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明仁宗溺爱 郭贵妃陪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乱扯西游释厄传最新章节!
再接下来,唐僧师徒应该是到摩耳岩了,山势险峻,乌巢禅师也曾经说过,要“侧着脚踪步”。这个“侧着脚踪步”固然是地势陡峭需要多加小心,难道这里面没有其他的内容么?因为有白骨精在此处成妖作怪,老吴或许是在提醒人们,此地有可怜人(或者是可恶之辈)葬身此地,唐僧师徒也得要多加注意才是。
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开路。三藏道,悟空,我饥了,你去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哪知道这句话,引来大麻烦了,有够猴儿喝一壶的了。虽然不久前吃了人参果,按说应该感激孙悟空,可是没有吧。一点也没有消除四人的矛盾,就连猴儿和镇元子结拜,都更让另三人嫉妒。为嘛?那几个也都不傻,都看出来了,自己其实是沾了猴子的光儿了,这大仙对自己三个没太当回事儿。
孙悟空对此不但没有察觉,相反还得意洋洋,自己以为给别人谋了好事,别人还得感恩戴德呢?大圣要是真早明白了,估计那多余的人参果就宁可给玉龙吃了。
八戒和沙僧也和唐僧一样现在都是个白眼儿狼,除非孙悟空顿顿儿给大家人参果一类的吃,才和睦相处一阵子的。但是,那人参果不是馍啊?知道以后没有草还丹吃了,立马翻脸不认猴儿。
(但是老吴的意思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呢,肯定不是。西游记里面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需要大家来剖析。比如唐僧肉,到底是神马?
西元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抢夺”了建文帝的江山。可以说,明太宗一口吃了“唐僧”。那么所谓的“唐僧肉”,就是明朝的国土疆域罢了。一般来说,从朱瞻基的宣德三年(即1428年)开始,明朝的“唐僧肉”便整体上开始减少,交阯、应昌、奴儿干都司逐渐离去。)
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在两界山亏我救你性命,现在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这家伙,连一年多前的老账都翻出来了,看来人参果是消化完了,也就当做没吃一个样啊。前几日悟空用柳树什么的替你挨打那时候,怎么不见和尚提灵山呢?
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猴儿当然就蒙了,平时一直很照顾师傅啊,刚开了句玩笑,老和尚怎么就这样啊?大圣此时仍然是一点儿也没觉悟的。
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好家伙,连上灵山都扯出来了。你不是能吗?有本事再鼓捣几个人参果来呀。也难为神僧了,体胖肉也厚啊。
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化斋去。”悟空很快有点儿返过味了,这是指桑骂槐,别有所指。
行者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
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这话说的,确认草还丹是好玩意儿,大嘴吃人参果的时候,你肯定没这么说,看来现在是真饿了。
孙大圣去时,惊动个妖怪。他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为何这个妖怪说长生要来了呢?在黄风岭的时候,黄毛鼠本事那么大,也没见他提起过啊。说明吃了唐僧肉能够长生的传言,的确是在五庄观以后才有了,肯定是福禄寿星给上天入地,肆意广泛传播出去的。
于是妖精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现身一戏唐三藏。
三藏此时就有意思了,按说凡人饿了的话,那都是头昏眼花,看不清东西的。人家圣僧却是眼这时候尖了,距离还不近的,立马就看见了。
那八戒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搭茬,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
那女子说是要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
注意看,这里比较关键的。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看来此时的唐僧还不傻,知道荒山野岭的不会有好事儿。
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姑娘来了啊。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也不认得。而且立时就动心思了,话也絮叨墨迹了,都不带像刚才那样用脑子考虑问题的。也不饿了,立马活蹦乱跳精神焕发,好在还是没有说出来“芳龄几何啊”。
那妖精赚哄道,“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广斋方上远近僧人,只因生了奴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嘴儿真甜啊,奴奴,听得唐僧浑身都痒痒呀。
唐僧现在早把黎山老母和观音的提醒警告差点给扔到灵山了,好在修为深厚,不让来真格的,还不许嘴上言语过过瘾啊。
三藏闻言道,“女菩萨,你语言差了。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噗,管你屁事!真能扯啊。你这么勾人,不怕有人劫了么。唐僧你从哪里看出来一个山里小媳妇就是有钱人啊?还侍儿呢,不守妇道,这个真有点离谱了啊。其实呢,圣僧为何如此说,恐怕是从妖怪的话里知道了,原来这个奴奴已经许配人家了,失望之余,言语不由得尖刻起来。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几个客子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如不弃嫌,愿表芹献。”这个妖怪一心想咬唐僧两嘴的,生怕和尚起了疑心,就自作聪明,顺着和尚的话来圆谎。
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来,我不敢吃。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这跟花花公子挑逗不良妇女有点类似啊。你要是不告诉你丈夫,咱俩就坐下来看着慢慢品。
有个细节就是唐僧对于妖精的称呼,开始是“女菩萨”,后来就成了“你”了。
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却又满面春生道,“师父啊,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寻常更是不同。”妖怪就是妖怪,哪里知道圣僧的心思?你越说和丈夫感情好,那么和尚听了便越发的难受。
三藏也只是不吃,哦,你还真想告诉你丈夫啊,他过来揍我一顿怎么办?
只见那行者摘了几个桃子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当头就打。
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唐僧反应够快的啊,说明一直就琢磨着哩,恐怕猴儿回来就得闹事。果不出所料,于是和尚及时的就将大圣给拦住了。
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
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你还知道猴儿有眼力呀,现在自己的眼睛神马也看不清了。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这猴子果然虽不爱色,但至少擦皮球的事情还是乐于做的。猴儿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那不就是说的明太祖朱元璋么。看来老朱肯定有这方面的不少故事,他的后宫肯定竞争激烈的很。洪武皇帝大概有20来个老婆,一共生了26个儿子、16个闺女。尤其是“还要晒干了防天阴”,这是什么意思?老吴说在抨击朱元璋开启了后宫殉葬制度在明朝的先例。猴儿嘴里说的“套子”,那就是郭贵妃吸引朱高炽的手段了。看来朱高炽的死因,郭贵妃是有一定的责任在内。
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啊。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又说大实话了,纯粹这是要找倒霉啊。
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那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
(朱高炽在给朱棣守孝期间,和郭贵妃照样“成事”,却被某个大臣给上奏劝止,恐怕当时明仁宗的表情和此时的唐僧差不多罢。)
三藏正在此羞惭,行者又发起性来,望妖精劈脸一棍子。结果那怪物使个解尸法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
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唐僧现在是叫个恼羞成怒,现在就还缺个放炮点捻儿的。
行者让师傅近前看时,一罐子长蛆,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她是此间农妇,不是个妖怪。哥哥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骗你不念咒哩。”其实八戒心里是信的,但嘴上就得编排猴儿。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但真的是这样简单么?口里念咒,还要赶走猴儿。唐僧后来见行者苦苦哀告,却也且饶你这一次。
妖精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猪八戒是真想让悟空多受罪啊,第二次挑唆开始了。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这是猴子说的最简单不过真理啊,这六十岁过了更年期却还能生育的妇女,在现代高医学科技的帮助下或许还行啊。唐朝还有明朝的时候,普通凡人那是做梦都梦不出来呀。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便打,那怪又出化了元神跑了。唐僧一见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和尚看来是真认为佛法无边啊,六十岁?八十岁老妪都能再生双胞胎的。
八戒是唯恐乱得还不够,继续挑唆。然而老孙一向秉教沙门,更无一毫嫉妒之意,贪恋之心,但没有阿谀奉迎之心。
妖精再度变成一个老公公,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欢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还念经哩。”果然,好个福地。老吴,老吴,你太坏了啊,全书经典中的经典。
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中间插上一段,这个白骨夫人-尸魔到底是什么来路?为什么骨头上还刻着字“白骨夫人”,很明显老吴是在着意介绍这个妖精的来历,的确是个不知名的女子死后成为一堆骷髅。
这个女子生前是谁,是怎么死的?从书里来看,这个白虎岭荒无人烟,没有农家的,再往西走,就是黑松林(黄袍怪的地盘,更是没有人迹)。所以可以肯定其生前不是个普通本地妇女,过来上山旅游散心什么的时候,或者迷路回不去饿死了;或许是想不开自杀了。但决计不可能被猛兽给吃了的,否则怎么会有完整的骷髅存在呢?那么她骨头上的刻字又是如何来的哩?
疑云重重的,根据前后文来判断,这个妖怪的前世是和宝象国有牵扯的,但还决计不是被白虎岭和宝象国都城之间的碗子山波月洞主黄袍怪给弄死吃了的。因为甭管咋滴吧,这堆白骨在此地忽然变异且修行成妖会变人形,怎么也得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吧,而奎目狼是在13年前才来到凡间的。
唯有一种可能性,这个可怜的女子是宝象国人,几十年前被弄死给埋葬在白虎岭的。还不是简单的杀人抛尸,否则尸骨未必能保存如此周全,山上肯定有些吃肉的动物吧。
最大的怀疑可能是,她是宝象国上一代国王的妃子,但是被随着死去的老国王一道给殉葬了。
现在先再不分析了,以后再说。反正这个白骨夫人不知道怎么就活了,新生了。但是大家感到奇怪不解了么,再加上后来的几个草木修炼成的妖精,到底有什么玄机呢?老吴想说什么吗?是的,老吴开始尖锐的提出道佛挑战了,非整他们个哑口无言不可啊。
还回来说书,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随复念起咒。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对唐僧是怨,又抱有最后的期盼;对两个师弟的除妖手段和化斋讨饭是真不放心。
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完了,唐僧这里是真过分了。这么一来,八戒、沙僧便彻底断了求情的念头。
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苦啊!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彻底将猴儿说得崩溃了,自己真的就是不当人子么?!老吴明显有感于朱元璋如何对待手下功臣尤其是刘伯温,颇有指责啊。
猴儿心灰意冷,但还没傻到家,让师傅写了一纸贬书,仍不忍唐僧堕了阿鼻地狱,莫要拿发誓当真。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描写的甚妙,不但写出了猴儿的良善情谊,也为后来用毫毛变作所谓六耳猕猴揍唐僧埋下了伏笔,照样做来,唐僧几个是想也别想能分辨分身还是本身的。现在多说无益,后来我们还要具体详细分析的。
沙僧一直没说话,现在更是说不出来,暂时的心身震动,虽然心里嫉恨猴儿,但也算没有落井下石,出于自保,也算是个好人。八戒此时亦无语,悔恨自己嘴上没有把门儿的。悟空对师傅师弟们只有不放心,并无实际的怨恨,是自己命苦罢了。
看原著,“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这是什么意思,看来吴承恩对朱瞻基还是整体认可的。是在希望明宣宗不要和朱棣一样穷兵黩武、宗室相残,而更要注重发展国力民生。是在“劝导”其和朱元璋学习,采用明太祖的治国安邦之术。老朱对于周边国家,策略是凡奉大明为宗主者,一概平安相处。当然了,主要是明太祖认为这些国家不够富庶,成本大于收益,与其征伐不如安抚而已;朱棣则雄心浩然,致力于开疆扩土,陶醉于树立国家各种内外形象“工程”。代价就是将父亲和侄儿攒下的家底儿给挥霍殆尽,典型的例子就是1421年正月明太宗正式迁都北京,没过仨月,紫禁城大火将三大殿焚毁。朝廷没钱,重建工作只能搁置,还是到了1440年朱祁镇才给完成的(明英宗是个爱花钱的主儿,顺便修建了乾清宫;1459年又营建了西苑)。即使如此,朱棣还是继续派遣郑和下西洋(其实如果当时要是发展双边贸易的话,倒是个财政来源。可惜明太宗的做法基本上是只支出不收益,相反却有点儿促进了西洋、南洋各国的发展)。朱元璋和朱棣的出发点其实都没有错儿,问题是继承人是否具备你们的能力呢?还有个结论就是,关于明仁宗的郭贵妃殉葬之谜,看来和朱瞻基并没有关系,都是朱高炽的大老婆干的“好事”,是非要将“情敌”置于死地啊。当然了,如果朱高炽真的和郭贵妃那么频繁不爱惜身体,或许我们也能理解张氏一些,毕竟人家才是真正患难夫妻,郭贵妃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凶手”罢。朱瞻基在这个事情上,可以算是个不说话的“好人”。然而对待叔叔、婶婶和堂兄弟们,就是个“坏人”了。
很明显了,此时的孙悟空,既映射了朱元璋也顺便隐指朱祁镇。
继续看猴儿,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独自个凄凄惨惨,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忽闻得东洋大海水声聒耳,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此时此刻,不知多少人看到这里,亦是心酸。爱之爱竟为爱伤,情中情总被情迷。此处没有君释道儒阴阳纠缠,唯是贤愚善恶真心混成一团。
大圣何时归来???!!!
如果时光真能够倒流,凯撒宁愿希望大圣不要归来罢。那么此时的大圣为何流泪究竟为何?因为猴儿已经主要成了朱祁镇。
1449年九月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后来在西元1450年八月,朱祁镇终于又返回了大明。
明英宗眼望着出来迎接的一台小轿和那么可怜巴巴的几个人员(还没有也先给自己配备的蒙古扈从人数多哩),心里是又高兴又伤心。物是人非,黯然的进了南宫大内,被软禁了起来。当夜,宴会之后。朱祁镇躺在自己的小床上,肯定是泪流满面,就这么度过了难熬的6年多啊。
国无二主,结果朱见济在1453年离奇夭折、朱祁钰此后性格大变、1457年于谦等人被杀。何忍?朱祁钰最终惨死,但其竟没能还有个儿子存活下来。“正统”传承观念,不知道“杀死”了多少人?
吴承恩先生对明英宗的态度很奇怪,恐怕自己都难以说个清楚的。但是西游记第五十八回的回目就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这个“真”,是说的到底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无论是两人中的哪个也好,作者都在表达出这兄弟俩的“真性”已经渐渐“寂灭”了。
猴儿是被白骨夫人连累被唐僧赶走的,大家很熟悉白骨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嘛。但是这个白骨精是怎么成精的?从四生六道的角度来说,那是难以解释的事情,这骷髅是没法成精的,因为它是个死物件儿,没有灵没有情,绝对不是众生之一。
但是这个白骨精还就真成精,还有情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越解释只会越糟,这骷髅原本应是是无情之物,也谈不上九窍八孔,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突变成妖的。
骷髅成精还稍微好说点,后来的几棵树妖更是如此,佛门和道教都很难合理解释这个事情的。因为这个草木明显更是无情之物,断不能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至于摩尼珠亦是如此,是不可能被佛家让它生情突变成众生的。那个关于猴儿在凌霄宝殿前的描述,其实是大圣的法身佛斗战形象,跟个发着金光的高速旋转圆球儿差不多。
这个白骨尸魔是谁?最大的怀疑人物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郭贵妃。在1425年明仁宗驾崩,殉葬共计5人,就有郭氏在内的。相当可疑的是她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啊,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殉葬的。
关于郭氏的记载很少,我们并不能详细考证此中隐情。只能怀疑两点,首先郭氏是最受朱高炽宠爱的,被皇后所忌恨;还有就是朱高炽疑似和郭氏那啥太过频繁,让人怀疑皇帝的死因和此有关。
郭氏乃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郭端肃,因其深得朱高炽喜爱,进封贵妃,生有三子一女(郭氏好像还有个妹妹,嫁给了朱高煦)。明仁宗显然十分喜爱郭氏,在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册妃张氏为皇后,郭氏为贵妃,说明郭氏地位仅次于皇后张氏。同月,提拔郭英的儿子郭钫为旗手卫指挥使;提拔郭墱为勋卫通政使;将郭坛封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兼(嗣)武定侯(武定候郭英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和朱棣作对,因此被朱棣给罢官归家。1403年郭英有可能被明太宗赐死,虽然被追封为营国公,但是朱棣没有让郭家后人袭爵。这里面肯定有内幕,待会再做分析)。现在朱高炽将郭铭追封为武定候,并让其子郭坛给继承了武定侯爵位,封徐氏为武定候夫人,明显是讨好郭贵妃了)。但是说明在朱高炽的心目中,郭贵妃的地位很高甚至超过了皇后。
那么张皇后嫉恨郭贵妃就在意料之中了,而且诸多的大臣对此也都很不满,明仁宗太偏心了。很可能就是因此,1425年五月,朱高炽驾崩,张皇后一看时机到了,便下令郭贵妃被殉葬。
朱瞻基为了缓和矛盾,于是便对郭家人格外开恩。在宣德二年四月,将郭玹(就是郭坛,估计是在1425年的时候,郭家土字辈的后人全部改名增加一横,变为王字辈)任命署宗人府事;宣德五年二月,还宽恕了郭玹的罪过。这个郭玹让手下人霸占沧州南皮县民十七家的土地,给自己修建庄园。天津右卫指挥吕昇为了谄媚郭玹,将官军屯田一千九十余亩送给了其。明宣宗只是令郭玹改过,将吕昇和郭玹的手下人给逮捕归案。
这个郭玹后来在正统九年,被朱祁镇加封为镇守宣府佩镇朔将军印,正统十二年去世。
白骨精所变的老头儿和老妪,说的到底是何人?说来话长,这要从郭英开始说起。郭英是开国功勋,朱元璋封武定候,朱棣追封其为营国公。郭英的长子郭镇,是驸马都尉,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永嘉公主,生子郭兰、郭蕙、郭荃。
郭英次子郭铭的职务只是辽府典宝,郭铭女儿郭氏却是朱高炽后来的郭贵妃。郭铭之子郭坛,后来改名为郭玹。
郭英和耿炳文一样,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护国大将。郭英1403年忽然去世,被革去爵位,自然朱棣不肯让其后人承袭武定候。直到1424年,郭英的孙女成了明仁宗的贵妃,因此朱高炽便违反了一些规则,将武定候的爵位赐给了郭坛(而不是郭珍,按情理郭英的长系孙郭珍才更应该袭爵,然而这个郭珍却有着隐秘的故事),贵妃的父亲郭铭也被追封为武定候。
郭铭是郭英的次子,长子是永嘉公主的丈夫郭镇。那么朱高炽的姑姑永嘉公主便很不满意,经常提起上诉,认为武定候爵位应该传给自己的长系后裔,而不应该是次系的郭坛,但是朱高炽没有搭理她。
在宣德年间,永嘉公主继续抗议,朱瞻基左右为难,只好拿“先皇”来做挡箭牌,敷衍永嘉公主。
朱瞻基驾崩,朱祁镇登基后,永嘉公主还是要讨个说法。正统元年三月,明英宗(其实是其奶奶太皇太后张氏的意思,朱祁镇才9岁能干啥)给永嘉公主下旨,说永嘉大长公主您所说的郭玹承嗣武定侯之事,那是以前先皇所定。我已经将郭珍封为了锦衣卫指挥佥事,来侍养您啊。您是太祖的女儿,怎么能老是斤斤计较这些事情呢?这必定是郭珍不满意,请您教训郭珍严格遵守礼法,否则的话,祖宗之法可不饶他哦。
永嘉公主肯定不高兴,但没有办法。郭珍和郭玹两家的矛盾继续升级,不断互相攻击告发。在正统五年六月,明实录记载了,朱祁镇致书永嘉大长公主曰,“得奏言所买净身人杨敬因盗金册自经。夫自净身者,祖宗有禁买之违法。及其为盗,乃不送官,而致其死,又违法矣。曾祖姑高年虑不及此,必皆指挥郭珍之罪。今念至亲,宥珍不问。自今望戒珍,凡百谨守礼法庶全亲亲之谊”。俩家之争,通过上面的描述可见一斑。因为此时张太皇太后尚且在世,要维护丈夫朱高炽的尊严,便还是有所偏向郭玹一家,继续按压郭珍和永嘉公主。
张太皇太后在正统七年薨逝,郭家的命运开始逐渐转变方向。正统八年五月,永嘉公主是个聪明人,便试探着婉转上奏朱祁镇,说自己年老,打算给自己在江宁县循翚乡造坟。明英宗同意(也只好同意),但是钱谁出?朱祁镇也不乐意放血,便开始磨蹭,然而几个月后,永平公主也薨了。永平公主是朱棣的第二个女儿,明英宗便下令让官员们负责给营造坟墓事宜。因为永嘉和永平俩人现在都是大长公主的衔号,朱祁镇也只好都给掏钱,永嘉公主其实是沾了永平公主的光儿。
那么永嘉公主的家里日子并不太好过(仅从郭珍官不大的角度出发,家里的日子应该还能宽裕;但是其奶奶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府上得有个排场才行。这样一来,公主和郭珍的俸禄便显得紧张的很),从朱棣开始,朱高炽、朱瞻基和此时的朱祁镇都对其家比较漠视。从明实录里面的内容来分析,永嘉公主多次上言请求朝廷给郭珍增加官职俸禄还有承袭武定候爵位,但家里钱还是不够花销。甚至到了要卖父皇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家具这么一个地步,明实录曾经提及有人“僣买永嘉大长公主府卧床”。
正统十二年,郭玹去世。郭聪(郭玹的儿子)和郭昌(郭镇和永嘉公主的孙子)都想要袭爵武定侯,张太皇太后已经早薨,便都被明英宗给否决了,但也都给了指挥佥事的职务。这其中幕后也是存在故事的,先往下看。
永嘉公主饶是聪明,但是限于郭家的隐情难以反驳。后来发生土木之变,明代宗登基等事,永嘉公主作为朱元璋的女儿,知道大义所在,便不再上诉。到了景泰六年九月初一,永嘉公主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做了一个决定,为了自己丈夫郭镇的孙子郭昌能够有个好前程。明实录记载,“永嘉大长公主奏,近见京师军马数多用粮浩大,愿以永乐、宣德、正统间所买直隶无锡县田一处,计一千二百余亩,岁入租粮七百余石,尽归有司以助供给”。永嘉公主写得相当有水平啊,决计不提洪武、建文和景泰之事,否则朱祁钰哪里敢收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钱哩,也不能要自己的钱罢(建文时期是个忌讳)。于是,明代宗应允,且对永嘉公主一家格外另眼相看,大臣们也颇为赞许。
几天之后,永嘉大长公主薨。太祖高皇帝第十二女,母惠妃郭氏,洪武九年生,二十二年册封为永嘉公主,配驸马都尉郭镇;永乐三年封长公主;二十二年加封大长公主。至是薨,享年八十。老太太用自己最后的私房钱(从上面来看,好似轻描淡写,一处地产而已,但是其目的是为了不让明代宗心软拒绝罢了。如果永嘉公主真有那么多的田产,家里还至于卖家具么?她的钱从何而来,朱元璋给了一些陪嫁,建文、朱棣、仁宗、宣宗、朱祁镇和朱祁钰登基时赏赐的钱物也),换来了自己后代走上中兴之路。
因为大臣们大都倒向了永嘉公主的后人这一面,于是郭昌比较顺利袭爵武定候。具体时间应该是在景泰七年,一年后,南宫之变发生,朱祁镇复辟,将郭昌的爵位革除。天顺三年的时候,明英宗清算石亨等“功臣”,为了缓和矛盾拉拢郭家,便又恢复了郭昌的爵位。郭昌于天顺五年去世,孩子还小不能暂时袭爵。
到了朱见深的成化年间,郭昌的儿子郭良袭爵武定候。但是郭良向明宪宗提的要求太多,遂被朱见深所日益厌恶。郭聪(郭玹的儿子)看到机会来了,便上告说,郭良不是郭昌的儿子。于是郭良倒霉了,被停爵。好在朱见深没有将武定候的爵位转赐给郭聪,但是郭良不服,继续告状。明宪宗也烦了,甚至将郭良给抓起来关了一阵子。等其出狱后,还是上诉不断。朱见深最后火大了,说你还是还来烦我,连你的官职也免掉。
郭良这才不敢说话,直到弘治年间,郭家的族人上奏,请求将武定候的爵位赠给郭家之人承袭。朱祐樘同意,但是郭昌的俩儿子郭良和郭昭为了爵位相争,起因就是当年郭聪给上奏的内容。大臣们说郭良的确是郭昌的儿子,于是郭良才继续袭爵了武定候。郭良的儿子就是郭勋,一个颇有争议的名臣。既有颇多能力,却也争名夺利。郭勋最后死于狱中,导致郭家再度遭受大的灾难。好在后来,郭家还是承袭了武定候,繁衍了下来。
郭家的事情就是这么乱,尤其是郭英的儿子和孙子那两代人,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疑点。史料或称郭珍为永嘉公主之子,有的称是永嘉公主的孙子。
明实录记载,正统八年三月,武定侯郭玹母太夫人徐氏卒,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正统十二年七月,郭玹也去世。该年十二月,明实录记载,“命故武定侯郭玹子聪为指挥佥事、锦衣卫带俸,先是玹伯母永嘉大长公主欲令其孙珍夺袭玹侯爵,与聪互奏。下英国公张辅等覆核,言‘聪、珍皆前武定侯英曾孙,聪祖铭嫡次;珍祖振庶长。聪于例当袭爵。’上不从,止授聪指挥佥事”。
因为太皇太后张氏已经薨逝多年,朱祁镇亲政,一看俩家为了爵位相争,好,谁也不给了。其实这也说明朱祁镇的确长大了,还是有自己的见解。这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朱祁镇干脆采取了全部按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明英宗是个聪明人,他从张辅等人的报告中发现问题了。朱祁镇追究之下,翻起了十二年前的老账,发现正统元年的时候,永嘉公主说的竟然是让儿子郭珍来袭爵武定候。这儿子和孙子能是一个人么?断断不能。现在郭珍应该已经几年前就去世了,争夺武定候爵位的肯定是郭镇的孙子郭昌。朱祁镇后来搞清楚了原委,原来是这么回事,不好办啊。考虑之下,明英宗将郭聪和郭昌都给取消了袭爵的资格。或许,这个典故就对应了西游记书中,孙悟空曾经对八戒说到,“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不但明实录、明史记载郭家内容频频错误,而且郭玹的墓志铭也是如此。这个墓志铭是罗亨信撰文,顾兴祖书丹,沐昕篆额。
那么一个巨大的问号产生了,为何几乎所有的史料关于郭家,都有那么多错误且前后矛盾,张辅等人难道真的连郭珍是永嘉公主之儿子还是孙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分不清么?
事情要从西元1384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开始说起,郭英的哥哥巩昌候郭兴去世,追赠陕国公;1389年左右,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李善长自杀,郭兴的爵位也被削除,其后代也大都被“杀”。然而,朱元璋狠是狠,但也很有人情味,郭兴不但是功臣,而且按照功劳本来就可以封为巩昌公的,老朱还是郭兴的小舅子,因此一个偷梁换柱之计就诞生了。就是在明太祖默许下,郭兴的后代大多被“转”成了弟弟郭英的亲生后人。比如郭英一共有十二个儿子,但其实有三个应该是郭兴之子。郭英没有被诛连,所以哥俩的后代暂时得以保全。
那么朱元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就是关于朱标的身世。老朱的长子朱标出生在1355年,次子朱樉出生在1356年,史载均说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出。当然从时间上说勉强还是来得及,不过凯撒还是怀疑朱标其实是郭宁妃的儿子。大约在1352年,郭山甫将自己仨儿子交给朱元璋作为护卫,女儿郭宁莲也侍奉老朱,却暂时没有名分。结果1355年郭宁莲生下了朱标,只能对外说是马氏所出。
朱标后来成了太子,却于1392年去世,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孙,并于1398年登基。当然建文帝要对郭家很好了,并亲自给郭英的长子郭镇之仨儿子分别取名为兰、蕙、荃(草字头辈,其父辈均为“金”字辈)。然而靖难之役爆发,郭家肯定要全力保卫朱允炆。可惜最后胜利者却是朱棣,朱棣对郭家便产生了恨意。将郭英及其儿子几乎全部赐死(或许有主动归附朱棣的能够幸免,或是年岁小者也免遭于难);朱棣很厌恶侄子朱允炆,所以对郭镇的儿子(郭兰?另两个儿子早夭)也看不顺眼,将其改名郭虺能,这还是看在妹妹永嘉公主的份上,得有人奉养。郭英其他的孙子辈应该都没事,因为岁数都还小。那么永嘉公主大为不满,可没有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对外宣称,郭兰也和郭蕙、郭荃一样早夭,以便免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外孙被外人以这个屈辱性的名字呼来喝去。永嘉公主的性格,跟老朱那是一个模子磕出来的。虺者,毒蛇也,西元689年越王李贞举兵反对武则天,失败后其后裔发往岭南且被改为虺姓。所以老太太宁可说自己的儿子早已经死光了,来维护皇家血脉的尊严。但这也造成了以后的记载,出现了各种谬误。张辅知道内情,郭珍就是原来的郭虺能啊,所以肯定不能让其袭爵武定候。朱祁镇也是后来明白了,故俩家只能都不袭爵来平息这场难断的官司。谁敢有些许否定明成祖朱棣哩?还是得说人家朱祁钰,还有永嘉公主的临终前壮举影响下,婉转的在景泰末年终于郭珍的儿子郭昌有了出头之日。
可郭家现在遭此大难,又不能对外诉说冤屈,不得不低调行事。1424年朱棣驾崩,明仁宗继位,开始给郭家一些恩宠,但是也引起了郭兴长子系郭镇后人和次子系郭铭后裔之间连绵五、六十年的争斗。
1425年朱高炽驾崩,六月张皇后不仅将郭贵妃给殉葬,还将郭贵妃的哥哥郭坛也处死;不久还秘密处死了郭贵妃的长子朱瞻垲,年仅十七岁。第二天,张皇后扫清障碍之后,朱瞻基顺利登基。1426年,明宣宗将自己叔叔朱高煦一家人全部处死,这里面应该就有郭贵妃的妹妹在内。
郭家中郭铭这一支后人再度遭受打击,此时朱瞻基继续对可能有威胁的宗室藩王虎视眈眈,1427年晋王朱济熿有罪被废为庶人。明宣宗也感到这样做,回引起众怨,于是想起来郭家,以便宣示皇恩浩荡。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于避讳(朱瞻基是明朝土字辈皇帝),郭家将郭英的孙子辈的名字全部更改,由“土”字辈给加了一横变成了“王”字辈,比如郭墱成了郭璒,郭坛成了郭玹(郭坛的“坛”字,在明朝繁体写法可以是“土玄”)。永嘉公主倒是眼睛一亮,趁机将儿子郭虺能的名字也改为了郭珎,于是郭珎便悄然的“复活”了,终于能够坦然立足于白日之下,此后时间长了史载一般将其姓名却给记录为郭珍(珎和珍其实是通用字)。老太太再度鼓起了勇气和信念,得给老朱家和郭家长脸,一定要让其后人向武定候的爵位发起冲击。
然而朱瞻基很快却让郭玹袭爵武定侯,并署宗人府事。永嘉公主自然不乐意,于是郭家从郭玹这一代,开始了长、次俩家长时间的纷争。就连给孩子起名都不再采用同一个规则,于是郭镇的孙子辈成了日字辈,比如郭昌;而郭铭的孙子名字中都带有耳字旁,比如郭聪。
郭登这个人大家比较熟悉,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史料记载中,有的称为郭墱,也有叫郭璒的,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内容所致。郭登应该是郭兴的后人,他爷爷郭钰被郭英给“转成”自己儿子了。郭登,1395?-1472年人,1424年朱高炽任命为勋卫,此后南征北讨,1449年随朱祁镇出征。明英宗任其镇守大同,幸免于难,保卫大同有功。朱祁钰因此封郭登为都督同知、大同总兵,景泰年间多有建树,封为定襄伯。于是郭登便将名字中的王字旁去掉,成了最后的“登”字。景泰二年十二月,“赐大同总兵官定襄伯郭登诰命,并追封其三代及妻,从登请也”。这里有问题了,如果郭登真是郭英或是郭兴的后人,那么此时追封三代就包括了郭英和郭兴在内,明显矛盾。看来郭登有一定可能是(郭兴之弟、郭英之兄,或者也叫郭成还有郭子成。郭德成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朱元璋的护卫多年,官职是骁骑舍人,后来官封福建都指挥使。此后的历史记载不详,或许其唯一的儿子在靖难之役时期被朱棣所杀,郭德成的孙子郭登便被郭兴之子郭钰收为儿子养大成人)的后代,此举虽然获得了朱祁钰的默许,但也招来了某些大臣的不满,于是郭登因此没能封侯。郭登也有点郁闷,便坚持要求退休,明代宗同意。几年后,明英宗复辟,因为当年郭登固守大同,拒绝让其进城等事,朱祁镇本来打算杀了郭登。郭登无奈走了陈汝言的门路,恳切上书以求自保,被贬甘肃戍边。成化年间,朱见深命其又做了甘肃总兵官,几年后回到北京,1472年病逝。
郭家后来在郭勋的时候,还要经历中兴以及磨难。造化弄人,历代大臣们便不得已轮番“修改”历史,此后就这么凑合着对付下来,但也留下了诸多痕迹在内。吴承恩、李春芳和明实录的作者一样,都会用前后矛盾的描述来提醒世人,这里面有着难言之隐。
那么西游记里面白骨精所化的老妇,其实说的就是永嘉公主。注意看原著,“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这其实是在隐晦的说,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且薨于朱祁钰的景泰年间。她的一生史载极少,可从历史分析来看,不愧是朱元璋的女儿,14岁开始嫁给郭镇,后来相夫教子,年仅24岁丧夫,30岁以前又接连承受了两个孩子早亡的痛楚,唯一的儿子郭珍命运几乎始终坎坷。老太太善于治家,碍于自己是朱元璋的公主身份,却也勉力撑起了郭家数十年。大半生都在战斗不休,期间虽然偃旗息鼓十数年。然其斗战为了朱、郭之尊严,隐忍则是体谅大明国家的难处。永嘉大长公主不服输、识大体,伟哉,壮哉,谁说巾帼就非得上沙场,为人母者亦然之。
那个老头儿呢?却是隐指的郭英,故唐僧才会说,那个老头儿路也走不上来竟然还能念经。“念经”者,上面说的“国事”也,即1399-1402年的靖难之役。从西游记来看,八戒此时多次撺掇唐僧念咒收拾孙悟空,恐怕就是在说朱棣当年对永嘉公主和郭英不公正的做法,尤其是郭英,即使不是被赐死,恐怕也是给气怒生病而终。
郭英,1335-1403年人,1352年就和兄长郭兴做了朱元璋的护卫,后来被老朱封武定侯,朱棣追封营国公。一生清廉奉公,就是在1397年平定西北沔县高福兴叛乱的时候,将战俘收容了150多个作为家奴,却给杀了五六个人。这是其一个人生污点,被御史参劾,最后得到朱元璋特赦(老朱这么做其实也是一种弥补,因为单纯按照郭英的功劳,是可以封为武定公的)。此后,郭英更加小心谨慎,不为自己及十二个儿子敛财(但也导致了其后人为了武定候爵位,争斗了数十年)。在靖难之役中,已经老迈的郭英曾经亲自上阵讨伐燕王朱棣,却不幸战败。1402年后不肯低头,终于在1403年,失去耐心的朱棣将其赐死。郭英的女儿中,其中两个分别嫁给了朱元璋俩儿子朱植和朱栋。
都说朱元璋杀功臣,幸免的不多。人们比较容易记住耿炳文,其实至少还有郭英,当然了郭兴、徐达等人其实也在内,只不过死在了老朱前面而已。只能说在诸多的开国功勋里面,恐怕能够基本保持本色不变者实在太少啊。何况老朱对于许多功臣其实暗地里网开一面,让其一些后人能够保留血脉。否则的话,郭英当年“接手”三个儿子的事情,真的可以瞒过朱元璋的锦衣卫(在郭兴去世的前两年,锦衣卫便已经正式设立)么?
还有就是从孙悟空对待白骨精的凶狠态度来分析,或许是在影射--朱元璋死后,活着的嫔妃一律殉葬。好像唯有时年仅三岁的宝庆公主之母张氏玄妙,由于孩子年幼需要抚养得以大难不死。
再者,朱祁钰驾崩后,因为其后事是哥哥朱祁镇给操办的,本来明英宗打算让前皇后汪氏和唐妃殉葬,结果被李贤等人给劝阻了,但也仅是汪氏幸免。等到朱祁镇快要不行的时候,也想让自己的一些后宫嫔妃陪殉来着,还是让彭时和李贤给搅黄了,再有朱见深更是反对,才基本结束了明朝后妃(宫女不在之内,她们还是相当的可怜)的殉葬制度。
还有就是猪八戒的态度,看来朱祐樘(眼睛干巴巴的瞅着诸多美色,就是不能明着吃啊,大都让老婆张氏给阻拦住了)是很喜爱女色的。至于沙僧几乎不说话,说明了朱瞻基才是真的不喜女色。
朱棣驾崩后,从殉妃嫔也不少;朱高炽也有6、7个后宫陪葬的;朱瞻基则是有十一个后妃殉葬。
很显然,吴承恩和李春芳对此举颇为不满。甭管如何,的确是惨无人道的,即使原本目的是为了不让后宫有干政或是其它的借口,对于殉葬者的亲属有一些各种补偿措施其实也是平息民怨而已。
最后也客观的说下史实,关于殉葬,自秦至清,各族历朝均有(更早以前、母系氏族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其实也始终都有),绝非明朝朱元璋所创,也更不是老朱的规模最大。
朱元璋有自己的无奈,毕竟1398年朱允炆才22岁。明太祖要给孙子创造一个绝佳环境,可惜了就要有无数人的牺牲。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元璋对外人狠,对自己的儿子终究网开一面,还是造成了朱棣推翻建文这一无法扭转的史实。那么朱棣也是如此,尽管不情愿朱高炽继位,还是狠心将自己的后妃大多殉葬,也是为了不让这个性格过于软弱的明仁宗(虽然在47岁时做了皇帝)受到掣肘。朱瞻基也类似,他儿子朱祁镇登基时才8岁啊。
毕竟不知此去反复何如,且听下回接着胡说。
再接下来,唐僧师徒应该是到摩耳岩了,山势险峻,乌巢禅师也曾经说过,要“侧着脚踪步”。这个“侧着脚踪步”固然是地势陡峭需要多加小心,难道这里面没有其他的内容么?因为有白骨精在此处成妖作怪,老吴或许是在提醒人们,此地有可怜人(或者是可恶之辈)葬身此地,唐僧师徒也得要多加注意才是。
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开路。三藏道,悟空,我饥了,你去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哪知道这句话,引来大麻烦了,有够猴儿喝一壶的了。虽然不久前吃了人参果,按说应该感激孙悟空,可是没有吧。一点也没有消除四人的矛盾,就连猴儿和镇元子结拜,都更让另三人嫉妒。为嘛?那几个也都不傻,都看出来了,自己其实是沾了猴子的光儿了,这大仙对自己三个没太当回事儿。
孙悟空对此不但没有察觉,相反还得意洋洋,自己以为给别人谋了好事,别人还得感恩戴德呢?大圣要是真早明白了,估计那多余的人参果就宁可给玉龙吃了。
八戒和沙僧也和唐僧一样现在都是个白眼儿狼,除非孙悟空顿顿儿给大家人参果一类的吃,才和睦相处一阵子的。但是,那人参果不是馍啊?知道以后没有草还丹吃了,立马翻脸不认猴儿。
(但是老吴的意思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呢,肯定不是。西游记里面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需要大家来剖析。比如唐僧肉,到底是神马?
西元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抢夺”了建文帝的江山。可以说,明太宗一口吃了“唐僧”。那么所谓的“唐僧肉”,就是明朝的国土疆域罢了。一般来说,从朱瞻基的宣德三年(即1428年)开始,明朝的“唐僧肉”便整体上开始减少,交阯、应昌、奴儿干都司逐渐离去。)
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在两界山亏我救你性命,现在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这家伙,连一年多前的老账都翻出来了,看来人参果是消化完了,也就当做没吃一个样啊。前几日悟空用柳树什么的替你挨打那时候,怎么不见和尚提灵山呢?
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猴儿当然就蒙了,平时一直很照顾师傅啊,刚开了句玩笑,老和尚怎么就这样啊?大圣此时仍然是一点儿也没觉悟的。
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好家伙,连上灵山都扯出来了。你不是能吗?有本事再鼓捣几个人参果来呀。也难为神僧了,体胖肉也厚啊。
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化斋去。”悟空很快有点儿返过味了,这是指桑骂槐,别有所指。
行者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
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这话说的,确认草还丹是好玩意儿,大嘴吃人参果的时候,你肯定没这么说,看来现在是真饿了。
孙大圣去时,惊动个妖怪。他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为何这个妖怪说长生要来了呢?在黄风岭的时候,黄毛鼠本事那么大,也没见他提起过啊。说明吃了唐僧肉能够长生的传言,的确是在五庄观以后才有了,肯定是福禄寿星给上天入地,肆意广泛传播出去的。
于是妖精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现身一戏唐三藏。
三藏此时就有意思了,按说凡人饿了的话,那都是头昏眼花,看不清东西的。人家圣僧却是眼这时候尖了,距离还不近的,立马就看见了。
那八戒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搭茬,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
那女子说是要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
注意看,这里比较关键的。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看来此时的唐僧还不傻,知道荒山野岭的不会有好事儿。
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姑娘来了啊。
三藏一见,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分明是个妖精,那长老也不认得。而且立时就动心思了,话也絮叨墨迹了,都不带像刚才那样用脑子考虑问题的。也不饿了,立马活蹦乱跳精神焕发,好在还是没有说出来“芳龄几何啊”。
那妖精赚哄道,“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广斋方上远近僧人,只因生了奴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嘴儿真甜啊,奴奴,听得唐僧浑身都痒痒呀。
唐僧现在早把黎山老母和观音的提醒警告差点给扔到灵山了,好在修为深厚,不让来真格的,还不许嘴上言语过过瘾啊。
三藏闻言道,“女菩萨,你语言差了。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噗,管你屁事!真能扯啊。你这么勾人,不怕有人劫了么。唐僧你从哪里看出来一个山里小媳妇就是有钱人啊?还侍儿呢,不守妇道,这个真有点离谱了啊。其实呢,圣僧为何如此说,恐怕是从妖怪的话里知道了,原来这个奴奴已经许配人家了,失望之余,言语不由得尖刻起来。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几个客子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如不弃嫌,愿表芹献。”这个妖怪一心想咬唐僧两嘴的,生怕和尚起了疑心,就自作聪明,顺着和尚的话来圆谎。
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来,我不敢吃。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这跟花花公子挑逗不良妇女有点类似啊。你要是不告诉你丈夫,咱俩就坐下来看着慢慢品。
有个细节就是唐僧对于妖精的称呼,开始是“女菩萨”,后来就成了“你”了。
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却又满面春生道,“师父啊,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寻常更是不同。”妖怪就是妖怪,哪里知道圣僧的心思?你越说和丈夫感情好,那么和尚听了便越发的难受。
三藏也只是不吃,哦,你还真想告诉你丈夫啊,他过来揍我一顿怎么办?
只见那行者摘了几个桃子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当头就打。
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唐僧反应够快的啊,说明一直就琢磨着哩,恐怕猴儿回来就得闹事。果不出所料,于是和尚及时的就将大圣给拦住了。
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
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你还知道猴儿有眼力呀,现在自己的眼睛神马也看不清了。
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师父,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这猴子果然虽不爱色,但至少擦皮球的事情还是乐于做的。猴儿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那不就是说的明太祖朱元璋么。看来老朱肯定有这方面的不少故事,他的后宫肯定竞争激烈的很。洪武皇帝大概有20来个老婆,一共生了26个儿子、16个闺女。尤其是“还要晒干了防天阴”,这是什么意思?老吴说在抨击朱元璋开启了后宫殉葬制度在明朝的先例。猴儿嘴里说的“套子”,那就是郭贵妃吸引朱高炽的手段了。看来朱高炽的死因,郭贵妃是有一定的责任在内。
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啊。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又说大实话了,纯粹这是要找倒霉啊。
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那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
(朱高炽在给朱棣守孝期间,和郭贵妃照样“成事”,却被某个大臣给上奏劝止,恐怕当时明仁宗的表情和此时的唐僧差不多罢。)
三藏正在此羞惭,行者又发起性来,望妖精劈脸一棍子。结果那怪物使个解尸法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
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唐僧现在是叫个恼羞成怒,现在就还缺个放炮点捻儿的。
行者让师傅近前看时,一罐子长蛆,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她是此间农妇,不是个妖怪。哥哥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骗你不念咒哩。”其实八戒心里是信的,但嘴上就得编排猴儿。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但真的是这样简单么?口里念咒,还要赶走猴儿。唐僧后来见行者苦苦哀告,却也且饶你这一次。
妖精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猪八戒是真想让悟空多受罪啊,第二次挑唆开始了。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这是猴子说的最简单不过真理啊,这六十岁过了更年期却还能生育的妇女,在现代高医学科技的帮助下或许还行啊。唐朝还有明朝的时候,普通凡人那是做梦都梦不出来呀。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便打,那怪又出化了元神跑了。唐僧一见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和尚看来是真认为佛法无边啊,六十岁?八十岁老妪都能再生双胞胎的。
八戒是唯恐乱得还不够,继续挑唆。然而老孙一向秉教沙门,更无一毫嫉妒之意,贪恋之心,但没有阿谀奉迎之心。
妖精再度变成一个老公公,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欢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还念经哩。”果然,好个福地。老吴,老吴,你太坏了啊,全书经典中的经典。
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中间插上一段,这个白骨夫人-尸魔到底是什么来路?为什么骨头上还刻着字“白骨夫人”,很明显老吴是在着意介绍这个妖精的来历,的确是个不知名的女子死后成为一堆骷髅。
这个女子生前是谁,是怎么死的?从书里来看,这个白虎岭荒无人烟,没有农家的,再往西走,就是黑松林(黄袍怪的地盘,更是没有人迹)。所以可以肯定其生前不是个普通本地妇女,过来上山旅游散心什么的时候,或者迷路回不去饿死了;或许是想不开自杀了。但决计不可能被猛兽给吃了的,否则怎么会有完整的骷髅存在呢?那么她骨头上的刻字又是如何来的哩?
疑云重重的,根据前后文来判断,这个妖怪的前世是和宝象国有牵扯的,但还决计不是被白虎岭和宝象国都城之间的碗子山波月洞主黄袍怪给弄死吃了的。因为甭管咋滴吧,这堆白骨在此地忽然变异且修行成妖会变人形,怎么也得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吧,而奎目狼是在13年前才来到凡间的。
唯有一种可能性,这个可怜的女子是宝象国人,几十年前被弄死给埋葬在白虎岭的。还不是简单的杀人抛尸,否则尸骨未必能保存如此周全,山上肯定有些吃肉的动物吧。
最大的怀疑可能是,她是宝象国上一代国王的妃子,但是被随着死去的老国王一道给殉葬了。
现在先再不分析了,以后再说。反正这个白骨夫人不知道怎么就活了,新生了。但是大家感到奇怪不解了么,再加上后来的几个草木修炼成的妖精,到底有什么玄机呢?老吴想说什么吗?是的,老吴开始尖锐的提出道佛挑战了,非整他们个哑口无言不可啊。
还回来说书,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随复念起咒。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对唐僧是怨,又抱有最后的期盼;对两个师弟的除妖手段和化斋讨饭是真不放心。
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完了,唐僧这里是真过分了。这么一来,八戒、沙僧便彻底断了求情的念头。
那大圣一闻得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苦啊!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彻底将猴儿说得崩溃了,自己真的就是不当人子么?!老吴明显有感于朱元璋如何对待手下功臣尤其是刘伯温,颇有指责啊。
猴儿心灰意冷,但还没傻到家,让师傅写了一纸贬书,仍不忍唐僧堕了阿鼻地狱,莫要拿发誓当真。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描写的甚妙,不但写出了猴儿的良善情谊,也为后来用毫毛变作所谓六耳猕猴揍唐僧埋下了伏笔,照样做来,唐僧几个是想也别想能分辨分身还是本身的。现在多说无益,后来我们还要具体详细分析的。
沙僧一直没说话,现在更是说不出来,暂时的心身震动,虽然心里嫉恨猴儿,但也算没有落井下石,出于自保,也算是个好人。八戒此时亦无语,悔恨自己嘴上没有把门儿的。悟空对师傅师弟们只有不放心,并无实际的怨恨,是自己命苦罢了。
看原著,“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这是什么意思,看来吴承恩对朱瞻基还是整体认可的。是在希望明宣宗不要和朱棣一样穷兵黩武、宗室相残,而更要注重发展国力民生。是在“劝导”其和朱元璋学习,采用明太祖的治国安邦之术。老朱对于周边国家,策略是凡奉大明为宗主者,一概平安相处。当然了,主要是明太祖认为这些国家不够富庶,成本大于收益,与其征伐不如安抚而已;朱棣则雄心浩然,致力于开疆扩土,陶醉于树立国家各种内外形象“工程”。代价就是将父亲和侄儿攒下的家底儿给挥霍殆尽,典型的例子就是1421年正月明太宗正式迁都北京,没过仨月,紫禁城大火将三大殿焚毁。朝廷没钱,重建工作只能搁置,还是到了1440年朱祁镇才给完成的(明英宗是个爱花钱的主儿,顺便修建了乾清宫;1459年又营建了西苑)。即使如此,朱棣还是继续派遣郑和下西洋(其实如果当时要是发展双边贸易的话,倒是个财政来源。可惜明太宗的做法基本上是只支出不收益,相反却有点儿促进了西洋、南洋各国的发展)。朱元璋和朱棣的出发点其实都没有错儿,问题是继承人是否具备你们的能力呢?还有个结论就是,关于明仁宗的郭贵妃殉葬之谜,看来和朱瞻基并没有关系,都是朱高炽的大老婆干的“好事”,是非要将“情敌”置于死地啊。当然了,如果朱高炽真的和郭贵妃那么频繁不爱惜身体,或许我们也能理解张氏一些,毕竟人家才是真正患难夫妻,郭贵妃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凶手”罢。朱瞻基在这个事情上,可以算是个不说话的“好人”。然而对待叔叔、婶婶和堂兄弟们,就是个“坏人”了。
很明显了,此时的孙悟空,既映射了朱元璋也顺便隐指朱祁镇。
继续看猴儿,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独自个凄凄惨惨,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忽闻得东洋大海水声聒耳,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此时此刻,不知多少人看到这里,亦是心酸。爱之爱竟为爱伤,情中情总被情迷。此处没有君释道儒阴阳纠缠,唯是贤愚善恶真心混成一团。
大圣何时归来???!!!
如果时光真能够倒流,凯撒宁愿希望大圣不要归来罢。那么此时的大圣为何流泪究竟为何?因为猴儿已经主要成了朱祁镇。
1449年九月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后来在西元1450年八月,朱祁镇终于又返回了大明。
明英宗眼望着出来迎接的一台小轿和那么可怜巴巴的几个人员(还没有也先给自己配备的蒙古扈从人数多哩),心里是又高兴又伤心。物是人非,黯然的进了南宫大内,被软禁了起来。当夜,宴会之后。朱祁镇躺在自己的小床上,肯定是泪流满面,就这么度过了难熬的6年多啊。
国无二主,结果朱见济在1453年离奇夭折、朱祁钰此后性格大变、1457年于谦等人被杀。何忍?朱祁钰最终惨死,但其竟没能还有个儿子存活下来。“正统”传承观念,不知道“杀死”了多少人?
吴承恩先生对明英宗的态度很奇怪,恐怕自己都难以说个清楚的。但是西游记第五十八回的回目就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这个“真”,是说的到底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无论是两人中的哪个也好,作者都在表达出这兄弟俩的“真性”已经渐渐“寂灭”了。
猴儿是被白骨夫人连累被唐僧赶走的,大家很熟悉白骨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嘛。但是这个白骨精是怎么成精的?从四生六道的角度来说,那是难以解释的事情,这骷髅是没法成精的,因为它是个死物件儿,没有灵没有情,绝对不是众生之一。
但是这个白骨精还就真成精,还有情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越解释只会越糟,这骷髅原本应是是无情之物,也谈不上九窍八孔,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突变成妖的。
骷髅成精还稍微好说点,后来的几棵树妖更是如此,佛门和道教都很难合理解释这个事情的。因为这个草木明显更是无情之物,断不能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至于摩尼珠亦是如此,是不可能被佛家让它生情突变成众生的。那个关于猴儿在凌霄宝殿前的描述,其实是大圣的法身佛斗战形象,跟个发着金光的高速旋转圆球儿差不多。
这个白骨尸魔是谁?最大的怀疑人物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郭贵妃。在1425年明仁宗驾崩,殉葬共计5人,就有郭氏在内的。相当可疑的是她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啊,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殉葬的。
关于郭氏的记载很少,我们并不能详细考证此中隐情。只能怀疑两点,首先郭氏是最受朱高炽宠爱的,被皇后所忌恨;还有就是朱高炽疑似和郭氏那啥太过频繁,让人怀疑皇帝的死因和此有关。
郭氏乃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郭端肃,因其深得朱高炽喜爱,进封贵妃,生有三子一女(郭氏好像还有个妹妹,嫁给了朱高煦)。明仁宗显然十分喜爱郭氏,在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册妃张氏为皇后,郭氏为贵妃,说明郭氏地位仅次于皇后张氏。同月,提拔郭英的儿子郭钫为旗手卫指挥使;提拔郭墱为勋卫通政使;将郭坛封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兼(嗣)武定侯(武定候郭英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和朱棣作对,因此被朱棣给罢官归家。1403年郭英有可能被明太宗赐死,虽然被追封为营国公,但是朱棣没有让郭家后人袭爵。这里面肯定有内幕,待会再做分析)。现在朱高炽将郭铭追封为武定候,并让其子郭坛给继承了武定侯爵位,封徐氏为武定候夫人,明显是讨好郭贵妃了)。但是说明在朱高炽的心目中,郭贵妃的地位很高甚至超过了皇后。
那么张皇后嫉恨郭贵妃就在意料之中了,而且诸多的大臣对此也都很不满,明仁宗太偏心了。很可能就是因此,1425年五月,朱高炽驾崩,张皇后一看时机到了,便下令郭贵妃被殉葬。
朱瞻基为了缓和矛盾,于是便对郭家人格外开恩。在宣德二年四月,将郭玹(就是郭坛,估计是在1425年的时候,郭家土字辈的后人全部改名增加一横,变为王字辈)任命署宗人府事;宣德五年二月,还宽恕了郭玹的罪过。这个郭玹让手下人霸占沧州南皮县民十七家的土地,给自己修建庄园。天津右卫指挥吕昇为了谄媚郭玹,将官军屯田一千九十余亩送给了其。明宣宗只是令郭玹改过,将吕昇和郭玹的手下人给逮捕归案。
这个郭玹后来在正统九年,被朱祁镇加封为镇守宣府佩镇朔将军印,正统十二年去世。
白骨精所变的老头儿和老妪,说的到底是何人?说来话长,这要从郭英开始说起。郭英是开国功勋,朱元璋封武定候,朱棣追封其为营国公。郭英的长子郭镇,是驸马都尉,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永嘉公主,生子郭兰、郭蕙、郭荃。
郭英次子郭铭的职务只是辽府典宝,郭铭女儿郭氏却是朱高炽后来的郭贵妃。郭铭之子郭坛,后来改名为郭玹。
郭英和耿炳文一样,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护国大将。郭英1403年忽然去世,被革去爵位,自然朱棣不肯让其后人承袭武定候。直到1424年,郭英的孙女成了明仁宗的贵妃,因此朱高炽便违反了一些规则,将武定候的爵位赐给了郭坛(而不是郭珍,按情理郭英的长系孙郭珍才更应该袭爵,然而这个郭珍却有着隐秘的故事),贵妃的父亲郭铭也被追封为武定候。
郭铭是郭英的次子,长子是永嘉公主的丈夫郭镇。那么朱高炽的姑姑永嘉公主便很不满意,经常提起上诉,认为武定候爵位应该传给自己的长系后裔,而不应该是次系的郭坛,但是朱高炽没有搭理她。
在宣德年间,永嘉公主继续抗议,朱瞻基左右为难,只好拿“先皇”来做挡箭牌,敷衍永嘉公主。
朱瞻基驾崩,朱祁镇登基后,永嘉公主还是要讨个说法。正统元年三月,明英宗(其实是其奶奶太皇太后张氏的意思,朱祁镇才9岁能干啥)给永嘉公主下旨,说永嘉大长公主您所说的郭玹承嗣武定侯之事,那是以前先皇所定。我已经将郭珍封为了锦衣卫指挥佥事,来侍养您啊。您是太祖的女儿,怎么能老是斤斤计较这些事情呢?这必定是郭珍不满意,请您教训郭珍严格遵守礼法,否则的话,祖宗之法可不饶他哦。
永嘉公主肯定不高兴,但没有办法。郭珍和郭玹两家的矛盾继续升级,不断互相攻击告发。在正统五年六月,明实录记载了,朱祁镇致书永嘉大长公主曰,“得奏言所买净身人杨敬因盗金册自经。夫自净身者,祖宗有禁买之违法。及其为盗,乃不送官,而致其死,又违法矣。曾祖姑高年虑不及此,必皆指挥郭珍之罪。今念至亲,宥珍不问。自今望戒珍,凡百谨守礼法庶全亲亲之谊”。俩家之争,通过上面的描述可见一斑。因为此时张太皇太后尚且在世,要维护丈夫朱高炽的尊严,便还是有所偏向郭玹一家,继续按压郭珍和永嘉公主。
张太皇太后在正统七年薨逝,郭家的命运开始逐渐转变方向。正统八年五月,永嘉公主是个聪明人,便试探着婉转上奏朱祁镇,说自己年老,打算给自己在江宁县循翚乡造坟。明英宗同意(也只好同意),但是钱谁出?朱祁镇也不乐意放血,便开始磨蹭,然而几个月后,永平公主也薨了。永平公主是朱棣的第二个女儿,明英宗便下令让官员们负责给营造坟墓事宜。因为永嘉和永平俩人现在都是大长公主的衔号,朱祁镇也只好都给掏钱,永嘉公主其实是沾了永平公主的光儿。
那么永嘉公主的家里日子并不太好过(仅从郭珍官不大的角度出发,家里的日子应该还能宽裕;但是其奶奶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府上得有个排场才行。这样一来,公主和郭珍的俸禄便显得紧张的很),从朱棣开始,朱高炽、朱瞻基和此时的朱祁镇都对其家比较漠视。从明实录里面的内容来分析,永嘉公主多次上言请求朝廷给郭珍增加官职俸禄还有承袭武定候爵位,但家里钱还是不够花销。甚至到了要卖父皇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家具这么一个地步,明实录曾经提及有人“僣买永嘉大长公主府卧床”。
正统十二年,郭玹去世。郭聪(郭玹的儿子)和郭昌(郭镇和永嘉公主的孙子)都想要袭爵武定侯,张太皇太后已经早薨,便都被明英宗给否决了,但也都给了指挥佥事的职务。这其中幕后也是存在故事的,先往下看。
永嘉公主饶是聪明,但是限于郭家的隐情难以反驳。后来发生土木之变,明代宗登基等事,永嘉公主作为朱元璋的女儿,知道大义所在,便不再上诉。到了景泰六年九月初一,永嘉公主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做了一个决定,为了自己丈夫郭镇的孙子郭昌能够有个好前程。明实录记载,“永嘉大长公主奏,近见京师军马数多用粮浩大,愿以永乐、宣德、正统间所买直隶无锡县田一处,计一千二百余亩,岁入租粮七百余石,尽归有司以助供给”。永嘉公主写得相当有水平啊,决计不提洪武、建文和景泰之事,否则朱祁钰哪里敢收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钱哩,也不能要自己的钱罢(建文时期是个忌讳)。于是,明代宗应允,且对永嘉公主一家格外另眼相看,大臣们也颇为赞许。
几天之后,永嘉大长公主薨。太祖高皇帝第十二女,母惠妃郭氏,洪武九年生,二十二年册封为永嘉公主,配驸马都尉郭镇;永乐三年封长公主;二十二年加封大长公主。至是薨,享年八十。老太太用自己最后的私房钱(从上面来看,好似轻描淡写,一处地产而已,但是其目的是为了不让明代宗心软拒绝罢了。如果永嘉公主真有那么多的田产,家里还至于卖家具么?她的钱从何而来,朱元璋给了一些陪嫁,建文、朱棣、仁宗、宣宗、朱祁镇和朱祁钰登基时赏赐的钱物也),换来了自己后代走上中兴之路。
因为大臣们大都倒向了永嘉公主的后人这一面,于是郭昌比较顺利袭爵武定候。具体时间应该是在景泰七年,一年后,南宫之变发生,朱祁镇复辟,将郭昌的爵位革除。天顺三年的时候,明英宗清算石亨等“功臣”,为了缓和矛盾拉拢郭家,便又恢复了郭昌的爵位。郭昌于天顺五年去世,孩子还小不能暂时袭爵。
到了朱见深的成化年间,郭昌的儿子郭良袭爵武定候。但是郭良向明宪宗提的要求太多,遂被朱见深所日益厌恶。郭聪(郭玹的儿子)看到机会来了,便上告说,郭良不是郭昌的儿子。于是郭良倒霉了,被停爵。好在朱见深没有将武定候的爵位转赐给郭聪,但是郭良不服,继续告状。明宪宗也烦了,甚至将郭良给抓起来关了一阵子。等其出狱后,还是上诉不断。朱见深最后火大了,说你还是还来烦我,连你的官职也免掉。
郭良这才不敢说话,直到弘治年间,郭家的族人上奏,请求将武定候的爵位赠给郭家之人承袭。朱祐樘同意,但是郭昌的俩儿子郭良和郭昭为了爵位相争,起因就是当年郭聪给上奏的内容。大臣们说郭良的确是郭昌的儿子,于是郭良才继续袭爵了武定候。郭良的儿子就是郭勋,一个颇有争议的名臣。既有颇多能力,却也争名夺利。郭勋最后死于狱中,导致郭家再度遭受大的灾难。好在后来,郭家还是承袭了武定候,繁衍了下来。
郭家的事情就是这么乱,尤其是郭英的儿子和孙子那两代人,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疑点。史料或称郭珍为永嘉公主之子,有的称是永嘉公主的孙子。
明实录记载,正统八年三月,武定侯郭玹母太夫人徐氏卒,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正统十二年七月,郭玹也去世。该年十二月,明实录记载,“命故武定侯郭玹子聪为指挥佥事、锦衣卫带俸,先是玹伯母永嘉大长公主欲令其孙珍夺袭玹侯爵,与聪互奏。下英国公张辅等覆核,言‘聪、珍皆前武定侯英曾孙,聪祖铭嫡次;珍祖振庶长。聪于例当袭爵。’上不从,止授聪指挥佥事”。
因为太皇太后张氏已经薨逝多年,朱祁镇亲政,一看俩家为了爵位相争,好,谁也不给了。其实这也说明朱祁镇的确长大了,还是有自己的见解。这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朱祁镇干脆采取了全部按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明英宗是个聪明人,他从张辅等人的报告中发现问题了。朱祁镇追究之下,翻起了十二年前的老账,发现正统元年的时候,永嘉公主说的竟然是让儿子郭珍来袭爵武定候。这儿子和孙子能是一个人么?断断不能。现在郭珍应该已经几年前就去世了,争夺武定候爵位的肯定是郭镇的孙子郭昌。朱祁镇后来搞清楚了原委,原来是这么回事,不好办啊。考虑之下,明英宗将郭聪和郭昌都给取消了袭爵的资格。或许,这个典故就对应了西游记书中,孙悟空曾经对八戒说到,“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不但明实录、明史记载郭家内容频频错误,而且郭玹的墓志铭也是如此。这个墓志铭是罗亨信撰文,顾兴祖书丹,沐昕篆额。
那么一个巨大的问号产生了,为何几乎所有的史料关于郭家,都有那么多错误且前后矛盾,张辅等人难道真的连郭珍是永嘉公主之儿子还是孙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分不清么?
事情要从西元1384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开始说起,郭英的哥哥巩昌候郭兴去世,追赠陕国公;1389年左右,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李善长自杀,郭兴的爵位也被削除,其后代也大都被“杀”。然而,朱元璋狠是狠,但也很有人情味,郭兴不但是功臣,而且按照功劳本来就可以封为巩昌公的,老朱还是郭兴的小舅子,因此一个偷梁换柱之计就诞生了。就是在明太祖默许下,郭兴的后代大多被“转”成了弟弟郭英的亲生后人。比如郭英一共有十二个儿子,但其实有三个应该是郭兴之子。郭英没有被诛连,所以哥俩的后代暂时得以保全。
那么朱元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在内,就是关于朱标的身世。老朱的长子朱标出生在1355年,次子朱樉出生在1356年,史载均说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出。当然从时间上说勉强还是来得及,不过凯撒还是怀疑朱标其实是郭宁妃的儿子。大约在1352年,郭山甫将自己仨儿子交给朱元璋作为护卫,女儿郭宁莲也侍奉老朱,却暂时没有名分。结果1355年郭宁莲生下了朱标,只能对外说是马氏所出。
朱标后来成了太子,却于1392年去世,其子朱允炆成了皇太孙,并于1398年登基。当然建文帝要对郭家很好了,并亲自给郭英的长子郭镇之仨儿子分别取名为兰、蕙、荃(草字头辈,其父辈均为“金”字辈)。然而靖难之役爆发,郭家肯定要全力保卫朱允炆。可惜最后胜利者却是朱棣,朱棣对郭家便产生了恨意。将郭英及其儿子几乎全部赐死(或许有主动归附朱棣的能够幸免,或是年岁小者也免遭于难);朱棣很厌恶侄子朱允炆,所以对郭镇的儿子(郭兰?另两个儿子早夭)也看不顺眼,将其改名郭虺能,这还是看在妹妹永嘉公主的份上,得有人奉养。郭英其他的孙子辈应该都没事,因为岁数都还小。那么永嘉公主大为不满,可没有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对外宣称,郭兰也和郭蕙、郭荃一样早夭,以便免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外孙被外人以这个屈辱性的名字呼来喝去。永嘉公主的性格,跟老朱那是一个模子磕出来的。虺者,毒蛇也,西元689年越王李贞举兵反对武则天,失败后其后裔发往岭南且被改为虺姓。所以老太太宁可说自己的儿子早已经死光了,来维护皇家血脉的尊严。但这也造成了以后的记载,出现了各种谬误。张辅知道内情,郭珍就是原来的郭虺能啊,所以肯定不能让其袭爵武定候。朱祁镇也是后来明白了,故俩家只能都不袭爵来平息这场难断的官司。谁敢有些许否定明成祖朱棣哩?还是得说人家朱祁钰,还有永嘉公主的临终前壮举影响下,婉转的在景泰末年终于郭珍的儿子郭昌有了出头之日。
可郭家现在遭此大难,又不能对外诉说冤屈,不得不低调行事。1424年朱棣驾崩,明仁宗继位,开始给郭家一些恩宠,但是也引起了郭兴长子系郭镇后人和次子系郭铭后裔之间连绵五、六十年的争斗。
1425年朱高炽驾崩,六月张皇后不仅将郭贵妃给殉葬,还将郭贵妃的哥哥郭坛也处死;不久还秘密处死了郭贵妃的长子朱瞻垲,年仅十七岁。第二天,张皇后扫清障碍之后,朱瞻基顺利登基。1426年,明宣宗将自己叔叔朱高煦一家人全部处死,这里面应该就有郭贵妃的妹妹在内。
郭家中郭铭这一支后人再度遭受打击,此时朱瞻基继续对可能有威胁的宗室藩王虎视眈眈,1427年晋王朱济熿有罪被废为庶人。明宣宗也感到这样做,回引起众怨,于是想起来郭家,以便宣示皇恩浩荡。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于避讳(朱瞻基是明朝土字辈皇帝),郭家将郭英的孙子辈的名字全部更改,由“土”字辈给加了一横变成了“王”字辈,比如郭墱成了郭璒,郭坛成了郭玹(郭坛的“坛”字,在明朝繁体写法可以是“土玄”)。永嘉公主倒是眼睛一亮,趁机将儿子郭虺能的名字也改为了郭珎,于是郭珎便悄然的“复活”了,终于能够坦然立足于白日之下,此后时间长了史载一般将其姓名却给记录为郭珍(珎和珍其实是通用字)。老太太再度鼓起了勇气和信念,得给老朱家和郭家长脸,一定要让其后人向武定候的爵位发起冲击。
然而朱瞻基很快却让郭玹袭爵武定侯,并署宗人府事。永嘉公主自然不乐意,于是郭家从郭玹这一代,开始了长、次俩家长时间的纷争。就连给孩子起名都不再采用同一个规则,于是郭镇的孙子辈成了日字辈,比如郭昌;而郭铭的孙子名字中都带有耳字旁,比如郭聪。
郭登这个人大家比较熟悉,他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在史料记载中,有的称为郭墱,也有叫郭璒的,就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内容所致。郭登应该是郭兴的后人,他爷爷郭钰被郭英给“转成”自己儿子了。郭登,1395?-1472年人,1424年朱高炽任命为勋卫,此后南征北讨,1449年随朱祁镇出征。明英宗任其镇守大同,幸免于难,保卫大同有功。朱祁钰因此封郭登为都督同知、大同总兵,景泰年间多有建树,封为定襄伯。于是郭登便将名字中的王字旁去掉,成了最后的“登”字。景泰二年十二月,“赐大同总兵官定襄伯郭登诰命,并追封其三代及妻,从登请也”。这里有问题了,如果郭登真是郭英或是郭兴的后人,那么此时追封三代就包括了郭英和郭兴在内,明显矛盾。看来郭登有一定可能是(郭兴之弟、郭英之兄,或者也叫郭成还有郭子成。郭德成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朱元璋的护卫多年,官职是骁骑舍人,后来官封福建都指挥使。此后的历史记载不详,或许其唯一的儿子在靖难之役时期被朱棣所杀,郭德成的孙子郭登便被郭兴之子郭钰收为儿子养大成人)的后代,此举虽然获得了朱祁钰的默许,但也招来了某些大臣的不满,于是郭登因此没能封侯。郭登也有点郁闷,便坚持要求退休,明代宗同意。几年后,明英宗复辟,因为当年郭登固守大同,拒绝让其进城等事,朱祁镇本来打算杀了郭登。郭登无奈走了陈汝言的门路,恳切上书以求自保,被贬甘肃戍边。成化年间,朱见深命其又做了甘肃总兵官,几年后回到北京,1472年病逝。
郭家后来在郭勋的时候,还要经历中兴以及磨难。造化弄人,历代大臣们便不得已轮番“修改”历史,此后就这么凑合着对付下来,但也留下了诸多痕迹在内。吴承恩、李春芳和明实录的作者一样,都会用前后矛盾的描述来提醒世人,这里面有着难言之隐。
那么西游记里面白骨精所化的老妇,其实说的就是永嘉公主。注意看原著,“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这其实是在隐晦的说,永嘉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且薨于朱祁钰的景泰年间。她的一生史载极少,可从历史分析来看,不愧是朱元璋的女儿,14岁开始嫁给郭镇,后来相夫教子,年仅24岁丧夫,30岁以前又接连承受了两个孩子早亡的痛楚,唯一的儿子郭珍命运几乎始终坎坷。老太太善于治家,碍于自己是朱元璋的公主身份,却也勉力撑起了郭家数十年。大半生都在战斗不休,期间虽然偃旗息鼓十数年。然其斗战为了朱、郭之尊严,隐忍则是体谅大明国家的难处。永嘉大长公主不服输、识大体,伟哉,壮哉,谁说巾帼就非得上沙场,为人母者亦然之。
那个老头儿呢?却是隐指的郭英,故唐僧才会说,那个老头儿路也走不上来竟然还能念经。“念经”者,上面说的“国事”也,即1399-1402年的靖难之役。从西游记来看,八戒此时多次撺掇唐僧念咒收拾孙悟空,恐怕就是在说朱棣当年对永嘉公主和郭英不公正的做法,尤其是郭英,即使不是被赐死,恐怕也是给气怒生病而终。
郭英,1335-1403年人,1352年就和兄长郭兴做了朱元璋的护卫,后来被老朱封武定侯,朱棣追封营国公。一生清廉奉公,就是在1397年平定西北沔县高福兴叛乱的时候,将战俘收容了150多个作为家奴,却给杀了五六个人。这是其一个人生污点,被御史参劾,最后得到朱元璋特赦(老朱这么做其实也是一种弥补,因为单纯按照郭英的功劳,是可以封为武定公的)。此后,郭英更加小心谨慎,不为自己及十二个儿子敛财(但也导致了其后人为了武定候爵位,争斗了数十年)。在靖难之役中,已经老迈的郭英曾经亲自上阵讨伐燕王朱棣,却不幸战败。1402年后不肯低头,终于在1403年,失去耐心的朱棣将其赐死。郭英的女儿中,其中两个分别嫁给了朱元璋俩儿子朱植和朱栋。
都说朱元璋杀功臣,幸免的不多。人们比较容易记住耿炳文,其实至少还有郭英,当然了郭兴、徐达等人其实也在内,只不过死在了老朱前面而已。只能说在诸多的开国功勋里面,恐怕能够基本保持本色不变者实在太少啊。何况老朱对于许多功臣其实暗地里网开一面,让其一些后人能够保留血脉。否则的话,郭英当年“接手”三个儿子的事情,真的可以瞒过朱元璋的锦衣卫(在郭兴去世的前两年,锦衣卫便已经正式设立)么?
还有就是从孙悟空对待白骨精的凶狠态度来分析,或许是在影射--朱元璋死后,活着的嫔妃一律殉葬。好像唯有时年仅三岁的宝庆公主之母张氏玄妙,由于孩子年幼需要抚养得以大难不死。
再者,朱祁钰驾崩后,因为其后事是哥哥朱祁镇给操办的,本来明英宗打算让前皇后汪氏和唐妃殉葬,结果被李贤等人给劝阻了,但也仅是汪氏幸免。等到朱祁镇快要不行的时候,也想让自己的一些后宫嫔妃陪殉来着,还是让彭时和李贤给搅黄了,再有朱见深更是反对,才基本结束了明朝后妃(宫女不在之内,她们还是相当的可怜)的殉葬制度。
还有就是猪八戒的态度,看来朱祐樘(眼睛干巴巴的瞅着诸多美色,就是不能明着吃啊,大都让老婆张氏给阻拦住了)是很喜爱女色的。至于沙僧几乎不说话,说明了朱瞻基才是真的不喜女色。
朱棣驾崩后,从殉妃嫔也不少;朱高炽也有6、7个后宫陪葬的;朱瞻基则是有十一个后妃殉葬。
很显然,吴承恩和李春芳对此举颇为不满。甭管如何,的确是惨无人道的,即使原本目的是为了不让后宫有干政或是其它的借口,对于殉葬者的亲属有一些各种补偿措施其实也是平息民怨而已。
最后也客观的说下史实,关于殉葬,自秦至清,各族历朝均有(更早以前、母系氏族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其实也始终都有),绝非明朝朱元璋所创,也更不是老朱的规模最大。
朱元璋有自己的无奈,毕竟1398年朱允炆才22岁。明太祖要给孙子创造一个绝佳环境,可惜了就要有无数人的牺牲。后来的历史证明,朱元璋对外人狠,对自己的儿子终究网开一面,还是造成了朱棣推翻建文这一无法扭转的史实。那么朱棣也是如此,尽管不情愿朱高炽继位,还是狠心将自己的后妃大多殉葬,也是为了不让这个性格过于软弱的明仁宗(虽然在47岁时做了皇帝)受到掣肘。朱瞻基也类似,他儿子朱祁镇登基时才8岁啊。
毕竟不知此去反复何如,且听下回接着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