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天才凡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大明1617
宝石小说网 www.bsskz.com,最快更新中餐馆的秘密最新章节!
米拉说:“梁小姐,凡高博物馆不在海牙,而在阿姆斯特丹呢。”她原本计划第二天再去阿姆斯特丹看凡高博物馆,没想到梁晓秀提出现在就去看。
“那就去阿姆斯特丹。”梁晓秀说。
穆尔开车驶往阿姆斯特丹,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车停在了凡高博物馆门前。他们买了门票,进到博物馆里,梁晓秀看见一个餐厅,便建议他们在那里吃午饭。
在吃饭时,米拉说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不久之前以天价拍卖,一时轰动世界。
“买家是什么人?”梁晓秀问。
“听说是一个日本商人,花了一亿美元呢。”
穆尔在一旁说:“看来真正的艺术品都是天价呀。”
梁晓秀便说,举世公认,凡高是19世纪荷兰天才画家。凡高对世界美术做出的伟大贡献使他在世界油画艺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在她的心目中,凡高就是天才的化身: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独一无二。
米拉问梁晓秀凡高与弗美尔相比,两人有什么不同。
“凡高是天才的化身,”梁晓秀说,“但弗美尔不是天才,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区别就在这里。”
吃完午饭,米拉领着梁晓秀进入展厅。
梁晓秀进入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展厅那瞬间,她只想安静地欣赏,观摩凡高的伟大作品。她想,凡高只活了37岁,天才都是那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当时却不被人们认可,如今人们才意识到凡高的伟大。
她对米拉和穆尔说,凡高虽然只活了37年,但却以他独一无二的艺术天赋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浩瀚星空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两位听众点头,表示同意梁晓秀的评价。梁晓秀本身就画画,他们认为在梁晓秀面前谈画,有班门弄斧之嫌。
梁晓秀的点评句句到位:她说这位用心血和灵魂创作的画家为后人留下了《向日葵》、《卧室》、《黄房子》、《雷雨云下的麦田》、《麦田与割麦人》、《丰收》等一批旷世杰作。
梁晓秀看到展厅内悬挂着《向日葵》,便问米拉:“《向日葵》不是被日本商人买走了吗?这幅是复制品吗?”
“这幅画是真迹。”
“怎么回事?”
“凡高一共画了两幅《向日葵》,这是另一副。”
“两幅画一样吗?”
“几乎一模一样。”
梁晓秀调侃说:“看来荷兰人真是会算计呀!凡高当初画这幅画时,就想到一幅画放在博物馆展览,另一幅画卖出去,卖出天价来。”
“不会吧?”米拉疑惑着说,“凡高好像没什么经济头脑,他生前的话很少能卖出去。”
“米拉,我在开玩笑,”梁晓秀说,“我读过凡高传,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生前穷困潦倒,没有享受到卖作品换来的钱。他死后,他的画作才得到人们的认可。说来这世界真是不公平:谁能料到当年穷困潦倒的画家的一幅画价值一亿美元呢?而且这一亿美元画家一分钱都没得到。画家没有后代,谁来讨要这笔钱呢?只能献给国家了。”
梁晓秀说完那段话,站在《向日葵》那幅画前继续观赏画,她抬头细看大师的真迹,她的感受只有二个字:震撼。
凡高的作品是真正的天才之作,她看了只有震撼的感受。那是神来之笔,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梁晓秀长时间地看着凡高的生卒年月:1853-1890。
她想:从1890年到1976年,不过才过了86年,在人类的长河中86年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从时间段看来,凡高属于近代画家,与弗美尔那个年代相隔200多年呢。
她知道欧洲美术界认为,《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这是凡高去世前一年,即1889年画的作品。凡高在画中对阳光和旺盛的生命力给予了激情四射的赞美。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细腻的蓝色勾勒出花瓣和花茎。
穆尔用请教的口吻问梁晓秀怎么评价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梁晓秀说,凡高用他的神来之笔大胆、有力表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企盼,这种意境在整幅画面上都有所表现,令人在细看之下震撼不已。
米拉有了调节气氛,故意问梁晓秀:“梁小姐,倘若让你在凡高和弗美尔两人的作品中选一幅作品,我是说在《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和《向日葵》中选一副画,你会买那幅画?”
“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要买《戴珍珠耳环的女孩》了。”
“这么说,你认为《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比《向日葵》更好?”
“实话说,我是这么想的。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时候有些事还真不好说。别人欣赏的东西,我不一定欣赏;同样,我欣赏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欣赏。当然,我并不是说《向日葵》不好,这幅作品是天才之作;不过用纯粹欣赏的眼光看,我倒更喜欢凡高的另一幅作品。”
“哪一副?”米拉问。
梁晓秀把她带到凡高的《丰收》面前。
她点评说,《丰收》是凡高在法国阿尔勒期间的一幅力作,被美术界视为凡高“最具美感”的作品。凡高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对这幅画的创作做了这样的说明:“我正在描绘一个新题材──极目远望,到处是黄绿相间的田野……在纯净的碧蓝天空中,映现着赤金色、金铜色和黄铜色。”
“就是这幅《丰收》,这是我最喜欢的凡高的作品。”
“为什么喜欢这一副呢?”穆尔问。
梁晓秀用专业画家的角度评论了这幅作品:
凡高对田野风光色彩和构图的把握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出来。他以精确的色彩和构图,给予画面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把人们的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向遥远的天际。法国乡村宁静的气氛、绚丽的色彩以及欢快、祥和的情绪都表露无遗。这幅画的色彩对比和透视法运用得完美无缺,表现出19世纪法国乡村的特色。
“精辟之极。”穆尔赞叹道。
梁晓秀总结说:“直到今日,凡高笔下的法国乡村依然存在:这就是凡高的伟大之处。”
“那么……”米拉想问梁晓秀她是否想买《丰收》这幅画。
“倘若他们出售凡高的作品,我就买这幅画。这是一幅纯美的作品,美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你们想想:倘若把这幅画挂在我的书房里,那多提气!”
“是啊。”穆尔说。
梁晓秀接着说,看了两个博物馆,她总的感觉是:荷兰文化艺术是荷兰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从荷兰的文化艺术中可以感受、体验、揣摩荷兰民族的性格、特征乃至思想;而这些性格、特征和思想在荷兰人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米拉说:“梁小姐,你的联想令我叹服。我没想到这些因素,没有把艺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
穆尔评价说:“梁小姐善于举一反三,总能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
梁晓秀说,经商,赚钱,原本是荷兰人的拿手好戏,但是他们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她刮目相看。
她认为,在当今世界,人们对经济发展、对物质的追求使他们往往忽略了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意义上看,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就不可能完整地了解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要想全面了解荷兰民族,就十分有必要了解荷兰的文化艺术。
荷兰绘画大师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为荷兰、为欧洲、为世界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和精神财富,使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过去的历史、文化、生活乃至民风民俗,从而更好地了解荷兰民族。
荷兰几百年来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不仅仅表现在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上,甚至还渗透到今日荷兰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的个各个方面:从建筑艺术、工业品设计、服装设计到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荷兰独特的文化艺术折射出这个国家的历史沧桑和民族特点。
梁晓秀一口气发表了长篇大论,米拉和穆尔听了深为折服。
梁晓秀挺着大肚子看了一整天画展,此时感觉挺累了。她在离开凡高博物馆时又对凡高做了最后的评价:
“细细观看凡高大量的作品之下,我们不仅折服于他的天才画作,我们还能触摸到他那颗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热爱的滚烫的心。”
从凡高博物馆出来,米拉说,海牙毛里茨之家油画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是荷兰三家珍藏荷兰大画家作品最多的艺术博物馆。在这三家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荷兰艺术大师的作品,虽然人们也许都看过印刷品,但是实地现场观看,特别是在他们的祖国看他们的作品,其感觉大不一样。
她建议接下来他们应该去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看17世纪荷兰大画伦勃朗的画展。
“米拉,你难道忘了我是身怀7个多月的孕妇吗?我哪还有力气接着看画展呢?我该休息了,米拉。”
“对不起,梁小姐。那我们现在回海牙休息。”
“我连坐汽车的力气都没了。你在阿姆斯特丹找一家旅馆,我们今天就住在这里,明天上午去看伦勃朗。”
“可是海牙的酒店还空着呢?那不浪费吗?”米拉和穆尔为了给梁晓秀省钱,在海牙没有住酒店,而住在她舅舅家。
“那不要紧,明天我们就回去嘛。”
穆尔开车在城里转,找到一家很好的酒店。梁晓秀要了一个套间,她让米拉和穆尔开了一个标准间。
米拉说:“梁小姐,凡高博物馆不在海牙,而在阿姆斯特丹呢。”她原本计划第二天再去阿姆斯特丹看凡高博物馆,没想到梁晓秀提出现在就去看。
“那就去阿姆斯特丹。”梁晓秀说。
穆尔开车驶往阿姆斯特丹,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车停在了凡高博物馆门前。他们买了门票,进到博物馆里,梁晓秀看见一个餐厅,便建议他们在那里吃午饭。
在吃饭时,米拉说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不久之前以天价拍卖,一时轰动世界。
“买家是什么人?”梁晓秀问。
“听说是一个日本商人,花了一亿美元呢。”
穆尔在一旁说:“看来真正的艺术品都是天价呀。”
梁晓秀便说,举世公认,凡高是19世纪荷兰天才画家。凡高对世界美术做出的伟大贡献使他在世界油画艺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在她的心目中,凡高就是天才的化身: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独一无二。
米拉问梁晓秀凡高与弗美尔相比,两人有什么不同。
“凡高是天才的化身,”梁晓秀说,“但弗美尔不是天才,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区别就在这里。”
吃完午饭,米拉领着梁晓秀进入展厅。
梁晓秀进入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展厅那瞬间,她只想安静地欣赏,观摩凡高的伟大作品。她想,凡高只活了37岁,天才都是那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当时却不被人们认可,如今人们才意识到凡高的伟大。
她对米拉和穆尔说,凡高虽然只活了37年,但却以他独一无二的艺术天赋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浩瀚星空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两位听众点头,表示同意梁晓秀的评价。梁晓秀本身就画画,他们认为在梁晓秀面前谈画,有班门弄斧之嫌。
梁晓秀的点评句句到位:她说这位用心血和灵魂创作的画家为后人留下了《向日葵》、《卧室》、《黄房子》、《雷雨云下的麦田》、《麦田与割麦人》、《丰收》等一批旷世杰作。
梁晓秀看到展厅内悬挂着《向日葵》,便问米拉:“《向日葵》不是被日本商人买走了吗?这幅是复制品吗?”
“这幅画是真迹。”
“怎么回事?”
“凡高一共画了两幅《向日葵》,这是另一副。”
“两幅画一样吗?”
“几乎一模一样。”
梁晓秀调侃说:“看来荷兰人真是会算计呀!凡高当初画这幅画时,就想到一幅画放在博物馆展览,另一幅画卖出去,卖出天价来。”
“不会吧?”米拉疑惑着说,“凡高好像没什么经济头脑,他生前的话很少能卖出去。”
“米拉,我在开玩笑,”梁晓秀说,“我读过凡高传,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生前穷困潦倒,没有享受到卖作品换来的钱。他死后,他的画作才得到人们的认可。说来这世界真是不公平:谁能料到当年穷困潦倒的画家的一幅画价值一亿美元呢?而且这一亿美元画家一分钱都没得到。画家没有后代,谁来讨要这笔钱呢?只能献给国家了。”
梁晓秀说完那段话,站在《向日葵》那幅画前继续观赏画,她抬头细看大师的真迹,她的感受只有二个字:震撼。
凡高的作品是真正的天才之作,她看了只有震撼的感受。那是神来之笔,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梁晓秀长时间地看着凡高的生卒年月:1853-1890。
她想:从1890年到1976年,不过才过了86年,在人类的长河中86年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从时间段看来,凡高属于近代画家,与弗美尔那个年代相隔200多年呢。
她知道欧洲美术界认为,《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这是凡高去世前一年,即1889年画的作品。凡高在画中对阳光和旺盛的生命力给予了激情四射的赞美。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细腻的蓝色勾勒出花瓣和花茎。
穆尔用请教的口吻问梁晓秀怎么评价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梁晓秀说,凡高用他的神来之笔大胆、有力表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企盼,这种意境在整幅画面上都有所表现,令人在细看之下震撼不已。
米拉有了调节气氛,故意问梁晓秀:“梁小姐,倘若让你在凡高和弗美尔两人的作品中选一幅作品,我是说在《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和《向日葵》中选一副画,你会买那幅画?”
“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要买《戴珍珠耳环的女孩》了。”
“这么说,你认为《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比《向日葵》更好?”
“实话说,我是这么想的。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时候有些事还真不好说。别人欣赏的东西,我不一定欣赏;同样,我欣赏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欣赏。当然,我并不是说《向日葵》不好,这幅作品是天才之作;不过用纯粹欣赏的眼光看,我倒更喜欢凡高的另一幅作品。”
“哪一副?”米拉问。
梁晓秀把她带到凡高的《丰收》面前。
她点评说,《丰收》是凡高在法国阿尔勒期间的一幅力作,被美术界视为凡高“最具美感”的作品。凡高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对这幅画的创作做了这样的说明:“我正在描绘一个新题材──极目远望,到处是黄绿相间的田野……在纯净的碧蓝天空中,映现着赤金色、金铜色和黄铜色。”
“就是这幅《丰收》,这是我最喜欢的凡高的作品。”
“为什么喜欢这一副呢?”穆尔问。
梁晓秀用专业画家的角度评论了这幅作品:
凡高对田野风光色彩和构图的把握在这幅画中充分表现出来。他以精确的色彩和构图,给予画面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把人们的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向遥远的天际。法国乡村宁静的气氛、绚丽的色彩以及欢快、祥和的情绪都表露无遗。这幅画的色彩对比和透视法运用得完美无缺,表现出19世纪法国乡村的特色。
“精辟之极。”穆尔赞叹道。
梁晓秀总结说:“直到今日,凡高笔下的法国乡村依然存在:这就是凡高的伟大之处。”
“那么……”米拉想问梁晓秀她是否想买《丰收》这幅画。
“倘若他们出售凡高的作品,我就买这幅画。这是一幅纯美的作品,美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你们想想:倘若把这幅画挂在我的书房里,那多提气!”
“是啊。”穆尔说。
梁晓秀接着说,看了两个博物馆,她总的感觉是:荷兰文化艺术是荷兰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从荷兰的文化艺术中可以感受、体验、揣摩荷兰民族的性格、特征乃至思想;而这些性格、特征和思想在荷兰人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米拉说:“梁小姐,你的联想令我叹服。我没想到这些因素,没有把艺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
穆尔评价说:“梁小姐善于举一反三,总能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
梁晓秀说,经商,赚钱,原本是荷兰人的拿手好戏,但是他们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她刮目相看。
她认为,在当今世界,人们对经济发展、对物质的追求使他们往往忽略了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意义上看,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就不可能完整地了解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要想全面了解荷兰民族,就十分有必要了解荷兰的文化艺术。
荷兰绘画大师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为荷兰、为欧洲、为世界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和精神财富,使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过去的历史、文化、生活乃至民风民俗,从而更好地了解荷兰民族。
荷兰几百年来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不仅仅表现在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上,甚至还渗透到今日荷兰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的个各个方面:从建筑艺术、工业品设计、服装设计到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荷兰独特的文化艺术折射出这个国家的历史沧桑和民族特点。
梁晓秀一口气发表了长篇大论,米拉和穆尔听了深为折服。
梁晓秀挺着大肚子看了一整天画展,此时感觉挺累了。她在离开凡高博物馆时又对凡高做了最后的评价:
“细细观看凡高大量的作品之下,我们不仅折服于他的天才画作,我们还能触摸到他那颗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热爱的滚烫的心。”
从凡高博物馆出来,米拉说,海牙毛里茨之家油画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是荷兰三家珍藏荷兰大画家作品最多的艺术博物馆。在这三家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荷兰艺术大师的作品,虽然人们也许都看过印刷品,但是实地现场观看,特别是在他们的祖国看他们的作品,其感觉大不一样。
她建议接下来他们应该去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看17世纪荷兰大画伦勃朗的画展。
“米拉,你难道忘了我是身怀7个多月的孕妇吗?我哪还有力气接着看画展呢?我该休息了,米拉。”
“对不起,梁小姐。那我们现在回海牙休息。”
“我连坐汽车的力气都没了。你在阿姆斯特丹找一家旅馆,我们今天就住在这里,明天上午去看伦勃朗。”
“可是海牙的酒店还空着呢?那不浪费吗?”米拉和穆尔为了给梁晓秀省钱,在海牙没有住酒店,而住在她舅舅家。
“那不要紧,明天我们就回去嘛。”
穆尔开车在城里转,找到一家很好的酒店。梁晓秀要了一个套间,她让米拉和穆尔开了一个标准间。