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最新章节!
整个大唐光化三年的冬天,李诚中都在征伐渤海之中度过,当营州军在渤海国上京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收益时,大唐的帝都,再次迎来了巨变。而这次巨变,则将天下藩镇的目光,齐齐聚集到了西京长安。
天子感受到了枢密使宋道弼和景务修的巨大威胁,称病于塌,招宰相崔胤密议。崔胤塌前献策,通过内侍薛齐偓联络上了内侍省的实权人物——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允诺二人掌枢密院之权。
当宋道弼和景务修察觉时局不妙、想要力图改变之时,已然晚矣,这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令两位内侍省首宦成了朝堂中的空架子。
天子下诏,以宋道弼监军荆南,以景务修监军平卢,二人不得不黯然离京。不出一天,天子诏书又至,宋道弼流放欢州,景务修流放爱州。两人刚至灞桥驿,还没来得及分手,天子诏书再至,皆赐自尽。同时,崔胤敦促天子加诏,将被自己之前赶出朝堂的宰相王抟赐死于蓝田。
当然,对于恶了自己的宰相徐彦若和崔远,崔胤自然也不会放过。徐彦若自宋、景两位中官被贬后,已经发觉情况凶险,当即求去,他的奏折一递上来,天子便准了,让他去广州当清海节度使,于是一代重臣被发配到了三千里外。不过也算徐大宰相明白事理,见机得快,否则恐怕结局只会更惨。崔远就没有徐彦若那么洒脱,他恋栈不去,没两天便被罢官,只留下一个同平章事的虚衔,回家养老。
政事堂为之一空,从此崔胤说了算,这种状况他当然满意,不过他自己也觉得一个人独霸政事堂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提了个裴贽当副手,也算是装点门面。
崔胤是唐末之际野心最大的宰相——没有之一,清除了政事堂的同僚之后,他又将目光瞄向了内侍省,只有剪除“阉患”,他的政治抱负才能真正得以施展,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于是他暗中向天子献策,准备“尽诛宦官”。
自华州归来后,天子沉溺了三年,忽然间感觉似乎一切又有了起色,于是精神头就上来了。这一“振作”,自然就坏了事。不得不承认,天子李晔是一个比较聪敏的皇帝,但这位聪敏的皇帝在登基之初经历了他想象不到的巨大挫折,让他的神经有些不太正常,大喜三年又大悲,大悲三年又失落,失落三年又大喜,在这种反复而强烈的刺激下,天子李晔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他感到未来一片光明,感到李氏江山又有了新的转机,于是——于是他忽然生起了游猎的兴致,忍不住到上林苑打了一回猎,着实享受了一把。这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但关键是这次打猎收获很丰盛,似乎预示着龙兴之象,于是他命人摆酒庆贺。好吧,其实庆贺也没什么,但他在过去颓废的几年中已经习惯了醉酒,这就比较麻烦了。醉酒后的天子很兴奋,他在失忆的状态下怒斥身边服侍他的小宦官,骂到兴奋处,自然就不免提到诸如你们等着、将来老子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蠢话,他越骂越冲动,拔出天子宝剑,当场斩杀了几名小黄门,连带几个宫女也惨遭无妄之灾。杀完人以后天子醉倒,睡得五迷三道,人事不知。
天子醉中杀人,必然就会出现漏网之鱼。漏网的小鱼跑去跟刘季述和王仲先哭诉,天子的话就传到了中官们的耳朵里。这一下,就连天子最信任的内侍薛齐偓也害怕了,摊上这么一个成天想着斩杀自己的主子,谁都会害怕。就在天子呼呼大睡的当夜,内侍省几位大宦官连夜商议。商议的结果是“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有人问,“崔相有宣武镇鼎力,为之奈何?”刘季述答曰:“引岐、华兵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事后证明,这句话有点想当然了。
第二天,中官们趁天子还在醉酒,找政事堂中的崔胤等人商议,说宫门到现在还没有打开,也不知天子到底怎么样了,万一出了事情可就糟糕了。崔胤也有点担心,于是同意中官们的建议,决定强行打开宫门。中官们招来早已聚集好的神策军士千人,破门而入,一进去就看到了醉酒的天子和地上的黄门、宫女尸首。中官们大怒,向崔胤道:“天子昏庸如此,怎么能打理天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应当废了,另立贤明!”
崔胤这时候已经看出苗头来了,但他心里害怕,不敢违逆中官,只能附和。中官们得了宰相的点头,于是召集百官,陈兵于殿上,以刀兵相威胁,让百官联名,请太子监国。有了百官联名的请愿书,中官们带兵再次直入禁中。
天子刚刚醒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听中官们说:“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宝颐东宫。”
天子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回想昨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垂泪道:“昨天不过是和侍从们打猎喝酒,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为何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中官们说,这事也不赖我们,是百官联名请愿的,你就先去东宫吧,等将来大伙儿平息了怨气,我们再重新迎候你复位。说着,取出百官的请愿书给天子阅览。
也不等天子多说,中官们将天子和皇后、嫔妃十余人一起赶上大车,直接押送到少阳院,将大门关闭,熔铁水锁死。只在墙角开了个洞,往里面送吃食。
等圈禁了天子,中官们迎立太子监国,随即又登大宝,杀睦王李倚、司天监胡秀林等不服的朝臣及亲眷无数。其实他们最想杀的还是与天子密谋的崔胤,奈何崔胤有宣武鼎力支持,没人敢于仓促下手。这一犹豫,崔胤便得了缓机。
崔胤修书联络东平郡王朱全忠,请其入援。朱全忠此刻正在河北战场攻打刘仁恭和李克用,大军一旦抽出身来,必然给对手喘息之机,所以他很犹豫。但他最信赖的谋士敬翔竭力鼓动他进兵长安,敬翔说:“大帅难道不知,此乃天赐良机!天子有难,正是宣武成就霸业的好时候。只要大帅西进,功德堪比春秋之齐桓公,天下安危都系于大帅一人也!刘季述他们不过是阉竖,居然敢囚禁天子,如果大帅不出兵讨伐,将来怎么号令诸侯?何况若是幼主从此确定,大权必将归于中官,等于将太阿之柄转授他人!”
于是朱全忠决定举兵西进,暂时撤离河北。刘仁恭和李克用得了这次机会,才喘息过来。
有了朱全忠宣武大军西进的威势,长安城中一片戚戚然,文武百官各怀心思,都在等待下一步的动向。崔胤再次施展“釜底抽薪”之计,以朱全忠密信示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神策军向由左右中尉统领,但实际带兵的还是武将,孙德昭就是神策军中的带兵大将。他看到朱全忠决心进兵长安的密信后,当即产生了动摇,决定起兵反正。
转过年来,正月,乙酉日,孙德昭举事,将刘季述、王仲先、薛齐偓、王彦范等宦官尽数诛戮。崔胤于是迎天子于少阳院,至长乐门楼复位。太子因受宦官挟制,本身并无错处,所以还东宫,为德王。
天子再次经历了一回人生的大喜大悲,于是改元天复,是年为天复元年。对于立了大功的重臣自然要嘉奖,于是崔胤进位司徒,朱全忠晋东平王,孙德昭充静海节度使,又因为李茂贞在这次事变中没有跟从中官,于是加岐王。
崔胤想要趁这次绝好的机会拿到禁军的军权,但李茂贞不答应,他离长安很近,直接领兵进京,要求天子将军权重归北司。他的目的当然也很明显,就是要让一直对他恭敬有加的韩全诲掌禁军。天子无法,只能令韩全诲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张彦宏为右神策军中尉。于是长安城再次平静。
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安变故,导致了两个重要结果,对天下大势起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其一,东平郡王朱全忠终于去掉了王爵中的那个“郡”字,他在这次事变中毅然勤王的举动,为宣武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虽然最终没有兵入长安,但在大军西进的途中,因其高举着的大义旗帜,沿途所有节度、刺史、军将无不献地纳诚。如果说之前的宣武只是诸藩第一的话,那么从天复元年开始,这个自草莽而起的枭雄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全盛时期,成为了事实上的诸藩霸主。
其二,有所得必有所失,新晋的东平王在赢得天下声望的同时,失去了彻底征服河北、击垮河东的最佳良机。只要再加上一根手指轻轻一推,就会立刻轰然倒地的刘仁恭和李克用得到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立刻重整防线,并形成了极为默契的攻守同盟。至少就卢龙而言,他们暂时解除掉了南方的巨大威胁,用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叫做“得以苟延残喘”。或许朱全忠认为这种“残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卢龙全镇的所有军将来说,都太过珍贵了,其中就包括李诚中。
如果非要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的话,那么韩全诲的上台或许可以算得上一个。远在渤海的李诚中完全没有想到,绕了一个大圈,那位几个月前和他把酒言欢的传旨宦官,如今竟然入了中枢!而此时的他却完全没有精力去关心中原发生的一切,只要卢龙暂时安全就好,至于长安——就目前而言,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诚中在上京城的宫墙之中苦恼,苦恼的事情则是大唐的另一个藩国——新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整个大唐光化三年的冬天,李诚中都在征伐渤海之中度过,当营州军在渤海国上京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收益时,大唐的帝都,再次迎来了巨变。而这次巨变,则将天下藩镇的目光,齐齐聚集到了西京长安。
天子感受到了枢密使宋道弼和景务修的巨大威胁,称病于塌,招宰相崔胤密议。崔胤塌前献策,通过内侍薛齐偓联络上了内侍省的实权人物——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允诺二人掌枢密院之权。
当宋道弼和景务修察觉时局不妙、想要力图改变之时,已然晚矣,这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令两位内侍省首宦成了朝堂中的空架子。
天子下诏,以宋道弼监军荆南,以景务修监军平卢,二人不得不黯然离京。不出一天,天子诏书又至,宋道弼流放欢州,景务修流放爱州。两人刚至灞桥驿,还没来得及分手,天子诏书再至,皆赐自尽。同时,崔胤敦促天子加诏,将被自己之前赶出朝堂的宰相王抟赐死于蓝田。
当然,对于恶了自己的宰相徐彦若和崔远,崔胤自然也不会放过。徐彦若自宋、景两位中官被贬后,已经发觉情况凶险,当即求去,他的奏折一递上来,天子便准了,让他去广州当清海节度使,于是一代重臣被发配到了三千里外。不过也算徐大宰相明白事理,见机得快,否则恐怕结局只会更惨。崔远就没有徐彦若那么洒脱,他恋栈不去,没两天便被罢官,只留下一个同平章事的虚衔,回家养老。
政事堂为之一空,从此崔胤说了算,这种状况他当然满意,不过他自己也觉得一个人独霸政事堂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提了个裴贽当副手,也算是装点门面。
崔胤是唐末之际野心最大的宰相——没有之一,清除了政事堂的同僚之后,他又将目光瞄向了内侍省,只有剪除“阉患”,他的政治抱负才能真正得以施展,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于是他暗中向天子献策,准备“尽诛宦官”。
自华州归来后,天子沉溺了三年,忽然间感觉似乎一切又有了起色,于是精神头就上来了。这一“振作”,自然就坏了事。不得不承认,天子李晔是一个比较聪敏的皇帝,但这位聪敏的皇帝在登基之初经历了他想象不到的巨大挫折,让他的神经有些不太正常,大喜三年又大悲,大悲三年又失落,失落三年又大喜,在这种反复而强烈的刺激下,天子李晔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他感到未来一片光明,感到李氏江山又有了新的转机,于是——于是他忽然生起了游猎的兴致,忍不住到上林苑打了一回猎,着实享受了一把。这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但关键是这次打猎收获很丰盛,似乎预示着龙兴之象,于是他命人摆酒庆贺。好吧,其实庆贺也没什么,但他在过去颓废的几年中已经习惯了醉酒,这就比较麻烦了。醉酒后的天子很兴奋,他在失忆的状态下怒斥身边服侍他的小宦官,骂到兴奋处,自然就不免提到诸如你们等着、将来老子要如何如何之类的蠢话,他越骂越冲动,拔出天子宝剑,当场斩杀了几名小黄门,连带几个宫女也惨遭无妄之灾。杀完人以后天子醉倒,睡得五迷三道,人事不知。
天子醉中杀人,必然就会出现漏网之鱼。漏网的小鱼跑去跟刘季述和王仲先哭诉,天子的话就传到了中官们的耳朵里。这一下,就连天子最信任的内侍薛齐偓也害怕了,摊上这么一个成天想着斩杀自己的主子,谁都会害怕。就在天子呼呼大睡的当夜,内侍省几位大宦官连夜商议。商议的结果是“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吾辈终罹其祸。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有人问,“崔相有宣武镇鼎力,为之奈何?”刘季述答曰:“引岐、华兵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事后证明,这句话有点想当然了。
第二天,中官们趁天子还在醉酒,找政事堂中的崔胤等人商议,说宫门到现在还没有打开,也不知天子到底怎么样了,万一出了事情可就糟糕了。崔胤也有点担心,于是同意中官们的建议,决定强行打开宫门。中官们招来早已聚集好的神策军士千人,破门而入,一进去就看到了醉酒的天子和地上的黄门、宫女尸首。中官们大怒,向崔胤道:“天子昏庸如此,怎么能打理天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应当废了,另立贤明!”
崔胤这时候已经看出苗头来了,但他心里害怕,不敢违逆中官,只能附和。中官们得了宰相的点头,于是召集百官,陈兵于殿上,以刀兵相威胁,让百官联名,请太子监国。有了百官联名的请愿书,中官们带兵再次直入禁中。
天子刚刚醒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听中官们说:“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宝颐东宫。”
天子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回想昨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垂泪道:“昨天不过是和侍从们打猎喝酒,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为何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中官们说,这事也不赖我们,是百官联名请愿的,你就先去东宫吧,等将来大伙儿平息了怨气,我们再重新迎候你复位。说着,取出百官的请愿书给天子阅览。
也不等天子多说,中官们将天子和皇后、嫔妃十余人一起赶上大车,直接押送到少阳院,将大门关闭,熔铁水锁死。只在墙角开了个洞,往里面送吃食。
等圈禁了天子,中官们迎立太子监国,随即又登大宝,杀睦王李倚、司天监胡秀林等不服的朝臣及亲眷无数。其实他们最想杀的还是与天子密谋的崔胤,奈何崔胤有宣武鼎力支持,没人敢于仓促下手。这一犹豫,崔胤便得了缓机。
崔胤修书联络东平郡王朱全忠,请其入援。朱全忠此刻正在河北战场攻打刘仁恭和李克用,大军一旦抽出身来,必然给对手喘息之机,所以他很犹豫。但他最信赖的谋士敬翔竭力鼓动他进兵长安,敬翔说:“大帅难道不知,此乃天赐良机!天子有难,正是宣武成就霸业的好时候。只要大帅西进,功德堪比春秋之齐桓公,天下安危都系于大帅一人也!刘季述他们不过是阉竖,居然敢囚禁天子,如果大帅不出兵讨伐,将来怎么号令诸侯?何况若是幼主从此确定,大权必将归于中官,等于将太阿之柄转授他人!”
于是朱全忠决定举兵西进,暂时撤离河北。刘仁恭和李克用得了这次机会,才喘息过来。
有了朱全忠宣武大军西进的威势,长安城中一片戚戚然,文武百官各怀心思,都在等待下一步的动向。崔胤再次施展“釜底抽薪”之计,以朱全忠密信示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神策军向由左右中尉统领,但实际带兵的还是武将,孙德昭就是神策军中的带兵大将。他看到朱全忠决心进兵长安的密信后,当即产生了动摇,决定起兵反正。
转过年来,正月,乙酉日,孙德昭举事,将刘季述、王仲先、薛齐偓、王彦范等宦官尽数诛戮。崔胤于是迎天子于少阳院,至长乐门楼复位。太子因受宦官挟制,本身并无错处,所以还东宫,为德王。
天子再次经历了一回人生的大喜大悲,于是改元天复,是年为天复元年。对于立了大功的重臣自然要嘉奖,于是崔胤进位司徒,朱全忠晋东平王,孙德昭充静海节度使,又因为李茂贞在这次事变中没有跟从中官,于是加岐王。
崔胤想要趁这次绝好的机会拿到禁军的军权,但李茂贞不答应,他离长安很近,直接领兵进京,要求天子将军权重归北司。他的目的当然也很明显,就是要让一直对他恭敬有加的韩全诲掌禁军。天子无法,只能令韩全诲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张彦宏为右神策军中尉。于是长安城再次平静。
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安变故,导致了两个重要结果,对天下大势起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其一,东平郡王朱全忠终于去掉了王爵中的那个“郡”字,他在这次事变中毅然勤王的举动,为宣武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虽然最终没有兵入长安,但在大军西进的途中,因其高举着的大义旗帜,沿途所有节度、刺史、军将无不献地纳诚。如果说之前的宣武只是诸藩第一的话,那么从天复元年开始,这个自草莽而起的枭雄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全盛时期,成为了事实上的诸藩霸主。
其二,有所得必有所失,新晋的东平王在赢得天下声望的同时,失去了彻底征服河北、击垮河东的最佳良机。只要再加上一根手指轻轻一推,就会立刻轰然倒地的刘仁恭和李克用得到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立刻重整防线,并形成了极为默契的攻守同盟。至少就卢龙而言,他们暂时解除掉了南方的巨大威胁,用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叫做“得以苟延残喘”。或许朱全忠认为这种“残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卢龙全镇的所有军将来说,都太过珍贵了,其中就包括李诚中。
如果非要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的话,那么韩全诲的上台或许可以算得上一个。远在渤海的李诚中完全没有想到,绕了一个大圈,那位几个月前和他把酒言欢的传旨宦官,如今竟然入了中枢!而此时的他却完全没有精力去关心中原发生的一切,只要卢龙暂时安全就好,至于长安——就目前而言,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诚中在上京城的宫墙之中苦恼,苦恼的事情则是大唐的另一个藩国——新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