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里昂偶遇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道君、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天机之神局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1937全球速递最新章节!
2o日一早,约翰一家就从巴黎出,坐火车去了里昂。?
阿黛尔已经有快2o年没有回过老家了。火车上,她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约翰还是头一次现她有些唠叨。不过这点“唠叨”一点也不讨人嫌,反而显得她很可爱。
从里昂的布洛托火车站出来,约翰一行先去了阿黛尔家的老宅。德加诺先生从越南殖民地回到里昂,开始经营银行生意的时候,就把家安在了离雨果大街不远的安培广场南侧。(ps.是明安培定律的那个法国物理学家,不是日本那个安倍。)
这是一栋漂亮的四层小楼,有一个里昂老城里常见的红色屋顶。如今这所房子已经被改成了旅馆,老板皮埃尔是德加诺的老朋友。当年德加诺先生举家迁往美国时,把这栋房子卖给了她。
“皮埃尔叔叔,见到你真高兴。”阿黛尔开心地拥抱了这个从店里迎出来的大胡子老板,“你的胡子还是这么漂亮。”
“噢,我的上帝,这是阿黛尔么,上次见面时你还是个小小姐呢。”皮埃尔的嗓门很大,他热情地跟大家打了招呼,又拍了拍德加诺先生的肩膀说:“我说什么来着,老伙计。当年我就说过,阿黛尔长大了一定是个大美人,怎们样我说得没错吧。”
“皮埃尔叔叔~”当着女儿的面被长辈“调戏”,阿黛尔的脸都红了,罕见地撒起娇了。
“好了,好了,我们快进去吧。”皮埃尔开心地招呼大家,“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惊喜。阿黛尔,今天晚上你可以睡在原来的房间。我找到之前的那个梳妆台,昨天晚上刚把它修好。”
“回家”的感觉真的很棒。阿黛尔和一向有些严肃的德加诺先生都仿佛一下子年轻了不少,欢声笑语不断。
约翰抱着艾拉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阿黛尔的“故居”。房间面积不大,但装修的很精致,那个苹果绿的碎花窗帘一看就是阿黛尔的风格。拉开窗帘,可以看到大半个里昂老城区和远处的富维耶山,视野相当不错。
今天约翰他们的午餐是由老板皮埃尔亲自下厨制作。皮埃尔可是里昂城里有名的大厨,他做的里昂干红肠和酱烤鱼肉丸非常有名。熟悉的家乡味道让阿黛尔胃口大开,她中午吃的甚至比约翰还多。
午休过后,阿黛尔变身“导游”,带着丈夫和女儿逛起了里昂老城。
话说里昂城还真够“老”的。这座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城市,曾经是勃艮第王国的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3年的罗马时代。当时,凯撒大帝曾将这里作为征服高卢的基地,富维耶山上至今还保留了一座古罗马时代的露天剧院。
约翰一家的里昂观光之旅是从市中心的白苹果广场开始的。阿黛尔在美国的时候就一直对这里的咖啡馆念念不忘。
说实话,约翰对这座“白苹果广场”有些失望。除了一座路易十四的骑马雕像外,广场上再没有什么别的可看的了,感觉比后世的**广场差得太远了。而且广场的地面也没有铺石板,而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红土,感觉像是一个大号的网球场。
虽然阿黛尔作为“里昂人”,坚称广场的红色调同里昂旧城建筑的红屋顶极为相称。但联想到19世纪中期,这座广场上生的里昂纺织工人暴动事件,约翰总觉得红土里有一股血腥味。
广场周围都是一些19世纪初建造的四五层楼房,倒是跟阿黛尔的“故居”看起来很像。这些建筑的一层大多是花店、咖啡座和餐馆,有不少市民在露天的咖啡座休憩。
趁着约翰陪“摄影大师”艾拉去进行艺术创作的档口,阿黛尔找了家咖啡馆坐了下来。看着妈妈边品咖啡边晒太阳,一副慵懒惬意的模样,艾拉的“艺术灵感”大,跑过去一连给她拍了好几张。
“干的漂亮,艾拉!一会奖励你一块蛋糕。”约翰很满意女儿的而艺术嗅觉,阿黛尔的这幅样子确实很美,快赶上后世的咖啡广告了,难道艾拉以后会是个广告导演?
不过阿黛尔,你老爸和老公好歹也都算是“大资本家”了,你这么一副小资产阶级情调算是怎么回事?
喝完咖啡,阿黛尔带着他们去了索恩河畔的圣让席大教堂。这座教堂并不算宏伟,却以资格老、地位高著称。在天主教会,里昂大主教享有席大主教的地位。这座有近千年历史,兼具罗曼和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曾举行过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加冕典礼和法王亨利四世与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的婚礼庆典。
不过,约翰对教堂不太感兴趣,他更喜欢附近红十字山上的里昂老街区。这个街区保存着许多15到17世纪的古旧居民住宅。沿着狭窄的街道信步走去,许多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连,浓厚的历史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
最吸引约翰的是老街区里那些错综复杂的秘密通道。这些秘密通道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它们的入口常设在某栋不起眼的民居的某个隐蔽的小门后面。
阿黛尔告诉约翰,这些秘密通道最早的修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但更多的是十九世纪为了方便工人在恶劣天气下运送贵重的丝绸而修建的。里昂是欧洲的丝绸纺织工业中心,有数万名丝织工人在这里工作,第一台脚踏式提花织机就是在这里明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约翰忍不住进去看了一下。通道里面虽然有灯,但跟外面的艳阳高照相比,还是显得有些阴森。约翰试着往里走了五六十米,现岔道实在太多了,万一迷路了可就不好办了,只好退了出来。
约翰在前世曾经看过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的电影。在电影里面,里昂的民间抵抗组织就是利用这些秘密通道与德国占领军周旋的。由于没有这些通道的地图(实际上法国人自己也没有),德军和盖世太保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这感觉就像是法国版的“地道战”。
离开了红十字山,阿黛尔又带着他们去了被称为“祈福山”的富维耶山。这座小山丘只有1oo来米高,山顶那座拜占庭风格的圣母堂是里昂的标志,在它左侧的平台上,可俯瞰全城的景色。
刚到山脚下,约翰就听到了一阵熟悉的歌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妈妈,这歌真好听,他们唱的是什么呀?”艾拉问道。
“我也不知道,不是法语,好像是亚洲那边的语言,可能是汉语或者日语。”阿黛尔认真地听了一会,但是也没听懂。德加诺先生当年从南洋带回来的几个厨子和佣人倒是会说粤语,阿黛尔小时候也能听懂几句广东话。但是对于偏北方口音的国语她就完全听不懂了。
“艾拉,他们唱的是《松花江上》,这是一中国歌曲。”约翰以前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内心脆弱的人,但这会他的眼眶已经隐隐有些红了。强忍着内心的激动,他小声地为女儿做了解释。
“对了,你会中文的。”阿黛尔突然想起来了:“要不是上次遇到沃尔什夫人(赛珍珠),我都不知道你会中文。你什么时候学的,中文好难的。”
“我一觉醒来就会了。”约翰真的没撒谎。
“切~”阿黛尔才不信呢,傲娇地赏了约翰一个白眼。
等到了富维耶山的半山腰,约翰他们见到了那些唱歌的人。这是一帮2o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男有女,都是黑头、黄皮肤,他们正在为中国的抗战募捐。
是了,约翰想起来了,离这里不远就是里昂中法大学,这些年轻人应该是在此深造的中国留学生。
说起来,里昂这座城市和中国的关系真可谓源远流长。这里曾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从中国传过来的丝绸加工技术更是使里昂成为了欧洲的丝绸之都。
在2o世纪初,里昂是欧洲唯一教授中文课程的城市。1921年利用庚子退款创立的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大学。
当时的里昂市市长,后担任过法国总理、众议院院长、国民议会议长的爱德华·赫里欧将位于富维耶山半山腰的一个废弃军事要塞捐赠出来,作为了中法大学海外部的校址。
今天是休息日,富维耶山上的游人不少,但停下来看这些中国留学生表演的人并不多,寥寥十几个的样子。但是这年轻人仍然一个个情绪饱满,激昂慷慨,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约翰在一边静静地看了一会,这些“革命老前辈”青春洋溢的面庞,让他想起了一个多月前在纽约的经历。
2o日一早,约翰一家就从巴黎出,坐火车去了里昂。?
阿黛尔已经有快2o年没有回过老家了。火车上,她一直在絮絮叨叨地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约翰还是头一次现她有些唠叨。不过这点“唠叨”一点也不讨人嫌,反而显得她很可爱。
从里昂的布洛托火车站出来,约翰一行先去了阿黛尔家的老宅。德加诺先生从越南殖民地回到里昂,开始经营银行生意的时候,就把家安在了离雨果大街不远的安培广场南侧。(ps.是明安培定律的那个法国物理学家,不是日本那个安倍。)
这是一栋漂亮的四层小楼,有一个里昂老城里常见的红色屋顶。如今这所房子已经被改成了旅馆,老板皮埃尔是德加诺的老朋友。当年德加诺先生举家迁往美国时,把这栋房子卖给了她。
“皮埃尔叔叔,见到你真高兴。”阿黛尔开心地拥抱了这个从店里迎出来的大胡子老板,“你的胡子还是这么漂亮。”
“噢,我的上帝,这是阿黛尔么,上次见面时你还是个小小姐呢。”皮埃尔的嗓门很大,他热情地跟大家打了招呼,又拍了拍德加诺先生的肩膀说:“我说什么来着,老伙计。当年我就说过,阿黛尔长大了一定是个大美人,怎们样我说得没错吧。”
“皮埃尔叔叔~”当着女儿的面被长辈“调戏”,阿黛尔的脸都红了,罕见地撒起娇了。
“好了,好了,我们快进去吧。”皮埃尔开心地招呼大家,“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惊喜。阿黛尔,今天晚上你可以睡在原来的房间。我找到之前的那个梳妆台,昨天晚上刚把它修好。”
“回家”的感觉真的很棒。阿黛尔和一向有些严肃的德加诺先生都仿佛一下子年轻了不少,欢声笑语不断。
约翰抱着艾拉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阿黛尔的“故居”。房间面积不大,但装修的很精致,那个苹果绿的碎花窗帘一看就是阿黛尔的风格。拉开窗帘,可以看到大半个里昂老城区和远处的富维耶山,视野相当不错。
今天约翰他们的午餐是由老板皮埃尔亲自下厨制作。皮埃尔可是里昂城里有名的大厨,他做的里昂干红肠和酱烤鱼肉丸非常有名。熟悉的家乡味道让阿黛尔胃口大开,她中午吃的甚至比约翰还多。
午休过后,阿黛尔变身“导游”,带着丈夫和女儿逛起了里昂老城。
话说里昂城还真够“老”的。这座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城市,曾经是勃艮第王国的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3年的罗马时代。当时,凯撒大帝曾将这里作为征服高卢的基地,富维耶山上至今还保留了一座古罗马时代的露天剧院。
约翰一家的里昂观光之旅是从市中心的白苹果广场开始的。阿黛尔在美国的时候就一直对这里的咖啡馆念念不忘。
说实话,约翰对这座“白苹果广场”有些失望。除了一座路易十四的骑马雕像外,广场上再没有什么别的可看的了,感觉比后世的**广场差得太远了。而且广场的地面也没有铺石板,而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红土,感觉像是一个大号的网球场。
虽然阿黛尔作为“里昂人”,坚称广场的红色调同里昂旧城建筑的红屋顶极为相称。但联想到19世纪中期,这座广场上生的里昂纺织工人暴动事件,约翰总觉得红土里有一股血腥味。
广场周围都是一些19世纪初建造的四五层楼房,倒是跟阿黛尔的“故居”看起来很像。这些建筑的一层大多是花店、咖啡座和餐馆,有不少市民在露天的咖啡座休憩。
趁着约翰陪“摄影大师”艾拉去进行艺术创作的档口,阿黛尔找了家咖啡馆坐了下来。看着妈妈边品咖啡边晒太阳,一副慵懒惬意的模样,艾拉的“艺术灵感”大,跑过去一连给她拍了好几张。
“干的漂亮,艾拉!一会奖励你一块蛋糕。”约翰很满意女儿的而艺术嗅觉,阿黛尔的这幅样子确实很美,快赶上后世的咖啡广告了,难道艾拉以后会是个广告导演?
不过阿黛尔,你老爸和老公好歹也都算是“大资本家”了,你这么一副小资产阶级情调算是怎么回事?
喝完咖啡,阿黛尔带着他们去了索恩河畔的圣让席大教堂。这座教堂并不算宏伟,却以资格老、地位高著称。在天主教会,里昂大主教享有席大主教的地位。这座有近千年历史,兼具罗曼和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曾举行过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加冕典礼和法王亨利四世与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的婚礼庆典。
不过,约翰对教堂不太感兴趣,他更喜欢附近红十字山上的里昂老街区。这个街区保存着许多15到17世纪的古旧居民住宅。沿着狭窄的街道信步走去,许多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连,浓厚的历史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
最吸引约翰的是老街区里那些错综复杂的秘密通道。这些秘密通道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它们的入口常设在某栋不起眼的民居的某个隐蔽的小门后面。
阿黛尔告诉约翰,这些秘密通道最早的修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但更多的是十九世纪为了方便工人在恶劣天气下运送贵重的丝绸而修建的。里昂是欧洲的丝绸纺织工业中心,有数万名丝织工人在这里工作,第一台脚踏式提花织机就是在这里明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约翰忍不住进去看了一下。通道里面虽然有灯,但跟外面的艳阳高照相比,还是显得有些阴森。约翰试着往里走了五六十米,现岔道实在太多了,万一迷路了可就不好办了,只好退了出来。
约翰在前世曾经看过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的电影。在电影里面,里昂的民间抵抗组织就是利用这些秘密通道与德国占领军周旋的。由于没有这些通道的地图(实际上法国人自己也没有),德军和盖世太保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这感觉就像是法国版的“地道战”。
离开了红十字山,阿黛尔又带着他们去了被称为“祈福山”的富维耶山。这座小山丘只有1oo来米高,山顶那座拜占庭风格的圣母堂是里昂的标志,在它左侧的平台上,可俯瞰全城的景色。
刚到山脚下,约翰就听到了一阵熟悉的歌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妈妈,这歌真好听,他们唱的是什么呀?”艾拉问道。
“我也不知道,不是法语,好像是亚洲那边的语言,可能是汉语或者日语。”阿黛尔认真地听了一会,但是也没听懂。德加诺先生当年从南洋带回来的几个厨子和佣人倒是会说粤语,阿黛尔小时候也能听懂几句广东话。但是对于偏北方口音的国语她就完全听不懂了。
“艾拉,他们唱的是《松花江上》,这是一中国歌曲。”约翰以前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内心脆弱的人,但这会他的眼眶已经隐隐有些红了。强忍着内心的激动,他小声地为女儿做了解释。
“对了,你会中文的。”阿黛尔突然想起来了:“要不是上次遇到沃尔什夫人(赛珍珠),我都不知道你会中文。你什么时候学的,中文好难的。”
“我一觉醒来就会了。”约翰真的没撒谎。
“切~”阿黛尔才不信呢,傲娇地赏了约翰一个白眼。
等到了富维耶山的半山腰,约翰他们见到了那些唱歌的人。这是一帮2o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男有女,都是黑头、黄皮肤,他们正在为中国的抗战募捐。
是了,约翰想起来了,离这里不远就是里昂中法大学,这些年轻人应该是在此深造的中国留学生。
说起来,里昂这座城市和中国的关系真可谓源远流长。这里曾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从中国传过来的丝绸加工技术更是使里昂成为了欧洲的丝绸之都。
在2o世纪初,里昂是欧洲唯一教授中文课程的城市。1921年利用庚子退款创立的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大学。
当时的里昂市市长,后担任过法国总理、众议院院长、国民议会议长的爱德华·赫里欧将位于富维耶山半山腰的一个废弃军事要塞捐赠出来,作为了中法大学海外部的校址。
今天是休息日,富维耶山上的游人不少,但停下来看这些中国留学生表演的人并不多,寥寥十几个的样子。但是这年轻人仍然一个个情绪饱满,激昂慷慨,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约翰在一边静静地看了一会,这些“革命老前辈”青春洋溢的面庞,让他想起了一个多月前在纽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