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回到杭州,近乡情怯(四)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玄女心经2最新章节!
李玉龙走进包房后,看见一个长相富态的大胖子正在吴猛德的面前恭腰哈背的,好在这人是个男的,如果是个女估计是很难嫁出去了,光看那水桶腰,浑身上下的累肉不断的颤抖,就让李玉龙替胖子抹了把汗,真怕他那两条腿没有办法支撑住他的身体,胖子身上穿着最名贵的丝绸衣服,手指上戴着几枚大大的金戒指,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钱人。
看见李玉龙走进房,吴猛德扔下胖子向李玉龙迎了过来,刚刚在胖子面前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瞬间没了,“李少侠,这位就是杭州城的刘知府了,刘知府傻站着做什么?还不过来拜见李少侠。”
胖子移动的速度很慢,似乎每移动一步都要用光他身上的力气一般,那象小山一样的身体将木楼踏得都在颤抖了,别看胖子移动起来非常的困难,可是,李玉龙却一眼就看出这个刘知府是一个高手,真不明白如此胖的人是怎么修炼武功的,跟人对阵的时候,以他的身材岂不是成了活靶子?
“下官刘敏鸿见过李少侠。”胖子好不容易走到李玉龙的面前,想弯下腰向李玉龙行礼,可是,身体上的累肉却让他怎么也弯不下腰来,让秋云等人看得好笑之极。
“好了,刘知府,别客气了,杭州可是我的故乡,刘知府身为杭州城的父母官,这些年将杭州城打理得很不错嘛!这杭州城繁华了,刘知府的身子也越发富态了,不愧是为杭州城尽心尽力啊!”李玉龙的话里充满了嘲笑的味道。
对于这个刘知府,其实李玉龙认识,这家伙在杭州城做知府一做就是十多年的时间,在杭州城里估计是没有一个人不认识这长得比猪还要肥的刘知府了,要不是杭州城的经济很发达,估计象他这样搜刮十多年的时间,杭州城现在也不成样了,这刘知府是一个典型的贪官,至少李玉龙清楚的记得父亲以前就没少被这家伙拿好处走,这刘知府跟其他贪官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收了人的好处就会帮人办事,否则,他杭州知府这个位置也做不到现在了,算得上是一个聪明人,看见刘知府,就让李玉龙不禁想起很多往事来。
“李少侠也是杭州人?”刘知府没有在意李玉龙话里的嘲笑,反而很是警惕的看着李玉龙,当然,表面上的恭敬是做足了。
“是啊!四年多的时间没回杭州城了,没看见刘知府了,怪让人想念的,我清楚的记得以前刘知府没有现在这样富态的,四年的时间不见,刘知府的福相是越来越重了,看来跟杭州的水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李玉龙绕过刘知府和吴猛德两人,走到桌子边,坐在了秋云和陈雨荷二女中间,接着道:“以前小的时候刘知府可是经常上李家庄的,怎么样?这四年来是不是也一样每年过节的时候也上李家庄啊?”
“李少侠说的是城东的李家庄?”刘知府脸上的笑容顿时没了,额头上冒出滴滴汗水来,他自己做过的事情他心里有数,李家做为杭州城里的首富,他每年可没少前去打打秋风的。
“当然是了,难道杭州城里还有另外一个李家庄吗?”
吴猛德看见李玉龙的样子,很聪明的将自己的脚步移了移,跟刘知府拉开了一段距离,他怕因为刘知府的事,而惹得李玉龙不高兴,然后,那把火烧到自己的身上来,其实刘知府这样做也是正常的,他以前也不是经常这样做吗?只是,刘知府的运气实在是差了点罢了,吴猛德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刘知府,摇了摇头。
“敢问李少侠跟李家庄是什么关系?”刘知府不笨,光看吴猛德的表现他就知道,眼前这个少年的来头很不简单,否则现在吴猛德至少也会帮他说上几句好话的,这些年来,吴猛德可没少收他的好处。
“我是李三公子,刘知府还有印象吗?”
“李三公子?李家庄失踪四年多的三公子李玉龙?”刘知府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身上的肥肉不停的颤抖着。
“看来刘知府还记得我嘛!这样就好啊!”
“咚”的一声,刘知府双腿跪在了地上,不断的磕着头。
“起来吧!过去的事情我不想再提了,麻烦刘知府明天将这些年从李家庄拿的‘过节费’、‘招待费’之类的全部送回李家庄,那些事情我就当着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吴二档头,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了,让他们上菜吧!”
“是的,李少侠,下官……下官明天一定到府上拜访,一定。”刘知府站起身来,感觉到自己似乎到阴间去走了一遭一样,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给打湿了,这人太胖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尤其是在夏天,稍微动上一动,汗水就流个不停,当然,刘知府身上的汗水更多是被吓出来的。
“李少侠,小人这就去吩咐他们上菜,您稍等。”吴猛德经过刘知府的身边,小声道:“刘知府,你自己小心了,别惹恼了李少侠,否则,你就死定了,自求多福吧!”
刘知府到现在为止还没弄明白李玉龙到底是什么身份?可是,见东厂的二档头都如此的恭敬,他想想也知道了,这样的人他是绝对惹不起的,可是,李玉龙让他还回这些年他在李家庄打秋风的银子,这还真难办了,他根本就记不得这些来从李家庄里到底拿了多少好处?这还少了,肯定不行,还多了,他又心疼,站在原地心里不断的转着念头。
“刘知府你既然还有贵客,那么我也就不留你了,我们明天李家庄见?”李玉龙看不惯眼前这个胖子,下了逐客令。
“李少侠……下官也没什么贵客,现在既然李少侠和吴二档头在这里,下官怎么也得尽尽地主之谊吧!”
“不麻烦刘知府了,刘知府别忘记了这杭州也是我的家乡,我也算是地主吧!改天吧!今天我跟吴二档头还有要事商谈。”
“那……那下官就不打扰李少侠和吴二档头谈正事了,明天!明天中午,下官在这里摆上一桌,为李少侠和吴二档头接风洗尘。”
“那就多谢刘知府了。”
“不敢!不敢!都是下官应该做的,下官告辞。”刘知府走到房门前突然转过头来,道:“李少侠,你应该是今天晚上才回杭州城吧?”
“不错,怎么了,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那……”刘知府犹豫了片刻才咬了咬牙道:“那李家庄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李少侠是不知道了?”
“李家庄发生什么事了?”李玉龙有点疑惑,李家庄在杭州城里可是大户,在江湖里也有着响亮的名号,一般的人是不敢打李家庄的主意的,难道自己四年的时间没回家,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李少侠你真的不知道?”
“说说看吧!这四年来,我一直在修炼武功,很少管外面的闲事的,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还真不知道。”
“那下官就跟李少侠说说吧!”
刘知府向着桌子的方向走了过来,走到桌子前时,停住了身,站在了李玉龙的面前,道:“李大公子和李二公子不久前在扬州惹上了崂山四鬼,李二公子被崂山四鬼重伤,到现在依旧昏迷不醒,下官听闻,崂山四鬼正在广邀江湖高手准备向李家庄讨回场子,现在杭州城里多了很多佩着刀剑的江湖人士,一方是李庄主邀来助拳的,一方是崂山四鬼邀来助拳的,双方在今天下午打了一场,伤亡惨重,如果不是下官带着衙役和捕快急时赶到李家庄的话,估计李家庄在今天下午就白崂山四鬼带来的高手攻破了,崂山四鬼现在虽然退出了李家庄,可是,他们仍然在城里,不出下官预料的话,明天他们还会上李家庄的,下官希望李少侠早做打算才是。”
“我二哥怎么样了?有没有生命危险?还有他们怎么跟崂山四鬼结上梁子的?希望刘知府如实告诉我。”李玉龙脸色有点焦急了。
“这个……这个下官还真不清楚,听说……听说好象是为了一个女人。”
“女人?”李玉龙微微楞了楞,道:“刘知府,崂山四鬼好象是黑道中人吧!难道你就放任他们在城里欺负人不成?你这知府到底是怎么做的啊?”
“这……这……这不能怪下官啊!李少侠,下官能够在今天下午帮着李家庄已经是尽最大的努力了,如果明天再发生斗殴,下官……下官也只能……李少侠,锦衣卫的人已经跟下官打过招呼了,命令下官不许再帮助李家庄了,这事……这事下官也没办法啊!”
“锦衣卫?”李玉龙深深的皱起了眉头,在朝廷里,现在可不仅仅只有东厂的,还有锦衣卫,老实的来说,这两个“衙门”里的大爷们普通人根本就惹不起,一个个比土匪更恐怖。
李玉龙的脑海里不断记起有关于明朝东厂和锦衣卫的种种事迹来: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8吴猛德)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现在,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腐败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文武官员的犯罪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团更加忌惮。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同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主要作用总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9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现在,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既然崂山四鬼跟锦衣卫有了勾结,这事还真不好处理了,总不能将来人全部都灭了吧?估计真要这样做的话,女娲的后人会以破坏世俗界的罪名直接将自己给放逐了,看来这事还真得让吴猛德出面解决才成了,不管怎么说,现在东厂死死的压着锦衣卫,相信锦衣卫的人见有东厂的人出面插手,会退缩的,想不到大都一行还真是收获颇丰啊!想到怀里那块令牌,李玉龙的脸上就笑开了花,东厂也罢!锦衣卫也罢!只要别惹他,大家和平相处,谁也不犯谁,真要是惹火了,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改变世俗界的历史发展这规矩自己这样做不算是破坏吧!自己又没有亲自动手,相信女娲后人就算知道了,也不能给自己安个“莫须有”的罪名吧!李玉龙倒是想亲手灭了崂山四鬼,替自己的二哥报仇,可一旦动手,很有可能会引起东厂和锦衣卫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爆发,到时候可能就真的改变了历史的发展了。
达到自然之道大成境界以后约束太多了,总让李玉龙感觉到有种束手束脚的样子,在世俗界,现在他也只能当着威胁别人的筹码来使用了,空有一身武功却不能跟人动手,光是想想就觉得郁闷之极,原本还想找以前那些追着他打的江湖正义人士的麻烦,现在看来,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根本就没办法。(未完待续)
李玉龙走进包房后,看见一个长相富态的大胖子正在吴猛德的面前恭腰哈背的,好在这人是个男的,如果是个女估计是很难嫁出去了,光看那水桶腰,浑身上下的累肉不断的颤抖,就让李玉龙替胖子抹了把汗,真怕他那两条腿没有办法支撑住他的身体,胖子身上穿着最名贵的丝绸衣服,手指上戴着几枚大大的金戒指,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钱人。
看见李玉龙走进房,吴猛德扔下胖子向李玉龙迎了过来,刚刚在胖子面前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瞬间没了,“李少侠,这位就是杭州城的刘知府了,刘知府傻站着做什么?还不过来拜见李少侠。”
胖子移动的速度很慢,似乎每移动一步都要用光他身上的力气一般,那象小山一样的身体将木楼踏得都在颤抖了,别看胖子移动起来非常的困难,可是,李玉龙却一眼就看出这个刘知府是一个高手,真不明白如此胖的人是怎么修炼武功的,跟人对阵的时候,以他的身材岂不是成了活靶子?
“下官刘敏鸿见过李少侠。”胖子好不容易走到李玉龙的面前,想弯下腰向李玉龙行礼,可是,身体上的累肉却让他怎么也弯不下腰来,让秋云等人看得好笑之极。
“好了,刘知府,别客气了,杭州可是我的故乡,刘知府身为杭州城的父母官,这些年将杭州城打理得很不错嘛!这杭州城繁华了,刘知府的身子也越发富态了,不愧是为杭州城尽心尽力啊!”李玉龙的话里充满了嘲笑的味道。
对于这个刘知府,其实李玉龙认识,这家伙在杭州城做知府一做就是十多年的时间,在杭州城里估计是没有一个人不认识这长得比猪还要肥的刘知府了,要不是杭州城的经济很发达,估计象他这样搜刮十多年的时间,杭州城现在也不成样了,这刘知府是一个典型的贪官,至少李玉龙清楚的记得父亲以前就没少被这家伙拿好处走,这刘知府跟其他贪官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收了人的好处就会帮人办事,否则,他杭州知府这个位置也做不到现在了,算得上是一个聪明人,看见刘知府,就让李玉龙不禁想起很多往事来。
“李少侠也是杭州人?”刘知府没有在意李玉龙话里的嘲笑,反而很是警惕的看着李玉龙,当然,表面上的恭敬是做足了。
“是啊!四年多的时间没回杭州城了,没看见刘知府了,怪让人想念的,我清楚的记得以前刘知府没有现在这样富态的,四年的时间不见,刘知府的福相是越来越重了,看来跟杭州的水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
李玉龙绕过刘知府和吴猛德两人,走到桌子边,坐在了秋云和陈雨荷二女中间,接着道:“以前小的时候刘知府可是经常上李家庄的,怎么样?这四年来是不是也一样每年过节的时候也上李家庄啊?”
“李少侠说的是城东的李家庄?”刘知府脸上的笑容顿时没了,额头上冒出滴滴汗水来,他自己做过的事情他心里有数,李家做为杭州城里的首富,他每年可没少前去打打秋风的。
“当然是了,难道杭州城里还有另外一个李家庄吗?”
吴猛德看见李玉龙的样子,很聪明的将自己的脚步移了移,跟刘知府拉开了一段距离,他怕因为刘知府的事,而惹得李玉龙不高兴,然后,那把火烧到自己的身上来,其实刘知府这样做也是正常的,他以前也不是经常这样做吗?只是,刘知府的运气实在是差了点罢了,吴猛德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刘知府,摇了摇头。
“敢问李少侠跟李家庄是什么关系?”刘知府不笨,光看吴猛德的表现他就知道,眼前这个少年的来头很不简单,否则现在吴猛德至少也会帮他说上几句好话的,这些年来,吴猛德可没少收他的好处。
“我是李三公子,刘知府还有印象吗?”
“李三公子?李家庄失踪四年多的三公子李玉龙?”刘知府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身上的肥肉不停的颤抖着。
“看来刘知府还记得我嘛!这样就好啊!”
“咚”的一声,刘知府双腿跪在了地上,不断的磕着头。
“起来吧!过去的事情我不想再提了,麻烦刘知府明天将这些年从李家庄拿的‘过节费’、‘招待费’之类的全部送回李家庄,那些事情我就当着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吴二档头,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了,让他们上菜吧!”
“是的,李少侠,下官……下官明天一定到府上拜访,一定。”刘知府站起身来,感觉到自己似乎到阴间去走了一遭一样,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给打湿了,这人太胖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尤其是在夏天,稍微动上一动,汗水就流个不停,当然,刘知府身上的汗水更多是被吓出来的。
“李少侠,小人这就去吩咐他们上菜,您稍等。”吴猛德经过刘知府的身边,小声道:“刘知府,你自己小心了,别惹恼了李少侠,否则,你就死定了,自求多福吧!”
刘知府到现在为止还没弄明白李玉龙到底是什么身份?可是,见东厂的二档头都如此的恭敬,他想想也知道了,这样的人他是绝对惹不起的,可是,李玉龙让他还回这些年他在李家庄打秋风的银子,这还真难办了,他根本就记不得这些来从李家庄里到底拿了多少好处?这还少了,肯定不行,还多了,他又心疼,站在原地心里不断的转着念头。
“刘知府你既然还有贵客,那么我也就不留你了,我们明天李家庄见?”李玉龙看不惯眼前这个胖子,下了逐客令。
“李少侠……下官也没什么贵客,现在既然李少侠和吴二档头在这里,下官怎么也得尽尽地主之谊吧!”
“不麻烦刘知府了,刘知府别忘记了这杭州也是我的家乡,我也算是地主吧!改天吧!今天我跟吴二档头还有要事商谈。”
“那……那下官就不打扰李少侠和吴二档头谈正事了,明天!明天中午,下官在这里摆上一桌,为李少侠和吴二档头接风洗尘。”
“那就多谢刘知府了。”
“不敢!不敢!都是下官应该做的,下官告辞。”刘知府走到房门前突然转过头来,道:“李少侠,你应该是今天晚上才回杭州城吧?”
“不错,怎么了,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那……”刘知府犹豫了片刻才咬了咬牙道:“那李家庄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李少侠是不知道了?”
“李家庄发生什么事了?”李玉龙有点疑惑,李家庄在杭州城里可是大户,在江湖里也有着响亮的名号,一般的人是不敢打李家庄的主意的,难道自己四年的时间没回家,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李少侠你真的不知道?”
“说说看吧!这四年来,我一直在修炼武功,很少管外面的闲事的,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还真不知道。”
“那下官就跟李少侠说说吧!”
刘知府向着桌子的方向走了过来,走到桌子前时,停住了身,站在了李玉龙的面前,道:“李大公子和李二公子不久前在扬州惹上了崂山四鬼,李二公子被崂山四鬼重伤,到现在依旧昏迷不醒,下官听闻,崂山四鬼正在广邀江湖高手准备向李家庄讨回场子,现在杭州城里多了很多佩着刀剑的江湖人士,一方是李庄主邀来助拳的,一方是崂山四鬼邀来助拳的,双方在今天下午打了一场,伤亡惨重,如果不是下官带着衙役和捕快急时赶到李家庄的话,估计李家庄在今天下午就白崂山四鬼带来的高手攻破了,崂山四鬼现在虽然退出了李家庄,可是,他们仍然在城里,不出下官预料的话,明天他们还会上李家庄的,下官希望李少侠早做打算才是。”
“我二哥怎么样了?有没有生命危险?还有他们怎么跟崂山四鬼结上梁子的?希望刘知府如实告诉我。”李玉龙脸色有点焦急了。
“这个……这个下官还真不清楚,听说……听说好象是为了一个女人。”
“女人?”李玉龙微微楞了楞,道:“刘知府,崂山四鬼好象是黑道中人吧!难道你就放任他们在城里欺负人不成?你这知府到底是怎么做的啊?”
“这……这……这不能怪下官啊!李少侠,下官能够在今天下午帮着李家庄已经是尽最大的努力了,如果明天再发生斗殴,下官……下官也只能……李少侠,锦衣卫的人已经跟下官打过招呼了,命令下官不许再帮助李家庄了,这事……这事下官也没办法啊!”
“锦衣卫?”李玉龙深深的皱起了眉头,在朝廷里,现在可不仅仅只有东厂的,还有锦衣卫,老实的来说,这两个“衙门”里的大爷们普通人根本就惹不起,一个个比土匪更恐怖。
李玉龙的脑海里不断记起有关于明朝东厂和锦衣卫的种种事迹来: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8吴猛德)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现在,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腐败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文武官员的犯罪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团更加忌惮。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同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主要作用总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9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现在,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既然崂山四鬼跟锦衣卫有了勾结,这事还真不好处理了,总不能将来人全部都灭了吧?估计真要这样做的话,女娲的后人会以破坏世俗界的罪名直接将自己给放逐了,看来这事还真得让吴猛德出面解决才成了,不管怎么说,现在东厂死死的压着锦衣卫,相信锦衣卫的人见有东厂的人出面插手,会退缩的,想不到大都一行还真是收获颇丰啊!想到怀里那块令牌,李玉龙的脸上就笑开了花,东厂也罢!锦衣卫也罢!只要别惹他,大家和平相处,谁也不犯谁,真要是惹火了,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改变世俗界的历史发展这规矩自己这样做不算是破坏吧!自己又没有亲自动手,相信女娲后人就算知道了,也不能给自己安个“莫须有”的罪名吧!李玉龙倒是想亲手灭了崂山四鬼,替自己的二哥报仇,可一旦动手,很有可能会引起东厂和锦衣卫之间存在已久的矛盾爆发,到时候可能就真的改变了历史的发展了。
达到自然之道大成境界以后约束太多了,总让李玉龙感觉到有种束手束脚的样子,在世俗界,现在他也只能当着威胁别人的筹码来使用了,空有一身武功却不能跟人动手,光是想想就觉得郁闷之极,原本还想找以前那些追着他打的江湖正义人士的麻烦,现在看来,也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根本就没办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