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中祥符,波诡云谲。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乾坤轮转最新章节!
正值午夜,方圆四里的土城,异常幽静,只有更夫游走黑暗之间,穿街过巷,时不时的提醒人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程伟连入五户普通人家,都没弄明白身在何处,按理说应该是在厦门,但闽南语晦涩难懂,问到他自己都开始怀疑人生,只好潜入县衙后院。这才得知,此地确为厦门,不过此时叫同安,归福建路泉州所辖。
“是北宋初期啊!”
翌日清晨,程伟乘船北上,相关记忆在心底苏醒: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
《宋史·本纪第七》有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
“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书政治开局之年,也是东岳帝君、碧霞元君正位之年,是有史以来最为富裕的年代,也是道佛最为兴盛的年代。”
程伟如是想:
盛世繁华背后,昏君倍出,徽钦二帝成为千古笑柄。
《宋史·钦宗本纪》有载: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下城,大启宣化门出攻金人,兵大败。京托言下城作法,引余兵遁去。金兵登城,众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诸门。
郭京号称身兼佛、道二教之法术,能施道门“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阵,并会佛教“毗沙门天王法”,可生擒金将退敌,徽钦二帝深信不疑,授以官职,赐以金帛数万。
结果,事到临头,郭京竟然跑了,还是在出城作战之时,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之中。
“未必是假的啊,这个郭京恐怕不是一般人。”程伟暗自寻思道,“肯定是亲眼看见了什么,才让徽钦二帝深信不疑,他到底是谁呢?靖康之变发生在百年以后,若是佛道中人的手笔,应该已经开始布局了。”
“现在是大中祥符元年八月下旬,宋帝赵恒会在十一月登泰山封禅。”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两者合二为一即为封禅。”
“史书明确记载泰山封禅的帝王共计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可能是因为澶渊之盟不被历朝历代所认可,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宋真宗为伍,泰山封禅变得鸡肋起来。自赵恒以后,历代帝王再也不愿意举行封禅大典。”
“其实,赵恒没有那么差,一纸盟誓换来百年和平,前所未有之创举,其影响深远,甚至贯穿了下一个千年的华夏史。”
“自古以来,蛮夷入侵,劣势之下,御驾亲征的帝王能有几人?只有赵恒一人!”
“至于,寇准挟持赵恒御驾亲征一说,只是戏言。赵恒亲征,车驾行至半途,后方传来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死的急报,真宗便命随行的参知政事王旦权东京留守。行前,王旦问:‘十日不胜,何以处之?’赵恒说:‘立太子
。’这样的皇帝还能苛求他什么呢?”
“历代帝王根本没考虑过北宋初期的具体国情,华夏历经五代十国之殇,满目苍夷,人口锐减,黎民百姓需要时间来修养生息。再加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幽州,兵败高粱河,伏尸三十里,数万精锐禁军一朝丧失殆尽。从此,中原政权和塞外游牧民族攻守易位,宋军再也掌握不了主动。”
“历史又一次证明,既然有坑爹的儿子,也会有坑儿子的爹!”
“继位之初,赵恒遭遇宫廷政变,明德皇后李氏汇同宣政使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谋立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为新皇。政变虽被挫败,却无人因此丧命,作为最重要的当事人,赵元佐自由自在的活到了赵恒故去。”
“事实证明,赵恒不止是一代仁君,也不愧为一代明君,虽无开疆拓土之功,却能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真宗后期,天禧元年至天禧五年,国库收入、盈余攀登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还是在耗费巨资的东封西祀之后。”
“《宋史·食货志一》有载: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
“大名鼎鼎的占城稻,就是赵恒先在宫苑中试种,然后逐步推至全国。占城稻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宋朝的粮食产量登上古代最高阶。到了徽宗时期,人口最多达到1.2亿,人均粮食占有量却能达到1400斤以上,还是在失去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引进占城稻受惠最多的当属于太湖周围,于是,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科考的‘誊录法’和‘糊名法’,也是由赵恒从上至下逐步推广,又一项千年创举,沿用至今。”
“历代皇帝礼佛崇道为求长生,可赵恒只为心安,为了那一纸盟约求心安。初时的庆幸过后,澶渊之盟成了他心底的一道魔障,身为中原正统,却要花钱买平安。”
“再加上有心人在耳边蛊惑引导,赵恒才会成为矛盾的综合体,我倒要看看,这个人到底是谁!所谓的天书到底是他自欺欺人,还是神道佛在隐在其中做祟!”
程伟几经周转,水陆交错并进,星夜兼程出了福建路,越往北越显盛世之相。
自前唐安史之乱起,历经二百五十年混乱的中原大地,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与发展。
澶渊之盟过后,河北战事即告终止,再加上北宋初期的君臣重农不抑商,除了茶、盐、矿冶不许民间私营外,从不限制商品的流通环节。
于是,中原大地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旺盛滋长,似乎要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处处欣欣向荣。
此时的东京开封仰赖漕运供给,鱼米之乡江南路也就分外繁华,不仅豪商巨贾多如牛毛,赵恒的一首劝学诗更是催生了无数文人墨客、莘莘学子。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
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还有告诫百官的廉政七要: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史称文武七条。
赵恒可能没有想到,这样的一首诗,加上他公平取士的理念,改变了华夏历史,也改变了华夏两千年的政治生态,门阀氏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衰落之势不可避免。这才出现了东华门外,榜下捉婿的千古美谈。
有了较为公平的竞争机会,中原政权重心逐渐南移的同时,大批南方学子北上,凭着过硬的学识,终于在朝堂之上有了立足之地。
另外一项南北之争,缓缓拉开序幕。
门阀氏族兴于汉,至魏晋攀至最高峰。
东晋时期,朝中重臣出自门阀氏族的比例几乎占75%,西晋、南朝和隋代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汉人高官出自门阀氏族的比例则超过了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
唐朝前期,经过李世民的分化瓦解、李治的持续深入、武则天大刀阔斧,朝中重臣门阀氏族出身的比例逐渐降至56.4%,后期则为62.3%。
千年弊病,只因赵恒劝学二字,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鲤鱼跳龙门,真正有了实现的机会。
十年寒窗苦读,三十为相,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
凭借宋制参知政事一职,越来越多的南人,步入北宋的权力中枢,政事堂。
赵匡胤所言“不用南人为相”,被赵恒扔到了天边,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三司使丁谓先后坐在宰相的替补席上,只差临门一脚。
南人不得为相的陈规陋习慢慢形同虚设,南方才子如过江之鲤,在宋朝政坛上纵横捭阖,为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日后的新旧党争(南北之争)埋下伏笔。
长达50年的南北轮替之中,耗尽了北宋最后一丝国力,直至蔡京把持朝政,把司马光为首的北人定性为奸党,新旧党争才宣告结束,北宋君臣也踏上了穷途末路。
而此时,王钦若和丁谓为报知遇之恩,阿谀顺旨,曲意奉承,刻意迎合,想赵恒之所想,急赵恒之所急。王钦若任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挑起礼仪重担,丁谓则负责所有经费,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
轰轰烈烈、空前绝后的封禅大典就此展开,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举国欢庆,人人有封赏,百姓安居乐业。
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朝太后萧绰,彻底放下心中执念,赵恒以澶渊之盟作为封禅泰山的资本,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撕毁盟约。
她终于可以放心的去另外一个世界了。
她相信,自己的儿子耶律隆绪,会是一个好皇帝,不会比大宋天子赵恒差!
正值午夜,方圆四里的土城,异常幽静,只有更夫游走黑暗之间,穿街过巷,时不时的提醒人们: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程伟连入五户普通人家,都没弄明白身在何处,按理说应该是在厦门,但闽南语晦涩难懂,问到他自己都开始怀疑人生,只好潜入县衙后院。这才得知,此地确为厦门,不过此时叫同安,归福建路泉州所辖。
“是北宋初期啊!”
翌日清晨,程伟乘船北上,相关记忆在心底苏醒: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
《宋史·本纪第七》有载:“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
“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书政治开局之年,也是东岳帝君、碧霞元君正位之年,是有史以来最为富裕的年代,也是道佛最为兴盛的年代。”
程伟如是想:
盛世繁华背后,昏君倍出,徽钦二帝成为千古笑柄。
《宋史·钦宗本纪》有载: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尽令守御人下城,大启宣化门出攻金人,兵大败。京托言下城作法,引余兵遁去。金兵登城,众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诸门。
郭京号称身兼佛、道二教之法术,能施道门“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阵,并会佛教“毗沙门天王法”,可生擒金将退敌,徽钦二帝深信不疑,授以官职,赐以金帛数万。
结果,事到临头,郭京竟然跑了,还是在出城作战之时,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之中。
“未必是假的啊,这个郭京恐怕不是一般人。”程伟暗自寻思道,“肯定是亲眼看见了什么,才让徽钦二帝深信不疑,他到底是谁呢?靖康之变发生在百年以后,若是佛道中人的手笔,应该已经开始布局了。”
“现在是大中祥符元年八月下旬,宋帝赵恒会在十一月登泰山封禅。”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两者合二为一即为封禅。”
“史书明确记载泰山封禅的帝王共计六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可能是因为澶渊之盟不被历朝历代所认可,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宋真宗为伍,泰山封禅变得鸡肋起来。自赵恒以后,历代帝王再也不愿意举行封禅大典。”
“其实,赵恒没有那么差,一纸盟誓换来百年和平,前所未有之创举,其影响深远,甚至贯穿了下一个千年的华夏史。”
“自古以来,蛮夷入侵,劣势之下,御驾亲征的帝王能有几人?只有赵恒一人!”
“至于,寇准挟持赵恒御驾亲征一说,只是戏言。赵恒亲征,车驾行至半途,后方传来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死的急报,真宗便命随行的参知政事王旦权东京留守。行前,王旦问:‘十日不胜,何以处之?’赵恒说:‘立太子
。’这样的皇帝还能苛求他什么呢?”
“历代帝王根本没考虑过北宋初期的具体国情,华夏历经五代十国之殇,满目苍夷,人口锐减,黎民百姓需要时间来修养生息。再加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幽州,兵败高粱河,伏尸三十里,数万精锐禁军一朝丧失殆尽。从此,中原政权和塞外游牧民族攻守易位,宋军再也掌握不了主动。”
“历史又一次证明,既然有坑爹的儿子,也会有坑儿子的爹!”
“继位之初,赵恒遭遇宫廷政变,明德皇后李氏汇同宣政使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谋立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为新皇。政变虽被挫败,却无人因此丧命,作为最重要的当事人,赵元佐自由自在的活到了赵恒故去。”
“事实证明,赵恒不止是一代仁君,也不愧为一代明君,虽无开疆拓土之功,却能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真宗后期,天禧元年至天禧五年,国库收入、盈余攀登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还是在耗费巨资的东封西祀之后。”
“《宋史·食货志一》有载: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
“大名鼎鼎的占城稻,就是赵恒先在宫苑中试种,然后逐步推至全国。占城稻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宋朝的粮食产量登上古代最高阶。到了徽宗时期,人口最多达到1.2亿,人均粮食占有量却能达到1400斤以上,还是在失去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引进占城稻受惠最多的当属于太湖周围,于是,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科考的‘誊录法’和‘糊名法’,也是由赵恒从上至下逐步推广,又一项千年创举,沿用至今。”
“历代皇帝礼佛崇道为求长生,可赵恒只为心安,为了那一纸盟约求心安。初时的庆幸过后,澶渊之盟成了他心底的一道魔障,身为中原正统,却要花钱买平安。”
“再加上有心人在耳边蛊惑引导,赵恒才会成为矛盾的综合体,我倒要看看,这个人到底是谁!所谓的天书到底是他自欺欺人,还是神道佛在隐在其中做祟!”
程伟几经周转,水陆交错并进,星夜兼程出了福建路,越往北越显盛世之相。
自前唐安史之乱起,历经二百五十年混乱的中原大地,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与发展。
澶渊之盟过后,河北战事即告终止,再加上北宋初期的君臣重农不抑商,除了茶、盐、矿冶不许民间私营外,从不限制商品的流通环节。
于是,中原大地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旺盛滋长,似乎要把失去的时光追回来,处处欣欣向荣。
此时的东京开封仰赖漕运供给,鱼米之乡江南路也就分外繁华,不仅豪商巨贾多如牛毛,赵恒的一首劝学诗更是催生了无数文人墨客、莘莘学子。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
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还有告诫百官的廉政七要: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史称文武七条。
赵恒可能没有想到,这样的一首诗,加上他公平取士的理念,改变了华夏历史,也改变了华夏两千年的政治生态,门阀氏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衰落之势不可避免。这才出现了东华门外,榜下捉婿的千古美谈。
有了较为公平的竞争机会,中原政权重心逐渐南移的同时,大批南方学子北上,凭着过硬的学识,终于在朝堂之上有了立足之地。
另外一项南北之争,缓缓拉开序幕。
门阀氏族兴于汉,至魏晋攀至最高峰。
东晋时期,朝中重臣出自门阀氏族的比例几乎占75%,西晋、南朝和隋代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汉人高官出自门阀氏族的比例则超过了75%,东魏、北齐的比例则在60%左右。
唐朝前期,经过李世民的分化瓦解、李治的持续深入、武则天大刀阔斧,朝中重臣门阀氏族出身的比例逐渐降至56.4%,后期则为62.3%。
千年弊病,只因赵恒劝学二字,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鲤鱼跳龙门,真正有了实现的机会。
十年寒窗苦读,三十为相,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
凭借宋制参知政事一职,越来越多的南人,步入北宋的权力中枢,政事堂。
赵匡胤所言“不用南人为相”,被赵恒扔到了天边,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三司使丁谓先后坐在宰相的替补席上,只差临门一脚。
南人不得为相的陈规陋习慢慢形同虚设,南方才子如过江之鲤,在宋朝政坛上纵横捭阖,为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日后的新旧党争(南北之争)埋下伏笔。
长达50年的南北轮替之中,耗尽了北宋最后一丝国力,直至蔡京把持朝政,把司马光为首的北人定性为奸党,新旧党争才宣告结束,北宋君臣也踏上了穷途末路。
而此时,王钦若和丁谓为报知遇之恩,阿谀顺旨,曲意奉承,刻意迎合,想赵恒之所想,急赵恒之所急。王钦若任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挑起礼仪重担,丁谓则负责所有经费,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
轰轰烈烈、空前绝后的封禅大典就此展开,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举国欢庆,人人有封赏,百姓安居乐业。
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朝太后萧绰,彻底放下心中执念,赵恒以澶渊之盟作为封禅泰山的资本,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撕毁盟约。
她终于可以放心的去另外一个世界了。
她相信,自己的儿子耶律隆绪,会是一个好皇帝,不会比大宋天子赵恒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