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双簧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半夏田园最新章节!
学堂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苏老爷子有事忙就精神,这一精神人就年轻了好几岁,不过几日工夫,瞧着人都爽朗了不少。
道上遇见个人就能停下跟人拉扯两句。
“去作坊干活啊?吃早饭了没?哦哦,我这老糊涂了,不记得作坊那头管早饭呢。”
“你那娃儿给你从城里带的那个叫啥来着?真是老了老了还让你老小子开了眼界,我?你也晓得老三是个呆的,给带回来的不说吃的就是穿的,哪里有哪些新奇玩意儿!”
“这娃儿还要念书才行,以前是没有本事,现在都到了家门口,又不需多少花销,你作坊里做干两日,什么都出来了不是?”
这般一路走一路说的,苏老爷子从未有过的长脸。
有人见他心情好,也打趣说道:“大爷,你还说老三呆?就没有那乖的人了,这作坊里发出来的工钱,又转个弯,去了老五那头,这一进一出的,咱还乐意!”
苏老爷子就放声大笑。
招呼起人来分外卖力,从东望到西望,一整日就没有停过,跟半夏三爷爷并几个粮老挨家挨户地去游说,那叫一个唾沫四溅。
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盖竹屋需要大家帮忙,这一点十分顺当,当听说作坊还提供米粉供早饭之后,许多人更是打了包票,现在晚稻还不需要收割,家家户户都不算忙,况且只有家里有劳力的,出去干活,也都有了余钱,这人底气足了,心情好了,自然就柔和许多。
第二便是要找娃儿念书,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
任何事情一开始,怕是都不会太容易的。
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跟泥土打交道,从小就是随意拉扯长大的,没有饿着就算是幸运了,要再能够多挣上两亩薄田,日子就更加美。
念书?虽然也是羡慕得紧,但哪里有几个人能够念书的?苏家有人念书,但人家是最小的儿子,上头有四个哥哥呢!还有大孙子,老大苏有德也是有手艺傍身一辈子不愁吃喝,又是卖豆腐又是节衣缩食的,这才念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念出个啥来。
还不如养大一些,能种地,能去作坊干活拿工钱,这才是正经。
于是乎,转悠了这么久,说到帮忙盖学堂大家都很积极,但要让谁家娃儿教束脩到学堂念书,就没有几个人愿意了。
习惯总是难以改变的。
尤其是没有眼前的榜样在,自然不会有人上心。
远风?好歹也是个秀才,面上大家自然很是尊敬。
但背后关着门,两口子商议的时候,却是有些看不过眼的:“就算念书,以后不能念?你瞧远光不也是念书,人家还管着作坊的账目呢,看见人也客客气气的,以前放牛打柴什么不是一把好手?这才是念书该有的样子,我瞧那秀才老爷,额头在那都没看着。”
如此一来,还在观望之中的人,也决口不提送娃儿念书的事了。
苏有文却完全没有受这些事情的影响,他想做先生,想跟那个“神交已久”却不得见面的高人做一样的事,就认认真真地在纸上誊写,其余的盖学堂招学子,似乎跟他没有多大关系。或者他根本就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学堂在那,居然会有人不来!
苏老爷子抱着乐观的心想,等盖起来之后再说。
竹屋盖得很快,简直算是全村都出动了,作坊这头一开始没有多大动静,反正家家户户都有人过去干活,但说好的这边提供米粉早饭,被那蜂拥而去的人吓呆了,第一日,作坊里所有的人,几乎都成了厨子。
砍竹子,锯木头,劈成竹片,平地,挖地基,搓麻绳……
不过几日工夫,在半夏一家新宅子不远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几间亮堂的屋子,虽然只是竹屋,但四周全部都是用木柱子撑着的,地上也铺得平平整整,竹屋顶上还盖着茅草。
苏老爷子带着苏有文过去瞧的时候,略带遗憾地说:“老五,瞧,这间最是宽敞,念书什么的都好,这一侧还有几间小的,以后可以拿来给大家伙温饭……等以后好一些,就换成大瓦房……”
苏老爷子倒是踌躇满志。
苏有文一开始也兴致勃勃,听苏老爷子如此一说,就有些不乐意了,却也不好反驳,只道:“竹屋可不比瓦房好?瓦房四下都是,有几个学堂能跟咱的竹屋一般?半夏说了,用桐油给我漆上,这边种几棵果树,另一头种竹,没有竹就俗……”
苏老爷子倒是也没有多介怀,只是笑笑。
这厢盖好,来念书的人确是没有。
一家人还瞒着苏有文,只说这还有些东西没有做好,进去不便。
不紧不慢地打起了桌椅。
没想到第一个来问的会是邱大明,他找到苏有礼:“老三,听说这边盖了学堂,我家邱易那小子可能去?”
苏有礼粗听之下是有些诧异的,虽然他也知道邱大明是个有见识的,但他家里的情况……
邱大明嘿嘿地笑了笑,挠了挠头,看了一眼呆在身边跟谷芽儿说话的半夏,说道:“我家小子虽然大了些,也没有远光聪明,但好在也不算晚不是?我也不指望他能够考上什么功名,只求他能识一些字,懂些道理,比什么都好。”
苏有礼哪里有不答应的,只跟他交代了几句,让他带着孩子去找苏有文,又问家里是否还好。
邱大明听完就有些激动,“我也不怕你笑话,这……人就不能病,以前日子也算是过得去的,后来愣是被拖得差点垮掉,也亏得你们救了我,那木大夫是个……”好的,只是脾气太奇怪了些,每次去几乎都挨骂几句,偏偏一句都反驳不得。
但医术的确是顶呱呱的,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如今老邱头在家能够忙上忙下,跟着邱大明一起带着村子里的人种黄豆,别提多自在,家里有媳妇张罗,也只有经过以前的艰难,才发觉如今的日子实在是甜如蜜。
他们一家人都知足。
邱易念书,他一开始也是没有想到的……
两人说着说着,又说到了黄豆的事情。
邱大明要送自家小子过来念书,还让他住在那竹屋里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
有人疑惑,这本村的人都没人去念书,反而便宜了外村的人?
有人想要刨根究底,邱大明并不是个呆傻的人,他为何要做这样的决定呢?
有人猜测,这是他巴结作坊。
只不过最后一种说法显然得不到认同,且不说作坊这头经过这几年,该是怎样的行事大家心里都有数,断然没有因为这个就如何的。
人的心态总是那么奇怪,哪怕是你自己扔掉的一样东西,被别人当宝贝一样地捡起来,你也会后悔地想,到底是不是自己弄错了?
外头沸沸扬扬。
邱大明偶尔过作坊这头来,却对这事绝口不提,被问多了,“念书识字明理,这样简单的道理,哪里还需要说。”
等人走了,他却是连自己都有些疑惑起来。
半夏从一侧走出来,笑吟吟地说道:“大明叔,可是后悔了?”
邱大明一愣,坚定地摇摇头,看着半夏道:“哪里有什么好后悔的,只……只我还没有想清,这样真的有用?”
自然有用,在学堂招不到人念书的时候,半夏就兀自在一旁琢磨,别人的忧虑跟担心,她也能了解个大概,这才有了她找邱大明这一出。
当时,邱大明也是愣了好一会的,却想着当初自己可不就是走投无路要卖田地的地步了,还不都是这作坊救了自己,还请来了好大夫医好了爹,这样的恩情,不要说让孩子过来念书,就是当牛做马他也是愿意的。
是以就应了下来。
犹记得当初半夏跟他说的那些话,自己一个大人都手忙脚乱,她却还能明白那些弯弯绕绕,见她虽然不念书,却也是识字的,这书里的东西多着呢,让自家小子念书,自然是稳赚不赔的。
只还有些不明白罢了。
“大明叔,这两**可以稍稍透露一二,就说这作坊一日比一日大了,如今得用的人并不算太多,至少……管账房的就少,买卖做大了,自然也需要识字的。”半夏淡淡说道。
邱大明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原来在这!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念书总是没有错的,这念书识字,不做睁眼瞎,就算是考不上秀才,也有个退路,总不需日日夜夜地忙活,上一次见张留兄弟从城里回来,说人家许多铺子,连伙计都识字,他们就当讲古。
敢情还是真的……
直到半夏走了许久,他才回过神来。
当日,邱大明吃饭之后,喝得大醉,村子里一个小伙子送他回家。
回来就有传言,这邱大明深谋远虑,见这作坊红红火火的,日后要是做管事,不识字哪成?这日日在作坊干活,自然比不得管事的工钱高还轻松。
这小伙子不过是跟自家哥哥说了说,让侄子去念书,他那哥哥跟嫂子一合计,次日,那妇人有些不敢肯定,又去找相好的妇人商议……
滚雪球一般。
一下要念书的,就有一二十个孩子。
半夏自然是乐见其成的。RS
学堂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苏老爷子有事忙就精神,这一精神人就年轻了好几岁,不过几日工夫,瞧着人都爽朗了不少。
道上遇见个人就能停下跟人拉扯两句。
“去作坊干活啊?吃早饭了没?哦哦,我这老糊涂了,不记得作坊那头管早饭呢。”
“你那娃儿给你从城里带的那个叫啥来着?真是老了老了还让你老小子开了眼界,我?你也晓得老三是个呆的,给带回来的不说吃的就是穿的,哪里有哪些新奇玩意儿!”
“这娃儿还要念书才行,以前是没有本事,现在都到了家门口,又不需多少花销,你作坊里做干两日,什么都出来了不是?”
这般一路走一路说的,苏老爷子从未有过的长脸。
有人见他心情好,也打趣说道:“大爷,你还说老三呆?就没有那乖的人了,这作坊里发出来的工钱,又转个弯,去了老五那头,这一进一出的,咱还乐意!”
苏老爷子就放声大笑。
招呼起人来分外卖力,从东望到西望,一整日就没有停过,跟半夏三爷爷并几个粮老挨家挨户地去游说,那叫一个唾沫四溅。
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盖竹屋需要大家帮忙,这一点十分顺当,当听说作坊还提供米粉供早饭之后,许多人更是打了包票,现在晚稻还不需要收割,家家户户都不算忙,况且只有家里有劳力的,出去干活,也都有了余钱,这人底气足了,心情好了,自然就柔和许多。
第二便是要找娃儿念书,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
任何事情一开始,怕是都不会太容易的。
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跟泥土打交道,从小就是随意拉扯长大的,没有饿着就算是幸运了,要再能够多挣上两亩薄田,日子就更加美。
念书?虽然也是羡慕得紧,但哪里有几个人能够念书的?苏家有人念书,但人家是最小的儿子,上头有四个哥哥呢!还有大孙子,老大苏有德也是有手艺傍身一辈子不愁吃喝,又是卖豆腐又是节衣缩食的,这才念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念出个啥来。
还不如养大一些,能种地,能去作坊干活拿工钱,这才是正经。
于是乎,转悠了这么久,说到帮忙盖学堂大家都很积极,但要让谁家娃儿教束脩到学堂念书,就没有几个人愿意了。
习惯总是难以改变的。
尤其是没有眼前的榜样在,自然不会有人上心。
远风?好歹也是个秀才,面上大家自然很是尊敬。
但背后关着门,两口子商议的时候,却是有些看不过眼的:“就算念书,以后不能念?你瞧远光不也是念书,人家还管着作坊的账目呢,看见人也客客气气的,以前放牛打柴什么不是一把好手?这才是念书该有的样子,我瞧那秀才老爷,额头在那都没看着。”
如此一来,还在观望之中的人,也决口不提送娃儿念书的事了。
苏有文却完全没有受这些事情的影响,他想做先生,想跟那个“神交已久”却不得见面的高人做一样的事,就认认真真地在纸上誊写,其余的盖学堂招学子,似乎跟他没有多大关系。或者他根本就从来没有想过,好好的学堂在那,居然会有人不来!
苏老爷子抱着乐观的心想,等盖起来之后再说。
竹屋盖得很快,简直算是全村都出动了,作坊这头一开始没有多大动静,反正家家户户都有人过去干活,但说好的这边提供米粉早饭,被那蜂拥而去的人吓呆了,第一日,作坊里所有的人,几乎都成了厨子。
砍竹子,锯木头,劈成竹片,平地,挖地基,搓麻绳……
不过几日工夫,在半夏一家新宅子不远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几间亮堂的屋子,虽然只是竹屋,但四周全部都是用木柱子撑着的,地上也铺得平平整整,竹屋顶上还盖着茅草。
苏老爷子带着苏有文过去瞧的时候,略带遗憾地说:“老五,瞧,这间最是宽敞,念书什么的都好,这一侧还有几间小的,以后可以拿来给大家伙温饭……等以后好一些,就换成大瓦房……”
苏老爷子倒是踌躇满志。
苏有文一开始也兴致勃勃,听苏老爷子如此一说,就有些不乐意了,却也不好反驳,只道:“竹屋可不比瓦房好?瓦房四下都是,有几个学堂能跟咱的竹屋一般?半夏说了,用桐油给我漆上,这边种几棵果树,另一头种竹,没有竹就俗……”
苏老爷子倒是也没有多介怀,只是笑笑。
这厢盖好,来念书的人确是没有。
一家人还瞒着苏有文,只说这还有些东西没有做好,进去不便。
不紧不慢地打起了桌椅。
没想到第一个来问的会是邱大明,他找到苏有礼:“老三,听说这边盖了学堂,我家邱易那小子可能去?”
苏有礼粗听之下是有些诧异的,虽然他也知道邱大明是个有见识的,但他家里的情况……
邱大明嘿嘿地笑了笑,挠了挠头,看了一眼呆在身边跟谷芽儿说话的半夏,说道:“我家小子虽然大了些,也没有远光聪明,但好在也不算晚不是?我也不指望他能够考上什么功名,只求他能识一些字,懂些道理,比什么都好。”
苏有礼哪里有不答应的,只跟他交代了几句,让他带着孩子去找苏有文,又问家里是否还好。
邱大明听完就有些激动,“我也不怕你笑话,这……人就不能病,以前日子也算是过得去的,后来愣是被拖得差点垮掉,也亏得你们救了我,那木大夫是个……”好的,只是脾气太奇怪了些,每次去几乎都挨骂几句,偏偏一句都反驳不得。
但医术的确是顶呱呱的,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如今老邱头在家能够忙上忙下,跟着邱大明一起带着村子里的人种黄豆,别提多自在,家里有媳妇张罗,也只有经过以前的艰难,才发觉如今的日子实在是甜如蜜。
他们一家人都知足。
邱易念书,他一开始也是没有想到的……
两人说着说着,又说到了黄豆的事情。
邱大明要送自家小子过来念书,还让他住在那竹屋里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
有人疑惑,这本村的人都没人去念书,反而便宜了外村的人?
有人想要刨根究底,邱大明并不是个呆傻的人,他为何要做这样的决定呢?
有人猜测,这是他巴结作坊。
只不过最后一种说法显然得不到认同,且不说作坊这头经过这几年,该是怎样的行事大家心里都有数,断然没有因为这个就如何的。
人的心态总是那么奇怪,哪怕是你自己扔掉的一样东西,被别人当宝贝一样地捡起来,你也会后悔地想,到底是不是自己弄错了?
外头沸沸扬扬。
邱大明偶尔过作坊这头来,却对这事绝口不提,被问多了,“念书识字明理,这样简单的道理,哪里还需要说。”
等人走了,他却是连自己都有些疑惑起来。
半夏从一侧走出来,笑吟吟地说道:“大明叔,可是后悔了?”
邱大明一愣,坚定地摇摇头,看着半夏道:“哪里有什么好后悔的,只……只我还没有想清,这样真的有用?”
自然有用,在学堂招不到人念书的时候,半夏就兀自在一旁琢磨,别人的忧虑跟担心,她也能了解个大概,这才有了她找邱大明这一出。
当时,邱大明也是愣了好一会的,却想着当初自己可不就是走投无路要卖田地的地步了,还不都是这作坊救了自己,还请来了好大夫医好了爹,这样的恩情,不要说让孩子过来念书,就是当牛做马他也是愿意的。
是以就应了下来。
犹记得当初半夏跟他说的那些话,自己一个大人都手忙脚乱,她却还能明白那些弯弯绕绕,见她虽然不念书,却也是识字的,这书里的东西多着呢,让自家小子念书,自然是稳赚不赔的。
只还有些不明白罢了。
“大明叔,这两**可以稍稍透露一二,就说这作坊一日比一日大了,如今得用的人并不算太多,至少……管账房的就少,买卖做大了,自然也需要识字的。”半夏淡淡说道。
邱大明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原来在这!他怎么就没有想到,念书总是没有错的,这念书识字,不做睁眼瞎,就算是考不上秀才,也有个退路,总不需日日夜夜地忙活,上一次见张留兄弟从城里回来,说人家许多铺子,连伙计都识字,他们就当讲古。
敢情还是真的……
直到半夏走了许久,他才回过神来。
当日,邱大明吃饭之后,喝得大醉,村子里一个小伙子送他回家。
回来就有传言,这邱大明深谋远虑,见这作坊红红火火的,日后要是做管事,不识字哪成?这日日在作坊干活,自然比不得管事的工钱高还轻松。
这小伙子不过是跟自家哥哥说了说,让侄子去念书,他那哥哥跟嫂子一合计,次日,那妇人有些不敢肯定,又去找相好的妇人商议……
滚雪球一般。
一下要念书的,就有一二十个孩子。
半夏自然是乐见其成的。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