周密筹划,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亲自率军奇袭皖城。朱光本就兵少,突遭暗算不战而溃,本想坚守城池以待援军,可孙权根本不给他喘息之机,立刻任命猛将甘宁为升城督,精锐在前大军列后,只半天工夫就攻克了皖城,擒获朱光及士兵百姓数万口,皖城刚囤积的那点儿粮食也归了东吴。等张辽救兵从合肥赶到时,孙权早押着他的俘虏和战利品回转江东了。
消息传至邺城,曹操愤恨不已。他早预感孙权会有行动,却没料到来得这么快,丢城丢粮尚在其次,大魏国方兴未艾岂不折了锐气?反正刘备已死并无他患,定要争回这口气;又逢立嗣之事多有愁烦,曹操决定立刻发兵再征江东。此议一出群臣皆不赞同,孙权既敢造次必有准备,况且正值夏秋之交,枯水之际尚不能打过长江,雨水淋漓更加不利于北军。参军傅幹率先上书劝谏:
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曹操览罢一笑置之:“此书生迂腐之论,何足为鉴?”群臣兀自劝谏不休,曹操震怒,发下狠话:“有谏者死!”
建安十九年七月,在曹操一再坚持下,第三次南征拉开了序幕。这次南征曹操发中军、豫州、青州、扬州水旱各路兵马总计十万,以尚书令荀攸为参谋、荡寇将军乐进为先锋,调任南阳太守杨俊为征南军师;又命临淄侯曹植负责留守,曹丕、曹彰随军出征。
起兵之日留守群臣出城相送,曹植作赋一首,当众朗诵以助军威:
登城隅之飞观兮,望六师之所营。
幡旗转而心异兮,舟楫动而伤情。
顾身微而任显兮,愧任重而命轻。
嗟我愁其何为兮,心遥思而悬旌。
师旅凭皇穹之灵佑兮,亮元勋之必举。
挥朱旗以东指兮,横大江而莫御。
循戈橹于清流兮,汜云梯而容与。
禽元帅于中舟兮,振灵威于东野。
(曹植《东征贼》)
曹操仰天大笑,对群臣盛赞曹植文采,但笑罢之后紧接着又宣布一件骇人听闻之事——丞相记室刘桢,秉性狂妄无礼,日前五官中郎将府宴庆,五官将之妻甄氏出见,群僚无不礼敬,唯刘桢大胆直视,品头论足毫无臣下之礼数。当即将刘桢拿下,送交大理寺论罪。
曹丕倒不以这等事为耻,却又恨又惧:恨的是那日校事刘肇过府拜贺,此事必定是其告发,尖刻小人无孔不入;惧的是为何偏偏刘桢蒙罪?莫非他身为临淄侯文学与自己来往过密?倘若如此严苛,以后谁还敢再来五官将府?
曹丕有心相救,却怕引火烧身;此事又有悖礼教风化,群臣也不便求情。刘桢毕竟是曹植的属官,曹植也觉诧异,见众人不发一言,只好亲自张口恳求父亲开恩。但曹操笑而不允,又嘱咐道:“你今年二十三。吾昔年为顿丘令也是年二十三岁,当年所作所为至今无悔。你也要勤修政务,多多用心。”这种话简直是公然勉励继承者,实在令人浮想联翩……
虽然曹植诗作得吉利,但群臣担心的秋雨还是来了。大军自渡过黄河就接连遭遇暴雨,人马众多辎重冗杂,折腾了半个月还没出兖州地界。青州诸部情况更糟,半路遭遇山洪,会合日期延误,曹操中军只好在泰山郡暂驻。泰山太守吕虔自不必说,连刚刚上任的兖州刺史司马朗也不敢怠慢,忙赶到奉高县(泰山郡治所,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所在地)伺候。高祖开疆之际泰山郡本无奉高县,皆因孝武帝封禅泰山,分博县(现也属泰安市)、嬴县(今山东省莱芜市)之地设立了这个县,城西南四里尚存孝武帝修建的明堂。吕虔、司马朗有接驾之责、地主之谊,安排篷车雨具,忙中偷闲伴曹操前往游览。
汉家天下唯孝武帝曾行封禅之事,明堂修建三百余载,加之战乱多年未有修缮,已有破败之相,然昔日规模犹存。曹操摸着漆皮斑驳的殿柱不免叹息——封禅者,告成功于天地,乃帝王至高荣耀,然而非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不可冒渎。曹操六十岁了,魏国才刚建立,即便有生之年能统一天下、汉魏易代,也来不及开一代盛世了,封禅更是想都不敢想。他心中梦想不得不打一半折扣,千古帝王不是光有雄心才智就够,还要看自身运道,生于乱世岂能多求?那些丰功伟业只能留待后人了……想到这些曹操不禁苦笑,莫说丰功伟业,要交付哪位后人还未敲定呢!
这趟游览反给曹操添了更多愁烦,回去路上他不发一言,想立嗣之难、想篡汉之策、想眼下战事。司马朗知他有心事,故意说些好听的:“舍弟仲达在朝中任议郎,来信常说主公和五官将待他不薄,我司马氏何德何能,得您如此厚恩?在下也常回书教导他,要心存感激忠于主公。”他在外任官,对邺城的事不清楚,这话里“和五官将”四字实在画蛇添足。
幸而曹操没太往心里去,只敷衍道:“你三弟也年过而立了吧?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叫他到邺城去吧。”
这番好意反把司马朗吓一大跳——他二弟司马懿是谨慎人,历练多年也深谙仕途之道了;三弟司马孚不一样,三十多岁没入仕,在家闭门读书,若把他弄邺城去,直来直去给家里惹祸啊!
司马朗正琢磨如何辞谢,却见吕虔手指前方道:“快到连营了,主公进去看看,还是直接回城?”
“回城。”其实曹操心里也清楚,阴雨连天征途泥泞,士兵不愿南征,若见了他不免哀恳。但他拿定主意死活要打,不想多费唇舌,这些天索性把大营交给将领,自己带着重要臣僚迁入吕虔郡府,只等雨水稍减便拔营起寨。
“接连阴雨,士卒很苦啊……”吕虔也有意阻止南征,但只把话说一半,后面的让曹操自己琢磨。
曹操根本不理这茬,只凝望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吕虔想把话挑明,思量再三又忍了回去——他乃曹营元老,曹操在兖州时便为其效命,征战疆场功勋卓著,即便有“谏者死”的命令,也不至于把他如何。但吕虔有个心结,自建都许县以来其他将领都东征西讨功劳赫赫,唯独他转任地方官,而且二十年不离兖、徐之地,征河北、战赤壁没他份儿,开相府、建公国也不给他加官。吕虔一直在揣测原因,莫非曹操顾忌他是兖州豪强不肯重用?不会的,若是如此曹操不可能还把他留在兖州,自李典主动解除私人部曲之后,他也随之效仿,应该获得信任了。不过虽不再从军,但曹操表奏他为亭侯、举他为茂才,又在朝廷给他挂了骑都尉之职,虽比不上于禁、张辽有假节之贵,却也不输与李典、徐晃之流。可为什么曹操置他于泰山,不让他打仗呢?吕虔百思不得其解,故而许多事不敢尽言。
三人各想心事不再说话,不多时车入奉高城,未到郡府门前就见卢洪、赵达在大街上站着,淋得跟落汤鸡一样——郡府与幕府不一样,相较而言规模甚小,虽说曹操已带了荀攸等人入住,也不能把吕虔的部属撵出去啊?一者人满为患,二者魏公所在之地需加强保护,故而没有通禀不得入内。其实大家都知道卢、赵是幕府中人,即便进去避雨也不算什么,可他俩平日不行善,如今行军在外纠察将士不法,得罪人更多。卫兵可算逮住个报复机会:“魏公不在,吕郡将也不在……没准许就是不能进,这是规矩……耽误差事?放你们进去我们还耽误差事呢!回头你再告我们个玩忽职守,咱丁是丁卯是卯吧……”噎得俩人没脾气,进是进不去了,回营又怕耽误事,那就门口等吧。可叹奉高县城贯通东西二里地的大街,竟连一座带檐的宅墙都没有,想在门楼下避雨,当兵的抬脚往外踹。人缘能混成这样也不容易啦!
这会儿见了马车,卢、赵二人哭的心都有,赶紧跑过去要搀曹操。赶车的兵也知这俩是何货色,扬鞭就打:“靠边站!脏乎乎的手还敢碰主公?”抽得卢洪“嗷嗷”直叫。
曹操被司马朗、吕虔一左一右搀下来:“你等何事禀奏?”
卢洪憋一肚子火,可有发泄的机会了:“启禀主公,城外将士这几日实在不成话,趁您不在大发牢骚。可得好好整治!”
赵达更细致,从怀里掏出个册子,淋半天雨早湿透了,上面字迹模模糊糊,亏他还认得出:“昨晚奋威邓展麾下有个姓孙的军候说,‘你们都盼雨停,我却盼连下一个月,兴许主公就收兵了。’今早中护军韩浩的马夫说,‘主公数次南征,没一次打赢的,瞎折腾什么?’还有平难将军殷署的亲兵……”
“住口!”曹操把眼一瞪,“这等琐碎之事还用向我汇报?”
卢洪诺诺连声:“您教训得是,在下马上去找法曹掾,马上把这几人处置了……”
“混账!”曹操更生气了,“你们想把士卒逼反吗?”
“不敢。”卢、赵暗暗叫苦——受累不讨好,这雨淋得才冤呢!
其实曹操听了也恼火,但法不责众。他压压怒气道:“回营告诉众将,叫他们约束士卒不得妄言。先前说过的话就算了,以后若还有人动摇军心,严惩不贷!”他虽这么说,八成也不会真严惩,但边鼓总要敲,有声胜无声嘛。
“诺。”二鹰犬低眉耷眼应了一声,转身欲去。
“且慢。”曹操叫住赵达,“你去跟东曹令史徐邈打招呼,孤要征辟温县司马孚为吏,让他起草辟令。”司马朗万没想到他说办就办,倒不好再推辞了;其实他并没品透曹操的心思,当年他父司马防怠慢曹操,没让其当洛阳令,此事天下皆知,曹操越重视司马氏不越显得宽宏大度不计前嫌吗?反正闲职有的是,拿来邀买人心呗!
州郡二将陪曹操入府,净面洗手换了干净衣衫,商量着要去看看生病的荀攸,还没出门度辽将军鲜于辅告见。
“启禀丞相,青州臧霸、孙观、吴敦等将率步兵六千已入郡界,明早便可抵达,不过河水暴涨辎重受损,水军恐怕还要再等两三天。”鲜于辅奉命督促青、徐诸军,刚从邻县回来。
“知道了。”天公不作美,曹操无可奈何。
鲜于辅禀报完却不走:“听说不光北方阴雨,南边雨更大,李典正组织士兵加固合肥城墙呢。营中士卒患病者不少,荀尚书不是也病了吗?可别再闹什么瘟疫……”
“嘿嘿嘿。”曹操又好气又好笑,“别拿话引我,孤心意已定。现今国事略定又无后患,此番南征不胜不归,即便耗一年我也认了。”
鲜于辅毕竟是个武夫,心眼儿哪玩得过曹操,闻听此言不禁泄气。正说话间,见赵达吵吵嚷嚷奔上堂来:“主公!主公!那徐邈太不像话了,一定要重重处罚。”
曹操瞥了赵达一眼,心中也感厌恶:“把话说清楚,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赵达抹抹脸上雨水:“方才我奉主公之命去找徐邈,哪知他正与这府里几位功曹聚饮。出征饮酒违反军令,我说,‘主公有差事交你。’他竟理也不理,呼之再三,他只冲我傻笑。我急了,问他是不是中了疯病,他说,‘我没中病,我中圣人啦!’这等狂妄之徒岂能轻饶?”
“中圣人?好大口气!”曹操正无处撒火,“把他给我绑来!”
鲜于辅与徐邈同为幽燕人士,未投曹营便已相识,焉能不救?忙劝道:“这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世间酒徒好把清酒呼为‘圣人’,浊酒呼为‘贤人’,徐景山平素谨慎,今天不过是喝多了,主公何必跟醉鬼计较?”
吕虔也与徐邈相识,乐得卖人情:“主公不记得了?徐景山入仕当的第一个官就是奉高县令,我这府里几位功曹与他是老相识,正因为他官当得好,时隔多年大伙还念着他,才与他一起饮酒。况且又不是在营里,何不网开一面?”
“哼!”曹操一甩衣袖,“若不瞧你二人颜面,定要治他个死罪。也罢,便宜了他!”文掾说情也罢了,两员大将的面子却不能不给。曹操纵横天下全凭这帮武夫,三十年来恨他的文官数不胜数,恨他的武将一个没有,重枪杆而轻笔杆,不啻为一种统治智慧。
“多谢主公。”鲜于辅脸上堆笑,“等他酒醒我叫他过来请罪。”心下却甚发愁——本是劝他罢兵的,反卖我个人情,更没法开口了。
鲜于辅不能再劝,却有人敢劝。恰在此时有四名皂吏冒雨从军营赶来求见,为首一人四十岁上下身材矮胖,方面海口满腮长髯,两只圆眼烁烁放光,手捧书简步履端正,显得甚是精悍。曹操当然识得,乃行军主簿贾逵贾梁道,后面跟的是前中后三军主簿。
四人往堂上一跪、书简一捧。别说曹操,连鲜于辅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真有胆大的,正赶上主公心气不顺,这么硬来岂不是火上浇油?想拦又没法开口。
曹操怒火已顶到嗓子眼儿,却冷笑着明知故问:“何故告见?”
“时气不佳兵士多怨,恳请主公罢兵!”也不知贾逵是天生的,还是有意为之,嗓音特别亮,“此乃谏书一份,请主……”
“谁写的?”
“请主公过目。”贾逵执意要把话说完。
曹操劈手夺过:“这谏书谁写的?”
贾逵把咬一牙:“正是在下所书。”
曹操看也不看,恶狠狠把谏书往堂上一摔:“来人啊!”
“诺。”许褚、段昭领着侍卫在堂下伺候,闻听召唤一拥而上。
“把贾逵给我打入大牢,明日军前典刑!”
吕虔、司马朗怎能不管?伸手欲拦,曹操却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孤已有教令‘谏者死’,难道说过的话全不算数?我已饶了徐邈,再要多管,休怪我不给你们脸面!”
贾逵虽被两个士兵扯住,兀自高嚷:“主昏臣谄,主明臣直!商纣王拒谏,遂有牧野之难;魏文侯重谏,方能国富兵强。在下可杀,但请主公以三军祸福为念,立刻收……”
“拉下去!拉下去!”曹操连连摆手,又喝问剩下的三主簿,“你等如何?”
仨人脸都绿了——贾逵可不是泛泛之辈,当年抵御高幹屡建奇功;后任弘农太守,曹操西征关中时亲口赞誉“设使天下二千石(太守俸禄二千石)悉如贾逵,吾复何忧?”当初也是曹操亲树的楷模,连他都说囚就囚、说杀就杀,我们就别跟着这榜样学啦!三主簿体似筛糠连连叩首:“我等不敢了……”
“滚!”曹操眉头凝成个大疙瘩,“赵达!你速到营中再申军令,不论幕府掾属、军中部将,再有敢谏者,就地处决!”
“诺。”赵达这半日光受气了,总算得了个痛快差事,得意洋洋而去。吕虔、司马朗、鲜于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该说什么了……
贾逵被士兵押下大堂,转过两道院,段昭就命士兵松开了:“贾大人,您是好样的!但上支下派我也没办法,您别见怪。”他可是办老了事的人,油滑得很。
贾逵苦笑:“没的说!文死谏武死战,情理之中。”
“我看也不至于。您是交朋友的人,兴许一会儿就有说情的。”
这倒给贾逵提了醒:“烦劳将军帮个忙,若有求情者千万挡驾,今日主公神色不对,若要求情必受牵连。”
“唉!”段昭一挑大指,“您是大好人啊!不过主公既然有令,您还是得到牢里委屈委屈。”
“别耽误,走走走。”不用士兵押,贾逵自己就去了。
这里不是许都、邺城,没有天牢大狱,只能关在郡府牢房。贾逵一进门,牢头吓得直哆嗦——这是什么地方?关些作奸犯科的小人,偶尔有杀人放火的就到头了,今天竟送来个幕府主簿,还当过太守,小小郡府牢房哪押过这么大官?牢头也不知说什么好了,连犯人带送犯人的全都喊“大人”。
段昭瞧这架势也用不着嘱咐优待了,恐曹操生疑,忙回去复命。牢头立刻腾房,监室是不敢让贾逵住了,干脆把自己住的屋让出来,自己蹲号子去吧!
贾逵忙阻拦:“这位兄弟,你我何怨何仇?为何置贾某于死地?”
“不敢不敢。”牢头说话都不利索了。
“听我的!快给我上枷,越重的枷越好!哪间牢房脏把我送哪间。”
牢头也不知这位说的正话反话,一个劲赔礼:“您老别见怪,我这儿就这间房最好了。您犯的什么罪我们不敢问,反正只要您在这儿住着,我们一定像伺候亲爹一样伺候您,将就将就吧。”
“咳!你对我好其实是害我呀!”贾逵一把攥住他手,“魏公生性多疑,近日又负气,必要治我以泄愤;又知我官高,恐你等不敢加缧绁之具,定要遣人来察。若见我受苦,其愤可解,还有生机;倘见我安然无恙,我这条命就断送了。”
“啊?!”牢头听了个一知半解,不明其理。
贾逵真急了,揪住他脖领子喝道:“你不给我上枷就害死我了!不单害死我,连你也活不成!”
“诺!”这句他明白。
牢头一招手,过来一帮狱卒。这些人还真利索,先把冠戴摘去,簪子一拔,满头长发披散,死囚用的头号大枷给贾逵戴上了,又是绳子又是脚镣,捆了个五花三层,连人带家伙二百多斤,走都走不动,仨人扛着贾逵进牢房。这间房又黑又脏,一股子尿骚味,牢门一关、锁头一上,连牢头带狱卒全跪下了:“不赖小的们,这可是您自己出的主意。”
“请起请起,列位自便。”贾逵稍觉踏实,“我之吉凶尚不可测,不过你们的命算是保住了。”
说来也真险,锁上牢门不过转眼之功,赵达就到了,大摇大摆来到贾逵房前,见他这等模样也不禁一愣;又觉臭气熏天,只捂着鼻子站了片刻,冲众狱卒没来由发作一通,便走了。
世上之人谁不贪生?贾逵虽触怒直谏,也不想就此丧了性命,更为南征之事犯愁。虽见赵达离去,心中仍不免惴惴,满身枷锁也躺不下,倚着墙根不言不语坐着,牢头送饭也不想吃。这一坐直坐到掌灯时分,但觉天昏地暗周身酸痛,想睡又睡不着,愈觉生还无望之际,忽听一阵急切的脚步声——段昭又来了。
“魏公有令,主簿贾逵谏无恶意,原复其职,立即开释!”段昭对狱卒宣完教令,立刻换了笑脸,“贾大人,恭喜恭喜……”
牢头也凑趣:“牢里道‘恭喜’犯忌讳,您可别这么讲。”说着话打开牢门,一帮人围着贾逵卸枷锁。
枷是卸下来了,扛着几十斤的东西坐了半日,贾逵站都站不起来了,一迈步就跌了个跟头,段昭笑呵呵搀住:“小心小心!好不容易赦了您,可别在我这儿出娄子。主公还真疼您,也不用人劝,自己坐在那儿想来想去就想通了。”
“同意收兵了?”贾逵更关心这个。
“能饶您就不易了,撤兵不可能。”
贾逵兀自咬牙:“烦劳将军先行一步告知主公,我这就去谢罪,还要再上谏言……”
“您可真是硬骨头!”段昭由衷敬佩,“别去了,依我说就在这儿歇一晚,天亮赶紧回营。主公岁数大了脾气难料,又有赵达那等小人作梗,搭上性命也无济于事。您好自为之吧。”说罢扬长而去。
贾逵还欲再言,牢头也劝:“这位大人,见好就收吧。别看您官大,可牢里的事您没我明白。您打的什么官司我们不清楚,我们也不敢问,但我干这行十几年了,冤死的、屈死的、妄死的、不该死的,见得太多啦!这还多亏我们吕郡将武将挂文职,是个直来直去的好官,换了别的衙门您敢想吗?不是人人都似您这般幸运啊!”
“唉……”贾逵苦笑着摇了摇头。
三曹同心
贾逵下狱险丧性命,曹操连下两令拒绝纳谏,再无人敢公然反对南征。中军与青州军会合后继续南下,一路上暴雨不息,将士们也只能咬牙忍耐。直至建安十九年十月,大军总算到达合肥,许都、南阳等地兵马也陆续赶到,曹军兵锋又指濡须口,孙权也已在南岸调集好部队,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
但相较以往任何一次战事,此番南征军心尤其不稳。其实阴雨连连道路难行不过是个托词,当年北征乌丸、西征关中都比这难走得多,将士不愿南征的真实原因是心里没底。赤壁之战大败亏输、濡须之战无功而返,北方兵越打胆越怯,一听“南征”就头疼,而庐江屡次遭袭、南阳严防荆州,长期以来精于水战的部队就是培养不起来,这又有什么办法?大战在即士兵暗自揪心——倒是活着来到合肥了,可谁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去啊!
忧心忡忡的何止将士,曹丕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这次南征对他太不利了。父亲用意很清楚,眼下正是选立世子的关键时刻,父亲把他带出邺城等于让鱼脱了水,所有倒向他的元老大臣、府邸属员都见不到了;反之,曹植倒可趁他不在大施手段收拢人心。冰井台的工程也已转到曹植手中,所有功劳、好处全归人家。这场仗拖得时间越长对他越不利,倘若打个一年半载,邺城还能剩下几个支持他的人?
好几次曹丕都想把杨修之事向父亲挑明,怎奈无凭无据,反倒有诋毁之嫌,每每欲言又止。岁月不饶人,曹操毕竟已至花甲之年,一路奔波颇觉劳苦,又住进了城里,连见他面的机会都少了,开仗还不知怎么样呢!
曹操移至城中,召开会议参谋商议破敌之策,营中事务反落到曹丕、曹彰兄弟头上。不过他们也只是名义上代理,并无实际军权,中护军韩浩、右护军薛悌早就包揽了一切,只是遇事向他俩打个招呼罢了。而且曹操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又派军谋掾赵戬给曹丕担任司马,嘱咐曹丕凡事都要与赵戬商议,弄得他非但大营的事做不了主,就连自己手下的兵都管不了,只能整天在连营里转来转去。士兵还以为他亲自巡营是为了监察军纪,愈加提心吊胆,哪知他这是愁得瞎转悠!
这日清晨正行到后营门前,忽见一员身形胖大、披散发髻的将军拎着好几尾鲜鱼迎出来:“五官将又亲自巡营了,真是恪尽职守啊!”来者乃幽州旧将阎柔。不过十年光景,昔日幽燕小将已是人高马大,一脸络腮胡,肚子圆得快流出来了。当年出塞远征,曹操曾赞他一句“我视卿如子,亦欲卿视我如父”。这句话放出去不要紧,阎柔享福了,诸将拿他当丞相干儿子,谁也不敢招惹,好吃好喝能不长肉?
但阎柔也颇会做人,对上有礼驭下有恩,尤其待诸位公子们格外亲厚。公子们府里的宝马良驹都是他从乌丸部落弄来的,三年前河间叛乱也是他帮曹丕平定,因而与曹丕的关系更近于他人。
“末将正要去中军帐拜见,不想这儿遇到您了。营里几个兵方才捕鱼,钓上来几条这玩意儿,有认识的说是鲥鱼,好东西哩!这么好的鱼末将可消受不起,您拿去叫庖人处置了吧。”
曹丕低头一看,绳上拴着十条鱼。这玩意岂能轻易捕来?八成是托当地渔人捉的,故意来献殷勤。想至此不禁苦笑——我落魄至此,明眼人都瞧得出来,他还来向我示好,倒也算个朋友!却也不便说破:“多谢你一片好意,这些鱼我可消受不起。”
阎柔早算计好了:“您若是嫌多,自己留两条,给主公送两条,给三公子送两条,送荀尚书送两条,曹真、曹休两位将军一人一条,这不就成了?”
亲兵们咯咯直笑——这位太会巴结了!他让曹丕送人情,自己也跟着落人情,曹丕能不提是他献的?肉不能埋到饭里啊!
“也好。”曹丕心事重重没心思与他闲话,叫亲兵收了,又敷衍两句带兵走了,却没有急着回中军大帐,而是远离连营,信马由缰在旷野上闲逛。直至正午时分炊烟升起,亲兵终于忍不住劝道:“五官将,咱们回去吧,该用饭了。”
“我不想吃东西,你们把那鱼按阎将军说的送去……我那两条也给曹真、曹休分了吧。”
几个小兵依令而去,余者又劝:“出来半日了,请回吧。”
曹丕兀自不理,迎风北望——合肥没有下雨,但天空依旧阴沉沉的,初冬的凉风拂过,吹得荒草簌簌抖动。遥远北方朦朦胧胧,丰收后空旷的田野似乎与天幕相接,混沌一片。他抬起头仰视苍穹,偶见西北方缓缓飘来一团浮云,孤孤零零形单影只,更触胸中愁烦,不禁吟道: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曹丕《杂诗》二首之一)
吟罢良久无言,只望着那片云呆呆出神,等它慢慢飘过头顶才发出一声长叹;回头再看——六七个亲兵都瞪着大眼睛莫名其妙瞅着他,这帮粗鄙之人怎懂他这首诗?曹丕面带默然,却听一个年纪甚小的兵丁说:“将军唱得真好。”
“你懂我这首诗?”曹丕不信。
“自然晓得。”那小兵道,“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是说江南之地不是咱的地盘,三番两次去打得不了好处。想必将军您也不赞成主公南征吧……”话说一半才觉失口,直打自己嘴巴,“小的错了,小的胡言乱语!”
曹丕叹的那片云就是自己,却不能说破,微微苦笑道:“这样解也并非无道理,无罪无罪。”
那小兵顺竿儿爬,笑道:“既然你说小的解得对,那就赏赏小的吧。”
曹丕懒得与这等小兵理论,只道:“贪心不足……你要什么?”
小兵憨笑道:“求您赶紧回营用饭休息,实不相瞒,赵司马叮嘱我们照顾好您饮食起居,若您不吃不喝弄坏了身子,我们这些人都活不成了。小的莫看家贫不济,还是独生子,家里爷娘老子宠爱得紧,小的活不成了,爷娘老子也得活活疼死啊!”
“唉!”曹丕心下凄然——穷人家尚且疼爱子嗣,我堂堂公侯之家怎会变成这样呢?都说生于权门乃是莫大幸运,其实权门有权门的苦楚,非是此中之人谁又看得透?
“五官将保重贵体。”其他兵也跟着起哄。
“听你们的,回营。”曹丕喃喃两句,调转马头。
众亲兵无不庆幸,走到连营炊火早就熄了。曹丕来至中军帐前刚下了马,就听背后有人道:“子桓,你又发愁呢?”
曹丕回头一看,来的是曹真,强笑道:“仗不好打,能不愁吗?”说罢努努嘴,打发走亲兵。
曹真凑过来:“你心中思虑何事我都知道,别急,慢慢来。”
“不急,仗要慢慢打。”曹丕回头瞅瞅帐内——空无一人,曹彰一逢打仗就来精神,天不亮就带亲兵走了,连曹操都没禀报,说是要探察敌情,也不知跑哪儿去了。
曹真很是尴尬:“近两年哥哥不常往你府上走动,你可也要体谅哥哥难处。”
“我懂!”曹丕见帐内无人、亲兵走远,终于冲口而出,“论起来都是兄弟,岂能有亲有疏?我都明白。”
“可五个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齐。昔日咱在一处捣鸟窝、玩蹴鞠,子建他们还不会走呢。宛城之战何等凶险,咱俩骑一匹马逃出来的,那时子建在哪儿?”曹真这算是彻底交心了。
“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我不敢说啊,卢洪、赵达、刘肇那样的人满营都是,我分不清谁能信谁不能信,现在连睡觉都不敢说梦话,不知道哪句就能招来祸啊!”曹丕拉住他手,眼圈已有些泛红。
曹丕、曹植的性格都不像父亲,曹操固然善用谲诈之术,但若非留心之事,平素待人也是嬉笑怒骂直来直去;曹植是直而不谲,极少两面待人;曹丕又不一样,性情内敛,喜怒不形于色,莫说日常举止,连诗文中都透着几分含蓄矜持。这会儿曹真见他如此模样,知是真触动伤怀了,忙道:“莫悲莫悲……咱进去说。”
曹丕连连摇头,把曹真拉到中军帐侧面拴马的所在。这地方视野开阔,过往兵士都看得见,这会儿马夫也用饭去了,周匝没一个人,曹丕才把杨修暗助曹植之事详详细细说了。曹真也咋舌:“不好办,没凭没据解释不清,若有书信表记之物……”
“没有!过去好几个月,有也烧了。再说这等样事岂是儿戏?俩人私下的话谁听得见?”
话音未落,马厩后面有人搭言:“你们俩的话我就听得见。”
二人吓得险些瘫软在地,曹真自然而然就把剑抽出来了,却见厩后钻出一人,三十岁上下,满脸微笑——曹休!
“收起来,收起来。”曹休指指佩剑,“子丹啊,可真有你的,得了两条鱼,说是来向子桓道谢。我越想越不对,偷着跟来看看,原来是跑这儿说悄悄话来了。”
“文烈,你都听见了……”曹丕又惊又惧,不知说什么好。
曹休笑脸一收反倒先急了:“你们拿我当外人吗?子丹,谁不知这营里只要有你的,必有我的?好歹我本就姓曹,论亲戚比你还近着一层呢。我的五官将,您也把我忘了,当初跟着您擅闯袁府,您
得了夫人,我可险些挨顿板子啊!”
这话说得可真透亮,曹丕忙作揖:“你若肯相助,求之不得。”
曹休道:“我都听见了,不就是这点儿事嘛。好办,找邢颙啊!”
曹丕一愣——对啊,我怎没想到?邢颙是临淄侯家丞,名义上主管曹植府里一切事务,包括来往待客。杨修夜入侯府秘言,这叫什么行为?家丞不该管管?他是曹植府里的人,说话父亲更信,不管杨修说了什么,身为近臣夜访侯府就有罪。再者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要三弟尊重邢颙,若邢颙出头告一状,那是何等效力?
曹真也道:“此言有理。当年邢颙出山献平乌丸之策,主公不在邺城,是子桓接待的。那时三日一请、五日一宴,对他何等恭敬?不该忘了这份厚意啊!”
曹丕有几分把握,却不敢把弓拉满:“他多年在外任职,刚回到邺城,况且当的又是三弟府里的官,未必肯帮忙。”
“我料他一定会帮忙。”曹休信心十足,“一者他是个名士,必循宗法之礼,立子建就是废长立幼,从道义上他不会赞同。再者他也是想往上攀的,若不然当初好好在山里待着,跑出来做什么?田畴功成身退,他怎么就当官了?若助你继承大位,他日后也是佐命功臣,此良机焉能错过?”
“好。不过……”曹真点一下头,可马上又皱起眉,“这件事可不能让子桓亲自出头,咱俩身为亲族也不合适,夏侯尚也不行。”
曹休道:“写信交朱铄去办。”
曹真直撇嘴:“不好,朱铄现在的身份只是子桓府里一个管家,邢子昂何等身份?岂有让一家仆去拜会名士的道理?况且都知他是子桓的人……”
曹休冥思苦想:“府里那帮侍从掾属也不可靠,他们大多与子建府里人相熟,况且其中未必没有叔父的眼线。有谁既够身份又可靠,还精明能干行事隐秘呢?唉!若吴质还在邺城就好了……”
二人计议半晌,曹丕没插话,其实他心里已想到一合适人选,只是不想明说,毕竟这件事真做起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五官将!二公子!”忽然一个亲兵呼喊着跑了过来。
二人立刻住口,曹丕不动声色,抬手摸着身后一匹马的脖鬃,假惺惺道:“你们说这马好,我看未必及得上阎柔送我的……你有何事禀报?”
亲兵慌慌张张:“荀大人……荀大人他……”
“怎么了?”
“荀大人呕血,呕了好多血,恐怕……”
忽明又晦
尚书令荀攸出征前就已身体不适,但还是跟着来了,这一路道路颠簸又连遭大雨,终于病入膏肓。其实他来不来又有何不同?阻谏南征他不参与,征求立嗣他不答复,出谋划策如今也没他的份。自平定邺城之后他就疏少献策,荀彧死后更如履薄冰,早不是当年那个深得信赖、运筹帷幄的军师了。
他消瘦羸弱的身躯卧于军帐中,苍白的面孔既无哀容又无喜色,双目迷离呆滞地看着帐顶,仿佛要透过帐顶望向那悠远无际的苍穹。而在卧榻边放着一只铜盆,里面盛着他方才吐的血——将近半盆!
相较而言荀攸不及那个比他小六岁的族叔激昂愤慨、爱憎分明,他拥有的是谨慎和沉默。哪怕此时此刻他也没有将要离世之人的悲伤留恋,只是默默忍受着痛苦。其实他一生都在忍受——当年他与何颙策划谋杀董卓,事情败露被捕下狱,何颙不堪忧愤自缢而死,荀攸却一直在狱中忍受,直到董卓被吕布刺杀他才重见天日。后来西京朝廷更乱,李傕、郭汜乱国,他继续苦熬,直到受任蜀郡太守逃离长安。可蜀中早被刘焉父子割据,道路断绝无法通行,他又落脚荆州继续忍受,直至接到曹操邀请他到许都任职的信。从那时起直到曹操平定河北是荀攸一生中最畅快的时光,他大展奇谋效力曹营;当然也要忍,忍的是时局不利、行军艰苦、战事危险以及曹操时而发作的小脾气,但对于胸怀壮志之人这些算得了什么?直到曹操罢免三公,当上丞相,既而当魏公。荀攸又开始忍受,但他很清楚,这次的忍受再不会有尽头了,唯一的结束方式就是死亡。尴尬之身还能有何作为?就在忍受中慢慢结束吧……
军中诸掾属都守在他身边,众人皆知不妙,却都沉默不言;辛毗与荀氏有姻亲,坐在榻前,拉着荀攸手轻声抚慰:“会好的,放宽心。”亲兵在角落里熬着药,大家都轻手轻脚唯恐有碍清静。
帐帘一挑曹丕走了进来,大伙见他纷纷施礼,辛毗却没起身,偷偷向他摆手示意低声。曹丕蹑手蹑脚凑到榻前:“荀公,好些了吗?”
荀攸呆滞的眼光移到他身上,嘶哑着嗓子道:“不行了……”
辛毗不禁皱眉:“别说丧气话。”
“我心里有数……”荀攸毫不避讳。
曹丕也劝道:“荀公莫要胡思乱想,安心养病才是。您还记得朱建平先生吗?他断您还有一旬之寿。”
荀攸挤出一丝笑纹,勉强摇了摇头:“朱建平果真奇人……他口称一旬却伸出一指……那时我就明白……只剩一年……我早将后事托与钟元常了……”只断断续续说了这两句,便开始大口喘息。
曹丕看着他这副痛苦的模样心中凄然——荀攸膝下甚是疏落,只两个儿子,长子荀缉多年前已亡故,次子荀适年纪小又是个病秧子,他这一走荀氏这一脉就没落了。曹丕心中本有幽怨,越想越觉悲痛,竟忍不住抽噎起来。
荀攸见他落泪,喘息着道:“人皆有死……公子不必如此……”
曹丕“扑通”跪倒:“荀叔父,您要保重啊。”他身份已不比从前,既是五官中郎将又是魏公之子,执弟子礼跪拜当真非比寻常。
荀攸感觉胸臆颤动,想呕却再也呕不出来,扭头望着曹丕,挣扎着道:“公子勉力……好自……”后面的话竟怎么也说不出来。
曹丕拉住他手,哽咽道:“荀叔父运筹帷幄,使我曹军威震四方,得有今日之势,我父子永不忘您老功勋。小侄……小侄我……”话说一半顿住了——曹操向群臣征询谁当为世子,至今荀攸还未表态呢。现在军中群僚在场不少,若他老人家能在临终之际说两句对曹丕有利的话,可是分量非小。但眼瞅着他已到油尽灯枯之际,曹丕又怎忍心明言?只有低头抽泣。
辛毗素与曹丕亲睦,见此情形已明其意,抚着荀攸微微起伏的胸脯道:“公达兄,你看五官将多么仁义啊!魏公英雄一世,有此佳儿可趁心愿?”
哪用辛毗一旁启发,荀攸虽已弥留脑子却不乱,只与曹丕对了下眼神就知他心中所想。但他什么也没说,也无甚力气说,甚至连点头都没有——谁是世子?就这么简单?谁坐了他们老子那位子谁就是日后的九五之尊,谁就有天下。可天下是谁的?是汉天子的,不该是别人的。
他不再看任何人,轻轻合上眼睛;不知为何,在这个最后时刻他开始厌恶自己这一生——明明是汉臣为什么不抗拒曹操?既然已保曹操为何不全心全意支持他当皇帝?我和文若的抉择真的对吗?到最后说汉不汉、说魏不魏,骑两头马、踩两脚船,这世上真有名与利可兼得的事吗?效忠汉室是发自肺腑还是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名节呢?太累了……说曹操奸诈欺人,我不也在欺人吗?不但欺别人,也欺了自己。唉!认了吧,不知世间多少人天天都活在自欺欺人的虚幻之中啊!
荀攸再没说一个字,一动不动思索着、忍耐着,直到一切想到的和来不及想到的皆归于幽冥,帐内响起一片哭声……
帐中匆匆忙忙准备丧仪,大家七手八脚在帐口挂起白布,亲兵都服了孝,各部将领陆续过来行礼。曹丕磕了三个头,擦干眼泪踱出军帐,心情格外沉重,也不知是因为逝者还是因为自己。他茫茫然与曹真、曹休出了大营,赶赴城中向父亲报丧。
军营离合肥城并不远,不多时便到了。曹丕如今既想见父亲又怕见父亲,下了马站在县寺门外喘了口大气,定定心神这才进去。哪知刚迈进大堂门槛,就见碎碗摔在地上,鱼汤洒得满地都是;抬头再看——曹操蹙眉而坐,似是刚刚发过脾气,左右陈矫、刘晔、蒋济等人也皱着眉头默然不语,好似一群泥胎偶像。
曹丕知父亲这会儿气不顺,更加倍小心,凑上前低声道:“荀公病逝了……”他唯恐动辄得咎,既不能过于激动,又不敢显得无情,这分寸太难把握了。
怎料曹操竟无动容之色,却捶着大腿苦笑道:“又来个报丧的,竟无一件好事!”
曹丕听话里有话,不敢问父亲,转而询问旁人出了何事,刘晔臊眉耷眼说了,曹丕听罢也惊愕不已——刘备竟没死!
原来雍州诸将消息有误,确实有人在雒城中箭身亡,但死的不是刘备,而是代他指挥作战的军师中郎将庞统。刘备不但没死,还夺下雒城、擒杀了蜀将张任。雒城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御,此城一破刘璋父子便只能坐困成都了;而荆州的张飞、赵云、诸葛亮等部也已提兵而进,几路大军齐向成都挺进,夺取蜀地已指日可待。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若没有先前那个错误军报,曹营之人也能够坦然面对,正因为有那个虚幻的喜讯,现实的落差也就难以接受了。曹操感觉烦恼的还不止于此,他原以为刘备既亡孙权不能独存,天下不久将定,除了立嗣和篡汉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用心的了,可现在看来扫平天下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而且刘备一旦消灭刘璋夺得蜀地,将成为身跨荆、益两州的大割据,东有长江之险、西有蜀道之难,再与孙权携手,真不知什么时候天下才能统一,什么时候他才能身披龙衣驾登九五!
众人正叹息之际,一位年约四旬相貌不俗的官员开了口:“事已至此,还望主公三思南征之事。”
曹丕瞥了说话之人一眼——此人姓杨名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今河南省获嘉县)人,乃是当年被曹操杀死的陈留名士边让的门生。昔日因杀边让等人造成张邈、陈宫兖州之叛,或许也是曹操有意补过,征其门生杨俊为官,又举茂才。他历任多地县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政绩不菲;此番南征曹操特意任命他为征南军师,随军参谋。
军师这名头现在越来越不值钱了,当初只有荀攸一个军师,后来变为中前左右四名(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如今征南都有军师了。曹丕与杨俊虽没见过几次面,但对他颇有恶感,倒不是反对此人性情作风,只因他乃文士出身,每次见到曹操总要提及曹植的诗赋,往往颇加赞叹,搞得曹丕尴尬。尤其最近几日他整日陪在曹操身边,听说曹操还要把他调回邺城参与尚书之事,曹丕就更厌烦了。不过这会儿他主动提及罢兵之事,能速速回归邺城固然是好事,因而曹丕也没吭声。
从未出邺城傅幹就上书反对南征,这一路反对之声更不绝于耳,贾逵为此差点儿赔上老命,都没有撼动曹操,但杨俊这句含含糊糊的话却叫他动心了。并非杨俊有何不同,而是形势变了——若刘备已亡,他大可放开手脚与孙权周旋,即便打个一年半载挂碍都不大;可如今确定刘备未亡,而且即将定蜀地,那就不同了。
曹操没有直接回答杨俊的话,而是朝刘晔招招手:“把今早那份军报拿来。”
“诺。”刘晔心思缜密,在案前三找两找便寻了出来——原来自夏侯渊击破马超、韩遂,与雍州各部合兵以来,西州境况还算不错;张既赴任刺史后招降了几个羌、氐部落,又引领夏侯渊等西入金城郡,消灭了割据枹罕的土匪宋建。那宋建势力不大,却自孝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举事,割据枹罕三十年之久,自称河首平汉王,甚至改年号、置百官,俨然土皇帝。能除掉这个狂徒也算大快人心。
曹操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这军报,自言自语思忖着:“今妙才已入金城,雍凉北部已无大碍,唯韩遂尚在西平苟延残喘,武都氐王窦茂也与之串通……”
虽然他是自忖,但在场之人都明白他怎么想——东南之攻现在已不重要,目前重在西北之守。刘备若定蜀地必要北图,他若与张鲁、韩遂等串通一气,再有氐族部落从中举事,好不容易平定的雍州非再乱了不可。当务之急是要抢在刘备坐大之前扫平西北内患,最好还能拿下汉中,扼制刘备势头。南征恐怕要变西征了!
思量片刻曹操才道:“妙才在西面打得不错,我要亲自传令,在全军嘉奖。”说罢立刻就写:
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宋建固然猖獗,也不过坐拥一县的土匪,曹操如此夸赞夏侯渊,还引用孔子称赞颜回之语,明显言过其实。但他现在需要过誉,南征饱受非议,如今又获讯刘备未死,这消息传扬开势必影响军心,他要拿这些激励之言鼓舞士气,更要不动声色把将士的目光引向西北。
众人看罢无不点头,刘晔处事圆滑,自知当给曹操寻个台阶下,便道:“宋建已除,西州所虑者不过马、韩。马超投靠张鲁鞭长莫及,韩遂仍在西平,虽兵势甚衰却与羌、氐素睦。武都郡氐酋窦茂又与张鲁互通声息,虽是乌合之众却动辄数万,不动大军恐怕难以彻底平息。”
“当然要大军征讨。”曹操顺着他的话便拐到西征,“不过出征前我还要再削削韩老贼的实力。他麾下最能征惯战者当属阎行,此人当初便对叛乱多有异议。前年孤处置关中诸将在京人质特意留个心眼,阎行的家眷没杀,至今尚在狱中。不妨通过降氐致书与他,若能使其归降可大减韩遂之实力;即便不降与韩遂生出嫌隙,也是好事。”
“主公妙算。”刘晔还没忘奉承。
诸事安排已毕曹操突然叹了口气。
杨俊还以为他幽怨未消,劝道:“天下事多有舛逆,我等尽皆效命便是,主公又何必多叹。”
曹操却道:“我非叹蜀中之事,乃是悲荀公达之丧。”
众人尽皆讶异——被眼下之事搅得脑子都乱了,竟忘了五官中郎将来报丧。无不又悲又惭。
曹操颇有动情之态,感叹道:“吾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其人无毫毛可非者,而今亡故实在可惜。”人都死了好话总不能吝于说,虽然近些年他对荀攸有些芥蒂,毕竟早年立过那么多功劳,再者荀攸并没公然反对他篡取汉室社稷之事,名义上还是魏国尚书令。对曹操而言荀攸确实是无可非议的。
曹丕赶紧躬身禀奏:“军中已摆下灵棚,父亲是不是去……”
“自然要去吊唁。”曹操不待他说完便道,“你等也都换上素衣随我同去。荀公达一门人丁不旺,但丧事不可简慢,且在此祭吊三日,三日后孤亲自率军扶柩归葬。”十万大军扶柩?其实就是撤军,他为此弹压将士一路了,这会儿不好意思说出来,借着扶柩为名就撤了。
“诺。”众人施礼而退,可松了口气,人算不如天算,将士本就不愿南征,总算能回去了;不过他们这口气没松太久,因为又要筹划西征了,想到远涉雍凉也甚头疼。
真正满心喜悦的只曹丕一人,终于可以回邺城施行他的计划了。正心下筹谋,却听父亲又道:“子桓,你去把卢洪、赵达叫来,我有差事吩咐。”
“呃?”曹丕一愣,不知又有谁要倒霉了。
曹操微合二目心下思忖——赵达、卢洪一路弹压将士结怨太多,绝不能再叫这两条狗参与军中之事了,正好差往许都办件差事。他两个女儿入宫快一年了,该叫伏皇后腾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