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迁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家事最新章节!
??费章节(8点)
一早,后头朱家就打发了人来,措辞十分客气,就是为那株倒了的树致歉来的,说是原来想把那树伐了去,只是事情一多没顾得上,又没想到突然就来了场风雨,这么砸了李家的院墙,很是过意不去。等这天一放晴,就赶紧请了人来把那树和院墙一起赶着收拾了。
四奶奶倒是没有说什么,这树又不是朱家栽的,人家这些日子忙着整修房舍,一时腾不出手来也是有的。这一半人祸,一半天灾。朱家那管事也有了年纪了,姓唐,两鬓都白了,穿戴行事都十分体面,一看就是积年的老家人了。四奶奶也没怠慢,请他坐了吃茶,他只不肯,说事情多,还得回去照看着。
“也好,那我也不多留你了。等朱老爷和老夫人到了,我们就过去拜望两位老人家。你们家贤哥儿这些日子功课可忙?天气炎热要多注意身子,若是得了闲,常来我们家走动走动,我们老太太可时常念叨他。”
唐管事笑着应着:“我们小少爷也说,平时在这里,多蒙老太太和四奶奶照应他,老夫人也说要好生谢谢四奶奶您哪。”
“又不是外人,可不必客气。”
雨一停,果然朱家就让匠人来修整这一段围墙的缺口。那棵已经被蛀空的树也伐了。剪断砍掉的枝杈也收拾得一干二净,事情办得让人十分舒心。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个通情达理好相处的邻居,那自然是一件幸事。宋家的宅子卖给朱家,真算是卖对了人。
八月初六,黄历上写着宜动土,宜迁居,朱家安安静静的迁了进来,只放了一挂鞭炮,既没宴客,也没怎么张罗。按着这时候的风俗,迁居是件大事,总得祭祀、宴客。但朱家既然只有老俩口来静养,不算正经搬家,也就犯不着折腾。
虽然他们没操办,可是两家挨得这么近,又沾点亲戚,总不好装不知道。四奶奶备了一份儿礼,命人送了过去。朱家收下了,又回送了两样东西,分别是蒸饼和腊肉。按于江的旧俗,搬迁之时,要用新锅灶蒸一锅饼,还有从旧居带来的腌腊肉,分赠给来道贺的亲戚和邻人。这朱家虽然是从京城迁来的,可看这行事作派,主家必定是地道的于江本地人无疑。朱家老爷子是杭州府人,那老太太肯定是于江人。
从朱家下人传出来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家的仆人大部分都是从京城带来的,但是厨娘是在本地雇的,烧得一手地道的于江菜,象白汁蹄髈,银鱼羹都做得特别好。李家在上次满月酒请客时,还请她来烧过菜。这位厨娘年轻时在大户人家做事,后来嫁了人,凭手艺谋生,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过了几日,又林见着了这位朱老太太,朱慕贤的祖母。
以前宋家还在时,又林是来过的。那时候四奶奶过来,带着她一起。但是她对这院子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她只记得,这院子以前没有这么敞亮,屋角堆放着乱糟糟的杂物。这重新粉刷一新之后,看起来和原来真是完全两个样子。屋角摆着两只大瓷缸,里面栽着茶花,开得蓬蓬勃勃的,显得生机旺盛。
因为天气炎热,门窗上都垂挂着细竹帘子,在前面引路的丫鬟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梳着双鬟髻,穿着竹绿色的长背心,下头系着裙子,走路说话都很有规矩章法,一看就是大户人家才调教得出这样的下人。
四奶奶当然也都看在眼里,心想着这就是差距啊。瞧人家,虽然是落魄归乡,可是身边这些人的举止做派规矩都一丝不差。这一比起来,自家里那些丫鬟媳妇子没一个能上得了台面的。别人还罢了,女儿身边的两个。一个小英,毛毛燥燥,傻乎乎的,做活儿也不灵巧。另一个翠玉更糟糕,才多大点儿就知道涂脂抹粉,把腰勒着,裙脚系得也高,又爱东家长西家短的,太过轻佻。
女儿眼见着一年大似一年,也该找婆家了。到时候肯定得陪嫁两个丫头吧?难道就陪送这么两个货色?
四奶奶暗中摇头。
不成。
什么东西都好办。只要有钱,嫁妆定能置办得体面。可是这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丫鬟打起帘子,四奶奶和又林进了屋。
朱老太太正端坐着,一旁还有个上了年纪的妇人。
四奶奶问过好,又林也上前请了安。
朱老太太笑呵呵地说:“哟,这就是大姑娘啊?过来,站近些,让我瞧瞧。”
又林朝前走了一步,朱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生得好齐整,”又看看四奶奶:“鼻子嘴巴生得象你母亲。”
“嗯,其他的都象我爹。”
四奶奶也跟着笑:“我就说,幸好眼睛不象我,不然小小的眯缝眼,可看不清做活。”
朱老太太爽朗地笑起来。
她头发已经全白了,但脸色红润,声音响亮,看起来精神好得很,并没有什么颓唐哀怨的神情。
朱老太太也很欢喜。虽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可是日子未免寂寞。旧相识也没有几个了。这李家姑娘虽然只是小镇上的姑娘,但行事说话都落落大方,听说是专请了女先生教导的,生得也清秀,一点儿没有缩手缩脚的小家子气。李老太太送了见面礼给又林,又让人倒茶拿果子招待客人。又林也没有假客气,还兴致勃勃的和朱老太太讨论桂花糕白绵糕哪个更适口。桂花糕香是香,但是人们常常只吃一块儿就不再吃了,太香太油太甜了让人觉得起腻。白绵糕虽然没有它香,也没有它甜,刚一吃的时候觉得淡而无味,口感远远不如桂花糕,但是很耐吃,不知不觉的能吃个大半盘,肚子就填饱了。
朱老太太点头说:“可不是这个理儿么,我以前也是爱吃桂花糕的,可是有了年纪以后,一吃那个就容易咳嗽。”
四奶奶笑着说:“她小孩子家,哪懂得什么,说错了话您也别怪她。”
这是当娘的谦虚,其实四奶奶心里也很以女儿为豪。瞧瞧镇上,年纪和女儿差不多的姑娘们,哪个有自家女儿这么聪明懂事大方的?再过个一两年,只怕说媒的人真会踏断家里的门坎了。
正说着话,外头丫鬟回话说:“少爷和杨少爷来了。”
又林规规矩矩站到四奶奶身后去,朱慕贤和杨重光两人一前一后的进了屋子。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 由】.
div>
BAIDU_CLB_LT_ID = "519311";
??费章节(8点)
一早,后头朱家就打发了人来,措辞十分客气,就是为那株倒了的树致歉来的,说是原来想把那树伐了去,只是事情一多没顾得上,又没想到突然就来了场风雨,这么砸了李家的院墙,很是过意不去。等这天一放晴,就赶紧请了人来把那树和院墙一起赶着收拾了。
四奶奶倒是没有说什么,这树又不是朱家栽的,人家这些日子忙着整修房舍,一时腾不出手来也是有的。这一半人祸,一半天灾。朱家那管事也有了年纪了,姓唐,两鬓都白了,穿戴行事都十分体面,一看就是积年的老家人了。四奶奶也没怠慢,请他坐了吃茶,他只不肯,说事情多,还得回去照看着。
“也好,那我也不多留你了。等朱老爷和老夫人到了,我们就过去拜望两位老人家。你们家贤哥儿这些日子功课可忙?天气炎热要多注意身子,若是得了闲,常来我们家走动走动,我们老太太可时常念叨他。”
唐管事笑着应着:“我们小少爷也说,平时在这里,多蒙老太太和四奶奶照应他,老夫人也说要好生谢谢四奶奶您哪。”
“又不是外人,可不必客气。”
雨一停,果然朱家就让匠人来修整这一段围墙的缺口。那棵已经被蛀空的树也伐了。剪断砍掉的枝杈也收拾得一干二净,事情办得让人十分舒心。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个通情达理好相处的邻居,那自然是一件幸事。宋家的宅子卖给朱家,真算是卖对了人。
八月初六,黄历上写着宜动土,宜迁居,朱家安安静静的迁了进来,只放了一挂鞭炮,既没宴客,也没怎么张罗。按着这时候的风俗,迁居是件大事,总得祭祀、宴客。但朱家既然只有老俩口来静养,不算正经搬家,也就犯不着折腾。
虽然他们没操办,可是两家挨得这么近,又沾点亲戚,总不好装不知道。四奶奶备了一份儿礼,命人送了过去。朱家收下了,又回送了两样东西,分别是蒸饼和腊肉。按于江的旧俗,搬迁之时,要用新锅灶蒸一锅饼,还有从旧居带来的腌腊肉,分赠给来道贺的亲戚和邻人。这朱家虽然是从京城迁来的,可看这行事作派,主家必定是地道的于江本地人无疑。朱家老爷子是杭州府人,那老太太肯定是于江人。
从朱家下人传出来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家的仆人大部分都是从京城带来的,但是厨娘是在本地雇的,烧得一手地道的于江菜,象白汁蹄髈,银鱼羹都做得特别好。李家在上次满月酒请客时,还请她来烧过菜。这位厨娘年轻时在大户人家做事,后来嫁了人,凭手艺谋生,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过了几日,又林见着了这位朱老太太,朱慕贤的祖母。
以前宋家还在时,又林是来过的。那时候四奶奶过来,带着她一起。但是她对这院子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她只记得,这院子以前没有这么敞亮,屋角堆放着乱糟糟的杂物。这重新粉刷一新之后,看起来和原来真是完全两个样子。屋角摆着两只大瓷缸,里面栽着茶花,开得蓬蓬勃勃的,显得生机旺盛。
因为天气炎热,门窗上都垂挂着细竹帘子,在前面引路的丫鬟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梳着双鬟髻,穿着竹绿色的长背心,下头系着裙子,走路说话都很有规矩章法,一看就是大户人家才调教得出这样的下人。
四奶奶当然也都看在眼里,心想着这就是差距啊。瞧人家,虽然是落魄归乡,可是身边这些人的举止做派规矩都一丝不差。这一比起来,自家里那些丫鬟媳妇子没一个能上得了台面的。别人还罢了,女儿身边的两个。一个小英,毛毛燥燥,傻乎乎的,做活儿也不灵巧。另一个翠玉更糟糕,才多大点儿就知道涂脂抹粉,把腰勒着,裙脚系得也高,又爱东家长西家短的,太过轻佻。
女儿眼见着一年大似一年,也该找婆家了。到时候肯定得陪嫁两个丫头吧?难道就陪送这么两个货色?
四奶奶暗中摇头。
不成。
什么东西都好办。只要有钱,嫁妆定能置办得体面。可是这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丫鬟打起帘子,四奶奶和又林进了屋。
朱老太太正端坐着,一旁还有个上了年纪的妇人。
四奶奶问过好,又林也上前请了安。
朱老太太笑呵呵地说:“哟,这就是大姑娘啊?过来,站近些,让我瞧瞧。”
又林朝前走了一步,朱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生得好齐整,”又看看四奶奶:“鼻子嘴巴生得象你母亲。”
“嗯,其他的都象我爹。”
四奶奶也跟着笑:“我就说,幸好眼睛不象我,不然小小的眯缝眼,可看不清做活。”
朱老太太爽朗地笑起来。
她头发已经全白了,但脸色红润,声音响亮,看起来精神好得很,并没有什么颓唐哀怨的神情。
朱老太太也很欢喜。虽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可是日子未免寂寞。旧相识也没有几个了。这李家姑娘虽然只是小镇上的姑娘,但行事说话都落落大方,听说是专请了女先生教导的,生得也清秀,一点儿没有缩手缩脚的小家子气。李老太太送了见面礼给又林,又让人倒茶拿果子招待客人。又林也没有假客气,还兴致勃勃的和朱老太太讨论桂花糕白绵糕哪个更适口。桂花糕香是香,但是人们常常只吃一块儿就不再吃了,太香太油太甜了让人觉得起腻。白绵糕虽然没有它香,也没有它甜,刚一吃的时候觉得淡而无味,口感远远不如桂花糕,但是很耐吃,不知不觉的能吃个大半盘,肚子就填饱了。
朱老太太点头说:“可不是这个理儿么,我以前也是爱吃桂花糕的,可是有了年纪以后,一吃那个就容易咳嗽。”
四奶奶笑着说:“她小孩子家,哪懂得什么,说错了话您也别怪她。”
这是当娘的谦虚,其实四奶奶心里也很以女儿为豪。瞧瞧镇上,年纪和女儿差不多的姑娘们,哪个有自家女儿这么聪明懂事大方的?再过个一两年,只怕说媒的人真会踏断家里的门坎了。
正说着话,外头丫鬟回话说:“少爷和杨少爷来了。”
又林规规矩矩站到四奶奶身后去,朱慕贤和杨重光两人一前一后的进了屋子。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 由】.
div>
BAIDU_CLB_LT_ID = "5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