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变与活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文艺生活最新章节!
张嘉绎参加了《卧虎藏龙》的首映式。
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出场时间只有三十秒,两句台词,不仔细看观众可能根本就认不出来。
在两个小时的片长里,为了突出主演的剧情,配角的戏份被大幅的删减。
即便是张国粒也只保留了五分钟的镜头。
李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观众的目光集中在主角身上,剪掉旁枝散叶,让剧情更为紧凑和连贯,一气呵成。
不过这么做造成配角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人物不够丰满。
观众会觉得这个故事有所欠缺,尤其是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
林子轩已经让人着手剪辑三个小时版本的《卧虎藏龙》,增加配角的戏份,把故事讲的更为完整。
这是为后续录像带和光盘准备的版本,叫做加长版或者完整版。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是为奥斯卡颁奖典礼后准备的,叫做重映版。
每个版本的故事大同小异,会增加原版里没有的剧情片段,让影片的价值最大化,这是电影公司常用的手段。
十年后还能推出《卧虎藏龙》的修复版,利用观众的怀旧情结赚钱。
张嘉绎没觉得遗憾,能参与这种大制作就很好了。
看完《卧虎藏龙》,他有了和冯晓刚一样的疑惑,这片子怎么会在戛纳受到欢迎的,老外真那么喜欢看么?
他刚才私下问过徐晶蕾这个问题。
“我也弄不清楚,不过的确是真的,戛纳的观众特别热情,看完电影后鼓掌了好几分钟,兴奋的不行。”徐晶蕾描述道,“还有记者说这是他看过的最浪漫的东方电影。”
张嘉绎觉得这可能就是东西方观众的区别。
带有这种疑惑的人还有很多,华国电影人一直再说要走出去,但怎么走出去,怎么和好莱坞商业大片抗衡,心里都没谱。
依靠文艺片抗衡好莱坞大片的路子走不通。
就算是张亿谋的文艺片也不行,拿奖张亿谋没问题,但最终看得还是票房。
冯晓刚带动了国内低成本商业喜剧片的热潮,让大家以为找到了新路子,至少在国内的票房不错。
然而,看看《大腕的葬礼》在北美的遭遇就知道,走出去并不容易。
李桉的《卧虎藏龙》是一种新尝试,令人期待。
只是,看完电影,他们心里不免打鼓,这种电影会是国产电影的新出路么?
张嘉绎回到自己的住处,他在京城买了一套房子,加上装修花了四十多万,就是普通的两室一厅。
这两年他演了几部戏,进入了一线演员的行列,手头宽裕不少。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个窝了,租房子住会有一种漂泊感,心里定不下来,不如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踏实。
张嘉绎脱掉身上的西服,挂在衣柜里。
这是参加各种典礼的服装,男演员在这一点上比女演员简单,一套西装能应付各种场合,不像女演员要准备无数套礼服。
他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
茶几上放着一个翻开的剧本,上面被用铅笔写写画画,记录了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有关医生题材的剧集。
讲述了一家医院里几位医生的故事,牵涉到看病难、医患矛盾、号贩子、医院和药厂的利益输送等等问题。
是一部真实反映医生这个职业的电视剧。
进入新世纪,林子轩在公司的电视剧制作部门提出了拍摄职业剧的概念。
职业剧就是关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电视剧,比如刑警、教师、医生、律师、军人和科研人员等等。
职业剧和一般电视剧的不同在于专业化,要传达出那个职业的理念,塑造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
从专业的知识层面和整个行业的角度来打造剧集。
国内的电视剧从九十年代初期到如今已经过去十个年头,观众不再满足于历史剧、都市剧和偶像剧,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年轻观众,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除此之外,日韩的电视剧被各家电视台引进国内,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国内的电视剧行业面临冲击。
林子轩此时打造职业剧,是想丰富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拍摄题材。
但在华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怎么让职业剧在励志、反思和娱乐间达到平衡,是制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部职业剧不能光励志和娱乐,还要能带给观众思考。
林子轩打算先从医生入手,然后是军人,律师的话目前在国内属于雷区。
每个人都需要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只要拍的真实可信,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张嘉绎接到了这个剧本,是林子轩指定让他来演。
他也想尝试不同的角色,拓宽戏路。
既然饰演医生,就要对这个职业有所了解,他接下来的一个月会在医院里观察医生的日常工作,体验生活。
休息了片刻,张嘉绎睁开眼睛,喝了口茶,拿起剧本继续翻看。
揣摩剧本是演员的必修课,他要把功课做好。
第二天,有关《卧虎藏龙》的评论出现在各大娱乐版面,口碑两极分化。
记者对观众进行了采访,有观众直接表示没看懂,节奏太文艺,看得不耐烦。
还有的观众觉得和小说相差太多,毁了原著。
也有观众认为电影里的打斗很精彩,各地的风景赏心悦目。
影评人分成两个阵营,喜好西方电影的人对《卧虎藏龙》颇为推崇,坚持东方情怀的人认为电影不够原汁原味。
争论由此开始。
以在酒楼上的打斗为例,有人指出酒楼那段结尾的时候楼塌是西方的手法,华语武侠片里没有这样的节奏。
但在这一段里李桉使用了京剧锣鼓点子来配合打斗的节奏,这是东方元素。
为什么武侠片一定要原汁原味,不能稍加改变?
最开始的武侠片也不是现在的味道,而是经过几十年时间,几代电影人不断研究琢磨而成的,它是活的,是发展的。
文化是活的,电影也是活的,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只有变才能活。
张嘉绎参加了《卧虎藏龙》的首映式。
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出场时间只有三十秒,两句台词,不仔细看观众可能根本就认不出来。
在两个小时的片长里,为了突出主演的剧情,配角的戏份被大幅的删减。
即便是张国粒也只保留了五分钟的镜头。
李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观众的目光集中在主角身上,剪掉旁枝散叶,让剧情更为紧凑和连贯,一气呵成。
不过这么做造成配角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人物不够丰满。
观众会觉得这个故事有所欠缺,尤其是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
林子轩已经让人着手剪辑三个小时版本的《卧虎藏龙》,增加配角的戏份,把故事讲的更为完整。
这是为后续录像带和光盘准备的版本,叫做加长版或者完整版。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是为奥斯卡颁奖典礼后准备的,叫做重映版。
每个版本的故事大同小异,会增加原版里没有的剧情片段,让影片的价值最大化,这是电影公司常用的手段。
十年后还能推出《卧虎藏龙》的修复版,利用观众的怀旧情结赚钱。
张嘉绎没觉得遗憾,能参与这种大制作就很好了。
看完《卧虎藏龙》,他有了和冯晓刚一样的疑惑,这片子怎么会在戛纳受到欢迎的,老外真那么喜欢看么?
他刚才私下问过徐晶蕾这个问题。
“我也弄不清楚,不过的确是真的,戛纳的观众特别热情,看完电影后鼓掌了好几分钟,兴奋的不行。”徐晶蕾描述道,“还有记者说这是他看过的最浪漫的东方电影。”
张嘉绎觉得这可能就是东西方观众的区别。
带有这种疑惑的人还有很多,华国电影人一直再说要走出去,但怎么走出去,怎么和好莱坞商业大片抗衡,心里都没谱。
依靠文艺片抗衡好莱坞大片的路子走不通。
就算是张亿谋的文艺片也不行,拿奖张亿谋没问题,但最终看得还是票房。
冯晓刚带动了国内低成本商业喜剧片的热潮,让大家以为找到了新路子,至少在国内的票房不错。
然而,看看《大腕的葬礼》在北美的遭遇就知道,走出去并不容易。
李桉的《卧虎藏龙》是一种新尝试,令人期待。
只是,看完电影,他们心里不免打鼓,这种电影会是国产电影的新出路么?
张嘉绎回到自己的住处,他在京城买了一套房子,加上装修花了四十多万,就是普通的两室一厅。
这两年他演了几部戏,进入了一线演员的行列,手头宽裕不少。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个窝了,租房子住会有一种漂泊感,心里定不下来,不如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踏实。
张嘉绎脱掉身上的西服,挂在衣柜里。
这是参加各种典礼的服装,男演员在这一点上比女演员简单,一套西装能应付各种场合,不像女演员要准备无数套礼服。
他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
茶几上放着一个翻开的剧本,上面被用铅笔写写画画,记录了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有关医生题材的剧集。
讲述了一家医院里几位医生的故事,牵涉到看病难、医患矛盾、号贩子、医院和药厂的利益输送等等问题。
是一部真实反映医生这个职业的电视剧。
进入新世纪,林子轩在公司的电视剧制作部门提出了拍摄职业剧的概念。
职业剧就是关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电视剧,比如刑警、教师、医生、律师、军人和科研人员等等。
职业剧和一般电视剧的不同在于专业化,要传达出那个职业的理念,塑造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
从专业的知识层面和整个行业的角度来打造剧集。
国内的电视剧从九十年代初期到如今已经过去十个年头,观众不再满足于历史剧、都市剧和偶像剧,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年轻观众,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除此之外,日韩的电视剧被各家电视台引进国内,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国内的电视剧行业面临冲击。
林子轩此时打造职业剧,是想丰富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拍摄题材。
但在华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怎么让职业剧在励志、反思和娱乐间达到平衡,是制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部职业剧不能光励志和娱乐,还要能带给观众思考。
林子轩打算先从医生入手,然后是军人,律师的话目前在国内属于雷区。
每个人都需要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只要拍的真实可信,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张嘉绎接到了这个剧本,是林子轩指定让他来演。
他也想尝试不同的角色,拓宽戏路。
既然饰演医生,就要对这个职业有所了解,他接下来的一个月会在医院里观察医生的日常工作,体验生活。
休息了片刻,张嘉绎睁开眼睛,喝了口茶,拿起剧本继续翻看。
揣摩剧本是演员的必修课,他要把功课做好。
第二天,有关《卧虎藏龙》的评论出现在各大娱乐版面,口碑两极分化。
记者对观众进行了采访,有观众直接表示没看懂,节奏太文艺,看得不耐烦。
还有的观众觉得和小说相差太多,毁了原著。
也有观众认为电影里的打斗很精彩,各地的风景赏心悦目。
影评人分成两个阵营,喜好西方电影的人对《卧虎藏龙》颇为推崇,坚持东方情怀的人认为电影不够原汁原味。
争论由此开始。
以在酒楼上的打斗为例,有人指出酒楼那段结尾的时候楼塌是西方的手法,华语武侠片里没有这样的节奏。
但在这一段里李桉使用了京剧锣鼓点子来配合打斗的节奏,这是东方元素。
为什么武侠片一定要原汁原味,不能稍加改变?
最开始的武侠片也不是现在的味道,而是经过几十年时间,几代电影人不断研究琢磨而成的,它是活的,是发展的。
文化是活的,电影也是活的,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只有变才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