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小说网 >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 第九节 论武(4)
第九节 论武(4)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最新章节!
李旭翻看了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虽然他一心去接着研究那万化枢机的奥妙,看看能不能摸出别的武功秘籍、奇珍异宝。但是却摸不清鱼辅国会不会用什么神妙的手段盯着自己。毕竟此人可以千里传音易如反掌,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隔空遥感的诡秘手段。如果自己能启动万化枢机,从里面摸出什么神兵利器,续命金丹,然后让鱼辅国知道了,李旭可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变成老太监的开箱工具。
于是皇帝只好耐下心来继续翻看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开创这门武学的青先生除了在图版上汇出了练功的姿势与真气的走向外,还在图版后面的文字中言简意赅的阐述了他的武学思想。
但凡佛门武功,多半出自天竺,极少数为中原高僧所创或者改编,总而言之是出自于天竺学说。天竺的学说与中土知识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中原以为,人体有奇经八脉,十二正经。而天竺对人体的认识与中原学说就不同,他们认为人体有三脉七轮。对人体的认识既然不同,则真气养育的方法与运行的路线自然更是不同。
而后佛教自天竺传来中土,经过近千年与中原武学的融汇之后渐渐与中原武林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之说贯通,不过彼此由来的理论基础不同,彼此之间自然多少还有差异存在。所以越为高深的佛门武学,其与中原功夫之间的沟壑便越深。
《金钟罩》为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中的魁首,自从东传中土之后,屡有中原高手参学,然而因为这门功夫过于高深,绝大多数唯有照本宣科一层层修炼,难出其原来窠臼。
然而在虞朝太祖和群雄逐鹿之时,有一位青先生,此人深谙佛法与中原医理,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融为一体,合成一门绝技。
李旭按照铜板书页上的文字描述比照铜板上的图画,愈发觉得这位青先生实在是学究天人。原来依照《金钟罩》这门功夫的本意,需要按照天竺三脉七轮之说,将真气养育于身体不同的七处地方,借由左中右三条不同的经脉运使内力。而那位青先生认为天竺的学说在养育真气之处比单纯讲究丹田蕴化的中原传统武学较为精妙。
天竺所谓七轮,三轮位于头脑眉心至咽喉之间,一轮在心胸正中,还有三轮位于下丹田附近。那位青先生认为传统中原武学酝酿真气于下丹田,称之为气海,而脑宫左右作为养神之地。天竺功夫别出机杼,于脑宫于胸腹蕴化真气,平白比中原武学多了两处丹田。然而经脉却过于粗疏,只有左中右三脉,在真气的运使上远不如中原武林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使全身。
所以天竺武学往往真气醇厚,内力过人,然而运使起来与中原武术却不能相比。天竺武学,仿佛把自己练成一块大石头,虽然别人凿不动你,你想伤人却略显不足。而中原武学仿佛将人铸成一口利剑,伤人足够,却难以自持。
这是青先生简单地分辨,他也在文里指出,下天武学浩如烟海,各有独到之处,他只是泛泛而论,不能因此就认为天下武学便是如此。青先生在卷首还提到,他听说在西域与突厥之西还有大国如波斯、大食、条支、大秦、安息、贵霜等国。既然天竺武学对于中原还有补充裨益,他希望后来者可以前往这些域外之国旁征博引,寻求当地武学中可以补充中原武学的技法,将中原武学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有这样的见识,难怪可以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两样绝学融会贯通。《十三太保横练》是中原硬功中的上品,在修习的时候要调制不同的丹药和油膏,丹药内服来调整身体的机能增强抗打击力,油膏外用改变身体原本柔软的性质,增长骨骼筋肉的力气。青先生以为这套方法见效很快,借由丹药油膏这些外力可以事半功倍,然而在运使如意上却隔了一层。
更何况借由外力,根基不稳,遇见内家高手极容易被对方的玄妙内力克制。
而《金钟罩》则修行过于复杂,需要将体内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后,分散于七轮之中,在分散蓄养时需要仔细控制各轮真气,谓之“封关”,如果各轮所蓄养的真气性质和数量存在差异,那么便不能算是成功,会留下极大地隐患。
将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境已经是很难,还要讲七轮中的真气调配至和谐之境那更是难上加难。故而纵然有人练成《金钟罩》,因为“封关”时蓄养的真气并不和谐,也会留下极大地罩门,容易为敌所乘。
为了将这两门功夫融为一体,青先生将解决之道放在了真气之上。
自古不管是哪一门派,都将真气作为修行第一紧要,然而真气究竟为何,却莫衷一是。似乎大家都知道武功依赖真气,然而真气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却没有人去探究。
这位与虞朝太祖同时代的青先生以为真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似有实无之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真气。读到这里,李旭便知道一来为何鱼辅国为何不愿看别的宗师留下的武学典籍。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修行了一世的武功,借着真气之力能够飞天遁地隔空传音,还能空手点火力敌千军,现在忽然有人跟你说这世间并不存在什么真气,当然会嗤之以鼻。
便是李旭看到这里也开始怀疑虞朝太祖是不是昏了头,真气的存在几乎是天下武道之基,他老人家居然把这门一本否定真气的书存于宝库之中,莫不是昏了头。
不过青先生接下来的记录却是让李旭不得不佩服这位前人的确不同凡俦,实在有疯狂科学家的风范。
这位青先生说他自幼喜欢格物致知之学,曾经探讨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经过他老人家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这世间一切万物存在的基础都有重量。譬如人每日呼吸吐纳的空气都是有重量的,而非传统意义上大家认为的没有重量。他曾经测出了空气的重量。
青先生曾经制作了一个巨瓮,他先测出巨瓮的重量,然后将巨瓮之中注满了水,再测出装满水的巨瓮重量,最后他又将水倒出,再称出这些水的重量。然后青先生发现,盛满水的巨瓮的重量减去巨瓮中水的质量与巨瓮的重量相比要少一些。
然后青先生又做了几个巨瓮反复试验,他发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是他便知道即使是人眼看不见的空气也有自己的重量。
既然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重量,青先生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测一测真气的重量呢?李旭看来这位青先生多半是一位讲究“知行合一”的大儒,他老人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立刻去干。
众所周知,高手的真气比低手的真气多,而死人是没有真气的。
于是青先生测量真气重量的方法非常简单,那便是先活捉一个高手让他上称测一下体重,然后辣手杀掉,再测一下尸体的重量,看一看二者之间的差距。
李旭可以想象彼时的武林是怎样的一片腥风血雨,高手们莫名其妙的就被人掳走杀死,在死前还要很羞耻的让人家称一下体重,不知道那时有没有身材丰腴的女高手因此愤而自杀。
青先生经过广泛试验之后发现高手死前死后体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算是那些以真气雄浑深厚著称的秃驴也是如此。于是青先生大胆得出一个结论,真气是没有重量的。
既然真气是没有重量的,那么按照青先生朴素的世界观,那么他就论定真气并不存在。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别出机杼的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融为一体。青先生以为,既然真气并不存在,那么也就没必要非要将真气蓄养于丹田之中,脉轮之中。而既然真气并不存在,那么真气的运行也没必要依附经络而运行。
在修改了《十三太保横练》之后,青先生也依照自己的理论修改了《金钟罩》的练法,将真气蓄养于人体四肢每一个角落,真气运行的轨迹更是由他自己摸索。并且在修炼之时模仿《十三太保横练》刺激脏腑筋肉的办法,改以真气替代丹药和油膏。
青先生也是位不怕出事的高人,他以自己为实验品,修炼这套功夫。结果不到三年便将金钟罩练至第九关,而且每关都封关极品。按他老人家的说法便是“进境一日千里,往日仇雠,纵百般围剿千般毒计而莫奈我何。”,显然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然按照他老人家这作死程度恐怕早给因为实验而结下的仇家给捅透了。
《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的成功无疑证明了青先生的猜想是正确的,真气的确可以脱离了丹田与经脉存在。然而却不能解释真气以何种方式作用与世间万物,使人具备了超越常理的能力。
青先生在最后的结尾表示,他还会再接再厉,努力作死,争取早日研究出真气的本质,然后进一步阐述出宇宙万物存在运行的道理。
李旭目前没有功夫学习这位武林前辈的探索精神,不过这位前辈留下的绝学他倒是实在按捺不住要照猫画虎的练上一番。
他先将十三幅铜板上的画与文字通读一遍,然后依照上面的图像分别开始修炼。譬如第一幅,便是双膝盘腿而坐,双手比作数字六的模样,大拇指顶在太阳穴上,幻想一股真气从左右双手的小拇指尖升起经过双臂一直流向脚底板。
李旭摆出这样一幅老牛参禅的模样,然后不一会便觉得有一股凉气自小指升起,仿佛大蛇攀附在手臂上一样往身体内蜿蜒而去,一股清凉酷爽的感觉游遍全身,好像炎炎夏日里躲在空调房里就着冰镇可乐吃冰西瓜欣赏道边那些被太阳烤得萎靡不振的行人一样酸爽。
这招试玩,李旭按捺不住好奇,将十三幅图上的姿势分别一一试过,每一幅图中真气的性质都各不相同,有的酥麻难言仿佛电击,有的温润自然如沐春风,还有的仿佛有一团暖炉在自己体内燃烧。
或许万化枢机的确能够为人选出最合适的武功,这《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实在十分对李旭的脾胃,他将这十三幅图反复练过,浑然不知殿内的牛油蜡烛早已燃尽,待到程奇力在殿外高声提醒他才意识到此刻已经日落西山。
李旭万分不舍的唤醒万化枢机,将记录着《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的铜板放回,然后看着这铁家伙与周围的书架不舍得离开,他暗下决心,早晚要将这里的奇功绝技一一看过。
李旭翻看了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虽然他一心去接着研究那万化枢机的奥妙,看看能不能摸出别的武功秘籍、奇珍异宝。但是却摸不清鱼辅国会不会用什么神妙的手段盯着自己。毕竟此人可以千里传音易如反掌,谁知道他会不会有什么隔空遥感的诡秘手段。如果自己能启动万化枢机,从里面摸出什么神兵利器,续命金丹,然后让鱼辅国知道了,李旭可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变成老太监的开箱工具。
于是皇帝只好耐下心来继续翻看一会《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开创这门武学的青先生除了在图版上汇出了练功的姿势与真气的走向外,还在图版后面的文字中言简意赅的阐述了他的武学思想。
但凡佛门武功,多半出自天竺,极少数为中原高僧所创或者改编,总而言之是出自于天竺学说。天竺的学说与中土知识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中原以为,人体有奇经八脉,十二正经。而天竺对人体的认识与中原学说就不同,他们认为人体有三脉七轮。对人体的认识既然不同,则真气养育的方法与运行的路线自然更是不同。
而后佛教自天竺传来中土,经过近千年与中原武学的融汇之后渐渐与中原武林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之说贯通,不过彼此由来的理论基础不同,彼此之间自然多少还有差异存在。所以越为高深的佛门武学,其与中原功夫之间的沟壑便越深。
《金钟罩》为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中的魁首,自从东传中土之后,屡有中原高手参学,然而因为这门功夫过于高深,绝大多数唯有照本宣科一层层修炼,难出其原来窠臼。
然而在虞朝太祖和群雄逐鹿之时,有一位青先生,此人深谙佛法与中原医理,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融为一体,合成一门绝技。
李旭按照铜板书页上的文字描述比照铜板上的图画,愈发觉得这位青先生实在是学究天人。原来依照《金钟罩》这门功夫的本意,需要按照天竺三脉七轮之说,将真气养育于身体不同的七处地方,借由左中右三条不同的经脉运使内力。而那位青先生认为天竺的学说在养育真气之处比单纯讲究丹田蕴化的中原传统武学较为精妙。
天竺所谓七轮,三轮位于头脑眉心至咽喉之间,一轮在心胸正中,还有三轮位于下丹田附近。那位青先生认为传统中原武学酝酿真气于下丹田,称之为气海,而脑宫左右作为养神之地。天竺功夫别出机杼,于脑宫于胸腹蕴化真气,平白比中原武学多了两处丹田。然而经脉却过于粗疏,只有左中右三脉,在真气的运使上远不如中原武林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使全身。
所以天竺武学往往真气醇厚,内力过人,然而运使起来与中原武术却不能相比。天竺武学,仿佛把自己练成一块大石头,虽然别人凿不动你,你想伤人却略显不足。而中原武学仿佛将人铸成一口利剑,伤人足够,却难以自持。
这是青先生简单地分辨,他也在文里指出,下天武学浩如烟海,各有独到之处,他只是泛泛而论,不能因此就认为天下武学便是如此。青先生在卷首还提到,他听说在西域与突厥之西还有大国如波斯、大食、条支、大秦、安息、贵霜等国。既然天竺武学对于中原还有补充裨益,他希望后来者可以前往这些域外之国旁征博引,寻求当地武学中可以补充中原武学的技法,将中原武学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有这样的见识,难怪可以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两样绝学融会贯通。《十三太保横练》是中原硬功中的上品,在修习的时候要调制不同的丹药和油膏,丹药内服来调整身体的机能增强抗打击力,油膏外用改变身体原本柔软的性质,增长骨骼筋肉的力气。青先生以为这套方法见效很快,借由丹药油膏这些外力可以事半功倍,然而在运使如意上却隔了一层。
更何况借由外力,根基不稳,遇见内家高手极容易被对方的玄妙内力克制。
而《金钟罩》则修行过于复杂,需要将体内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后,分散于七轮之中,在分散蓄养时需要仔细控制各轮真气,谓之“封关”,如果各轮所蓄养的真气性质和数量存在差异,那么便不能算是成功,会留下极大地隐患。
将真气蓄养至极雄浑之境已经是很难,还要讲七轮中的真气调配至和谐之境那更是难上加难。故而纵然有人练成《金钟罩》,因为“封关”时蓄养的真气并不和谐,也会留下极大地罩门,容易为敌所乘。
为了将这两门功夫融为一体,青先生将解决之道放在了真气之上。
自古不管是哪一门派,都将真气作为修行第一紧要,然而真气究竟为何,却莫衷一是。似乎大家都知道武功依赖真气,然而真气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却没有人去探究。
这位与虞朝太祖同时代的青先生以为真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似有实无之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真气。读到这里,李旭便知道一来为何鱼辅国为何不愿看别的宗师留下的武学典籍。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修行了一世的武功,借着真气之力能够飞天遁地隔空传音,还能空手点火力敌千军,现在忽然有人跟你说这世间并不存在什么真气,当然会嗤之以鼻。
便是李旭看到这里也开始怀疑虞朝太祖是不是昏了头,真气的存在几乎是天下武道之基,他老人家居然把这门一本否定真气的书存于宝库之中,莫不是昏了头。
不过青先生接下来的记录却是让李旭不得不佩服这位前人的确不同凡俦,实在有疯狂科学家的风范。
这位青先生说他自幼喜欢格物致知之学,曾经探讨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经过他老人家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这世间一切万物存在的基础都有重量。譬如人每日呼吸吐纳的空气都是有重量的,而非传统意义上大家认为的没有重量。他曾经测出了空气的重量。
青先生曾经制作了一个巨瓮,他先测出巨瓮的重量,然后将巨瓮之中注满了水,再测出装满水的巨瓮重量,最后他又将水倒出,再称出这些水的重量。然后青先生发现,盛满水的巨瓮的重量减去巨瓮中水的质量与巨瓮的重量相比要少一些。
然后青先生又做了几个巨瓮反复试验,他发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是他便知道即使是人眼看不见的空气也有自己的重量。
既然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重量,青先生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测一测真气的重量呢?李旭看来这位青先生多半是一位讲究“知行合一”的大儒,他老人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立刻去干。
众所周知,高手的真气比低手的真气多,而死人是没有真气的。
于是青先生测量真气重量的方法非常简单,那便是先活捉一个高手让他上称测一下体重,然后辣手杀掉,再测一下尸体的重量,看一看二者之间的差距。
李旭可以想象彼时的武林是怎样的一片腥风血雨,高手们莫名其妙的就被人掳走杀死,在死前还要很羞耻的让人家称一下体重,不知道那时有没有身材丰腴的女高手因此愤而自杀。
青先生经过广泛试验之后发现高手死前死后体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算是那些以真气雄浑深厚著称的秃驴也是如此。于是青先生大胆得出一个结论,真气是没有重量的。
既然真气是没有重量的,那么按照青先生朴素的世界观,那么他就论定真气并不存在。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别出机杼的将《十三太保横练》与《金钟罩》融为一体。青先生以为,既然真气并不存在,那么也就没必要非要将真气蓄养于丹田之中,脉轮之中。而既然真气并不存在,那么真气的运行也没必要依附经络而运行。
在修改了《十三太保横练》之后,青先生也依照自己的理论修改了《金钟罩》的练法,将真气蓄养于人体四肢每一个角落,真气运行的轨迹更是由他自己摸索。并且在修炼之时模仿《十三太保横练》刺激脏腑筋肉的办法,改以真气替代丹药和油膏。
青先生也是位不怕出事的高人,他以自己为实验品,修炼这套功夫。结果不到三年便将金钟罩练至第九关,而且每关都封关极品。按他老人家的说法便是“进境一日千里,往日仇雠,纵百般围剿千般毒计而莫奈我何。”,显然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然按照他老人家这作死程度恐怕早给因为实验而结下的仇家给捅透了。
《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的成功无疑证明了青先生的猜想是正确的,真气的确可以脱离了丹田与经脉存在。然而却不能解释真气以何种方式作用与世间万物,使人具备了超越常理的能力。
青先生在最后的结尾表示,他还会再接再厉,努力作死,争取早日研究出真气的本质,然后进一步阐述出宇宙万物存在运行的道理。
李旭目前没有功夫学习这位武林前辈的探索精神,不过这位前辈留下的绝学他倒是实在按捺不住要照猫画虎的练上一番。
他先将十三幅铜板上的画与文字通读一遍,然后依照上面的图像分别开始修炼。譬如第一幅,便是双膝盘腿而坐,双手比作数字六的模样,大拇指顶在太阳穴上,幻想一股真气从左右双手的小拇指尖升起经过双臂一直流向脚底板。
李旭摆出这样一幅老牛参禅的模样,然后不一会便觉得有一股凉气自小指升起,仿佛大蛇攀附在手臂上一样往身体内蜿蜒而去,一股清凉酷爽的感觉游遍全身,好像炎炎夏日里躲在空调房里就着冰镇可乐吃冰西瓜欣赏道边那些被太阳烤得萎靡不振的行人一样酸爽。
这招试玩,李旭按捺不住好奇,将十三幅图上的姿势分别一一试过,每一幅图中真气的性质都各不相同,有的酥麻难言仿佛电击,有的温润自然如沐春风,还有的仿佛有一团暖炉在自己体内燃烧。
或许万化枢机的确能够为人选出最合适的武功,这《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实在十分对李旭的脾胃,他将这十三幅图反复练过,浑然不知殿内的牛油蜡烛早已燃尽,待到程奇力在殿外高声提醒他才意识到此刻已经日落西山。
李旭万分不舍的唤醒万化枢机,将记录着《十三太保横练金钟罩》的铜板放回,然后看着这铁家伙与周围的书架不舍得离开,他暗下决心,早晚要将这里的奇功绝技一一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